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微笑揭秘导学练测资料包
一.课文导学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倩qi n影:美丽的身影。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旷ku ng世:当代没有能相比的。
亵xi 渎d’:轻慢,不尊重。
焚琴煮鹤:比喻糟蹋艺术,做煞风景的事。
浮想联翩pi n:很多想象或感情接连不断的涌出。
大喜过望:指结果超过了自己期望的,因此特别高兴。
后生可畏:指年轻人是新生力量,很有可能超过前人,因而值得敬畏。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沈致远是江苏溧阳人,1929年11月出生,六岁时就读于济南城东中学,初中就读于溧阳同济中学及县立中学,高中就读于上海,1948年5月因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被开除,1949年在溧阳参加工作。1956年沈致远以调干身份考入浙江大学,1959年被选拔提前毕业,留校任教。1980年沈致远由中国科学院派赴美国,在纽约理工大学任访问科学家。1983年起在许多美国著名的大工业公司任高级工程师及研究科学家等职务,从事微波电子学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1984年至1989年曾受聘为桥港工程学院兼职教授。1990年受聘于杜邦公司中心研究院,先后担任研究员、院士等职务。现任资深院士,负责高温超导体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
沈致远在国际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四十多篇学术论文。主要专业著作有:1979年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微波技术》,为国内高等学校有关科系长期用作教材;1993年由美国出版的《高温超导微波电路》是该领域唯一的专著,并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及中国清华大学等校选作博士研究生教材。
沈致远在微波技术、微波应用及高温超导应用等领域中有多项发明,现握有十项美国专利。近年来他致力于提倡科学文艺,1998年应邀在《文汇报》副刊《笔会》上开辟了《天趣园》专栏,专门发表他的科学散文及科学随笔。
沈致远时常说:自己上小学时的学习条件很差,生活很艰苦。我们住的是50人左右上下铺的大房间,吃的很少见荤。冬天如果没有太阳,毛笔就冻上不能写字了。但是同学们学习仍很专心,很认真,都深感学习不易,也有很强烈的将来能够“报国”的责任感。而那时的老师大都是城市中很有水平的人。总的看来自己在工作中作出了一点成绩,主要是年轻时受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经历的艰苦环境激励自己奋发向上,再是学习和生活中老师的引导和严格要求及管理,没有这些是谈不上成就的。比较起来,现在的条件是好多了,我还在工作岗位上担负着较重的任务,我会一方面把工作搞好,一方面把年轻的同志培养好,使他们的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出来,希望他们超过我,作出更大的贡献。
2、相关知识: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艺术品能像《蒙娜丽莎》那样誉满全球,同时引来各式各样的说法和评价。我们根据瓦萨利的记载,可以确定,画中人为佛罗伦萨银行家佛朗斯柯 捷列 佐贡多的妻子丽莎。她出生于1479年,芬奇为她画像时间是1503年,正是丽莎24至27岁的时候。画中人的主要神情是“微笑”,世人称之为“神秘的微笑。”
