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3-22 13:59:48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 唐太宗李世民对敢于直谏的魏征的一句评价:“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战国策》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后来谋士淳于髡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散文总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后经过西汉刘向整理编缉,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了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行。《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战国策》简介:
古代臣子的进谏,常见的有“直谏”和“讽谏”两种。但“直谏”不一定都有效,由于君王的昏庸无能,偏听偏信,还可能给进谏者招来杀身之祸。因此有的臣子就在进谏时采用暗示、比喻等方法,委婉的规劝,这就是“讽谏”,邹忌便采用此法,用家庭小事类比国家大事,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那么他讲的是一件什么小事呢?
昳   窥   间进
期年     谤讥
朝服衣冠   皆朝于齐
 
   
  

  kuī
jiàn

bàng jī
Zhāo guān
cháo
一、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句子节奏
(二)再读课文
1、读准句子
2、理解文意
重点词句解释:
昳丽:
服:
窥镜:
旦日:
不若:
孰视之:
暮寝而思之:
美我:
私:
光艳美丽
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第二天
不如
仔细地看
晚上躺着想这件事
认为我美
照镜子
动词,偏爱
诚知:
皆以美于徐公:
地方:
左右:
蔽甚矣:
善:
面刺:
谤讥:
市朝:
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期年:
确实知道
都认为比徐公美
土地方圆
蒙蔽很深了

当面指责
批评议论
公共场合
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形容人很多
有时候,偶尔有人进谏
满一年
国王旁边的近臣
二.一词多义
朝服衣冠
入朝见威王
皆朝于齐
2. 时时间进
又何间焉
3. 吾妻之美我者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4.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不宜偏私
(早晨)
(朝庭)
(间或,偶然,)
(参与)
(以…….为美)
(漂亮好看)
(偏爱)
(私情)
(朝见)
5、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谁 哪一个)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 仔细)
6、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
(上等)
(送上,进献)
7、乃下令
受下赏
(颁布,下达)
(下等)
8、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门庭若市
(及,比的上)
(像,如)
9、邹忌修八尺有余
欲有求于我也
通 “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与“无”相对
参考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更漂亮 ”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 ”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漂亮 ”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聊,邹忌又问他:“我同徐公比,谁漂亮 ”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亮。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然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课文分析
分析第一段。
1、提问:文章开头怎样描写邹忌的外貌和行动?这些反映了什么?[答案1]
2、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由此引出了他与妻、妾、客的答话,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怎的怎样的回答?[答案2]
3、邹忌的妻、妾、客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但答话语气程度有何差别?[答案3]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1、“邹忌修人尺有余,而形貌映丽”一句话,写出了邹忌外形魁梧、美丽
行动:“朝服衣冠,窥镜”写邹忌窥镜见貌,自觉其美,逼真地刻画出他自我欣赏的心理。
2、问美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 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语气十分肯定,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偏爱之情”)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表现了地位低微的妾的畏怯心理。客人的答话,“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语气更轻,表现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4、接着写邹忌与徐公比美,提问:邹忌与徐公怎样比美?结果怎样?[答案4]
5、而后写邹忌思考受蔽的原因,问:邹忌“暮寝而思之”,思的结果,认识到自己受蒙蔽的原因是什么?[答案5]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5、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
邹忌比美
臣之妻→私我
臣之妾→畏我
臣之客→求我
(1)
}
自己受蒙蔽
国君不易听直言
小结
第一部分(1节)写邹忌从妻、妾、客谬赞自己比徐公还美这件事中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进谏的缘起)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威王受蔽 邹忌讽谏
(2)
宫妇左右→私王
朝廷大臣→畏王
四境之内→求王
}
诱使齐王懂得纳谏的重要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分析第二段
妻私臣—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臣—朝廷之臣畏王
客求臣—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2、这段中,邹忌用自己的事情设喻,讽
谏齐王,用了逻辑中的类比推理方法,说
说邹忌讽谏怎样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的?
1、第二段大意是什么?
邹忌以自己受蒙蔽的事为例,讽谏齐王——进谏的内容。
威王除蔽
(3)
三令
面刺→上赏
上书→中赏
谤讥→下赏
三变
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无可进者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分析第三段
1、提问:听了邹忌的分析,威王采取了什么
措施?可见齐王是怎样的国君?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受下赏”。
有错就改的国君。
2、齐威王说的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
批评者勇气的大小。
3、齐威王为此颁赏意味着什么?
