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3-22 13:58:29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
余 光 中
兰州科学院中学 gaowen
学习目标
1、找出文中作者所列的观点,并分析其最主要的观点。
2、 通过品味、感悟,探寻文章的主旨。
3、培养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作家作品
余光中 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现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自己的写作为“四度空间”。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著名诗集有《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散文集《左手的缪斯》等十余部,另外还有评论集《掌上雨》。
这是一篇文艺随笔,讲的是创作理论。作者站得高,看得远,跟我们讲清了写游记散文的要领和技巧。作者所选的例文都很美,评析也很到位,但有的例文不太好懂,学习时要用心品读。只有读懂原文,再琢磨作者的评析,才能明白作者的观点和意图,为我所用。
文本解读
中国山水游记——中国山水游记散文;
感性——敏锐的感官经验。
题目解说
整体感知
1、标示段序,积累字词。
2、文章提出了哪些观点?
3、文章最主要的观点是什么?
积累字词
葳 蕤 偃 罥 悚 悬宕
鬼魅 蹑 绛 缟 亘 佝 偻
自矜 簟 咫尺 匹俦 绉面 氅
wēi ruí
yǎn
sǒng
mèi
gǎo
gōu lóu
jīn
diàn
zhǐ
chóu
gèn
juàn
jiàng
niè
chǎng
zhòu
dàng
因陋就简:
葳蕤:
偃:
悚:
鬼魅:
绛缟:
亘:

解释词语
茂盛的样子。
倒下。偃旗息鼓。
恐惧。
鬼怪。
绛,红色;缟,白色。
横贯。
利用原来的简陋条件办事。
倏(shū)然:
偻(lǚ):
自矜:
簟:
咫尺:
恣纵:
匹俦:

解释词语
弯腰。(伛偻)佝偻(gōulóu):软骨病。
自夸。矜持:慎重,拘谨。
竹席。
距离很近。
忽然,疾速。
对等;相当。
放纵。
整体感知
文章提出了哪些观点?最主要的观点是什么?
1、游记作者应该富有感性。
2、调动多种感官。
3、写动态的景,写景的上策是叙事,写得有动感。
4、写感性的效果,以间接描写衬托感性。
5、丰富、宽广、精细、绚丽的色彩感。
6、奇笔妙句、写出事物特点的白描,使叙事的感性更鲜明。
中国山水游记应该富有感性。
阅读理解
这篇文章谈中国山水游记的特点,作者认为:山水游记“在写景叙事上强调感官经验,务求读者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如历其事”。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所写的内容。
2、根据全文的有关信息归纳一下,写景富有感性的秘诀是什么?
多用动词,写出动感,像电影一样。
阅读理解
(1)徐迟《黄山记》第一部分。
1、请比较以下写景文字,说说生动在哪里?
用丰富的想象和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拟人化,让它神奇地安排和规划黄山。于是在大自然的“巧妙搭配”下,“三个主峰,高峰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接着,大自然“打开云库”、“委托风神”,把变幻莫测的云海、铁骨冰肌的松树、无数的走兽飞禽和奇花异草尽纳入黄山胜境,化静止介绍为生机勃勃的描绘,居高临下,气势磅礴。
阅读理解
(2)“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巅,迟速若与客俱。” (宋代 王质《游东林山水记》)
1、请比较以下写景文字,说说生动在哪里?
——冈岭蜿蜒重叠,山上树木苍翠。一弯如眉的新月挂在山顶,好像与游人一起行走,人走得慢它就慢随,人走得快它就快追。
以上两段文字好在多用动词,将所写之景动态化。正如作者所说:“写景的上策是叙事,再静的景也要把它写动,山水才有生命”。“平庸的写景好用形容词,但警策的写景多用动词”。
小 结
阅读理解
2、《黄山记》第三部分视觉、听觉、触觉内心感觉等多种感觉交织,写景充分,“很有动感”。请分别找出来。
①视觉—— “一刹那火球腾空;凝眸处彩霞掩映”,“奇光异彩,散花坞如大放焰火”。
②听觉—— 日出时,焰火飞舞,叱咤的风云汇聚起来,“笙管齐鸣,山呼谷应”。
阅读理解
2、《黄山记》第三部分视觉、听觉、触觉内心感觉等多种感觉交织,写景充分,“很有动感”。
③触觉—— “西海门前,雪浪滔滔。而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码头上装卸着一包包柔软的货物。”
④内心感觉——“暗礁多,浪这样险恶,准可以撞碎我的帆桅,打翻我的船。”“从未见过这鲜红如此之红;也从未见过这鲜红如此之鲜”。“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
阅读理解
3、《黄山记》第三部分写黄山日出时火球腾空、彩霞掩映、奇光异彩、豪光四射的辉煌绚丽景象时,涉及色彩丰富广泛,绚烂缤纷,感性强烈。请做具体分析。
