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1)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思亲汝州作
黄庭坚
岁晚寒侵游子衣,拘留幕府报官移。
五更归梦三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
车上吐茵①元不逐,市中有虎竟成疑。
秋毫得失关何事,总为平安书到迟。
【注释】①吐茵:汉代丙吉不因驭吏醉呕车上而斥逐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岁晚天寒凉意透衣,“侵”字既实写天气,也暗示了“游子”凄凉的心境。
B.颈联用典,言己虽有小过,但未必因此被逐,用“三人成虎”之故事,是担心家人受流言影响而担忧。
C.尾联写作者不关心官位升降,只在意家信总迟到,不能及时解除家人对自己的担忧。
D.诗歌用典恰到好处,使全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感情真挚。
2.颔联常常被人称颂,请结合全诗赏析其妙处。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夜宿东渚放歌三首(其一)
杨万里
前山欺我船兀兀,结约江妃行小谲。
乘我船摇忽远逃,见我船定还孤出!
老夫敢与山争强,受侮不可更禁当。
醉立船头看到夕,不知山于何许藏?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拟人手法,写出自己夜宿东渚,乘坐小船在江上航行的特殊情境,颇有意趣。
B.颔联诗人写出了自己酒醉后的感觉:船晃动不止,山就不知去向;船停下来,山就在面前。
C.颈联采用对比手法,山虽然高大雄伟,但自己仍敢于与山竞争,表现士不可侮的精神。
D.全诗格律灵活,表达的感情既狂放不羁,又发人深思,体现了标题中“放歌”的特点。
4.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除忠州寄谢崔相公
白居易
提拔出泥知力竭,吹嘘生翅见情深。
剑锋缺折难冲斗,桐尾烧焦岂望琴。
感旧两行年老泪,酬恩一寸岁寒心。
忠州好恶何须问,鸟得辞笼不择林。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泥”表明自己原是在淤泥之中,暗示了作者被提拔之前的艰难境况。
B.“力竭”是说崔相公帮助作者用尽全力,“情深”是说他与作者情谊深厚。
C.颔联说自己的宝剑缺损,无法上阵杀敌,就像烧焦的梧桐不能制成瑶琴。
D.“岁寒心”指坚贞不屈的节操,作者以此表达会对崔相公的帮助永怀感恩。
6.诗歌的尾联有何含意?在情感表达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人日①寄杜二拾遗
[唐]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②,愧尔东西南北人!
【注】①人日:农历正月初七。②二千石: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写此诗时,高适任蜀州刺史。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中“杜二拾遗”指杜甫,诗人在人日想起杜甫,写诗表达思念。
B.“柳条弄色”“梅花满枝”是诗人对故乡春景的想象,以乐景衬哀情。
C.诗歌第七、八句说明年人日时不知会身在何处,充满身世飘零之感。
D.诗人直抒胸臆,把自己的人生感慨向友人倾吐,可见两人友谊深厚。
8.诗歌最后一句中的“愧”字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以及解析
一.答案:1.C;
2.①颔联意为清晨时在梦中回到三百里外的故乡,一天十二个时辰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亲人。②用直观的数字表达思乡念亲之苦。③直抒胸臆,直截了当地陈述自己对归乡的渴望和对家乡亲人的殷切思念,感情真挚,感染力极强。
解析:1.“作者不关心官位升降”说法有误。尾联大意为“在官府中,自己即或有点过失,也未必会被放逐,保平安的家信总是迟到会让母亲担心”,说明作者并非真的不关心官位升降、政事得失,而是宦海多风波,宦者恒沉浮,这于宦者本人倒在其次,可是家人得知消息总会担心自己。作者这么说只是希望家人心安,是对家人的宽慰之词。
