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广东省各地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文阅读专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广东省各地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文阅读专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8 11:07: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省各地
2021届初三中考一模语文试卷精选汇编
古诗文阅读专题(解析版)
2021年广东省佛山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臣未尝闻也/尝趋百里外 B. 休祲降于天/行者休于树
C. 天下缟素/吴广素爱人 D. 先生坐/满坐寂然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2)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8. 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二)(9分)
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凤年老,执志不倦,名声著闻。太守连召请,恐不得免,自言本巫家,不应为吏,又诈与寡嫂讼田,遂不仕。建初中,将作大匠任隗①举凤直言,到公车,托病逃归。推其财产,悉与孤兄子。隐身渔钓,终于家。
【注释】①任隗:字仲和,南阳宛县人,建武八年,被任用“将作大匠”。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妻尝之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 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乃重修岳阳楼
C. 将作大匠任隗举凤直言/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D. 悉与孤兄子/悉如外人
10.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
11. 结合选文,说说高凤成为名儒的原因。
2021年广东省普宁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一)(10分)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6.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2)是日更定矣( )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7.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雾凇沉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己。
8.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抒发了其怀念故国的深情。
B.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做铺垫。
C. 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神态、心理、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D. 本文叙事时的情绪变化是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
(二)(9分)
学无早晚
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随。今有二人焉,皆有百里之适。一人鸡鸣而驾,马瘠车敝。憩于涂者数焉,则穷日之力,未必能至。一人日中而驾马良车驶其行不息吾知其必先于鸡鸣者矣。故夫车马者,质也;作辍,其勤惰也。
(张孝祥《于湖居士文集》)
【注释】①瘠:瘦弱。②敝:破旧。③涂:通“途”。④肤:通“快”。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但恐始勤终随/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B. 憩于涂者数焉/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 皆有百里之适/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D. 但恐始勤终随/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10.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一人日中而驾马良车驶其行不息吾知其必先于鸡鸣者矣
11. 读完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2021年广东省深圳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一)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岳阳楼记》)
【乙】
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琼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曰:“卿欲官不?”对曰:“设官求人,非人求官。”芝异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
天保①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郡中有粟家,自从贷②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③其贷粟。纲纪④谓琼曰:“虽矜饥馁⑤,恐罪累府君。”琼曰:“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表陈状,使⑥检皆免,人户保安。
迁左丞,行徐州事。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贾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
(节选自《北齐书?苏琼传》,有删改)
注:①[天保]北齐文宣帝年号。②[贷]借。③[推]审查。④[纲纪]人名,郡中的小官。⑤[虽矜饥馁]虽然是怜惜这些灾民。⑥[使]使臣。
9.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百废具兴
(2)春和景明
(3)尝谒东荆州刺史
(4)芝异其对
10.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
11.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 甲文作者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本文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表达了作者的博大胸怀和伟大抱负。
B. 甲文中“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浩瀚磅礴的非凡气势。
C. 选文第③④段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洞庭景色,一阴一晴,表明了作者观景心情由悲到喜的变化。
D. 乙文“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这个句子的断句是正确的。
12. 【甲】【乙】两文体现了共同的家国情怀,请说说这是怎样一种家国情怀?结合【乙】文的内容,说说苏琼的哪些行为体现了这一情怀?
2021年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一)(17分)
【甲】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
欧阳修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峰回路转/回心转意 B. 醉翁之意不在酒/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 四时之景不同至若春和景明 D. 于是邪党益忌修/益慕圣贤之道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杂然而前陈者(陈列,摆开 B. 亲诲之学(母亲)
C. 坐贬夷陵令(因,由于) D. 臣在谏职得论事(可以,能够)
8. 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修 论 事 切 直 人 视 之 如 仇 帝 独 奖 其 敢 言 面 赐 五 品 服
9. 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0. 同处于被贬的人生挫折之中,甲文与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表现的情怀有什么不同?
11. 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乙文着重表现欧阳修什么特点?
