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第11课《与妻书》同步阅读训练
?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与妻书
林觉民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思。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唯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
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B.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C.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D.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卿卿:夫妻间的爱称。卿,原是古代高级官名,后来成为对人的敬称。自唐代开始,君主用它称臣民。
B.阴间:中国文化中以现世的人间为阳间,死后生活的地方为阴间。神话和儒家典籍中都有阴间的记载。
C.辛未:属于干支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两两相配,六十年为一周期,周而复始。
D.四鼓:即四更。古人把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用鼓打更报时,叫作五更、五鼓,或五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林觉民深爱自己的妻子。他在信中回忆了与妻子相处的细节,感人肺腑,夫妻之间的情谊由此即可看出。
B.林觉民有古仁人推己及人的高尚人格。他之所以大义凛然,慷慨赴死,是为了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C.林觉民心忧国事。他认为盗贼、奸官污吏都该死却未死,而天下不应该死却死的人不可计数。
D.林觉民写信之际,心情复杂。他不忍舍弃挚爱的妻子,但又愿为天下人谋幸福,愿意舍生取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下面内容,完成各题。
????????吾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生平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寻我乎!一恸!辛亥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1)下列对后五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为了表达对妻子的深情厚谊,在后五段回忆了关于夫妻先死,后死的争议,两人双栖之所,忆远行欲告又止的情景。
B.抒情是这封遗书的主要表达方式。全文有很多地方直接抒情,表现了烈士在即将为革命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情感浪涛。
C.为了抒情,烈士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如第四段里对于夫妻生活的回忆,深深地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
D.烈士在记叙抒情的基础上发表议论。向自己的妻子阐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道理。既抒革命之情,又说革命之理。
(2)为什么说《与妻书》是一曲爱情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歌,还是一篇“檄文”?
?
3.
阅读下面内容,完成各题。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1)下列对前三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映卿卿如晤”,这句话翻译为:我的意思在信中都有,如同会面。
B.正由于作者对妻子爱得深挚,因此在挥毫作书之际,夫妻之间那令人无限眷恋而又无法重温的往事,一时奔涌笔底。
C.作者回忆的第一件事是“四五年前某夕”与妻子的一席对话。
D.作者对妻子说:“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读者乍听起来,这话真有些不近人情,谁都希望自己至爱的人健康长寿,也难怪他的妻子“初闻言而怒”。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作者为什么引用这句话?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下列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2)下列对文中画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吴起劝告魏武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②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
5.
与陈伯之书
???
?????丘迟
????????①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昔因机变化,遭遇明主;立功立事,开国称孤,朱轮华毂,拥旄万里,何其壮也!如何一旦为奔亡之虏,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又何劣邪!
????????②寻君去就之际,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于此。圣朝赦罪责功,弃瑕录用,推赤心于天下,安反侧于万物,将军之所知,不假仆一二谈也。朱鲔涉血于友于,张绣刺刃于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况将军无昔人之罪,而勋重于当世。夫迷途知返,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将军松柏不翦,亲戚安居,高台未倾,爱妾尚在。悠悠尔心,亦何可言!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佩紫怀黄,赞帷幄之谋;乘轺建节,奉疆场之任,并刑马作誓,传之子孙。将军独靦颜借命,驱驰毡裘之长,宁不哀哉!
????????③夫以慕容超之强,身送东市;姚泓之盛,面缚西都。故知霜露所均,不育异类;姬汉旧邦,无取杂种。北虏借盗中原,多历年所,恶积祸盈,理至焦烂。况伪孽昏狡,自相夷戮,部落携离,酋豪猜贰。方当系颈蛮邸,悬首藁街。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不亦惑乎!