蒙娜丽莎勾起了芬奇对生母阿尔别拉的回忆。有一次,大师深情地向少妇倾诉了自己的身世,似乎从丽莎的身影中看到生母的形象,当讲到母亲在24岁就死去时,他的声里充满怜悯和悲痛,丽莎说:“我也是24岁,我使你想起了她。”丽莎成了阿尔别拉的神秘化身。因此,大师在画丽莎时,是用真诚而纯洁的情感去描绘的,他用对母亲和情人的双重情感来尽情描绘此人的肖像。不仅如此,他还把她作为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作为人类世界的欢乐和光明来描绘,他要把自己的美感和体验,用画笔传达给所有的人。文艺复兴的到来使神从神坛上走下来,成为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人。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成为这一新时代的标志而载入史册。
“蒙娜丽莎”那神奇而专注的目光,那柔润而微红的面颊,那由内心牵动着的双唇,那含蓄、模棱两可的微笑,总让人琢磨不透……其实,达 芬奇笔下的这一使人难忘的“微笑”已不是具体的佐贡多夫人的表情了,而是一种具有抽象意义、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的,是“蒙娜丽莎”所有的,是达 芬奇所有的,也是我们大家所共同拥有的人性特质的某种精微的东西。也许,这就是《蒙娜丽莎》巨大魅力的所在。达 芬奇的《蒙娜丽莎》继承了希腊古典主义庄重、典雅、均衡、稳定和富有理想化、理性化的表现规范;但它又进一步突破了希腊古典艺术在人本特质上的局限,为使后来的艺术更进一步走向现实,走向客观,走向更深层,更内在,更微妙的表现树立了楷模。
(引自“飞天文学网”)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通过写美国科学家列文斯通用科学的观点揭示蒙娜丽莎时隐时现的微笑之谜的经过,告诉我们欣赏艺术作品离不开科学,探寻艺术奥秘的道路曲折而漫长。
二、文章脉络
本文针对500年来困惑人们的难题,作出了探讨与猜测。开篇先交待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之处,再对其成因进行各种猜测。
全文共12小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蒙娜丽莎的微笑引起了人们的猜测和议论。
第二部分(第2-9节)人们对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进行了种种猜测。
第1层(第2-4节)概述人们对微笑之谜的猜想。
第2层(第5-9节)列文斯通对微笑之谜的猜想。
第三部分(第10—12节)人们对是否有必要揭开微笑之谜的不同看法。
三、写作方法
语言优美。本文是一篇探究“美”的科学散文,在行文中,读者能感受到的,除了科学美、艺术美之外,还有语言美。首先,文言语言的使用为文章增色不少。例如:“岂不大煞风景”,“在天之灵闻之,当跌足长叹曰……”,“当拊掌赞之曰……”这些语句都简洁而准确的表达出人物的心意。此外,文章还巧妙地使用典故、化用诗句。例如典故“焚琴煮鹤”很恰当的表现出对艺术神秘之美的层层解剖之后的索然无味。
四、重难点导析
(1)蒙娜丽莎的微笑给我们的观感是“先是看到微笑,继而似乎隐去,然后微笑重新出现,过一会再次神秘地隐去”,这种神秘的微笑是如何产生的呢
(2)达 芬奇是怎样捕捉到蒙娜丽莎如此美丽又神秘的表情的呢
(3)为何别的画家没有模仿达 芬奇这样绘画呢
(4)文中描述达 芬奇创作《蒙娜丽莎》采用的是“无界渐变着色法”,意思是朦胧似烟凭想象,对此我们如何理解
(5)哈佛大学脑神经科学家玛格丽特 列文斯通认为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人类视觉系统的本性所致,列文斯通的根据是什么
(6)为什么有人不赞成蒙娜丽莎的微笑揭秘
(7)有人认为揭开蒙娜丽莎微笑的奥秘符合达 芬奇的意愿,这又是如何看的
(8)作者在文中是赞成揭秘还是不赞成揭秘呢
第(1)个问题:至今还是一个谜,目前还无法得到让所有的人都信服的答案,但这个问题已激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课文提出这个问题是为了引出列文斯通的研究,同时引出人们对艺术的讨论。
第(2)个问题:这个问题也可以算解开了蒙娜丽莎微笑之谜。根据课文内容来看,列文斯通是从生理学上去解密,用科学的观点对达 芬奇的创作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事实上,达 芬奇的确“对物理学、生理学和医学感兴趣,研究人体颇有心得,作出过许多贡献”,这些兴趣对他捕捉蒙娜丽莎的微笑一定是有帮助的。