2021年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干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干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北冥有鱼/薄雾冥冥 B. 怒而飞/天子之怒
C. 去以六月息者也/去国怀乡 D. 其视下也/其真不知马也
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抟扶揺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8. 文中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二)(9分)
唐太宗论弓矢
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瑀③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④,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注释]①上:这里指唐太宗李世民。②太子少师:负责监护、辅导太子的官。③萧瑀【yǔ】:字时文,唐朝初年大臣。④中书内省:官署名。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自谓无以加/而山不加增 B. 朕问其故/温故而知新
C 向者辨之未精也/眈眈相向 D. 数延见/扶苏以数谏故
10.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结合选文,说说唐太宗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
2021年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一)(10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威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欲穷其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 具答之/各具情态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独子其子 D. 不足为外人道也/学然后知不足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 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想借此表达怎样的社会理想?
(二)(9分)
时苻坚①强盛,疆场多虞,诸将败退相继。安遣弟石及兄子玄等应机征讨,所在克捷,拜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建昌县公。坚后率众,号百万,次于淮肥,京师震恐。加安征讨大都督。玄入问计,安夷然无惧色,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安遂命驾出山墅,亲朋毕集,方与玄围棋赌别墅。安常棋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顾谓其甥羊昙曰:“以墅乞汝。”安遂游涉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
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②如此。以总统功,进拜太保。
(节选自《晋书选译·谢安传》
【注释】①苻坚:十六国时氐族首领,前秦皇帝。②矫情镇物:掩饰真情,安定人心。
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在克捷(捷报) B. 次于淮肥(驻扎)
C. 已别有旨(意旨) D. 安顾谓其甥羊昙曰(回头)
10.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安遂游涉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
11. 结合选文,概括有关谢安“镇物”的情节,并分析他是个怎样的人。
2021年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别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判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吾视其辙乱/行拂乱其所为 B. 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
C. 既克,公问其故/既出,得其船 D. 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8. 把“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翻译成现代汉语。
9.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以鲁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了曹刿的机敏、持重、能“远谋”。
B. 在战场上注重蓄养士气,冷静判断战机,详察敌情以及长勺之战的规模、具体过程都是详写。
C. 曹刿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启发了鲁庄公意识到“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D. 曹刿的“忠之属也”是针对鲁庄公提出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一条件而言。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广①为人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②,饮食与士共之,为二千石③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猿臂,善射,度不中不发。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士以此爱乐为用。及死,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①广:李广,汉武帝时“飞将军”,抗击匈奴屡立奇功。②麾下:部下。③二千石:俸禄为二千石的官。
10.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②度不中不发
11. 为什么李广去世了,全军和老百姓都为他哭?
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提。
12. 本诗抓住哪些景物细致地描绘早春的景致?
13. 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怎样的风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广东省各地
2021届初三中考一模语文试卷精选汇编
古诗文阅读专题(解析版)
2021年广东省佛山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臣未尝闻也/尝趋百里外 B. 休祲降于天/行者休于树