有改正的勇气,有振兴齐国的决心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除蔽结果:
(4)
四国朝齐→战胜于朝廷
广开言路,悬赏求谏,收到可喜之效
小结
第三部分(3、4段)写齐威王虚心纳谏及其取得的巨大效果。
威王受蔽
(2)
宫妇左右→私王
朝廷大臣→畏王
四境之内→求王
邹忌比美
臣之妻→私我
臣之妾→畏我
臣之客→求我
(1)
威王除蔽
(3)
三令
面刺→上赏
上书→中赏
谤讥→下赏
三变
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无可进者
除蔽结果:
(4)
四国朝齐→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三读课文,鉴赏品味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 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
邹忌解蔽的三思;
入朝见威王的三比;
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
纳谏后齐国的三变。
思考
文章开始没有直接写邹忌讽劝齐王,而是从一件家事写起.是件怎样的事 由此邹忌联想到什么道理
他又是如何向齐王进谏的?
三比
妻私我
妾畏我
客求我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家事喻国事
王之蔽甚矣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莫不有求于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 下,不能正确认识 自己和客观事物,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偏听偏信,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
从日常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贴切自然,入情入理,让人听得心悦诚服。在语言上,排比句的使用营造了一种步步紧逼的语势,一环紧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的阐明了自己的论点。
通过邹忌讽谏,齐王纳谏的故事,生动的说明了广开言路的重要性。只有广泛听取不同意见,深入了解不同情况,才能做到头脑清醒,不受蒙蔽,改正缺点,把事情办好。
四、课堂练习
1、简介《战国策》。
2、“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出自谁之口?
3、邹忌是怎样让齐王纳谏的?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③ 忌不自信
④ 吾妻之美我者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教学主导
1. 基础性阅读,即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积累语言材料;
2. 理解性阅读,即能感知人物特点和结构特点,能初步领会自知和民主的积极意义;
3. 期待性阅读,即能扬弃文中不可避免的糟粕和不合时宜的内容;
4. 拓展性阅读,即提供相应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内容,扩大阅读视野。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重点
背诵和三个排比层叠套裹的结构艺术。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用一面镜子做道具。教师登上讲台,顾盼照镜,然后再略带夸张地做净面去污之状。接着提示:我手中一面镜子,起什么作用?同学们说得对极了!我的镜子就是我的意见书,当面暴露我的缺陷,当面指出我的毛病,接受它的忠告,就是光洁我的面容,就是干净我的肌肤。可是,一个国家的兴衰得失,一个国君的统管治理又该以什么作为它的镜子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历史散文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答案。
第一步:基础性阅读
文言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由于年代的阻隔、言语表述方式的差异和文字阅读兴趣低下等等而造成的局限与影响,虽然学生在这个学段里已学过长短三十余篇文言文,但发展不平衡,相当部分学生阅读能力依然不强,要让他们感知文意,领悟精华,获得审美享受,首先还得从肃清道路上的“绊脚石”开始。
1. 粗读课文,辨清字音。先老师或录音范读,提请学生注意;再学生齐读,找出容易误读的字加以正音,并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内容。示例于下:
有()余(九上《出师表》“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昳()丽 朝()服衣冠(八上《三峡》有“朝发白帝”,《长歌行》有“朝露待日晞”,八下《醉翁亭记》有“山间之朝暮也”等) 期()年 间()进
2. 再读课文,解说词义。提请学生全文默读,并对照课本注解和工具书,疏通字词的基本意义,教师找出学生容易忽略、多义或古今意义有差异的词予以查问。示例于下:
朝:早上;朝廷;朝拜善:善事;好的;擅长;好孰:谁;仔细;什么(《隆中对》有)间:时候;间或;参与;夹杂(《口技》有)
地方:土地方圆(今:处所)明日:第二天(今:将要到来的下一天)左右:身边的人(今:表方位)私:偏爱(《出师表》有今:自私)
3. 还读课文,复述大意。先散读,要求学生放声无碍。再自由组合或教师挑选,分角色演读故事大意。某些特殊句式,予以点拨归纳。示例于下:
忌不自信。(倒装句,宾语前置。《满井游记》中有“城居者未之知也”。《岳阳楼记》中有“吾谁与归”)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者者。(定语后置,《马说》中有“马之千里者”)
4. 追读课文,完成背诵。感悟课文排比和反复的语言修辞特点,提高记忆的效率,以先进示范或教师表率,使多数学生在课堂中完成背诵课文的任务。
第二步:理解性阅读
一部《战国策》,非文非史,亦文亦史,写实与虚构相兼,本文能最典型地体现《战国策》的特色。与其当史来读,不如做美文来读,当作一个有趣的故事来读。西方有人尖锐而不无偏激地以为,历史都是假的,除了人名。因此,本文阅读理解,首先弄清故事情节:邹忌巧用寓言、齐王虚纳善言而施政有成,天下大治。这一点无须作为重点,概括归纳即可。接着,需要分析人物个性,只要邹忌就行。邹忌五个“一”:一个高官之位(史载此人善鼓琴,做齐相,封成侯);一副好皮囊(“形貌昳丽”可证);一个突破阿谀谄媚重围保持清醒、具有自知之明的头脑;一腔在位谋政、进尽忠言的热血;一张委婉幽默的巧嘴。通过人物分析,再就文本客观提供的积极意义,引导学生明白两点(如能感受更多信息,更好):一是人贵有自知之明;二是为臣者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的民主意识,为君者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形象。诸如此类,通过引导和师生互动,或板书,或学生自记笔记。用表格示例于下:
如果把《战国策》当美文来读,其结构层次的“三排”之法,重叠套裹,从头至尾,实为罕见,很可细嚼精咽。顺序当可按范围层次,从大到小进行清理。就整体思想倾向而言,似乎有点吻合后来南宋理学家们倡导的八条目中的诚意修身、治国、平天下,是三个排比;就邹忌整个行为方式和过程而言,从问询到比较反思再推及到君王,也是三个排比;就邹忌自醒的情节看,朝窥、日问、晚思,再到问讯的对象和对象们的反映的细节等等,无一不是三个排比。至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上、中、下等级的奖赏,“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时间推移,三个排比典型而明显,一提便知晓。这种文章的结构层次的重叠美可以引导学生好好欣赏,深入会意。
当美文来读,还可引导领会之处有:由小到大,由此及彼,从近到远,从个人修养到朝廷天下的递进构思;实写家事感悟、虚写战胜朝廷的详略艺术;一代国相不惜执著形貌攀比的夸张手法等等。尽可由学生有所发现和体会。
第三步:期待性阅读
在吸取精华、继承优良传统,让学生充分感受正确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把本文置于现实世界的平台上,为学生提供求异思维和批判阅读的参照,引导学生用别样的眼光读出主体独特的体验。比如,“战胜于朝廷”,且不说夸张失实的嫌疑,单论这种内敛自醒的不可靠和不可行。当今世界,无论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立足、民族的强盛,没有真正的实力做后盾,“战胜”纯是自欺欺人的诳语,儒家走向理学死胡同的八条目的原义,是不能救国和强国的。再比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进谏情形的变化,夸张有余,信实不足;一代国相身上一天到晚流溢的脂粉夸饰,怎么也难以让人全信,细节的失实,也直接影响整体的真诚。因此,更多地当文学作品读可也。
这一步的学习,老师除了略加激发,无须预设和过多暗示,让学生在成年人的是非取舍标准里萦绕;哪怕失之于幼稚和考虑欠周或存在明显的谬误,也当平等地交流和沟通,关键在培养敏锐的批判锋芒和掌握武器的基本功。
第四步:拓展性阅读
这一步主要由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材料印发。目的在于感悟读后感的一些写法和叙述性故事材料的概括归纳和使用,以及期望学生拓宽历史散文的阅读视野。示例于下:
纳谏与止谤(节选)
──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
臧克家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小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趣味,引人入胜。60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骄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之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召公谏厉王弭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这位厉王和齐威王一比,真可谓天渊之别了。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天下之人,满腹不平,他要钳住万民之口,自己也捂紧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决,这个特大暴君──人民之敌,被“流于彘”。
齐王与厉王,两种对待谏谤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
历史是一面镜子。《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弭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
设题:
1. 本节选部分既有鲜明对比,又有严密的逻辑联系。就对比说,是齐王与厉王的对比。就逻辑说,哪些语句构成这些对比之间的联系,请找出来。
2. 本文段副标题名为“重读有感”,重在说古,但本文段又不是全文照录,如果依照这类文章写作的基本思路,根据你的理解,后面大概会写什么?
3. 《召公谏厉王弭谤》也是历史散文中的名篇,可从网上或图书馆查找,试通读几遍,并简单概括其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