第(3)个问题:别的画家可能因为无法解开蒙娜丽莎微笑之谜,也做不到列文斯通所说的“在画嘴时不看嘴”,不具备达 芬奇的艺术才能。
第(4)个问题:什么叫朦胧 在艺术作品中,朦胧实质上就是一种含蓄,是不把意思明白说出,而含在艺术作品之中。要解读这样的艺术作品必须通过意象进行想象。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对艺术家而言,“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就是想象”。作家、画家的思想是通过形象说出来的,读者、观众欣赏这样的艺术品也应该透过朦胧表象进入作者、画家留给我们的想象空间,进而获得自我欣赏的愉悦感。没有想象就没有蒙娜丽莎的朦胧,没有朦胧也就没有难解之谜。
第(5)个问题:微笑的忽隐忽现是由于眼睛注视的部位不同所造成的。“人眼的视网膜具有两个不同的区域……从而显示出笑容u4‘列文斯通用电脑将蒙娜丽莎的面部进行了图像处理……原来是人们的视线在画面上游移所致。”
第(6)个问题:艺术的魅力本身就在于它具有朦胧美和神秘美,如果把这种朦胧和神秘作直白的解说,就失去了艺术的魅力,也亵渎了艺术大师的杰作。
第(7)个问题:有人对揭谜持肯定态度,显然是对达 芬奇才能的赞美,也是对达 芬奇胸怀的肯定。
【练习解答】
一、列文斯通博士利用人类视觉系统理论知识,通过不同角度反复观看名画,感觉名画获得感受,并采用电脑图像处理得出结论,认为蒙娜丽莎微笑时隐时现是由于人类视觉系统的本性所致,是眼睛注视的部位不同所造成的,也是人们的视线在画面上游移所致。
二、设计这道题主要是引起学生欣赏名画的兴趣,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欲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优良品质,讨论此题不一定要有一个准确结论,只求对问题有研究的兴趣。
【类文品读】
生活的颜色
我们通常所见到的各种颜色,实际上就是物体反射光的颜色。光是一种电磁波,照射到物体上后,一部分被物体吸收,另一部分被物体反射。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质地,光线照射后,其吸收、反射能力各不相同,因而显示出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颜色。因此,我们感觉的颜色,主要取决于物体光波反射率和光源的光谱。太阳发出的白光,是由红、橙、黄、绿、青、紫6种标准颜色组成的。光照到物体上后,被反射的光色就成为物体的颜色。
颜色可以给人进、退、凹、凸、远、近的不同感觉,这种感觉就称之为距离感。颜色具有膨胀感和收缩感,也就是说,如果物体表面具有的某种颜色,能使人看上去增加了体量,该颜色属于膨胀色;反之,缩小了物体的体量,该颜色就属于收缩色。
颜色是有重量的。如果你不信,不妨做这样一个实验:你可以将同样重量的两份物体分装于两个盒子内,再将一个盒子用白纸包封,另一个用红纸包封,这时你再用手掂量掂量,你一定会觉得那只用红纸包封的盒子要重一些。英国的戴尔教授在14年前,首先发现颜色本身具有重量。他经过多种复杂的实验后得出这一结论,即各种不同的颜色在人们的大脑中,都代表一定的重量。他还将颜色按重量从大到小排列为如下顺序:红、蓝、绿、橙、黄、白。
每一种颜色都代表着某一具体波长的能,我们的神经末梢,即感觉器官完全可以接收到这种能。根据这一发现,科学家们认为,人的皮肤往往会吸收其喜爱的颜色,而拒绝其讨厌的颜色。因此,如果你选用皮肤所喜爱的颜色,就会对身心健康有益;相反地,则易引起精神紧张或患上各种疾病。例如,室内的颜色就左右着人的身体状态。如果在一间没有窗户,壁纸及家具完全都是红色的房间里度过两个小时,就会感觉像过了4个小时一般;在全蓝色的房间里,则会感到仅过了1个小时。而且,人的体温也会囚室内颜色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从红色的房间移到蓝色房间,人的体温就会随之下降。
总之.颜色对人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有研究者指出,颜色能够影响人的脑电波。在可见色谱上的颜色有250万种之多,每一种颜色都能发生一种作为主体的电磁波长,这些波长通过神经渠道到达大脑下面的松果体和脑下垂体,这两个腺体分泌激素来影响整个身体,并能达到治病作用。