C. 天下缟素/吴广素爱人 D. 先生坐/满坐寂然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2)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8. 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答案】6. A 7. (1)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2)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发怒。
8. 蔺相如出使秦国,完璧归赵(或晏子使楚,令楚王白取其辱;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等)
【解析】
【6题详解】
A.都解释为:曾经;
B.吉兆/休息;
C.白色/向来,本来;
D.坐下/通“座”,座位;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虽”,即使;“易”,交换;
(2)重点字词:“庸夫”,平庸无能的人;“士”,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8题详解】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考查侧重于阅读的宽度、知识的广度。多读书,多接触社会,多积累古代文化知识,多了解古人事迹,特别是多记忆“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的故事,是答的关键。表述合理即可。示例:蔺相如完璧归赵,蔺相如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过人的胆量,将完美无瑕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邯郸。
【点睛】参考译文: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打算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实在是善事;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很)不高兴。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就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不是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所以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同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立起。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二)(9分)
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凤年老,执志不倦,名声著闻。太守连召请,恐不得免,自言本巫家,不应为吏,又诈与寡嫂讼田,遂不仕。建初中,将作大匠任隗①举凤直言,到公车,托病逃归。推其财产,悉与孤兄子。隐身渔钓,终于家。
【注释】①任隗:字仲和,南阳宛县人,建武八年,被任用“将作大匠”。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妻尝之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 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乃重修岳阳楼
C. 将作大匠任隗举凤直言/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D. 悉与孤兄子/悉如外人
10.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
11. 结合选文,说说高凤成为名儒的原因。
【答案】9. C 10. 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
11. ①高凤一心通读,从白天到夜晚一直都不休息;②心无旁鹜,专心读书;③虽然年老,但仍然执志不倦,努力学习。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尝:都解释为“曾经”;
B.乃:都解释为“于是”;
C.举:推举/被选拔,被任用;
D.悉:都解释为“全、都”;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句意为:年轻做学生时,家中以种田为业,而高凤专精诵读,从白天到夜晚一直都不休息。故句子断为: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概括。①从“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可以看出高凤一心通读,从白天到夜晚一直都不休息;②从“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可以看出高凤心无旁鹜,专心读书;③从“凤年老,执志不倦,名声著闻”可以看出高凤虽然年老,但仍然执志不倦,努力学习。
出处:《后汉书》    作者:范晔    朝代:南朝宋
参考译文:
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年轻做学生时,家中以种田为业,而高凤专精诵读,从白天到夜晚一直都不休息。他的妻子曾经到田中(去劳动),晒了麦子在庭院,叫高凤护鸡。这时天下暴雨,而高凤手持竹竿,口诵经书,没有察觉到雨水流到麦子里。妻子回来感到奇怪,问他,他才觉悟。后来(高凤)成了名儒,于是在西唐山中教授门徒。高凤年老时,坚持志向不知疲倦,名声传闻很远。大守连续召请,高凤恐怕避免不了,自称本是巫家,不应为吏,又假称与寡嫂为田产打官司,于是不出去做官。建初年间,主管土木工程的官员任隗,因高凤直言敢谏而举荐他(做官),到了衙门,(高凤)托病逃回家。推让自己的财产,全部送与兄长唯一的儿子。自己隐居渔钩,最终死在家中。
2021年广东省普宁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一)(10分)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6.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2)是日更定矣( )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7.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雾凇沉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己。
8.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抒发了其怀念故国的深情。
B.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做铺垫。
C. 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神态、心理、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D. 本文叙事时的情绪变化是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
【答案】6. (1). 消失 (2). 这 (3). 尽力
7. (1)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浑然一体,上上下下全是雪白的。
