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的故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梁思成的故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3-22 13:46:28

文档简介

《梁思成的故事》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 了解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
2、 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3、 品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梁思成的故事,从中体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难点: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 学法引导】:
预习中强调课文朗读,反复朗读。特别是重点段落,在段落朗读中感悟梁思成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叙述中的“议论”。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应重视对重点词语的分析,强调课文重点段落的背诵。
【 课时安排】:两课时
【 教具准备】:
有关梁思成的资料。
【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建筑是一项奇特的艺术,许多建筑已经成了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例如,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等等。我们人类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历史。
(二) 作者简介:
李辉,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高中毕业后到山区茶场插队劳动。1976年底到湖北省油泵嘴厂子弟中学任教员。1978年初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文学评论等作品。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晚报》任文艺记者,副刊编辑。1986年加入中国作协。1987年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任记者。著有《李辉文集》(五卷本)等,包括《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浪迹天涯——萧乾传》等。他的传记、报告文学作品侧重描写现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并能以多种笔调来描写人物各自的特点,影响广泛。其中《秋白茫茫》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三) 梁思成简介:
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广东新会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1927年7月至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3月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1928年归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建筑史。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梁思成的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
(四) 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
勘查(kān) 巍峨(wēi’é) 黯淡(àn) 耸立(sǒng) 锈蚀(shí) 逻辑(luójī) 轩昂(xuān) 惋惜(wān) 叹为观止 钦佩(qin) 灰飞烟灭 壮硕(shuo)
(五)再次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六)互动学习,思考下列问题:
互动1:与《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相比,本文与它有什么异同?
明确:相似之处:1、都是表现当代学者的精神风貌(境界);2、都以叙述主人公的事迹为主。
不同之处:涂元季氏钱老的秘书,与钱老朝夕相处,应该说对钱老的言谈举止,声音笑貌很熟悉,但涂元季侧重写事情本身,少有肖像、行动描写,很少用华丽的形容来抒情。李辉与梁思成并没有多少交往,作者构思此文时,梁启超已过世21年,作者不可能与林梁思成有直接交往,但却写得比涂元季精彩。李辉是作家对梁思成的事迹不仅仅是记叙描写,而且是带着自己的想象、感受、理解、评论。文章除了诗意的抒情、智慧的评书、饱含热情构成了一种解有感情强度又有智性深度的风格。
互动2:如何理解“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明确:1)这是一种抒情的、诗意的语言。强调他是独一无二的只有这个世纪才有,以后再也不会出现第二个梁思成了;另一方面个也是对历史富有智慧的思考,是一种情致交融的写法。
2)表达了对重视人类文化精神、文化遗产的历史的肯定,对梁思成的思想精神的赞赏,对梁思成故事的时代的令人遗憾的感叹。具体见教参。
互动3:作者刻画了梁思成的几件事?具体概括一下。
明确:两件事:梁思成六十年前考察应县古塔;梁思成保护奈良古城。
互动4:六十年前梁思成考察应县古塔,作者没有亲历却写得生动传神,作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手法?
明确:1)从自己身临古塔的情景展开历史的想象;
2)主观想象缺乏可信度,作者用当事人的回忆弥补不足;
3)作者不光叙事、抒情,还有智慧的思索,作者的议论“木塔建成之后,能够……梁思成肯定是历史第一人”肯定梁思成考察的意义;
4)作者除了想象、抒情、思考还想要表现梁思成的内心,他怀着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对于作者无法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作者采取和旅游者心情来对比:旅游者眼中的古迹只是一些不同的建筑物,梁思成首先把这些建筑看成有生命的(“一砖一瓦,一根……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其次他把自己的生命与古迹结合为一个整体(“他绝不是……对象融为一体了”)
互动5:作者写完了梁思成考察应县古塔的事后,又写了梁思成保护奈良古城的事,作者为什么说“人们一般都愿意以无比钦佩的心情”提及?