????????④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
????????⑤当今皇帝盛明,天下安乐。白环西献,梏矢东来。夜郎滇池,解辫请职;朝鲜昌海,蹶角受化。唯北狄野心,掘强沙塞之间,欲延岁月之命耳。中军临川殿下,明德茂亲,总兹戎重。吊民洛汭,伐罪秦中。若遂不改,方思仆言。聊布往怀,君其详之。丘迟顿首。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恨
B.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恨
C.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恨
D.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的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古文中表示敬称的词还有君、子、公、寡、先生等。
B.三军,我国古代指上、中、下三军,或左、中、右三军,或步、车、骑三军。后以“三军”作为军队的统称。
C.穹庐,指北方游牧民族居住的帐篷。因中央隆起,四周下垂,形状似天,因而称为“穹庐”。这里借指北魏统治者。
D.帷幄,原指室内悬挂的帐幕,也可指天子决策之处或将帅幕府。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信的开头,作者先回顾了陈伯之的才干和往昔的功名。然后笔锋一转,写陈伯之“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在对比中指出陈伯之弃梁投魏的错误。
B.第②段中,作者引经据典,极论梁朝的宽大政策,远引历史上的著名事例,近举陈伯之的切身之事,层层论证,以打消陈伯之的疑惧。
C.第③段中,作者进一步陈述现实的利害,指出北魏内部相互猜忌、自相残杀的现状,说明陈伯之在北魏如同“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处境危险。
D.第④段大着笔墨写醉人的江南春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实际上也表达了作者对陈伯之弃梁奔魏的斥责。
(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况将军无昔人之罪,而勋重于当世。
②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不亦惑乎!
?
6.
李斯列传(节选)
????????赵高案治李斯。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日者夷其兄弟而自立也,杀忠臣而贵贱人,作为阿房之宫,赋敛天下。吾非不谏也,而不吾听也。凡古圣王饮食有节车器有数宫室有度出令造事加费而无益于民利者禁故能长久治安今行逆于昆弟,不顾其咎;侵杀忠臣,不思其殃。大为宫室,厚赋天下,不爱其费。三者已行,天下不听。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赵高为佐,吾必见寇至咸阳,麋鹿游于朝也。”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斯所以不死者,自负其有功,实无反心,幸得上书自陈,幸二世之寤而赦之。李斯乃从狱中上书曰:“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逮秦之地狭隘,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罪一矣。地非不广,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见秦之强。罪二矣。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亲。罪三矣。立社稷,修宗庙,以明主之贤。罪四矣。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罪五矣。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之得意。罪六矣。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万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若斯之为臣者,罪足以死固久矣。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愿陛下察之!”书上,赵高使吏弃去不奏,曰:“囚安得上书!”
????????赵高使其客十余辈诈为御史、谒者、侍申,更往复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榜之。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辞服。奏当上,二世喜曰:“微赵君,几为丞相所卖。”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节选自《史记》,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凡古圣王饮食/有节/车器有数/宫室有度/出令造事/加费而无益于民利者禁/故能长久治安/
B.凡古圣王/饮食有节/车器有数/宫室有度/出令造事加费/而无益于民利者禁/故能长久治安/
C.凡古圣王饮食/有节/车器有数/宫室有度/出令造事加费/而无益于民利者禁/故能长久治安/
D.凡古圣王/饮食有节/车器有数/宫室有度/出令造事/加费而无益于民利者禁/故能长久治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囹圄,亦为监狱,秦朝的监狱称之为“囹圄”,到了封建社会以后,监狱的称谓就有了进一步变化。
B.百越,先秦古籍对北方沿海一带古越部族的泛称,因这些古越部族众多纷杂且中原人对其不甚了解,故谓之为“百越”。
C.谒者,官名,古时亦用以泛指传达、通报的奴仆。据传春秋战国时国君左右掌传达等事的近侍即用此称。
D.五刑,中国古代官府对犯罪者所使用的五种主要刑罚的统称。先秦以前的五刑是指墨、劓、剕、宫、大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斯在狱中想到关龙逢、比干、伍子胥这些才智过人的臣子都很忠诚,却被夏桀、商纣和夫差杀死,所以自己尽忠而死是应该的。
B.李斯认为二世治国无道,竟不顾后果杀死亲兄弟自封为皇,残害忠良,重用奸臣,大规模修建阿房宫,对百姓横征暴敛,其治必不长久。
C.李斯在狱中上书时采用正话反说的手法,故意给自己罗列了七大罪状,以让奏书能够顺利地上报二世,希望二世能觉悟省察并赦免他。
D.李斯虽遭受严刑拷打,但仍不顾一切地以实情对答,他自恃口才好,有功于朝廷,即使二世派人验证他也不改口供,终于获得二世的欢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日者夷其兄弟而自立也,杀忠臣而贵贱人,作为阿房之宫,赋敛天下。吾非不谏也,而不吾听也。
②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辞服。
参考答案
1.