(2)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像草叶一样的我的船、像两三粒小米一样的船上的人。 8. C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1)句意: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绝,消失;
(2)句意: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是,这;
(3)句意: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强,尽力、勉力。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1)重点词语: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全、都;
(2)重点词语:惟,只有;痕,痕迹;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意思是像小草一样微小;而已,罢了。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表述有误,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并没有运用心理描写,根据文章内容“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语言描写,“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是神态描写;“余孥一小舟,拥我衣炉火”是动作描写;故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并没有心理描写;
故选C。
【点睛】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我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二)(9分)
学无早晚
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随。今有二人焉,皆有百里之适。一人鸡鸣而驾,马瘠车敝。憩于涂者数焉,则穷日之力,未必能至。一人日中而驾马良车驶其行不息吾知其必先于鸡鸣者矣。故夫车马者,质也;作辍,其勤惰也。
(张孝祥《于湖居士文集》)
【注释】①瘠:瘦弱。②敝:破旧。③涂:通“途”。④肤:通“快”。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但恐始勤终随/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B. 憩于涂者数焉/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 皆有百里之适/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D. 但恐始勤终随/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10.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一人日中而驾马良车驶其行不息吾知其必先于鸡鸣者矣
11. 读完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9. D 10. 一人日中而驾/良马车駛/其行不息/吾知其必先于鸡鸣者矣
11. 做学问要刻苦勤奋,善始善终。
【解析】
【分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但:都是副词,解释为“只”;
B.于:都是介词“在”;
C.皆:都是副词,解释为“全,都”;
D.始:开始/才;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可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等断句。翻译为:一个人中午的时候起程,马好车也快,行进中也不休息,我知道他肯定比鸡叫就出发的那个人早到目的地。故可断句为:一人日中而驾/良马车驶/其行不息/吾知其必先于鸡鸣者矣。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启示。根据“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随”分析得出:持之以恒,善始善终;根据“故夫车马者,质也;作辍,其勤惰也”分析得出:学习要勤奋,又要用恰当的方法。
【点睛】参考译文:学习不分早晚,只怕开始的时候勤奋结束的时候懈怠。现在有两个人,都有一百里的路程要走。一个人在鸡叫的时候就起程,但马瘦车又破,在途中休息了好几次,就是用尽整日的力气,也不一定能到达目的地。另一个人中午的时候起程,马好车也快,行进中也不休息,我知道他肯定比鸡叫就出发的那个人早到目的地。因为那车和马的质量不同;一个赶路,一个休息,这正表明一个勤一个懒啊。
2021年广东省深圳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一)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岳阳楼记》)
【乙】
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琼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曰:“卿欲官不?”对曰:“设官求人,非人求官。”芝异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
天保①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郡中有粟家,自从贷②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③其贷粟。纲纪④谓琼曰:“虽矜饥馁⑤,恐罪累府君。”琼曰:“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表陈状,使⑥检皆免,人户保安。
迁左丞,行徐州事。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贾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
(节选自《北齐书?苏琼传》,有删改)
注:①[天保]北齐文宣帝年号。②[贷]借。③[推]审查。④[纲纪]人名,郡中的小官。⑤[虽矜饥馁]虽然是怜惜这些灾民。⑥[使]使臣。
9.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百废具兴
(2)春和景明
(3)尝谒东荆州刺史
(4)芝异其对
10.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
11.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 甲文作者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本文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表达了作者的博大胸怀和伟大抱负。
B. 甲文中“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浩瀚磅礴的非凡气势。
C. 选文第③④段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洞庭景色,一阴一晴,表明了作者观景心情由悲到喜的变化。
D. 乙文“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这个句子的断句是正确的。