随着人们对颜色的深入研究,“颜色疗法”得以应运而生。美国亚拉巴马州塔斯卜鲁沙市的一座医院,便是颜色疗法最早的应用者。这里的医生让那些患有精神疾病的病人,在紧张时对着一块块粉红色的布块凝视,结果他们渐渐地安静下来。在西雅图的海军禁闭所,应用粉红色疗法去遏制病人的多动和暴力行为,同样取得了成功。
近年来,颜色疗法又有了新的发展,应用范围也有所扩大。美国医生曾对3万多患有黄疸的初生婴儿用蓝色光浴治疗,效果奇佳。在俄罗斯,一些学校里的白色灯泡被换成了紫色灯泡,据说紫颜色可以启迪学生们的智慧。
1.解释下列两组词语。
①照射: ②光源:
反射: 光谱:
2.运用下列词语造句。
丰富多彩:
应运而生:
3.试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用自己的话表述:“颜色疗法”是怎么回事
4.为什么我们看到的物体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5.颜色有哪些特点
6.颜色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 请分条举例。
(参考答案:1、①照射:光线射在物体上。反射:光线、声波从一种媒质进入另一种媒质时返回原媒质的现象。②光源:发光(通常指可见光)的物体,如太阳、灯、火等。光谱:复色光通过棱镜或光栅后,分解成的单色光按波长大小排成的光带。 2.略 3.略 4.因为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质地,光线照射后,其吸收、反射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就有了不同的颜色。 5.①颜色具有距离感;②颜色有重量;③颜色代表某一具体波长的能。 6.①起装饰作用,供人欣赏;②对适合各种颜色的皮肤有益;③每种颜色都有电磁波长,能达到治病的作用。)
二.同步练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倩影( ) 联翩( ) 闪烁( ) 旷世( ) 魅力( ) 亵渎( )
2、结合句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正是这种扑朔迷离的朦胧美使人陶醉在美妙的艺术胜境中,浮想联翩,浑然忘我。
扑朔迷离:
⑵艺术之魅力竟至于此,可叹为观止矣。
叹为观止:
⑶达 芬奇在天之灵闻之,当跌足长叹曰:焚琴煮鹤,莫此为甚!
焚琴煮鹤: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达 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的艺术大师,他的代表作《蒙娜丽莎》现藏于巴黎罗浮宫。
B、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之处在于时隐时现。
C、人眼的视网膜中心的小凹区善于辨别运动和阴影。
D、人眼的视网膜环绕小凹的外围区对彩色和细节很敏感。
4、蒙娜丽莎的微笑有何神秘之处?
5、列文斯通博士对蒙娜丽莎的管风琴给了一种怎样的解释?
6、对文章末尾的两种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简要阐明你的理由。
二、同步解读
列文斯通解释说:人眼的视网膜具有两个不同的区域,中心的小凹区善于分辨彩色和细节,环绕小凹区的外围区对彩色和细节不敏感,却善于辨别运动和阴影。人们在欣赏蒙娜丽莎时专注于她的美目,因而视网膜的外围区恰好落在她的嘴部和面颊部。由于外围区善于辨别阴影,将蒙娜丽莎嘴角和颧骨部位的曲线突出了,从而显示出笑容。人们发现蒙娜丽莎在微笑,很自然地将视线移到她的嘴部。由于视网膜的中心小凹区对阴影不敏感,列文斯通说:“在看她的嘴时,你发现笑容消失了。”
为了证实其论断,列文斯通用电脑将蒙娜丽莎的面部进行了图像处理。面部阴影完全消除时,笑容也随之消失了。面部阴影逐渐加强时,笑容就出现了。蒙娜丽莎微笑的时隐时现,原来是人们的视线在画面上游移所致。列文斯通如是说。
7、人眼的视网膜的两个不同区域是 、 。
8、善于分辨彩色和细节的是 ,善于分辨运动和阴影的是 。
9、列文斯通说:“在看她的嘴时,你发现笑容消失了。”这是为什么?
10、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什么时隐时现?