【答案】
(1)A
(2)B
(3)C
(4)①不能够写完信就想放下笔,又怕你不了解我的苦衷,说我忍心抛弃你去死。
②像我们这样爱情专一的人,能忍受这种事情吗?这是我敢于毅然去死而不顾你的缘故啊。
【解答】
(1)“汝初闻言而怒”为意思完整的一句,“言而怒”单独成句意思不通,排除B、D项。“不谓……为是”意思为“不认为……是对的”,且“而”表转折,所以应在“是”和“而”中间断开,排除C项。故选A。
(2)B项,儒家不提倡鬼神之说,典籍中没有阴间的记载。
(3)C项,“他认为盗贼、奸官污吏都该死却未死,而天下不应该死却死的人不可计数”错,原文是说盗贼、奸官污吏可以让人死亡,而非他们该死却未死。
(4)①竟:写完。察:了解,明白。舍:舍弃,抛弃。
②钟情:爱情专一。如:像,如同。所以:……的原因,缘故。就死:去死。
2.
【答案】
(1)A(2)从作者在文中表达出的对妻子的爱情,对革命的慷慨激昂,以及对清王朝的腐败的揭露三方面来说明的。这封信所表现的对妻子的爱情,正是作为献身革命和人民的一种基础和衬托。作者把人世间经常发生的生离死别赋予了悲壮的爱国主义色彩,在于他把热爱亲人和热爱人民的情感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文章中充满着革命豪情,表现出视死如归,是一曲爱情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歌,还是一篇“檄文”。
参考译文:
我确确实实不能忘记你啊!回忆后街上的家宅,进门,穿过长廊,经过前厅、后厅,再拐三四个弯,有个小厅,厅旁有个房间,就是我们夫妻住的地方。新婚后的三、四个月,恰巧是冬天,一个望日前后,窗外月光透过稀疏的梅枝,照射下来,就好像从筛于的孔眼里漏出一样,月色和梅影迷朦相映;我跟你肩并肩,手拉手,轻声细语,何事不谈?何情不诉?现在想起来,只留下满面泪痕。又回想起六、七年前,我离家归来,你哭着对我说:“希望你今后如有远行,一定事先告诉我,我愿意跟随你一起去。”我也答应了你。前十几天我回到家中,就想乘便把这次行动的事告诉你,等到跟你相对时,又忍张口,而且因为你已经怀孕,更加担心你经受不住悲痛,所以只有天天喝酒以求醉。唉!时我内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笔墨来形容的。
我确实是希望跟你共同生活到老,但拿今天的形势看来,天灾能够造成死亡,盗贼能够造成死亡,国家被列强瓜分那天起能够造成死亡,贪官污吏虐待平民百姓能够造成死亡,我们这代人身处今天的中国,国内每个地方,每时每刻,都可能造成死亡,到那个时候使我眼睁睁看你死,或者让你眼睁睁看我死,我能这样做么?还是你能这样做么?即使能够不死,而我们夫妻离散不能相会,白白地使两人望眼欲穿,化骨为石,试问,自古以来有几对夫妻离散而又重新团聚?生离是比死别更为痛苦的,该怎么办呢?今天我跟你有幸健在。全国人民中不当死而死、不愿分离而被迫分离的,多得不能用数字来计算。像我们这样感情浓挚的人,能忍看这种惨状吗?这就是我断然干脆地为革命而死、舍你不顾的原因。我现在为革命死毫无遗恨,国家大事成与不成自有同志们在。依新现已五岁,转眼就要成人,你可要好好抚育他,使他像我一样也以天下国家为念。你腹中怀着的孩子,我猜是个女孩,女孩一定像你,(如果那样)我的内心感到非常宽慰。或许又是个男孩,那么也要教育他,以父亲的志向为志向,那么,我死了以后还有两个林觉民呢。幸运极了,幸运极了!我家以后的生活肯定非常贫困;贫困不要紧,清静些过日子罢了。
