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各地2021届高三下学期4-5月语文模拟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阅读专题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各地2021届高三下学期4-5月语文模拟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阅读专题 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8 06:47: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词阅读专题
四川省成都市2021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北征①
陈与义
世故信有力,挽我复北驰。独冲七月暑,行此无尽陂。
百卉共山泽,各自有四时。华实相后先,盛过当同衰。
亦复观我生,白发忽及期。夕云已不征,客子今何之?
愿传飞仙术,一洗局促悲。被襟阆风观,濯发扶桑池②。
注:①靖康元年,陈与义避金兵南迁,复遭父丧北归。②阆风观、扶桑池:道家传说中仙人所居之地。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四句叙写个人行程,“有力”“挽”“驰”等词表现了诗人身不由己、行色匆忙。
B. 五至八句以议论为主,以百卉有四时、华实有盛衰,安慰自己对生死不必介怀。
C. “亦复观我生,白发忽及期”由物及己,表现诗人年华已逝、人生短促的感慨。
D. 最后四句写诗人希望学得飞仙之术,在仙境中“被襟”“濯发”,获得肉身的长生。
15. “夕云已不征,客子今何之”二句,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情感表达:运用反衬手法,以夕云凝滞不动,突出诗人奔波之苦。
结构安排:承上启下,以“不征”承前文北驰奔丧,以“何之”启下文对仙境的向往。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
B.“安慰自己对生死不必介怀”理解错误,由后文“亦复观我生,白发忽及期”以及最后四句希望在仙境中获得肉身的长生来看,诗人并非安慰自己不必介怀生死,而是借以感慨人生短促身不由己的无奈。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首先理解这两句的意思。“夕云已不征,客子今何之”意思是晚云已经凝滞不动,而我现在要到哪里去呢。
然后结合这两句所写的对象分析使用的手法和效果,前一句写“夕云”,其特点是“不征”,即“不动”,后一句写“客子”,其特点是“何之”,即“之何”,意思是“到哪里”,由此可以看出云不动,而人在漂泊,这是用云的不动来反衬人的漂泊,结合注释“靖康元年,陈与义避金兵南迁,复遭父丧北归”可知,这里展现出诗人的奔波之苦。
接着分析这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先看上文写了什么,结合诗歌标题“北征”以及前面几句的意思可知,上文主要是写诗人遭父丧北归,所以“夕云已不征”的“不征”紧承上文的“北征”,再看下文,最后四句“愿……”是写诗人想要学得飞仙术,在仙境中“被襟”“濯发”,这是由“客子今何之”的“何之”引发出来的,所以这两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川省成都市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演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琵琶仙·双桨来时
【宋】姜夔
《吴都赋》云:“户藏烟浦,家具画船。”唯吴兴为然。春游之盛,西湖未能过也。己酉岁,予与萧时父①载酒南郭,感遇成歌。
双桨来时,有人似、旧曲桃根桃叶②。歌扇轻约飞花,蛾眉正奇绝。春渐远、汀洲自绿,更添了几声啼鴂③。十里扬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说。
又还是、宫烛分烟,奈愁里、匆匆换时节。都把一襟芳思,与空阶榆荚。千万缕、藏鸦细柳④,为玉尊、起舞回雪。想见西出阳关,故人初别。
【注】①萧时父,老诗人萧德藻的子侄辈。萧德藻赏识周济白石,以侄女妻之。词人偶然邂逅,白石与友人在湖州春游,迎面而来的小艇上,有女子恍似日夕相思的合肥旧识。②根桃叶,王献之二妾名,桃根为桃叶之妹。③啼鴂(jué):悲鸣的杜鹃。④千万缕句:周邦彦《渡江云》词:“千万缕,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此用其意。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己酉年,词人和萧时父在城南处载酒划船,归来,感叹于吴兴才有这种繁华的景致。吴兴春游的壮观场面,于是写下此词。
B. 词人回忆春游时偶遇与昔日恋人相似之女子,上片描写奇遇的怅惘,下片抒发芳景虚逝的怨恨,勾起对往日的美好回忆。
C. 词人善用暗喻与借代。如“桃根桃叶”代指词人所眷恋的琵琶妓娣妹之人。“藏鸦”意象,则隐喻黄昏时,男女幽会欢爱。
D. “想见西出阳关,故人初别”一句,化用王维诗中“西出阳关无故人”句,词人借此传递出与相似抒情对象的相似感情。
15. 陈匪石在《宋词举》中评曰:“全篇以跌宕之笔写邈之情,往复回环,情文兼至。”,请结合全词谈谈词人是如何做到抒情时“往复回环,情文兼至”的。
【答案】14. D 15. (1)借景抒情。“千万缕、藏鸦细柳,为玉尊起舞回雪”三句中,词人借景抒情,以“细柳”,为全词平添色彩,深化追忆怀念的愁苦。(2)借典抒情。化用王维诗中“西出阳关无故人”句以及邦彦《渡江云》词“千万缕,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传达出对曾经爱人的思念。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