11、请你写出达 芬奇的一些其他名作。
三、美文赏读
云南松怕冷的秘密
既为“岁寒三友”之一,松树当然是不怕冷的了。没想到云南二月的一场尾寒,真个把好生生上万亩云南松冻得直打抖,枝枯叶败后冷死了。
云南人怕冷,难道云南松也怕冷吗
松树怕冷,自是奇闻。人说云南的松树是云南的好天气宠坏了,这却是天大的冤枉。
俗话说“好汉就怕病来磨”。松树——这树中的伟丈夫正是被一种叫做致冰细菌的恶魔折磨着呢。你也许不知道,在自然界成千上万的细菌家族中,有两个怕羞的小兄弟:一个叫丁香假单胞菌,一个叫草生欧文氏菌。它们好像很有修养:干净,爱绿色,专居留叶面。可是如果你真认为它们是君子国里的良民,那就上当了。
人类最好的朋友——水,有一个怪脾气:从4℃开始,越冷越发“胖”,到0℃时就结冰啦!也许,你没听说过,有低于0℃而不结冰的超冷水吧 我们的水朋友在植物体内,即使气温降到零下几摄氏度时,它也不结冰而是保持超冷水的姿态,使植物能持续经受-6℃一-8℃的寒冷而不致冻坏。水是植物的血液,血液涌动着,不会析出冰晶,生命组织形态正常,松树能怕冷吗
偏偏致冰细菌这两个恶少,有一手被科学家称作催冻致凝基因的真传:当气温急剧下降时,它们会在叶面形成一个特殊的晶核,引起植物体内的超冷水结晶。科学家叫它们冰晶种子。
植物的血液凝固了,这命还能保吗 许多像松树这样的好汉都被这两个病魔缠倒了。这植物冻害.也直接打击了人类。
俗话说“助人如助己”。为了帮助水朋友,科学家们捉住丁香假单胞菌,对其真传的基因片段进行脱胎换骨手术,然后再将失去致冻基因的片段重新放回原处,缴了械的细菌就再也不能致冻了。树木生长季节到了,人们把经过改造的细菌喷射到大片树林上,它们以全新的面目取而代之,将那些没经过改造的丑恶的同类排挤掉。于是,致冻菌不致凝了,气血顺畅,云南松不怕冷了。这就是遗传工程在防霜冻灾害上的应用。
12.文中“-6℃~-8℃”该怎么读 请把正确的读法写下来。
1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自然界成千上万的细菌家族中,有两个怕羞的小兄弟。(说明这两种细菌轻易不露面,不为人知,体积相对又小。)
B.它们好像很有修养。(带有否定意味,强调它们表面上看起来“有修养”,实质上危害性却很大。)
C.水,有一种怪脾气,从4℃开始,越冷越发“胖”。(用拟人手法说明水的体积增大。)
D.对其真传的基因片段进行脱胎换骨手术。(指把丁香假单胞菌中的致冻基因去掉再放回原处。)
14.下列对第六段中“冰晶种子”所下的定义,正确的一项是( )
A.能够引起植物体内超冷水结晶的致冰细菌叫做冰晶种子。
B.冰晶种子是能够引起植物体内超冷水结晶的一种催冻致凝基因。
C.冰晶种子是能引起植物体内超冷水结晶的、由致冰细菌形成的特殊晶核。
D.由催冻致凝基因引起的植物体内的超冷水结晶,科学家们把它叫做冰晶种子。
15.读完本文,你知道云南松怕怜的秘密了吗 请概括说明。
16.文中写道“这植物冻害,也直接打击了人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1.略 2.略 3.B 4.时隐时现,当看到面容时,先看到微笑,继而似乎隐去,然后微笑重新现现,过一会儿又隐去…… 5.人们在欣赏蒙娜丽莎时专注美目,视网膜外围落在嘴部。由于外围区善于辨别阴影,将部位曲线突出,从而显出微笑。人们把视线移到嘴部时,阴影不明显,笑容消失了。 6.略 7.中心的小凹区;环绕小凹区的外转区 8.小凹区;外围区 9.因为在看她的嘴时,是视网膜的中心小凹区落在这一部分,而中心小凹区对阴影不敏感。 10.因为人们在看画时,视线在画面上游移。 11.如:《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安加利之战》等 12.零下6摄氏度到零下8摄氏度(或摄氏零下6度到摄氏零下8度)。 13.A 14.C 15.致冰细菌在气温降到零下几度时会在松叶表面形成特殊的晶核,引起松树体内的超冷水结晶,最终导致松树死亡。 16.此题开放。回答同意且言之有据即可。)(共15张PPT)
