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
【教学目标】
1. 认识“冀”,会写“守、株”等九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 巩固借助注释、插图读文言文的方法,了解“走、因”古今义的不同,尝试借助注释学古文,激发阅读小古文的兴趣。
3. 懂得不能心存不劳而获的想法,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1. 结合注释、插图来理解寓言内容。
2. 感悟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带来的后果,找到“守株待兔”的生活立足点。
【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寓言,旧知激趣
1.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几幅有趣的图画,请你们看图猜故事。
这是——(预设:揠苗助长 、鹬蚌相争。)
2.这些小故事简单有趣,但背后却藏着深刻的大道理。这样的小故事,就叫“寓言”故事。
3.再猜,这是——守株待兔。谁以前读过这个故事?哦,大部分都读过,我敢肯定拿到这本书之前,你们没见过这种形式的《守株待兔》。这篇文言文选自《韩非子五蠹》这本书,蠹就是蛀虫的意思。
4.请小朋友们伸出手指,先跟老师来一起写课题“守株待兔”。
守:上下结构,上面是个宝盖头,下面是个“寸”。守可以组什么词语?送你们一个词语:守候。题目里的“守”就是守候的意思。
株:左右结构,左边是木字旁,肯定和树木有关系。“株”是什么意思?看着插图猜猜看呢。(板书:看插图)
待:左右结构,双人旁,右边是“寺庙”的“寺”,三横之间的距离要均匀。这里的“待”就是——等待的意思。
5.谁来连起来说说“守株待兔”字面上的意思,——守候在树桩边上等待着兔子的到来。
6.读课题。通过你的读把意思告诉大家。(指名读-等待的时间可能是漫长的读出来——把节奏读出来,齐读)
7.其实,去年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篇古文叫《司马光》,你们记得读小古文的要求吗?
(板书:读通顺 会断句 明文意)
二、读通古文,读明句意
过渡:《守株待兔》这个故事很古老,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今天我们来做一做两千多年前的学生,读一读2000多年前的《守株待兔》。
请大家打开书,朗读课文,一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二读,借助注释,读懂句子,尝试读出节奏。
1.出示自学要求:
1.一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二读,借助注释,读懂句子,尝试读出节奏。
请小朋友们,按照提示开始读吧!
交流,指导朗读:
(1)指导读第一句:出示:宋人有耕者
①会读了吗?我来考考你。 谁来读第一句?指名读。(评价:你借助注音把“宋”和“耕”的后鼻音读得真到位。
谁再来读一下。
②学习生字“宋”
宋人是姓宋的人吗?宋人是宋代的人吗?(不是的,宋人是宋国的人)
师:在2千多年的战国时代,有许许多多的国家,宋国是其中的一个小国家,宋国的人称为宋人,那么秦国人就称——秦人,《郑人买履》中的郑人就是——郑国人。
③认识“耕者”
这个宋国人还有一个职业:农夫,种田人。哪儿读出来是个农夫的?
拓展:种田的人叫耕者,那么打渔得人就叫——渔者,写作的人就叫——作者,做老师的人就叫——师者。
④指导读出停顿:我们读懂了句子自然就能读出节奏了,谁来再来读?出示停顿号 (停顿很自然,读得很有节奏感,读出了古人读书的味道。)指名读、齐读。
指导读第二句:出示:田中有株
①相信第二句也难不倒你们。谁想来试试?
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株是指树桩,你还从哪里知道的?(板书:读注释)
师:看看插图、读读注释是读懂古文句子的好方法。
③男生齐读
(3)指导读第三句:出示: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①这句有点长,我们可以模仿前面两句的读法读出节奏,谁来挑战。指名读。再出示停顿。
②这只兔子好端端地,怎么就“折颈而死”了呢?
(预设:是的,事情的根源就在于“走”。)
③走,就是跑。为什么古人说的“走”就是“跑”呢?
让我们坐上文字时光机,去看看一看甲骨文的“走”字是怎么写的?
(出示“走”的甲骨文)上半部分是舞动的双臂,下半部分是跑动的脚,小朋友们,学学看,挥舞双臂,脚蹬起来。
这是在干什么呀,一起说——“跑”。
④漫长的岁月变迁中,大量像“走”这样的汉字,现代的意思和古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的现象叫做“古今异义”。不过有些诗句和成语中的“走”仍保留着跑得意思,这样的成语,你知道有哪些吗?(生说:东奔西走、飞檐走壁、飞禽走兽、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⑤学习“触”。
?展开想象:中国的汉字就是这样精妙传神,一个汉字就是一幅场景。读到“触”,你想象一下兔子发生了什么事?
(预设:我们都知道兔子很灵活,一不留神就撞到了树桩,折断了脖子死掉了。)
?理解“触”:小兔子“触”到了树桩,和同桌做做“触”的动作(学生做触的动作),小兔子跑着跑着,轻轻一触就会死了吗?
?文中的“触”是轻轻地触碰呢?不是触碰,那是什么动作呢?触可以换成我们现代的词——?