2.解答本题需要观照全诗,本诗是一首思乡怀人的亲情诗,作者是有名的大孝子,颔联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点明宦海浮沉的游子对家乡亲人,尤其是母亲的殷切思念。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浮游宦海者恐母亲担忧的亲情诗。黄庭坚二十多岁中进士,宦游在外,因此长期和母亲分离,此篇是他于河南汝州为官时所作。黄庭坚是个有名的孝子,“游子衣”借用孟郊的名句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恩,“五更归梦三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也不是文人的弄笔虚言、夸饰之语,而是表达了一个浮游宦海的游子对母亲的殷切思念。“孝”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使双亲心安释念。宦海多风波,宦者恒沉浮。这于宦者本人倒在其次,所以作者说:“秋毫得失关何事。”在官府中,自己即或有点过失,也未必被“逐”。但流言可畏,三人成虎,这不能不让母亲为自己担忧啊!每念此事,作者总忧心忡忡。为了不让母亲担忧,黄庭坚经常往家中写报平安的书信,以免慈母挂念,可是又常常担心书信到得太迟。这正是黄庭坚的孝心,是从精神上孝敬母亲的表现。一个游子对母亲的拳拳之心可见一斑。本文善用典故,而“五更归梦三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更是成为思乡怀人的经典名句。
二.答案:3.C;
4.①诗歌开头交代自己乘一只小船,非常孤独,山似乎在与自己捉迷藏,充满戏谑之情;②然后写屡次受戏弄,诗人感到受辱,激起了奋起抗争的豪情;③最后写虽执着争斗,却不知山藏在哪里,表现了诗人的无奈之情。
解析:3.“采用对比手法”说法错误。颈联没有采用对比手法。
4.作答本题,首先需要把握诗歌内容,然后结合诗句和诗人的遭遇,具体分析。诗歌开头交代背景,将山水拟人化,充满意趣;接着写山峰对自己的“戏弄”,想要与山峰争强,体现了作者的豪情;最后写想同山峰争斗,却找不到山峰的无奈,表现了诗人不满现实,不能施展抱负的无奈之情。将以上要点整理概括,分条作答即可。
【诗歌翻译】
前边的山峰欺负我的船不稳定,和江妃相约施行诡计。趁着我的小船摇晃忽然远远逃离,看到我的小船停下来,就又出现在我的前面。我敢于和山峰争强,决不受辱,更要担当。我喝醉了站在船头看着夕阳西下,这时候已经不知道山峰藏在什么地方了。
三.答案:5.C;
6.第一问:①尾联的意思是,无须问忠州是好是坏,鸟儿只要能脱离囚笼,就不会挑选飞到哪个林子里。②“鸟得辞笼不择林”一句中,作者以鸟自喻,以笼喻自身困境,以林喻做官地点,形象生动,从而表达了“只要能够脱离现在的困境,不管忠州是好是坏,自己都会欣然赴任”的意思。
第二问:这一联强化了作者对提携自己的崔相公的感激之情。
解析:5.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C项,颔联中的“剑锋缺折难冲斗”是比喻,并非实指。作者借此自谦,称自己才能不高,从而委婉地表达对崔相公提携自己的感谢之情。
6.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第一问时,首先,交代诗歌尾联的表层含意;其次,“鸟得辞笼不择林”是个比喻句,要指出其中的本体、喻体,点出句子的隐含意思。解答第二问时,根据诗歌内容,直接指出尾联对于表达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即可。
四.答案:7.B;
8.①蕴含着诗人匡时无计的羞愧与忧愤。诗人本应参与朝廷政事,建功立业,可是偏偏身在南蕃,远离京城,无法参与朝政,心有不平,忧愤羞愧。②饱含对友人处境的深挚关切。诗人将自己的庸碌自适与友人的漂泊流离进行对比,自己身居刺史之位却无所作为,内心有愧于友人。
解析:7.“是诗人对故乡春景的想象”错误,根据对诗歌前四句内容的理解,可知“柳条弄色”“梅花满枝”是诗人对杜甫身边春景的想象。
8.【诗歌鉴赏】第一层(开头四句),写诗人设想杜甫在人日思乡之愁正浓,为此向杜甫寄诗致以“遥怜”之情。“柳条弄色”“梅花满枝”状初春之景;“不忍见”“空断肠”拟想杜甫面对春景所生乡愁之浓烈。杜甫流寓成都,时想北归,诗人对杜甫的此种心情了解至深。第二层(中间四句),诗人对杜甫说自己身处“南蕃”,无法参与朝政,心中满怀对国事的忧虑,而又身无定处,今年能在蜀州相忆,明年还不知会在何方。诗人把心里的这些百忧千虑向杜甫倾吐,这是只有对情深的挚友才会做的事情。第三层(结尾四句),诗人先是回顾往昔,抒发感慨,说自己早年曾隐居,虽生活困顿但闲散自适,哪会知道今天竟辜负了随身的书剑,老于宦途风尘之中呢?进而说自己以老态龙钟之身,辱居刺史之位,国家多事而无所作为,内心有愧于到处漂泊流离的友人杜甫。诗人把这种人生感慨向杜甫吐出,也有向老友解释自己处境的意思,这正说明诗人对杜甫的友情是很真诚的,对他无话不谈。尾句一个“愧”字,意蕴丰富,既有关心国事、想要匡时救世的忧愤,又有关心友人的真情,同时也突出了两人友情的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