明确:作者在写这件事的时候特别强调了做这件事的不平凡之处:一是国耻,日本侵略者为祖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二是家恨,妻子的弟弟牺牲于对日空战。这从反面着笔。正面的笔墨则是对于梁思成的思想境界的概括。古建筑是“民族的象征”,但是,又不仅仅是属于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是不可再生的。正是因为这样“理性战胜了仇恨”,国耻、家仇就不能不退居其次了。
教师讲解:
梁思成作为建筑历史学家其精神境界深邃,鲜明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至此作者还不满足,最后又加上一段:听说河北宝坻一座辽代古庙被拆除,他无奈地感叹:“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这完全是诗的话语,这样文意更隽永。
互动6:那么你如何理解“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
明确:从表面来看这是调侃自己的顽固,实际上却说出了自己的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也暗示着自己不妥协。
互动7:作者没有亲眼见梁思成的所作所为,所以许多地方用到了想象的手法,但是我们并不觉得虚假,都和作者一样“相信他是真的。”这是为什么?
明确: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生活真实和主人公思想逻辑的合理联想、想象;即使梁思成的言行有更多的虚构,也因符合主人公的思想逻辑和现当代人们的思想、情感而觉得应该是这样。
这种前提下,文中联想、想象那些细节就会历历在目,也很有生活的真实性,即使主人公的言行虚构的成分多,也因其符合主人公的思想逻辑以及文章着重讲的现代建筑思想的灵魂,所写出的梁思成保护文化遗产的精神、胆识符合现当代人们的思想情感而居的应该是这样。
(七)小结全文:
本文赞赏拥有“建筑灵魂”、富有胆识、执着保护文化遗产的梁思成的精神思想,肯定了重视人类文化精神、文化遗产的历史时代,感叹该时代子阿保护文化遗产上任存的遗憾。
(八)探究本文的写作特色:
1、从正反、侧面多角度刻画梁思成这一形象。
正面:梁思成登山西应县木塔的情形。
侧面:通过别人的认识来写。
2、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梁思成的敬佩之情。
如: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3、文章多用短句、独句段,表意明确,起到强调作用。
(九)、课堂练习:
1、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2、完成同步练习五、七、八。
(十)、课外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共28张PPT)
建筑是一项奇特的艺术,许多建筑已经成了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例如,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等等。我们人类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历史。
梁思成的故事
李 辉
作者简介
李辉,1956年出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市),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随后在《北京晚报》担任文艺记者和文学副刊编辑。1987年至今在《人民日报》文艺部担任编辑。以文学传记、随笔写作为主要方向,1997年散文集《秋白茫茫》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主要作品有《沈从文与丁玲》、《萧乾传》、《黄苗子与郁风》、《在历史现场》、《和老人聊天》、《百年巴金——一个知识分子的历史肖像》等。
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广东新会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
梁思成简介:
梁启超之子,林徽因之夫,自上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过较多重要建议,参加了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梁思成与林徽因
鉴真和尚纪念堂
人民英雄纪念碑
国徽
1928年归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建筑史。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梁思成的主要成就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等。
自由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勘察 (kān) 叹为观止 耸立 (sǒng) 轩昂(xuān)
巍峨 (wēi’é) 黯淡(àn)
灰飞烟灭 逻辑 (luójī)
锈蚀 (shí) 塔刹(chà)
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思考并概括梁思成的主要事迹,给课文划分层次。
一是梁思成夫妇当年不畏艰险,勘察山西应县木塔的情形;
二是梁思成对建筑的认识;
三是为保护奈良所作的努力;
四是梁思成对中国古建筑被毁的忧愤。
主要写了四件事:
应县木塔全名为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县城内西北角的佛宫寺院内,是佛宫寺的主体建筑。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世界木结构建筑的典范。
日本奈良市唐招提寺
品读课文,深入了解梁思成的事迹,读一读,说说这些事迹体现了梁思成怎样的精神?
品读赏析:
1、你是怎样理解“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这句话的?
内容品析:
(这是对梁思成在这个世纪做出重大贡献的肯定,也是对梁思成以后中国古建筑、世界古建筑遭到损毁,再无可以来让他施展才能的古建筑而生出的深深遗憾。)
“只能”,写出了梁先生与这个世纪的独特关系,在过去的年代许多人认识不到古建筑的价值,也认识不到是梁思成的价值,这个世纪人们开始认识保存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因而认识到梁先生价值。
阅读平台阅读第六自然段思考
1.第一句话能否改成“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当年梁思成勘探木塔的情景”为什么?