12. 【甲】【乙】两文体现了共同的家国情怀,请说说这是怎样一种家国情怀?结合【乙】文的内容,说说苏琼的哪些行为体现了这一情怀?
【答案】9. (1)同“俱”,全、皆 (2)日光 (3)拜见 (4)对……感到惊异
10. (1)在朝廷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被贬到边远地区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2)我一人获罪,而能救活一千户人家,还有什么可抱怨的。 11. C
12.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可以从苏琼对为官一事的看法、帮助百姓度过饥荒、尽力申诉不合理的制度、想方设法让淮河两岸货物流通等方面来作答。
【解析】
【分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具:同“俱”,全、皆。
②句意为: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景:日光。
③句意为:曾去拜见东荆州刺史曹芝。谒:拜见。
④句意为:曹芝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异。异:对……感到惊异。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时---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庙堂:指朝廷。处江湖之远:处在偏远的江湖间,意思是被贬到边远地区做官。
②句中重点词:一身:一人。怨:怨恨。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C.两段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洞庭湖阴晴两种天气的景色,表明了迁客骚人观景心情由悲到喜的变化,而不是表明作者情感的变化。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甲】文,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但他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从【乙】文“普集郡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写苏琼关心人民疾苦,将自己借来的粮食分发给饥民;“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写苏琼不怕获罪,敢于为民请命,敢于担当;苏琼的所作所为体现了甲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品格。
【点睛】参考译文:
[甲]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苏琼,字珍之,是武强人。苏琼幼年跟随父亲在边境,曾去拜见东荆州刺史曹芝,曹芝与他开玩笑说:“你想要当官吗?”他回答说:“设置官职要寻求合适的人来充任,不是人来要求做官。”曹芝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异,即委任他为府长流参军。
北齐文宣帝天保中,郡内发生大水灾,百姓断绝粮食的有一千余家。苏琼把郡中有粮的人家都召集到一起,自己向他们借粮,再分发给灾民。州里按户征收田租,又要审查他借粮的情况。郡中的僚佐对苏琼说:“虽然是怜惜这些灾民,但恐怕这样做会连累府君您。”苏琼说:“我一人获罪,而能救活一千户人家,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于是他上表讲明情况,朝廷下令免于派使检查灾情及借贷之事,百姓们平安度过荒年。
升任左丞,代理徐州刺史的职务。先前曾有规定,依照淮河禁令不允许商贩渡河贸易。当时淮南发生饥荒,苏琼上奏朝廷,请求让淮南的人到淮北买粮。后来淮北的百姓又受饥荒,他又请求让让他们到淮南买粮,于是淮河南北的商贩可以南来北往,彼此都得到了好处,淮河两岸的水陆物产,竟运到了黄河以北。
2021年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一)(17分)
【甲】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
欧阳修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峰回路转/回心转意 B. 醉翁之意不在酒/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 四时之景不同至若春和景明 D. 于是邪党益忌修/益慕圣贤之道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杂然而前陈者(陈列,摆开 B. 亲诲之学(母亲)
C. 坐贬夷陵令(因,由于) D. 臣在谏职得论事(可以,能够)
8. 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修 论 事 切 直 人 视 之 如 仇 帝 独 奖 其 敢 言 面 赐 五 品 服
9. 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0. 同处于被贬的人生挫折之中,甲文与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表现的情怀有什么不同?
11. 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乙文着重表现欧阳修什么特点?
【答案】6. D 7. B
8.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
9. 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10. 甲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随遇而安旷达情怀;《记承天寺夜游》表现了作者包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和漫步的悠闲等复杂情感的旷达乐观的情怀。
11. 选文着重表现欧阳修正直敢谏的特点。从他写信责备司谏高若讷不知羞耻地攻击范仲淹、上书给皇帝高度肯定范仲淹等名臣、深受皇帝器重、被奸臣们嫉恨和打击等内容可见。(至少答两点)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考查对词语和理解。
A.回:回环/掉转;
B.意:童趣/意思,想法;
C.景:景色/日光;
D.益:更加/更加;
故选D。
【7题详解】
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B.“亲诲之学”的意思是: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亲:亲自。不是“母亲”。句子承前省略了主语。故选B。
【8题详解】
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的意思是: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据此,正确的句读是: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
【9题详解】
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从(跟从,跟随)、游(游玩)、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10题详解】
