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晏子使楚》课件+导学练测资料包(鄂教版七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晏子使楚》课件+导学练测资料包(鄂教版七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湖北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3-22 15:35:12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晏子春秋》
关于作者: 晏子(?-公元前500),名婴,字平仲,春秋时齐国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是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景公时为相,以节俭力行,危行危言显名于诸侯。 今本《晏子春秋》共8篇,分为215章,每章记述一件事。以晏子即事劝谏景公治国利民,贤明为政的内容为主。晏子或犯颜直谏,析义明理,或婉言讽刺劝,发人自省,表现了晏子忠心耿耿地辅弼君主的思想。文章以记言为主,略于记事。书中较有文学意味的,是记述有关晏子行事的一些传说故事,这些故事突出表现了晏子临危不惧、忧国忧民、廉洁奉公、善于辞令的品格和特点。章末多有“君子曰”,或者标举“仲尼”“墨翟”的言论,以表明编者对晏子言行的评赞。
导入 由于晏婴的“节俭力行“符合于墨家的宗旨,晏婴就为后来墨家所推崇。《晏子春秋》这部书,柳宗元认为它很可能是“墨子之秆有齐人者为之”,大约是战国中期墨家学派的人收集有关晏婴的言行,编辑成书的。它文学性很强,有不少记叙生动的散文,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相关知识: ⑴“传记之祖” 全书以晏婴为中心,每篇记述一段事迹,独立成章,二百多章辑在一起,完整生动地反映了他从从政到去世的几十年间的生平。这种系列的短篇传记故事,在此书之前是没有的。它与简单记述语录的《论语》不同,也与汇编文章的其他“子书”不同。《孟子》中虽有人物问答,但一般缺少完整的故事结构。史传散文如《左传》、《战国策》,中间虽有生动的情节记述,然而非专为一人立传。所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晏子春秋》为“传记之祖”。
⑵对晏子形象的塑造 《晏子春秋》中的晏子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也是一个闪耀着理想光辉的不朽艺术形象。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所塑造的众多的艺术形象中,晏子具有引入注目的地位,二千多年来一直受到各阶层人士的普遍的喜爱。晏子的形象是政治家和智者的和谐的统一。做为一个政治家,他忠君爱民,诚笃地身体力行自己信奉的“礼”,他抓住一切时机直言谏净,为民请命;做为一个智者,他博学多识,辞锋锐利 机智幽默。作者塑造晏子这个形象,并不是靠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情节,使晏子这个人物在读者面前站了起来,活了起来,取得了人们对这个形象的承认。在作者那个时代,塑造像“晏子”这样一个丰满的艺术形象,还是绝无仅有的。
整体感知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根据自己对人物的理解,朗读全文。
1、分析晏子与楚王的对话,体会晏子的外交语言艺术。 明确: 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晏子外交语言的艺术,主要在于他成功地运用了逻辑严密的三段式推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比喻、类比等反驳方式和语言艺术。当然,晏子的成功本质在于他反击了楚王的无礼和无理,义正辞严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不辱使命,如果没有这一点,那么巧辩成为诡辩而黯然失色。这里晏子性格的本质所在,也是我们学习本文而得到的启示。
2、分角色朗读。 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理解晏子语言的逻辑力量。(要读出人物的语气性格) 3、分析人物形象并思考: ⑴晏子在楚国严辞反击楚王的目的是什么? ⑵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楚王又是怎样的人?
明确: 本文人物形象刻画鲜明。寥寥数语,楚王的自作聪明、仗势欺人,晏子的机智善辩,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跃然纸上。 纵观全文,晏子始终是站在国家的利益上,用外交辞令回击楚王的一次又一次伤及国格的侮辱,从而维护了齐国的形象与尊严。
参考译文 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去。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的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了,我想侮辱他一下,用什么办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说:“当他到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上一人你面前走过。大王就问,这是做什么的人?我们就说,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说,犯了偷窃罪。” 晏子来了,楚王请晏子喝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小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很想像,它们果实的味道完全不同。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我 的 舞台
过把导演瘾:
   给同学说戏,可以说语言、说神
态、说动作……通过这种方式,加深
对人物性形象的理解,凸现人物性格。
  
话题:
  说说古今一些爱国的小故事
要求:
  小组内部交流
  整合资料并说说与课文的联系与区别
  小组推选代表发言
  
用简洁的语言评价晏子!
