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烁的小星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歌曲《闪烁的小星星》是一首曲调流畅、轻快从容的法国民歌。全曲优美而平稳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宁静而晴朗的夜空中星星闪烁的美丽景色,留给学生无穷的想象。这首歌曲四二拍,全曲以四分音符为主,二拍子强弱规律明显,节奏感强。全曲音域不宽,只有6度,曲调只用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它由四个小乐句加一个结束句构成的一段体歌曲。
学情分析:
这一学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能力很强。对于节奏,低段学生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在有节奏的动作、表演中,能获得一种“秩序”的美感和喜悦。通过节奏问好、恒拍体验、感受节奏、体验节奏、闪烁的小星星拓展延伸等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掌握节奏,体验节奏感,有意识的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模仿、体验相结合,有意识的把学生引进节奏音乐中,这对于培养学生听音乐的习惯、集中注意的能力、发展学生迅速、敏捷的音乐反应和即兴创作表演能力等,都是十分有效的。
教学目标:
1.通过手和脚的配合以及游戏,体验稳定的拍子和变化的节奏。
2.学唱乐曲长音1.2.5
3.通过老师编创的节奏,融合进音乐里,体验节奏对音乐的塑造和影响。
4.用自然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意境。
教学重点:
用自然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意境;体验节奏对音乐的塑造和影响。
教学难点:
学唱乐曲长音1.2.5,
体验节奏对音乐的塑造和影响,
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钢琴、PPT、小星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二.恒拍体验
1.PPT播放音乐,感受恒拍
师动作(跺脚、拍腿、拍手、捻指)
2.师生交流
师:刚才我们做了哪些动作?
生:跺脚、拍腿、拍手、捻指
3.师小结
三、感受节奏
游戏一:传递
徒手做传递游戏感受节奏
小星星传递
延伸乐句传递
学生尝试学唱乐曲长音1.2.5
5.与老师接龙演唱乐曲长音1.2.5
6.演唱长音并且配合完成传递游戏
四、音高体验
1、范唱
师拿小星星范唱
(提问:星星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让孩子手持星星和老师一起感受1.2.5这三个长音。
身体音阶
师示范演唱歌曲曲谱表演身体音乐
让生寻找1.2.5出现在身体的那个位置,并且用小星星贴纸贴出来。
师生配合演唱并且表演身体音阶
五、学唱歌曲
画图形谱
提问:乐曲可以分几个乐句?有相同的乐句吗?
学唱歌曲
六、变奏练习
师示范演唱乐曲节奏谱
演唱变奏后的节奏谱
提问:二则有什么不同?
3、学唱变奏后的节奏谱
七、星空音乐会
我们的星空音乐会马上就要开始了,音乐会分为三部分(PPT出示),第一部分,请同学们演唱原版的旋律的长音唱名,要把安静、梦幻的感觉演唱出来;第二部分,把歌词带进来唱一唱;第三部分,你们演唱属于你们的小星星,调皮的变奏后的小星星
(1)第一次完整表演唱三部分音乐
(老师提示学生律动的动作,练习一下)
(2)第二次完整表演唱三部分音乐
师生交流三部分音乐的强弱
(3)第三次完整表演
八、总结
《闪烁的小星星》教学反思
每个孩子天生都是音乐家,他们都喜欢畅游在音乐的海洋中,对于我们班孩子来说,这首《闪烁的小星星》已经耳熟能详了,部分孩子还能够一字不拉的唱出来。我把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为:1.通过手和脚的配合以及游戏,体验稳定的拍子和变化的节奏。2.学唱乐曲长音1.2.5 3.通过老师编创的节奏,融合进音乐里,体验节奏对音乐的塑造和影响。本次活动重点放在节奏游戏,与音乐进行融合,塑造不同的音乐.
1.“以听为中心”,巩固活动重点。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听”是一切教学的根本,如果忽略了学生听的能力的培养,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了,在聆听中我们可以感受美的音乐,也是在聆听中我们可以取长补短。因此我先请孩子们结合游戏反复聆听,从孩子们的参与中,我感觉到他们在用心聆听,也正是孩子们的认真倾听,帮助他们成功的解决了活动重点——分辨音的强弱,音高,并能连贯的运用到歌曲中去。
2.“以译为要领”,领悟歌词意境。
《闪烁的小星》虽然是孩子们耳熟能详的歌曲,但根深蒂固的东西往往也是很难改变的,孩子们已经习惯了一成不变的演唱,习惯了喊叫式的演唱,因此改变他们的演唱方式是放在我面前的难题,由于旋律比较简单,所以我决定从歌词入手,在大家熟悉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歌词理解音乐,从而达到重塑音乐形象的目标。歌词“一闪一闪亮晶晶”、“好像千万小眼睛”等句子都是小星星活泼可爱的表现,通过对歌词的直译理解,孩子在歌词中领悟到了隐藏的音乐情感,改变了演唱方式,领悟了歌词意境。
3.“以动为根基”,发挥创造火花。
本次活动中的另一个重点是感受并演唱长音和变奏,于是我请孩子们先自己想象自己就是小星星,边听音乐边做动作,寻找星星位置,在身体找音阶,鼓励孩子多“动”,动手、动脑、动眼,感受并且演唱,通过画旋律线,演唱节奏谱为变奏做准备,让孩子充分感受节奏变化给乐曲带来的新意。
不足之处:在处理道具星星时,应当和孩子交代清楚,用完放回自己的位置,避免道具分散孩子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