考查对作者情感理解把握。《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而《醉翁亭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也委婉间接地抒发了他贬谪后的抑郁心情。
【11题详解】
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概括。从“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可见欧阳修小时候家境贫穷,遭遇不幸;从“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可见其正直;从欧阳修上书给皇帝高度肯定范仲淹等名臣,被奸臣们嫉恨等内容可见其无畏、敢于谏言的特点。据此可概括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甲】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乙】欧阳修四岁时即死了父亲,母亲郑氏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以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后来考中了进士,并被任命为西京推官。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章为他解救,只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黜除。对此欧阳修写信对高若讷进行谴责,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以致欧阳修被贬出为夷陵县令。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适逢保州发生了兵变,因此又任命他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在告别皇上时,仁宗对他说:“到那里去不要作久留的打算,想要说什么,就随时讲吧。”欧阳修回答说:“我做谏官时可以直接论事,现在论事就超过我职务的范围了,是有罪的。”仁宗说:“只管说好了,不要区别在朝还是在地方。”正当这个时候,杜衍等人因被诬陷私结朋党而相继罢去,欧阳修慨然上疏说:“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四人,天下人都知晓他们有治国的贤能,正直之士在朝,是邪恶者之大忌,谋臣置而不用,乃是敌人的福份啊。现在这四个人一旦被罢除,而让在朝奸邪之徒弹冠相庆,四邻蛮夷之敌振臂喝彩,臣下我真为朝廷感到惋惜呀。”从此奸邪之徒更加忌恨欧阳修,并借欧阳修外甥女张氏犯罪下狱之事罗织他的罪状,致使他降职为知制诰、滁州知州。
2021年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干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干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北冥有鱼/薄雾冥冥 B. 怒而飞/天子之怒
C. 去以六月息者也/去国怀乡 D. 其视下也/其真不知马也
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抟扶揺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8. 文中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案】6. C 7. (1)大鹏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2)鹏鸟在高空往下看的时候,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8. 这是一只抓住了一个机遇,凭借着飓风让自己邀游和自由飞翔的鲲鹏。这也是一只有着远大的目标并且内心蓄积了无穷力量的鲲鹏,它在《逍遥游》之中是最富有魅力的一个形象。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同“溟”,海/昏暗;
B.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发怒;
C.都是“离开”的意思;
D.代词,代大鹏/副词,表感叹;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注意以下词语的意思:
(1)抟,盘旋飞翔;扶揺,旋风;而,表修饰;九万里,九万里,九万里高空;去,古今异义词,离开;以,凭借;息,气息,这里指风。
(2)其,代词,指大鹏;视,看;下,名词作状语,往下;亦,也;若,像;是,这样;已,罢了。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大鹏形象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可以直接摘取对“鹏”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根据“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可知“鹏”硕大无比;根据“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可知“鹏”凭借着飓风让自己邀游和自由飞翔,且内心蓄积了无穷力量的鲲鹏;根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可知“鹏”善于抓住机遇,有着远大的目标。文中的“鹏”是对“逍遥游”思想的形象化阐释,在《逍遥游》之中是最富有魅力的一个形象。
【点睛】译文: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大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中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二)(9分)
唐太宗论弓矢
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瑀③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④,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注释]①上:这里指唐太宗李世民。②太子少师:负责监护、辅导太子的官。③萧瑀【yǔ】:字时文,唐朝初年大臣。④中书内省:官署名。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自谓无以加/而山不加增 B. 朕问其故/温故而知新
C 向者辨之未精也/眈眈相向 D. 数延见/扶苏以数谏故
10.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11. 结合选文,说说唐太宗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
【答案】9. D 10.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11. ①从和工匠谈论弓矢中悟出自己的不足,可以看出他有自省能力;
②从多次召见官员询问政事,可以看出他善于纳谏;
③从他召见官员询问民间疾苦,可知他关心民间疾苦。
【解析】
【分析】
【9题详解】
A.“加”解释为:超出、胜过/增加;
B.“故”解释为:原因/旧的知识;
C.“向”解释为:先前/对着,朝着;
D.“数”解释为:屡次,数次;
故选D。
【10题详解】
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翻译为:我凭弓箭平定天下,辨别它还不能详尽,何况天下的事务,能够都知道吗?故可断句为: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11题详解】