D.“词人借此传递出与相似抒情对象的相似感情”错误。王维“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的是对友人的不舍,此处表达的是对爱人的思念,二者对象与情感并不相同。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千万缕、藏鸦细柳,为玉尊起舞回雪”,千丝万缕的细柳,里面乌鸦在此掩身,轻软的柳絮好像在为来去的客人飞舞回旋。绘当前景物清丽生动,又深寓惜春伤别之意,融情会景,极烟水迷离之致。从现境之杨柳青青,幻化出别时之情境依依。眼前千万缕杨柳深矣,渐可藏鸦,不由人想起当年别筵,细柳飞舞,飞絮漫天,替人依依惜别。从化用二韩之诗引出杨柳之实写,从现境之杨柳引发忆别之幻境,转换自然而意境空灵清远。
“千万缕句”化自周邦彦《渡江云》词:“千万缕,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西出阳关”化自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借典抒情。一气清空,净化、淡化的渺茫爱情,云缕浪花般的追忆,传达出对曾经爱人的思念。
四川省绵阳市2021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海陵喜雨
甲戌四月晦日赋
贺铸
闰年四月之相交,旱天云物何萧骚。
清风卷地换尘世,白雨入林翻海涛。
殊胜农儿踏车健,少宽病夫挥扇劳。
须晴径买一渔艇,想见横塘深半冥。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明雨至时间和雨前景象,既照应了副题中的“晦日”,也暗含了作者喜雨的原因。
B. 大雨既至,农人们内心充满了对天降甘霖的喜悦之情,仍然在雨中兴奋地踩踏着水车。
C. 尾联用“须”“想见”写诗人的计划与猜测,大雨过后池塘水涨,正好可买艇游玩一番。
D. 诗人有民生情怀,在诗中表达了他对农人的关心,这与《观刈麦》中所表达的情感相似。
15. 诗歌的第二联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内容上:呈现雨前和雨时之景,雨前的风让世间顿感清凉,大雨的声势如海涛翻涌。②结构上:“清风卷地换尘世”承接上联“旱天云物何萧骚”;“白雨入林翻海涛”引出后两联的感慨和想象,同时也照应题目中的“雨”字。③情感上:借风之清凉,雨势的浩大,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久旱逢雨的喜悦。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仍然在雨中兴奋地踩踏着水车”错。“殊胜农儿踏车健”指少有的农人们用力地踩踏水车,并没有说兴奋。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分析诗句的作用,可从内容、情感和结构三个方面来考虑。
“清风卷地换尘世”清凉的风席卷着大地使天地间顿感清凉,仿佛换了一个人世间。描写了大雨来临前大风顿起给人带来的感受,“换尘世”是承接上联“旱天云物何萧骚”来写的,写出了大风吹走暑热带来清凉的感受。
“白雨入林翻海涛”倾盆大雨从天而降进入树林,声势如海涛翻涌。描写了下雨时的情景,雨势浩大如海涛翻涌,给人带来了震撼。正是因为有了“翻海涛”的情景,才让作者有了“须晴径买一渔艇,想见横塘深半冥”的计划与猜测,大雨过后池塘水涨,正好可买艇游玩一番。这句诗同时也照应题目中的“雨”字。
这两句诗借风之清凉,雨势的浩大,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久旱逢雨的喜悦,也表达了他对农人的关心。
四川省眉山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木兰花令①
黄庭坚
当涂解印后一日,郡中置酒,呈郭功甫
凌歊台②上青青麦,姑孰堂③前余翰墨。暂分一印管江山④,稍为诸公分皂白。
江山依旧云空碧,昨日主人今日客。谁分宾主强惺惺⑤,问取矶头新妇石⑥。
[注]①作于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6月9日,其时作者到太平州(今安徽当涂)任知州,在任上仅9天即被免职。②凌歊台:又作陵歊台,位于当涂县城关镇(姑孰),相传南朝宋武帝刘裕所建。③姑孰堂:当涂地名。姑孰溪流贯其中,姑孰堂凌驾溪上。①管江山:“吏隐”的代称,把做官作为隐居的一种手段,不以公务为念,优游江湖,怡情山林,亦官亦隐。⑤惺惺:此处意谓清醒、明白。⑥新妇石:即望夫石。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两句用典,以当涂的历史遗迹人诗,发思古之幽情,流露出沉重的世事沧桑之感。
B.“暂”“稍”两字既包含对友人的宽慰,又表达了虽遭免官,但将很快复职的坚定信念。
C.词人认为,没有必要一定分清宾主,一切终将归于空无,不信可去问问那屹立的新妇石。
D.这首词虽记宴会,却没有具体描写宴会情形,而是侧重表达作者因被免官而生的感慨。
15.“江山依旧云空碧,昨日主人今日客”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答案:B[评分说明]选B给3分,其他选项不给分,两个选项及以上不给分。[解析]“但将很快复职的坚定信念”错,属曲解文意。结合上下文,“暂分一印管江山,稍为诸公分皂白。”是写作者虽然被免官,但也有了机会流连山水,享受山水之乐。[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能力,具体涉及诗歌的内容和意象、表达技巧及作用、重难点诗句和词语的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等内容,能力层级为D级。
