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3-22 13:50:36

文档简介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重庆市四十八中 樊春霞
学习任务: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5?课外拓展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学习重点:
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
2.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学习方法:
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两千年以前,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群雄纷争,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全豹。
二、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1.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特别是下面划线字的音)
唐雎(jū) 以君为长(zhǎng)者
以头抢(qiāng)地 夫(fú)专诸之刺王僚
2.分角色朗读及指导
(1)由4位学生进行:秦王,安陵君,唐雎的语言各一人,其他部分一个人。
(2)大家评论四人的朗读情况:音准,是否体现出人物当时说话的语气,语调和感情。
(3)老师在听学生意见后进行朗读指导,并让学生领会积累一些词语。
──秦王。分前后两种情况,前面是傲慢无礼,口气强硬,轻视对方,后面是讨好和软的口气。其中:
前1: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加强语气的词,可用现在的什么词来表示?(生答后)确定“可要”。
抽出读这句。师指导。大家齐读。(以下各项同此作法)
前2:何也?也: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
例3: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冠:帽子。跣:脚。抢:撞。
后:寡人谕矣。谕:明白。
读时要强调:
──安陵君。奉承恭敬,口气委婉。
“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虽然如此。要与下文形成转折。
──唐雎。沉着冷静,干脆利落。
虽千里……岂直五百年哉?虽:即使。
岂……哉:难道……吗?反问句式
与臣而将四矣 矣:了(陈述语气)
3.全班分成四组,分角色朗读。
三、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语句
四、课外作业
1.书后练习二、三。
2.读《战国策》或有关资料,准备讲故事。
五、板书设计
1.学生读错的字及正音。
2.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加强语气的词)可要
何也  也:(疑问语气)呢
故不错意也  错:通错,放置。
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冠:帽子跣:脚抢:撞
寡人谕矣  谕:明白
虽然,受地于先王  虽然:虽然如此
虽千里……岂直五百里哉?虽:即使。岂……哉:难道……吗?
与臣而将四矣  矣:(陈述语气)了。
第二课时
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意图
1.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采用学生的合理说法)
明确:因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2.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
明确: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
秦王是前倨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
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
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
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二、文章写法特点
1.根据课文情节,发挥想像,看课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节?(学生说,老师评点;老师说,学生评点)
明确:本文这种写法的好处,简洁明快,突出重点,突出中心。
2.思考唐雎反驳秦王关于“布衣之怒”的特点。
(1)举哪几个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征兆?
──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事例。
在他们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
(2)为什么要这样说?
──这是一种铺陈渲染,增强对秦王心理打击力量,以达到下文有效威胁秦王的目的。
三、问题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唐雎不辱使命”是针对什么而言?师生互相交流看法。
2.读文章后,有什么疑问?
如唐雎行为的可信度如何?(最好让学生发现,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和识别事物的能力)
四、《战国策》里的故事
1.“士”的故事
2.成语、寓言故事
五、课外练习
以战国时的“士”为内容,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题目自拟。(共26张PPT)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汉皇族。
1.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2.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
3.秦王是怎样恐吓唐雎的?唐雎是怎样回应秦王的?
4.秦王最后“长跪而谢之” 说明了什么?
5. 你认为唐雎是怎样的一 个人? 6.你认为秦王是怎样的一个人?
课堂思考:
你答对了吗
3.假装施恩,指责安陵君,以‘灭韩亡魏”炫耀军事实力,唐雎对此重申立场,拒绝“易地”。
4.秦王用“天子之怒”进行恫吓,唐雎以“士之怒”进行反击,并列举三个例子反驳秦王,最后“拔剑而起”刺杀秦王。
5.唐雎:有勇有谋、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忠君爱国
6.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色厉内荏、外强中干
几种常见的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肖像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细节描写
骄横狡诈
爱国忠君
色厉内荏
机智勇敢
不畏强暴
人物性格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机智勇敢
…否,非若是也,安陵
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back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爱国忠君
……虽千里不敢易也,
岂直五百里哉?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
天,与臣而将四矣。
back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
人与?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
跣,以头抢地耳。
骄横狡诈
back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色厉内荏
back
思路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1段)
(第2、3段)
(第4段)
具体叙写唐雎出使秦国的经过。
(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通过侧面描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及所“谕”之理,反衬唐雎出使胜利,点明主题。
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
(秦王企图吞并安陵遭到拒绝,秦王不悦,表明安陵危在旦夕.)
[开端]
[发展与高潮]
[结局]
结构图示
秦王
安陵君
以五百里易安陵
愿终守之弗敢易
(利诱之)
(明辨之)
秦王
唐雎
逆寡人轻寡人
虽千里不易岂五百里
(盛气凌人)
(从容答辩)
天子之怒
(武力恐吓)
布衣之怒
(针锋相对)
长跪而谢 挺箭而起
(折服) (不辱使命)
唐雎的说话技巧
言之有“节”
言之有“据”
言之有“力”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
乎。。。此庸夫之怒
也。。。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道义
威力
说话技巧在人际交往,尤其是在重要
的外交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
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懂得一个道理:
基辛格问:为什么中国人走路总喜欢低着
头,而美国人走路总是抬着头?
周恩来答:
因为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所
以总是低头攀登;而美国人正
在走下坡路,所以两眼望天。
西方记者:请问中国有多少钱?
十八元八角八分。
周恩来答:
拓展训练
你知道哪些关于说话能力和技
巧的名言警句?试列举一二。
刘勰: 一人之辩胜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西方: 世界的三大战略武器:口才、
美元、电脑。
影响说话内容和语气、语调的因素有:
人物身份
人物地位
说话场合
说话对象
……
潜台词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于臣而将四矣。
要能够在我们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充分运
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凸现人物的性格特
点,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培养一种能力
使



出使
高兴
解释
上下、左右
答应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
高可二黍许( )
秦王不说( )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必为有窃疾矣( )

若士必怒( )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
一定
一定要
真的
安陵君其许寡人( )
请说之( )
一词多义
应答之词,表示同意

以大易小 ( )
天下事有难易乎 ( )
交换
容易

大王加惠 ( )
甚矣,汝之不惠 ( )
恩惠
聪明

免冠徒跣 ( )
徒以有先生也 ( )
空,这里指光着
仅仅,只

以大易小,甚善 ( )
京中有善口技者 ( )
好,好的
擅长
善哉,吾请… ( )
⑴秦王不悦。
⑵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⑶仓鹰击于殿上。
“说”通“悦”,高兴。
“错”通“措”,注意。
“仓”通“苍”。
通假字
解释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
⑴以大易小。( )
⑵徒以有先生也。( )
⑶以君为长者。( )
⑷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因为


秦王先倨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这是秦王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变化过程。
唐雎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拔剑而起”。这是唐雎在实践过程中态度变化过程。
谢谢光临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