我要跟你说的话就这些。我在阴间远远地听到你的哭声,一定以哭相应和。我平时不相信有鬼,而今又希望它真有。现在有人提出死人与活人之间有心电感应,我也希望他们说的是事实,那么我死后,我的灵魂还依偎在你身旁,你不必因为失去伴侣而悲痛。
我平日从没有把我的志向告诉你,是我不对的地方;然而告诉了你,又恐怕你天天为我担忧。我对于牺牲,即使是死一百次我都不会推辞,可是让你为此担忧,确确实实不是我能忍心的。我爱你到了极点,所以为你考虑的只怕不周到。你有幸嫁了我,又怎么不幸而生在今天的中国!我很幸运得到你,又怎么不幸而生在今天的中国!我们总不能忍心只图自己幸福。唉!方巾短小而情意深长,没有表达完的,还有万万千千,你能够想象到的。我现在不能见到你了,你舍不得我,大约会常常在梦里见到我吧!悲痛极了!辛亥年三月二十六日夜间四更时候,意洞亲手写。
家里的伯母叔母们都通晓文字,有不明白的地方,希望去请她们指教,应当把我的心意完全领会了就好。
【解答】
A.“在后五段回忆了关于夫妻先死,后死的争议”理解错误,关于夫妻先死、后死的争议,在文章第三段回忆里,不在后五段。故选A。
林觉民在牺牲前给妻子的绝笔书中表现了儿女之情的缠绵细腻,也表现了革命豪情的激昂慷慨。这封信所表现的对妻子的爱情,正是作为献身革命和人民的一种基础和衬托。没有对亲人的爱,也就无法将这种爱扩充成为对天下人的爱;没有对妻子笃深的感情,也就无以衬托他舍此捐躯之高尚情操。
《与妻书》能与广大读者产生共鸣,就在于作者把人世间经常发生的生离死别赋予了悲壮的爱国主义色彩,在于他把热爱亲人和热爱人民的情感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为汝言之”,说明写遗书的原因和写遗书时的心情,其中深含“吾至爱汝”的感情,而写遗书的原因就是下文要详谈的全文中心的后半部分:“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说它是一曲“正气歌”,因为文章中充满着革命豪情,烈士视死如归,“吾今死无余憾”,“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足以说明这一点。它也是“檄文”,因为文章中处处揭露清王朝的腐败,“遍地腥云,满街狼犬”,“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等句子最为突出。
答案:(1)A(2)从作者在文中表达出的对妻子的爱情,对革命的慷慨激昂,以及对清王朝的腐败的揭露三方面来说明的。这封信所表现的对妻子的爱情,正是作为献身革命和人民的一种基础和衬托。作者把人世间经常发生的生离死别赋予了悲壮的爱国主义色彩,在于他把热爱亲人和热爱人民的情感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文章中充满着革命豪情,表现出视死如归,是一曲爱情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歌,还是一篇“檄文”。
3.