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根据文中内容可知,根据“朕问其故”得出:唐太宗虚心受教;根据“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得出:唐太宗善于自省;根据“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得出:唐太宗非常明智,能辨别是非,尽职尽责;根据“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得出:唐太宗是一位关心民间疾苦,善于治理国家,善于纳谏的君主。
【点睛】参考译文:皇上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少时喜欢弓箭,得到好弓数十张,自认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了,近来把它们给造弓的工匠看,却说‘都不是良材’,我问那原因。工匠说:‘木心不直,则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弓虽然强劲,但射出的箭不直。’我这才明白先前的分辨不精了。我凭弓箭平定天下,辨别它还不能详尽,何况天下的事务,能够都知道吗?”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多次召见,向他们询问民间的疾苦、朝政事务的得失。
2021年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一)(10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威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欲穷其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 具答之/各具情态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独子其子 D. 不足为外人道也/学然后知不足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 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想借此表达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案】6. C 7. (1)田间小路纵横交错(交错相通),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2)(但)未能实现,(刘子骥)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8. 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尽、完\贫穷、穷困;
B.详细\具备;
C.孩子\孩子;
D.值得\充分;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闻,听到。
(2)未果,没有实现。寻,不久。遂,于是。问津者,探寻的人。
【8题详解】
考查文章主旨。读文可知,作者在文中描写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自然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生活安定富足的世外桃源。这既是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也是当时久经战乱的人们的美好愿望。作者借这个虚幻的世外桃源,在表达自己社会理想的同时,也表达自己对于黑暗现实的强烈批判。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种社会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点睛】译文:
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二)(9分)
时苻坚①强盛,疆场多虞,诸将败退相继。安遣弟石及兄子玄等应机征讨,所在克捷,拜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建昌县公。坚后率众,号百万,次于淮肥,京师震恐。加安征讨大都督。玄入问计,安夷然无惧色,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安遂命驾出山墅,亲朋毕集,方与玄围棋赌别墅。安常棋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顾谓其甥羊昙曰:“以墅乞汝。”安遂游涉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
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②如此。以总统功,进拜太保。
(节选自《晋书选译·谢安传》
【注释】①苻坚:十六国时氐族首领,前秦皇帝。②矫情镇物:掩饰真情,安定人心。
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在克捷(捷报) B. 次于淮肥(驻扎)
C. 已别有旨(意旨) D. 安顾谓其甥羊昙曰(回头)
10.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安遂游涉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
11. 结合选文,概括有关谢安“镇物”的情节,并分析他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9. A 10. 安遂游涉/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
11. 大敌当前,谢安还到城外别墅与亲戚朋友聚会,淡定与谢玄对下围棋;赢了之后,还出去漫游,等到夜里才回来给各将帅下达命令,任务指派清楚、恰当;可见谢安是个临危不惧(大难不惧)、沉敏之人。
【解析】
【分析】
【9题详解】
A.句意:所到之处都获得胜利。捷,获胜。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谢安又去游山玩水,到半夜才回来。(然后)对将军们指点授计,让他们各自担负责任。故断句为:安遂游涉/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
【11题详解】
考查分析人物性格。“镇物”意为安定人心。根据“安遂命驾出山墅,亲朋毕集,方与玄围棋赌别墅”可知苻坚率百万之众来犯,他还到城外别墅与亲戚朋友聚会,非常淡定的与谢玄下棋。根据“安遂游涉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可知,他下棋赢了以后,还出去游玩,一直到很晚才回来,向诸将下达命令。从这些表现当中,可以看出他临危不惧,沉稳淡定,以自己的表现起到了安定人心的作用。
【点睛】译文:
这时,苻坚兵势强大,疆场上充满危险,(东晋)各位将领连连吃败仗。谢安派弟弟谢石与侄子谢玄等人为将,看机会出征讨伐,所到之处都获得胜利。朝廷拜(谢安)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并封为建昌县公。后来,苻坚率领大军,号称百万,驻扎于淮水与淝水之间,京城里震惊恐慌。又加拜谢安为大都督。谢玄进入军帐问计,谢安面色平静,没有一丝恐惧,说:“我已另有方略。”便不再言语了。谢玄不敢多问,就让张玄将军再去请求计策。谢安便吩咐备车马到山中别墅去,亲朋好友都到齐了,谢安准备与张玄以别墅为赌注下棋,平常,谢安的棋不如张玄,这一天,因张玄心中害怕,便显得棋力相当,而最终张玄没有获胜。谢安回头对外甥羊昙说:“把赢来的别墅送给你吧。”接着,谢安又去游山玩水,到半夜才回来。(然后)对将军们指点授计,让他们各自担负责任。等谢玄等人大破苻坚之后,驿马传来捷报,谢安正与客人下棋,看完捷报,便放在凳子上,脸上没有露出一点喜色,还像刚才一样下棋。