蒙娜丽莎微笑揭秘
蒙娜丽莎
达·芬奇
教学目标 1. 了解《蒙娜丽莎》的神奇。 2. 发挥想象能力,初步感受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 3. 通过学习,树立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品质。
教学重点 1. 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 2. 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优秀品质。
整体感悟 罗浮宫与美国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和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并称世界三大博物馆。罗浮宫共收藏有世界各地的艺术品近40万件,其中艺术珍品3万件,更有被尊为罗浮三宝的三件艺术品,它们是什么呢?胜利女神、蒙娜丽莎、维纳斯。 《蒙娜丽莎》这幅画可谓家喻户晓,名气太响亮。平均每天有两万多人,在为她特制的防弹玻璃橱窗前,被人潮挤来挤去,每人在她前面驻足的时间不超过1.62秒,谁也没有机会仔细的多看她一眼……蒙娜丽莎究竟是靠什么魅力吸引无数的观赏者的呢?这种魅力又是如何产生的呢?现在让我们来学习《蒙娜丽莎微笑揭秘》这篇文章,看看作者沈致远给我们什么答案。
五百年来,达 芬奇的《蒙娜丽莎》肖像画令无数艺术爱好者着迷,但也令学者困惑不解。她那神秘的笑容后面到底隐藏着什么呢?不同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角度给其做了不同的解释。《蒙娜丽莎微笑揭秘》就是一篇探寻艺术奥秘,用科学观点为艺术杰作揭秘的文章。 本文虽为“揭秘”,但写作的核心却不是落在揭秘的内容上。一是有关蒙娜丽莎微笑之秘是个美学范畴,列文斯通博士的揭秘也仅为一家之言,尚无确凿依据。二是本文虽然为科普文章,但是又和我们读到过的所有科普文章不一样:后者更多地侧重于传播科学和人文艺术的碰撞。因此,在学习时应注意培养丰富的想像力和大胆探究的精神。
微笑的秘密
当你注视她的面容时,先是看到微笑,继而似乎隐去,然后微笑重新出现,过一会再次神秘地隐去……
研究步骤、方法
产生兴趣→开始研究→_____→_____ →得出结论
孰是孰非?
跌足长叹:焚琴煮鹤,莫此为甚!
拊掌赞之:后生可畏,深得吾心!
文章结尾引用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句中所引用的是唐朝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诗句原意是说,仙人已乘黄鹤离去,此地只留下一座空空的黄鹤楼。诗人抒发是世事茫茫之慨。课文借用此句的意思是说达 芬奇早已离开我们,现在只有一些后人在那里研究他的画,引诗句产生幽默诙谐的效果。
体验反思 1. 作者在文中是赞成揭秘还是不赞成揭秘?哪些资料能证明你的观点?对于揭秘,你所持态度是怎样的?理由何在? 2.《蒙娜丽莎》还有哪些秘密?你怎样看待这些秘密? 3. 对蒙娜丽莎的美,你有怎样感受?你是怎样去欣赏艺术作品的?
拓展延伸 1. 通过本课的学习,说说对《蒙娜丽莎微笑揭秘》哪些问题产生了兴趣,还形成了哪些新的问题? 大致想知道的可能有:a.达 芬奇其人;b.达 芬奇的艺术成就;c.蒙娜丽莎创作的情况;d.蒙娜丽莎原型;e.蒙娜丽莎微笑之秘;f.蒙娜丽莎真伪之秘;g.感受蒙娜丽莎的微笑;h.列文斯通方法的实践;i.怎样欣赏艺术作品…… 2. 通过网络、书籍、报刊、杂志、光盘等媒体的找寻和浏览,找到与《蒙娜丽莎》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维纳斯断臂之谜》
课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