【答案】
(1)A
(2)尊敬自己的老人从而推及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及爱护别人的儿女。作者扩充自己爱妻子的心情,帮助天下人爱他们所爱的人,所以才去参加革命,敢在妻子之前死而不顾。显示林觉民为人类解放、奉献的大无畏的精神。
参考译文:
意映爱妻如见:我现在用这封信跟你永别了!我写这封信的时候,还是世上的一个人,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成为阴间的一个鬼。我写这封信时,泪珠和笔墨一起洒落下来,不忍写完而想搁笔,又担心你不能体察我的衷情,以为我忍心抛弃你而去死,以为我不了解你是多么希望我活下去,所以就强忍着悲痛给你写下去。
我极其爱你,就是这爱你的念头,使我勇敢地走向死亡啊。我自从遇到你以来,常常希望普天下的“有情人”都能够结成恩爱夫妻;然而遍地是腥血、满街是狼犬,有几家能够称心快意地过日子呢?人民的灾难使我和白居易那样泪湿青衫,我不能学古代圣人那样忘情。古语说:有仁爱心肠的人“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我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我扩充一片爱你的心,去帮助天下人也能爱自己所爱的人,所以我果敢决定在你死以前先死,只好忍心丢下你而不顾了。你要体谅我的一片苦心,在哭泣之余,也从全国人民的幸福着想,一定会乐于牺牲我和你个人的幸福,去为全国同胞谋求永久的幸福。你不要悲伤啊!
你记得吗?四五年前某个晚上,我曾经告诉你说:“与其使我先死,不如你比我先死。”你开始听了发怒,后来经过我委婉的解释,你虽然不认为我的话是对的,但也无言回答我。我的意思原是说凭你的纤弱,一定经受不住失掉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给你,我是不忍心的,所以宁愿让你先死,我来担当一切苦难与悲痛。唉!哪里料到我终于死在你之前呢?
【解答】
A.翻译错误,“意映卿卿如晤”翻译为“意映爱妻如见”。“意映”是作者妻子的名字。
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会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无疑是我中华民族长期一贯的传统博爱思想。理应发扬光大!作者爱自己的妻子,并扩充自己爱妻子的心情,帮助天下人爱他们所爱的人,所以才去参加革命,敢在妻子之前死而不顾。作者引用这句话,显示林觉民为人类解放、奉献的大无畏的精神。
4.
【答案】
(1)B
(2)C
(3)C
(4)①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
②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
【解答】
(1)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画线句中的两个“则”领起下文的推论句或结论句,其前均应断开,据此可以排除C、D两项;根据句子大意,应该是鲁君怀疑吴起,“疑”的主语是“鲁君”,“鲁”前应断开,据此排除A项。
故选B。
(2)C项,“韩、赵、燕”错,应为“韩、赵、魏”。春秋末年,三家分晋,为战国时的韩、赵、魏三国,史称“三晋”。
(3)C项,“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分析错误。文中并未提到吴起对公叔继任相位的不满。
(4)①“所以”,……的原因。第一处“乃”,就是。第二处“乃”,才。“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是判断句式。
②“及”,等到。“作乱”,暴乱。“走”,逃跑。第一处“之”,到。
5.
【答案】
(1)C
(2)A
(3)D
(4)①何况将军并没有朱,张那样的罪过,而凭借功勋被当世人看重。
②而将军您却像鱼一样在开水锅里游来游去,像燕子一样在飘动的帷幕上筑巢,(这)不是太糊涂了吗?
参考译文:
丘迟拜上。陈大将军足下:(一向)安好,万分荣幸!将军的英勇为全军之首,才能也超出尘世之人,您摈弃(庸人的)燕雀小志,仰慕(贤人)鸿鹄高飞的远大抱负。当初(您)顺应机缘,改换门庭,遇到了贤明的君主(梁武帝);建立功勋,成就事业,开邦建国,自称王侯,出门乘坐装饰华丽的车子,统率一方军队,是多么雄壮啊!怎么一下子就成了逃亡投敌分子,听见(胡人的)响箭就两腿发抖,面对着北魏统治者就行跪礼拜,又是多么卑劣啊!