文中描绘的色彩主要有:金色、银色、紫色、蓝色、青色、绿色、暗蓝、鲜红、火红、红褐,还有云海的白色、彩霞的绚丽多彩、琉璃宝灯和焰火的奇光异彩等,涉及的色调领域宽广,而且给人以辉煌壮阔的视觉感。
阅读理解
4、请欣赏刘白羽《日出》中的色彩描绘。
当飞机起飞时,下面还是黑沉沉的浓夜,上空却已游动着一线微明,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一片清冷的淡蓝色晨曦……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可是一转眼,清冷的晨曦变为磁蓝色的光芒。原来的红海上簇拥出一堆堆墨蓝色云霞……然后在几条墨蓝色云霞的缝隙里闪出几个更红更亮的小片……一眨眼功夫,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机舱座里每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整个宇宙就像刚诞生过婴儿的母亲一样温柔、安静,充满清新、幸福之感……这时候,黎明时刻的种种红色、灰色、黛色、蓝色,都不见了,只有上下天空,一碧万顷,空中的一些云朵,闪着银光,像小孩子的笑脸。
阅读理解
4、请欣赏刘白羽《日出》中的色彩描绘。
色彩丰富绚烂,宽广精细,感性强烈,描绘出雄伟瑰丽的日出景象。
5、间接写人对景的反映,侧面衬托,效果极佳。请结合实例分析。
如:柳宗元《小石潭记》描写潭边冷清凄凉的氛围,就是通过人对景的反映来体现的。“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忧伤悲怆。
暗含贬官后的孤寂悲凉心境。)
阅读探究
1、用自己的话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望朱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 亦渐渐落吾杖底。
望着朱砂庵攀登。(走了)十里,上到黄泥冈。先前云雾笼罩着的那些山峰,渐渐地露出来了,也渐渐地落到我的手杖底下。
阅读探究
2、同是写日出,你觉得姚文和钱文的描写哪句最妙?摘出来简要赏析。
如:“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作者先写日上的过程,用“赤如丹”,渲染色彩;再设想日下的海浪,起到相互烘托的作用。作者观察细致,敏锐地捕捉了天地相接处,云层的一抹色彩,展开了富于感染力的描述。先是“一线异色”,再是“五采”斑斓,然后是红日高升,最后是红光摇衬,笔墨十分细腻传神。
阅读探究
3、“写景叙事的文字,有的时候与其描写感性的来源,不如描写感性的后果。”说说作者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方法,有什么效果?
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有时直接描写不如间接描写的效果好。这是反衬的写法,可以起到烘托作用。正所谓“烘云托月月更明”。
阅读探究
4、有人认为作者拘泥于自居,不足以证明其观点,有人认为这样的细读分析令人信服,你认为呢?
正是这样的细读分析,化抽象为具体,以感性材料阐发理性道理,形象生动,易于领悟,令人信服。
阅读探究
5、本文最鲜明的写作特色是什么?此外还有哪些表达特色?
最为鲜明的就是细读分析,用感性材料阐发理性道理,形象易懂,令人信服。
此外,从一个论点自如地引出新论点的随笔写法,分析评点用语精辟,多有奇笔妙句等,也是其突出的特点。
本文通过列举宋、元、明、清各代山水游记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段,证明了中国山水游记必须有感性这一观点。
文章主旨
中国山水游记的特点
“在写景叙事上强调感官经验,务求读者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如历其事”。
1、“写景的上策是叙事,再静的景也要把它写动,山水才有生命”。“平庸的写景好用形容词,但警策的写景多用动词”。
2、视觉、听觉、触觉、内心感觉等多种感觉交织,写景充分,“很有动感”。
3、色彩丰富绚烂,宽广精细,感性强烈。
4、间接写人对景的反映,侧面衬托,效果极佳。
本课总结
作者以“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为切入点,提出了“游记应该富有感性”、游记要有动感、游记要有悬念、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每况愈下等观点。最主要的观点是“游记应该富有感性”。
课堂练习
写景可以用简约的文字,给人留下想象空间,如王质笔下的“月”;也可以浓墨重彩,细致描绘,给人美的享受,就像王思任写“日落”。学习细致描写景物的方法写一段话,可以写自己观察过的日出景色,也可以写日落、刮风、下雨、叶落等其他自然现象,注意把变化写清楚,写具体。
本课作业
1、积累字词及文学常识。
2、完成本课《尖兵题典》。
3、摘录课文中佳词妙句。
4、复习本单元。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乡愁四韵
余光中《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应理解作者阐述的观点,学习赏析文章的方法,提高审美趣味。
2.应能结合课文观点,联系实际阅读,品评作品,鉴赏文章。
【教学重点】
1.文章最主要的观点是什么?还有哪些具体的观点?
2.文章的表达还有何特色?