客人问什么消息,谢安慢慢地说:“小孩子们已经打败了敌人。”下完棋后回到内室,过门槛时因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不留神把木屐的屐齿碰断了。他克制自己的情感,显示镇定,竟到了这种地步。凭借着总揽全局的功劳,被封为太保。
2021年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别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判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吾视其辙乱/行拂乱其所为 B. 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
C. 既克,公问其故/既出,得其船 D. 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8. 把“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翻译成现代汉语。
9.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以鲁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了曹刿的机敏、持重、能“远谋”。
B. 在战场上注重蓄养士气,冷静判断战机,详察敌情以及长勺之战的规模、具体过程都是详写。
C. 曹刿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启发了鲁庄公意识到“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D. 曹刿的“忠之属也”是针对鲁庄公提出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一条件而言。
【答案】7. C 8. 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9. B
【解析】
【详解】1.考查对文言多义词的辨析。
A.混乱,散乱/扰乱;
B.类/同“嘱”,嘱托;
C.都是“已经”的意思;
D.虚夸、夸大/益处、好处;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重点词语: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未能,不能。
3.B.错误,《曹刿论战》一文详路处理得当。曹刿在战前启发鲁庄公,在战场上注重蓄养士气、冷静判断战机,详察敌情,在战后论述取胜之道等内容均是详写;而长勺之战的规模、战争的具体过程等方面则是略写。故选B。
【点睛】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广①为人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②,饮食与士共之,为二千石③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猿臂,善射,度不中不发。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士以此爱乐为用。及死,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①广:李广,汉武帝时“飞将军”,抗击匈奴屡立奇功。②麾下:部下。③二千石:俸禄为二千石的官。
10.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②度不中不发
11. 为什么李广去世了,全军和老百姓都为他哭?
【答案】10. ①辄:就。②度:估计。
11. 因为李广为人清廉,是个注重奖赏、关爱士兵的好将领,李广每次得到赏赐都分给他的部下,在断粮缺水时总是先为土兵着想,所以全军和老百姓都敬重和爱戴他。他死了,大家都感到伤心难过。(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①句意:一得到赏赐就会马上分给部下。辄:就。
②句意:如果预料到射不中目标,就不放箭。度:估计、考虑。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从“广为人廉”“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知,李广为人清廉;
从“得赏赐辄分其麾下”知,他注重奖赏;从“饮食与士共之”李广关爱士兵;另外,从“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知,李广在断粮缺水时总是先为土兵着想。
归纳总结一下,可得:李广去世,全军和老百姓都为他哭是因为他为人清廉、注重对士兵的奖赏、能关爱士兵,处处为士兵着想。这样的人品作风,使得大家爱戴、尊重。故而他死后,人们都能炝哭。
【点睛】参考翻译:
李广一生为人清廉,一得到赏赐就会马上分给部下,与部下吃住在一起,做了四十多年二千石俸禄的官,家里却没有任何多余的财产。他的手臂像长臂猿的手臂一样又长又灵活,尤其擅长射箭,如果预料到射不中目标,就不放箭。他率领军队,在绝境中找到水源,如果士兵们没有全部喝过,李广就不会沾水;士兵们没有全部吃过食物,李广就不会进食。士兵们因此很乐意做他的部下。等到李广死后,全军都为之痛哭流涕。百姓听到他的死讯,知道他的和不知道他的,无论年老的还是年轻的,没有不为他伤心落泪的。
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提。
12. 本诗抓住哪些景物细致地描绘早春的景致?
13. 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怎样的风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2. 水面、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13. 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明媚、生机勃勃的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或流连忘返,或看不够美景,或赞美,或热爱大自然),抒发了诗人喜悦(或愉快,愉悦)的情感。
【解析】
【分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能力。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紧扣题目总写湖水: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颈联“乱花渐欲迷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故诗中描绘的早春景致有:水面、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西湖春景图,如“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等语句描绘了春水初涨、莺争暖树、燕啄春泥、花迷人眼、草没马蹄的春景图。“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直接抒发了作者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