(预设:撞 击 碰)可想而知,撞到树桩后,兔子的后果是—— 折颈而死。给你一支粉笔,做一下“折”的动作。
过渡:我们刚才通过想象画面,把古文读懂了,也读得更有意思了。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板书:想象画面)
⑥谁来读好这句话。(评价,停顿到位,我看见一只慌了神的兔子。)
还有谁读。(评价:小兔子撞得真重,你好像为为小兔子感到惋惜呀。)再齐读这句话。
(4)指导读第四句
小朋友都为小兔子感到可惜,有一个人不是这么想的?他是怎么想的?他又是怎么做的?
出示第四句: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①指名读,提醒“耒”的字音。
②小朋友们这句话看起来很难读懂,不过别怕,旁边有注释,我们一起再来读读注释,
③指导理解句意:
?“因”在现代文中是什么意思?“因为,原因。”“那在这句话中可不是这两种意思。那是什么意思呢?”“于是。”就是于是,和现在的意思不同,
?“释”就是放下,看书看得很入迷,不肯放下来——手不释卷。
?“耒”就是用来耕田的一种劳动工具。在图上找找他丢下的劳动工具。
这个故事里,还有一个字,带有耒字部。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耕”是耒字部了吗?
指导书写“耕”跟着老师写一写,提示:耒字做部件,捺要变成点。战国时候的田地切分成像“井”一样的形状,所以右边的“井”就是“田”的意思。
“耕”是指耕作,这是一只耕牛,“耕”还有一个好朋友和他一样有“耒字旁。”——“耕耘”。
理解“冀”:他放下了自己的劳动工具,田里怎么样了?
他放下了自己的劳动工具,心里在想什么?
(预设:农夫妄想靠运气、不劳而获来过日子。)
(板书:不劳而获、心存侥幸)
师:他这样的心态用课文中的一个字说就是“冀”。
④现在,你们一定会说这句话的意思了。
⑤指导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现在你们一定会把这句话读得更好,想好了哪里停顿,指名读。
?出示停顿标志。老师听出了,你在这几个地方稍作停顿,读出了古文的节奏。
?谁再来读。老师范读,做到声停气不停。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5)指导读第五句
过渡:这里出现了两种兔子,这两处兔子一样吗?结果可没如他所愿,结果怎样了?
①出示:指名朗读——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注意多音字。
②出示: wéi 1.做,行,做事2.当做,认做3.变成4.被 wèi 1.替,给2.表目的3.对,向。
“本句中,‘为’读哪个音?”小朋友们读一读,选一选意思。这里的“为”是“被”的意思。
③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野兔不可能再次得到,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④即使他整日整夜地在树桩边守候,兔可否复得?——兔不可复得。
就算他日复一日地在树桩边守候,兔可否复得?——兔不可复得。
⑤齐读最一句古文。
(6)指导读好整篇古文:我们一句一句读好了课文,现在谁来把课文完整地读给大家听?注意读好停顿,做到声停气不停。
①指名读,评价。
②古时候孩子读书读到正起兴喜欢摇头晃脑,借助身体的晃动读出古文的韵味,一起试一试。
三、理解文意,体会寓意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最后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如果你就是路过他身边的宋国人会怎样笑他?
(点拨:指导讲清楚道理。可以用上“因为……所以……”等句式试着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还可以联系插图和生活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兔子撞死在树桩上,是偶然发生的,不可能每只兔子都来撞树桩,农夫太傻了;农夫妄想靠运气、不劳而获来过日子,不仅等不到兔子,也荒了田地,所以宋国人都笑他;做人要热爱劳动,付出努力,而不能想着不劳而获。 )
3.宋国人很难过,你们来劝劝他吧。
出示:宋人有耕者,当 耒而 ,方为宋国赞。
4师总结:是的,小朋友们,我们每个人都在劝他——(板书:不要:心存侥幸,不劳而获)。否则就会被人嘲笑。
5.寓言是生活中的一面镜子,我们读他们的故事,就像照镜子一样,读了《守株待兔》你发现生活中有人像这个农夫一样吗?
(例如,买彩票偶尔中奖,就幻想天天中奖而不专心工作,等等。)
(板书:以寓言为镜)
四、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1.怪不得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原来藏着这么深刻的大道理。古人很擅长用有趣的小故事讲道理。在《战国策》里,也有许多这样的故事。书后就有一则。请同学们课后读一读《南辕北辙》,想想:你想对这个乘车人说什么?以人为鉴,这则寓言对你又有什么启发呢?
2.这则寓言也有文言文版,想不想文白对照,把它读通,一起来试试吧!同桌合作学习,要求:文白对照,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古文发给学生课外拓展阅读。
南辕北辙
人驾车行于路。友问:“何如?” (如:去。)
人曰:“我欲之楚。” (之:去。)
友问:“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奚为:为什么?)
人曰:“吾马良。”
友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人曰:“吾御者善。”
友曰:“御虽善,此非楚之路也。”
人曰:“吾用多。”
马愈良,御愈善,用愈多,离楚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