推寻您离开梁朝投靠北魏之时,并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因为不能自省,又听信了外面流传的谣言,沉溺迷惑,以至于到了这个地步。当今圣朝赦免臣下的罪责而要求其立功赎罪,不计较过失而加以任用,以赤诚之心待天下之人,使一切不安分的人都安定下来,这一切都为将军所熟知,不用我一一细述了。历史上,朱鲔曾参与杀害光武帝的哥哥,张绣也曾杀死曹操的爱子,但汉光武帝并未因此而疑忌,曹操对待再次归降的张绣还像过去一样。何况将军并没有朱,张那样的罪过,而凭借功勋被当世人看重。迷失道路而能知返,这是古代圣哲们所赞许的;迷途不远而归来,更是为古之典籍所褒扬的。当今皇帝轻省刑罚而重施恩惠,法网宽松到可以漏掉能吞舟的大鱼;将军在梁地的祖坟完好,亲戚安居乐业,住宅未曾倾毁,爱妾仍然健在。您心里可要好好想一想,这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当今梁朝的功臣名将,各有封赏任命,井然有序,他们腰系紫绶丝带,掌管金印,参与筹划国家大计;坐轻车而竖旄节,身负保卫边疆的重任,并且杀白马郑重立约,(功臣名将的爵位)可以传给子孙。唯有将军您厚颜偷生,为异族的统治者奔走效劳,难道不感到可悲吗?
凭南燕君主慕容超的强横;(最终)身死刑场;凭后秦君主姚泓的强盛,最终在长安被生擒。因此明白,天地之间不养育外族;中原是汉故土,决不容许有杂种。北魏盗用帝王称号已有好多年了,罪恶灾祸积累已满,照理说将溃败灭亡。更何况伪朝昏聩狡诈,自相残杀,国内各部叛离,部族的首领互相疑忌而有二心。(他们)也将要从(自己的)官邸被绑缚到京城斩首示众。而您却像鱼一样在开水锅里游来游去,像燕子一样在飘动的帷幕上筑巢,(这)不是太糊涂了吗?
暮春三月,江南草木生长,各种花在树上开放,一群群的黄莺四处乱飞。您手抚弓弦,登上城墙,望见故国军队的旗帜,战鼓,感怀往日在梁的生活,难道不悲伤吗!这就是(当年逃亡到魏国的)廉颇仍想作赵国的将帅,(战国时魏将)吴起曾望着西河哭泣的原因,这都是人对故国的感情啊,难道将军没有(这种)感情吗?切望您能早定良策,自己谋求更多的福泽。
当今皇上非常开明,天下安乐。(有人)从西方献上白玉环,(有人)从东方进贡搭木箭。夜郎,滇池两国,解开辩发(改随汉人习俗),请求封官;朝鲜、昌海两地的百姓,都叩头接受教化。只有北魏野心勃勃,在沙漠边塞顽抗,企图苟延残喘!(我梁朝)中军将军临川王萧宏,德行昭明,是梁武帝的至亲,总揽这次北伐的军事重任。到北方安抚百姓,讨伐罪魁。倘若您最终不思悔改,(等我们攻下北魏时)才想起我的一番话,那就太晚了。姑且用这封信来表达我们往日的情谊,希望您能仔细地考虑这件事。丘迟拜上。
【解答】
“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是意思完整,形式整饬的四字短句,它们之间以及与前后句间均应该断开,据此可排除A、B、D三项。“见故国之旗鼓”和“感平生于畴日”都是作者的所见所感,构成对称句,所以它们前面都应断开,且它们内部不能割裂。这样进一步排除ABD.“抚弦登陴”也是作者的行为,“岂不怆恨”是固定句式,其前应断开。
译文:暮春三月,江南草木生长,各种花在树上开放,一群群的黄莺四处乱飞。您手抚弓弦,登上城墙,望见故国军队的旗帜,战鼓,感怀往日在梁的生活,难道不悲伤吗?