2“那天,风呼呼地刮着,也让他们有一种会被刮飞的感觉。”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不可以,文中的句子给读者真实可信的感觉,改后的句子则变成了作者的主观推测,显得不真实。
这句话写出了天气的恶劣,加大了攀援木塔的难度,更加突出了梁思成不怕困难,为了工作丝毫不顾及个人安危的敬业精神,烘托了人物对对建筑艺术研究的执着和追求。
3、课文第十一段明确了“房子”与“建筑”之间的区别,那么,你认为他们之间的差别是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房子是实用的,是遮风挡雨的居所,而建筑是艺术,是人类精神和美感的体现
为了说明梁在建筑方面的灵性。
2 、为什么第十段说古建筑在梁思成眼中
“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
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副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梁思成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了。
4 、13段作者说梁思成拥有了“建筑的灵魂”,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勘察古建筑的动作
力保奈良城
语言: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
“建筑的灵魂”是建筑中所凝结的文化精神,科技智慧,情感意志等人类精神,所凝结的建造者的精神和生命。这句话突出了梁思成作为建筑学家精神境界的深邃,真正了解古建筑的价值,把它们和创造它们的人的精神视为一体。
5、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梁思成是视古建筑为生命的人?
6、作者写完了梁思成考察应县古塔的事后,又写了梁思成保护奈良古城的事,作者为什么说“人们一般都愿意以无比钦佩的心情”提及?
作者在写这件事的时候,特别强调了做这件事的不平凡之处:一是国耻,日本侵略者给自己的祖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二是家恨,妻子的弟弟牺牲于对日空战。而在这种情况下,梁思成却说服美军使古都奈良免遭轰炸和破坏。
7、保护奈良的动机是什么?体现了梁思成怎样的精神?
地球上的所有文化遗产,都属于人类;建筑是社会的缩影,民族的象征,但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结晶。
精神:爱憎分明,伟大的人格和对人类文化遗产的无限热爱。
8、梁思成如何看待北京古城墙?
A 他将古城墙视为一种有生命的物体来述说。
B 认为它是一件杰作。
C 具有象征意味,象征着古老民族的创造力,象征中国古老的历史,总要引起后人复杂的情感
9、古建筑在梁思成的眼里为何是“具有生命的物体”?
因为建筑艺术是人类的创造精神的再现,而梁思成拥有“建筑的灵魂”,他热爱古建筑,所以古建筑在他眼里是“具有生命的物体”。
10,怎样理解23段的“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
从表面来看,这是梁思成在调侃自己的顽固,但实际上却说出了自己的无可奈何和无能为力,也暗示了自己的不妥协。
11,“一声感叹,世人谁能深深体会?”你体会到了吗?说一说。
这一声感叹说出了自己面对古建筑被毁的无可奈何和无能为力,
品读课文,深入了解梁思成的事迹,读一读,说说这些事迹体现了梁思成怎样的精神?
(梁思成的精神是:对工作认真,执着,无畏,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对人类文化遗产的无限热爱。)
品读赏析:
与《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相比,本文与它有什么异同?
相似处:
① 、都是表现当代学者的精神风貌。
② 、都以叙述主人公的事迹为主。
不同处:涂元季是钱老的秘书,与钱老朝夕相处,应该说对钱老的言谈举止,声音笑貌很熟悉,但涂元季侧重写事情本身,少有肖像、行动描写,很少用华丽的形容来抒情。作者李辉构思此文时,梁思成已过世21年,作者不可能与梁思成有直接交往,但却写得比涂元季精彩。李辉是作家.对梁思成的事迹不仅仅是记叙描写,而且是带着自己的想象、感受、理解、评论。文章除了诗意的抒情、智慧的评书、饱含热情构成了一种既有感情强度又有智性深度的风格。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大拆大建,许多文化古迹顷刻间荡然无存,请你结合课文,谈谈这种“建筑灵魂”是否还适宜于二十一世纪?
自由论坛
写作特点
1、构思巧妙,层层深入。
2、不时出现合理的联想、想象乃至合理的虚构。 3、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交错进行,紧密结合。
4、对比手法的运用。(如第9段)
5、语言凝练文采飞扬。
小结全文:本文赞赏拥有“建筑灵魂”、富有胆识、执着保护文化遗产的梁思成的精神思想,肯定了重视人类文化精神、文化遗产的历史时代,感叹该时代保护文化遗产上仍存的遗憾。
根据课文内容,回忆填空:
古建筑在他的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 , ,
, ,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当他 ,当他 ,他绝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