15.①江山总是千古一样美好,云空也是千古一样澄碧,昨日自己还是主人,今天就已变成客人,抒发了世事无定、难以预料的人生感慨。②自己居官九日即被免职,把千古不变的江山和云空和世事翻覆对举,表达了对自己遭遇的不平之情和嘲谑之感。[评分说明]共6分,一点3分,意思相近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解析]本题根据所选诗歌特点,借鉴2019年高考全国I卷和2020年高考全国II卷命制,既体现了高考命题指向,又实现了对具体诗歌的针对性考查,能有效发挥对高考复习备考的引导作用。试题要求回答词下片一、二两句表达的情感,是近年古代诗歌阅读的常考点,考查考生读懂诗歌的能力。这两句融情与写景、叙事之中,需结合所写之境,所叙之事,分析其背后之情,再结合作者的经历,不难得出答案。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诗人的观点态度”“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四川省攀枝花市2021届高三第三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弟侄书堂①
(唐)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释]①这是一首题壁诗,是杜荀鹤咏其侄子读书之处而作。作此诗时,恰逄黄巾军起义,战火纷飞。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何事居穷道不穷”一句中两个“穷”的意思不一样,后者是“穷尽”之意。
B. 诗歌颈联视听结合,写绿竹摇曳、泉水潺潺的诗意之景,表现作者闲适淡泊。
C. 全诗以议论收尾,诗人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勉励侄子年轻时要勤奋努力莫虚度。
D. 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通读全诗,没有一难解字句,质朴之至。
15. 诗歌最后一联富有哲理,“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暗含了求学要日积月累“寸功”才能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要如何才能做到积“寸功”达到质变。
【答案】14. B 15. ①求学需要沉心静气,不受外部环境影响。首联“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告诉我们不管局势再动荡,处境再窘迫,都要静下心来做学问。②求学需要意志坚定,矢志不渝地追求。“常修礼乐风”可以看出即使身处“干戈地”,仍需要坚定志向,坚持修身养性。③求学需要勤奋,珍惜点滴光阴。尾联“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直接告诉我们,做学问就需要珍惜时光,积累“寸功”。
四川省内江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咸阳①西门城楼晚眺
许浑②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③。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渭水寒声昼夜流。
[注]①咸阳,今属陕西,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里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唐代咸阳城隔渭水与新都长安相望。②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以怀古、田园诗见长。③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扣题,抒情写景。其中“蒹葭”,暗用《诗经·秦风·蒹葭》的诗意,表达思念心绪。
B.“山雨欲来风满楼”形象地写出了山城暴雨即将来临时的情景,景致凄迷,意远而势雄。
C.颈联写近景,诗意转折,鸟下绿芜,蝉鸣高树,其自在悠闲的神态冲淡了诗人内心的愁怨。
D.尾联融情于景,以不变写变,与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15.这首诗以“愁”字统领全篇,体现了中国文人登高而悲的文学传统,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登高远眺引发了哪些“愁”?(6分)
四川省德阳市2021届高三“三诊”考试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4~15题。
桂州腊夜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尽”“万里赊”写出乡思的绵长与故乡的遥远,“仍”透露出不得已滞留他乡的无奈与凄凉。
B.颈联中清晓号角的悲凉声音,昏黄的孤灯,时而掉落的灯花,暗示主人公长夜难眠,凄凉寂寞。
C.尾联与首联相呼应,从时空的角度,突出离家之久、漂泊之远,从而点出岁暮不得归的原因。
D.全诗写除夕之夜诗人由坐到睡,由睡至梦,由梦至醒的过程,全诗直白晓畅,而又深情绵邈。
15.请简要鉴赏颔联两句的艺术手法。(6分)
14.D(3分。“直白晓畅”有误,应为“含蓄隽永”。)
15.①以动衬静。深夜雪落在竹子上的声音十分清晰,反衬环境的寂静,表现诗人的孤独。②虚实结合。上句实写,醒时所听之境,下句虚写,梦中家乡。③寓情于景。用雪声、悲凉的梦境表现远离家乡的孤寂凄清。(每点2分,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