【教学难点】
1.文章最为鲜明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2.透过本文,理解余先生的文学观点和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测试
1.检查生字词语掌握情况。
重点字词:
感性 新颖 葳蕤 平庸 警策 冉冉 奇笔 俯瞰 逊色 空前
感性淡薄 气竭力衰 感性恣纵应该富有感性 敏锐的感官经验 写景的上策是叙事,再静的景也要把它写动 描写感性的后果(效果) 奇笔 色调领域更宽 夺目的色感与光感
2.请学生交流预习体会,并谈谈自己对余先生的了解。
3.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
(二)导入示例
本文可以这么导入: 游记是余光中散文书写中的一项重要成绩,从《左手的缪思》到《日不落家》,计有四十六篇之多。除了游记体之外,并有中国传统游记的论述四篇,显见余光中对游记的偏爱。论述与创作并驾齐驱,可见他试图透过知性的论述去思考游记的本质,而尝试在这两者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之下建构他游记的书写风格。那么余光中对中国山水游记有哪些论述和思考呢?一起来学习第八课《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
(三)学习课文
1.理清作者思路。播放朗读录音,请学生找出本文的主要的观点。
[教学参考]:本文总的观点和最主要的观点就是文章第一段说的,游记“应该富有感性”;“所谓‘感性',就是敏锐的感官经验”,“是指它在写景叙事上强调感官经验,务求读者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如历其事”。
2.课堂研讨:文章除了主要的观点外,还有哪些具体的观点?
[教学参考]:
最主要观点即总观点:富有感性。在这“应该富有感性”的总观点下,文章交错提出了五个具体观点:调动多种感官;写动态的景;写感性的效果;丰富宽广精细绚丽的色彩感;奇笔妙句使叙事的感性更为鲜明。
(这第5点可不要求学生答到,总观点和前四点都能说到最好,但总观点至少要能说到。表述时用文中语句说出大意即可。)
3.学习课文第一个观点,提问:本部分余先生是如何阐述这个重要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调动多种感官,或叫五官开放。这是承接总观点中提到的“感官经验”而首先提出的,说“视觉经验之外还要表现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文章后面接着举出王质东林荷花溪谷游记的例子,评点道:“这真是了不起的写景,视觉、嗅觉、听觉,不但交织,而且生动。”并且是嗅觉经验“视觉化,触觉化了”。又举麻革《游龙山记》一段文字,评点说“真是视听并茂”。
4. 学习课文第二个观点,提问:本部分余先生是如何阐述这个重要观点的?依据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
有动感,写动态的景。这是在强调感性时说得最多的。首先是文中的大部分例子,如王质、麻革、徐霞客、姚鼐、钱邦芑等人游记中的七、八个引例都与这动感有关,并且大部分以动感的强弱程度评价其高下。其次,关于动感,文章主要在说“写景的上策是叙事,再静的景也要把它写动,山水才有生命。”更具体说是“多用动词,和电影一样。”(注意,文中几次用电影加以形象的说明)。也就是写出一个过程,有了过程,就有了动感,景就活起来,给人的感官刺激就越强,越有鲜明深刻的印象。文中举到了三种例子。一种是动静皆可的,如“如珠走镜”,既可写成星映水面的静景,又可写成“如珠走镜”且“不可收拾”的动景;而动景就给人鲜明、强烈得多的“光感”印象,而且连星星的闪闪烁烁和水面起伏不定一并带出了。另一种是本来只是静景,如深夜里山的黑影,按理是典型的“再静不过的景”,但文中所举“森森欲下搏人”例,变成了动态的景;如此,夜越深黑影越高大恐怖(山越高且近),好像要倒下来的感觉就非常突出了。再一种是本来就有过程也用了动词的动景,但若过程更为具体,变化更为明显,也就是文中说的“更有动感,更像电影”,其效果自然更为传神;文中所举“迟速若与客俱”胜过“山月随人归”就属此例。
5.如何理解余先生阐述的第三个重要观点?