故选:C。
A.“寡”是诸侯王的谦称,而不是对人的敬称。
D.“实际上也表达了作者对陈伯之弃梁奔魏的斥责”的说法不正确。从原文“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可知:这是作者“以故国之思、乡关之情来规劝陈伯之”。
①“况”,何况;“勋”,功勋;“重于当世”,是被动句,意思是:被当世人看重。
译文:何况将军并没有朱,张那样的罪过,而凭借功勋被当世人看重。
②“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都是状语后置句,应为“鱼于沸鼎之中游,燕于飞幕之上巢”;“惑”,迷惑,糊涂的意思。
译文:而将军您却像鱼一样在开水锅里游来游去,像燕子一样在飘动的帷幕上筑巢,(这)不是太糊涂了吗?
答案:(1)C。(2)A。(3)D。(4)①何况将军并没有朱,张那样的罪过,而凭借功勋被当世人看重。
②而将军您却像鱼一样在开水锅里游来游去,像燕子一样在飘动的帷幕上筑巢,(这)不是太糊涂了吗?
6.
【答案】
(1)D
(2)B
(3)D
(4)①不久前杀死自己的兄弟而自立为皇帝,杀害忠良之士,重用卑贱之人,修建阿房宫,向天下百姓横征暴敛。我不是没有劝谏,可是他不听我的。
②后来二世派人去验证李斯的口供,李斯认为还和以前一样,最终不敢再改口供,在供词上承认了自己的罪状。
参考译文:
赵高查办李斯。李斯被拘捕捆绑,关在监狱中,仰天长叹道:“可悲啊!无道的昏君,怎能替他出谋划策呢,从前夏桀杀死关龙逢,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死伍子胥。这三个大臣,难道不忠诚吗!然而却免不了一死,他们虽然尽忠而死,只可惜忠诚的对象错了。现在我的才智比不上这三个人,而二世的暴虐无道超过了夏桀、商纣和夫差,我因尽忠而被杀,死得其所了。况且二世治国难道不乱吗!不久前杀死自己的兄弟而自立为皇帝,杀害忠良之士,重用卑贱之人,修建阿房宫,向天下百姓横征暴敛。我不是没有劝谏,可是他不听我的。大凡古代圣明的君王,饮食有节制,车马器用有规定的数量,宫殿居室都有限制,颁布命令、治办事情,增加费用却无益于百姓利益的,一律禁止,所以才能够长治久安。现在二世对自己的兄弟,施以有悖于常理的残暴手段,不顾及这样做会有什么罪孽;迫害杀戮忠臣,也不考虑这样会有什么灾殃;大规模修筑宫殿,加重天下百姓的赋税,不吝惜钱财:这三件事做了之后,天下百姓不听从他。现在天下已有一半人造反了,但二世心中还未醒悟,却让赵高辅助,我一定会看到敌人攻进咸阳,麋鹿在朝廷上游荡。”
这时二世派赵高审理丞相李斯的案件,要定他的罪。赵高审讯李斯,拷打了他一千多杖,李斯忍受不了,冤屈地招供了。李斯不想死的原因,是他自认为对秦国有大功,又确实没有反叛之心,希望能够上书为自己辩护,也希望二世能醒悟并赦免他。李斯于是在监狱中上书说:“我担任丞相治理百姓,已经三十多年了。我来秦国时领土还很狭小,先王的时候,秦国的土地不超过千里,士兵才几十万。我竭尽了自己微薄的才能,小心谨慎地奉行法令,暗中派遣谋臣,资助他们金银珠宝,让他们到各国游说,同时暗中准备武装,整顿政治教化民众,任用英勇善战的人为官,尊重功臣,给与他们很高的爵位和俸禄,因此终于胁持住韩国,削弱了魏国,击败了燕国、赵国,削平了齐国、楚国,最后兼并了六国,俘获了他们的国君,拥立秦王为天子。这是我的第一条罪状。