[教学参考]:写感性的效果(文中先用“后果”,后用“效果”,前者多用在消极方面,后者多用在积极方面,而且后者意为某种因素产生的结果,似更合文中意思),写人对景的反应,也属间接描写和衬托(此处属反衬)手法。文中这四种手法一齐说了,而且连电影的悬宕手法(即效果的延长、强化)也用上了,并且一口气举了三个例子(悚视寂听、写美人、写鬼魅),因此虽只在一处作此分析,但給人此法对突出感性“效果极佳”的深刻印象。
(四)学生朗读这三部分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观点,交流学习心得。
(五)本课小结:游记要“写动态的景”和“写感性的效果”,写景应调动多种感官。
(六)布置作业:
1. 课后研讨另外两个观点。
2.阅读一篇余光中作品,加深对余光中文学观点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
分别请班上不同层次的学生谈谈对另外两个观点的理解。
2. 学生交流学习这几段的体会,教师补充、总结。
(二)学习新课
1、学习课文第四个观点,提问:本部分余先生是如何阐述这个重要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
丰富、宽广、精细、绚丽的色彩感。文章的后半部分侧重说了此点。其重点所举的钱邦芑、王思任、曹雪芹的例子确实給人感性“强烈得多”的印象。关于色彩,文中用了很多词语,色彩种类的富寡、色调领域的宽窄,色彩的强度、辨析、气势、效果等,大凡色彩描写的各种要素大都涉及了。这里顾及各方并尽量用文中出现的词语,归结为上面的八个字。
2、学习课文第五个观点,提问:本部分余先生是如何阐述这个重要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奇笔妙句使叙事的感性更为鲜明。这似乎是专为徐霞客总结的。所举四例本质上都是叙事,都本有过程、动感,但要使其区别于一般叙事,显得更为感性鲜明、十足,在于出现了文中所说的“观点与众不同”的奇笔妙句,也就是作者敏锐捕捉到的特写镜头。从表达的角度,就是过去介绍过的上乘的白描,即未停顿下来细致描摹,而在叙述中带出了生动画出事物独特情态、鲜明特征的描写。如“冉冉僧一群从天而下”,这是叙述,但我们可能写成“碰上一群下山的僧人”或最多加上“慢慢”两字,绝无那种可以入画的镜头。这就很有意思,好的叙事,常有妙景入笔,好的写景,往往写景叙事化。但这绝非固定成法。如王质荷花溪谷描写,真正的叙事只“小驻古柳根……响震溪谷”几句,其他如“风起水面,细生鳞甲”本是“水波粼粼”之景,流萤、山影、星影都意在写景,不过都叙事化了,因而生动。而王思任的瑰丽奇伟的晚霞,基本上就是细描、工描式写景。
(三)合作探究
1.文章最为鲜明的写作特色是什么?举例说明。
[教学参考]:
(如此细读分析,感性形象,令人信服,也为其写作特色。大量分析例均可资说明。)
正是这样的细读分析,化抽象为具象,以感性材料阐发理性道理,形象生动,易于领悟,令人信服。就如本文一开头说的,好的创作不是复述一些空泛而含混的印象。阅读和写作相通,就像朱自清说的,不应仅仅下“美”“雅”之类的抽象判断,而应咬文嚼字,发现文章中那些独异的创新的东西。细读也正是本套课本的许多练习和词句品味,特别是教参里的主编导读努力实践的。
本题不是要学生谈上述理由,而是依据文章本身的那些令人信服的以感性阐发理性的细读分析的例子,具体谈谈自己的认识。1、可用文章本身大量出现的已十分明了的细读分析的例子,说明自己的认识。如王质二例,麻革一例,徐霞客“逼、急、黑”例、“落吾杖底”例,姚、钱比较例,等等均可。2、有些例子,练习一解答有作进一步的解释,也可据此指导学生加以体味。3、本文出现了不少精妙的点评句(也可称为奇笔妙句),也可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对此精致巧妙点评的体会。如说“嗅觉经验就视觉化,触觉化了”,是说本为无形之物的香气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之物了,浓烈到看得见它往怀里钻,粘到身上赶都赶不走了。又如“虽武侠片也不过如此了”一句,真乃神来之笔,说出了“冉冉僧”句的特写镜头感、入画感、明丽动感、传奇感和飘飘欲仙感等多种复合感觉。4、王思任例未如第1点例摘句寻字分析,大概因求文字的变化而改用多篇诗文作比较,这实际是另一种令人信服的细读。当然有些评点句要作进一步解读,但原句也决非是宽泛含混的点评。如“那样夺目的色感与光感,恐怕要向法国印象派的画里去寻匹俦”,即指五光十色的耀眼夺目,可进一步举出胭脂初从火出――夺目的鲜红,鹦绿鸭背青和晶透葡萄紫――亮丽的金绿、铁青、红黑紫,出炉银红――耀眼的红亮,等等。5、不是名家的文字就完美无缺,但其总的优点是细读分析能扣紧自己的观点。
像这样集中的又令人信服的感性阐发、细读分析的文章并不多见,这正是本文鲜明的写作特色。另一写作特色就是用语精辟,并多有奇笔妙句。词句品味·积累几句属此,类似的精辟句还有开头关于感性,中间关于写景、结尾关于色彩以及其他具体评点等等处的好些句子。奇笔妙句除了上面举到的外,还有:此地的感性,真是视听并茂;这真是了不起的写景;浓缩得感性已达饱和点;不到名山,难称名士,不经名士登咏,奇山也难成名;不像……那样,能造成激荡的高潮;日出与日落都是极为壮丽的视觉经验;在明清的文坛简直不作第二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