秦国的疆域并不是不广阔,但还要在北方驱逐胡人、貉人,在南方平定百越,以显示秦国的强大。这是我的第二条罪状。尊重大臣,提高他们的爵位,用以巩固他们同秦王的亲密关系。这是我的第三条罪状。建立社稷,修建宗庙,以显示主上的贤明。这是我的第四条罪状。更改尺度衡器上所刻的标志,统一度量衡和文字,颁布天下,以树立秦朝的威名。这是我的第五条罪状。修筑道路,兴建游观之所,以显示主上志满意得。这是我的第六条罪状。减轻刑罚,减少赋税,以顺遂皇上赢得民心的意愿,使百姓都拥戴皇上,至死不忘皇上的恩德。这是我的第七条罪状。像我李斯这样做臣子的,所犯的罪足以处死本来已经很久了,皇上希望我竭尽所能才得以活到今天,希望陛下明察。”奏书呈上之后,赵高让狱吏丢在一边不上报,说:“囚犯岂能上书!”
赵高派十多个门客假扮成御史、谒者、侍中,轮流前往审问李斯。李斯改为以实情对答,赵高就让人再严刑拷打他。后来二世派人去验证李斯的口供,李斯以为还和以前一样,最终不敢再改口供,在供词上承认了自己的罪状。赵高把判决书呈给皇上,二世很高兴地说:“没有赵君,我几乎被丞相出卖了。”
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被判处五刑,在咸阳街市腰斩。李斯与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解出狱时,回头对儿子说:“我想和你再次牵着黄狗一同出上蔡东门追逐狡兔,难道还可以吗?”于是父子二人相对而哭,三族的人都被处死了。
【解答】
“凡古圣王”是整句话的主语,其后停顿,“饮食有节”“车器有数”“宫室有度”结构相同,据此排除A、C两项。“出令造事”是一个整体,作“加费而无益于民利者禁”主语,应在“出令造事”后停顿,排除B项。
译文:凡古代圣明的君王,饮食有节制,车马器用有规定的数量,宫殿居室都有限制,颁布命令、治办事情,增加费用却无益于百姓利益的,一律禁止,所以才能够长治久安。
故选:D。
B.“百越,先秦古籍对北方沿海一带古越部族的泛称”说法有误。“百越”之称谓源于先秦古籍对南方沿海一带古越部族的泛称。
D.“但仍不顾一切地以实情对答”“终于获得二世的欢心”说法有误。根据原文语句“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可知,李斯被屈打成招,最终未获二世的欢心。
①日者,近日、不久前;夷,杀死、诛灭;贵,形容词作动词,重用;贱人,卑贱、品行地位低下的人;作为,修建;赋敛天下,省略句,“赋敛(于)天下”;赋敛,动词,征收赋税;吾非不谏也,否定判断句,我不是没有劝谏;不吾听,宾语前置句,调整为“不听吾”。
译文:不久前杀死自己的兄弟而自立为皇帝,杀害忠良之士,重用卑贱之人,修建阿房宫,向天下百姓横征暴敛。我不是没有劝谏,可是他不听我的。
②验,验证、核实;以为,认为;更,改变;辞服,服罪、认罪屈服。
译文:后来二世派人去验证李斯的口供,李斯认为还和以前一样,最终不敢再改口供,在供词上承认了自己的罪状。
答案:(1)D。(2)B。(3)D。(4)①不久前杀死自己的兄弟而自立为皇帝,杀害忠良之士,重用卑贱之人,修建阿房宫,向天下百姓横征暴敛。我不是没有劝谏,可是他不听我的。
②后来二世派人去验证李斯的口供,李斯认为还和以前一样,最终不敢再改口供,在供词上承认了自己的罪状。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