布置作业。
把课文改写成500字左右的一个小故事。第24课晏子使楚导学练测资料包
一.课文导学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对:应答,回答。
臣:古人自称,这里是臣对君的自称。
缚f”:捆绑。
而:连词,表顺承,不译。
吏:古代对官员的通称。
视:看着。
耶y…:语气助词,表示反问,可译为"吗"。
寡人:古代君主的谦称。“寡人者,言已是寡德之人。”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晏子(?-公元前500),名婴,字平仲,春秋时齐国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是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景公时为相,以节俭力行,危行危言显名于诸侯。
今本《晏子春秋》共8篇,分为215章,每章记述一件事。以晏子即事劝谏景公治国利民,贤明为政的内容为主。晏子或犯颜直谏,析义明理,或婉言讽刺劝,发人自省,表现了晏子忠心耿耿地辅弼君主的思想。文章以记言为主,略于记事。书中较有文学意味的,是记述有关晏子行事的一些传说故事,这些故事突出表现了晏子临危不惧、忧国忧民、廉洁奉公、善于辞令的品格和特点。章末多有“君子曰”,或者标举“仲尼”“墨翟”的言论,以表明编者对晏子言行的评赞。
2、相关知识:
⑴“传记之祖”
全书以晏婴为中心,每篇记述一段事迹,独立成章,二百多章辑在一起,完整生动地反映了他从从政到去世的几十年间的生平。这种系列的短篇传记故事,在此书之前是没有的。它与简单记述语录的《论语》不同,也与汇编文章的其他“子书”不同。《孟子》中虽有人物问答,但一般缺少完整的故事结构。史传散文如《左传》、《战国策》,中间虽有生动的情节记述,然而非专为一人立传。所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晏子春秋》为“传记之祖”。
⑵对晏子形象的塑造
《晏子春秋》中的晏子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也是一个闪耀着理想光辉的不朽艺术形象。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所塑造的众多的艺术形象中,晏子具有引入注目的地位,二千多年来一直受到各阶层人士的普遍的喜爱。晏子的形象是政治家和智者的和谐的统一。做为一个政治家,他忠君爱民,诚笃地身体力行自己信奉的“礼”,他抓住一切时机直言谏净,为民请命;做为一个智者,他博学多识,辞锋锐利 机智幽默。作者塑造晏子这个形象,并不是靠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情节,使晏子这个人物在读者面前站了起来,活了起来,取得了人们对这个形象的承认。在作者那个时代,塑造像“晏子”这样一个丰满的艺术形象,还是绝无仅有的。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这则故事通过晏子使楚国,挫败楚王诬齐人为盗的阴谋的故事,表现了晏子机智善辩的才能和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
写晏子与楚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了晏子过人的机智和卓越的辩才。
二、文章脉络
全文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曰,坐盗。)写楚王与左右定计侮辱晏子。
第二层,写晏子用巧妙的辞令给楚王以反击,使楚王屈服。
三、写作方法
1.本文人物形象刻画鲜明。寥寥数语,楚王的自作聪明、仗势欺人,晏子的机智善辩,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跃然纸上。
2.本文展示了高度的语言艺术。晏子既要反驳楚王的诬陷,又不能激怒楚王,因此在反驳时,他“避席”以对,显示其庄严的态度,但在说话时,又非常注意掌握分寸,寓刚于柔,把十分确定的反击对方的语言,用模棱两可的、揣度、疑问的形式表达出来,用“婴闻之”留有余地,用“得无”“耶”等一类虚词,使语气变得委婉,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义正辞严而不卑不亢地折服了楚王,显示了睿智的思维和高超的语言艺术。
四、参考译文
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去。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的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了,我想侮辱他一下,用什么办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说:“当他到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上一人你面前走过。大王就问,这是做什么的人?我们就说,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说,犯了偷窃罪。”
晏子来了,楚王请晏子喝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小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很想像,它们果实的味道完全不同。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练习解答】
第一题:
楚王听说晏子是善于辞令的人,想借机刁难他,楚王君臣商议,通过诬蔑齐人为盗,进而诬蔑“齐人善盗”。这些贬损与侮辱,表面上是冲着晏子个人,实则矛头直指齐国。而对楚国君臣的挑衅,晏子临阵不乱,巧施辩辞,应付裕如。针对楚王诬蔑齐人“善盗”,晏子引用橘化为枳的故事,采用类比推理,指出齐人在齐不盗,人楚则盗,正是楚之水土、地气,即社会环境使然,让楚王“反取病焉”。
第二题:
晏子面对楚王的刁蛮与诬蔑,从容应对。巧在不强辩,不争执所缚之人是否齐人,所指之罪是否成立,而是“避席对曰”,归谬楚王之言,使其“反取病焉”;妙在采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故事,类比说理,让楚王不但未从交锋中讨到便宜,反而自取其辱。
第三题:
1.熟练,擅长。
2.缚:绑缚,捆绑;诣:到……面前去。
3.犯罪。
4.徒:仅,只;实:果实。
【类文品读】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延:请)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傧者:专门办理迎接招待宾客的人)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临淄:古代齐国的都城)三百闾(三百闾:人口众多),张袂(袂:衣裳的袖子)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踵:脚后跟)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而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命:派道)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不肖:没有德才的人)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1.解释加点的多义词。
①使:其贤者使使贤主(使: 使: )
②子:晏子使楚( )
   使子为使( )
③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为: )
   使子为使( )
2.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齐命使各有所主   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B.其贤者使使贤主   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C.何为无人   然而何为使子
D.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齐之临淄
3.这则故事表现了晏子怎样的性格?
(参考答案:1.①派遣出使派使者②先生你③开;做 2.A 3.善于辞令,既不失国使的身份,又维护了国家尊严。)
二.同步练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1)赐晏子酒(赐: )
(2)缚一人诣王(诣: )
(3)曷为者也(曷: )
(4)生于淮北则为枳(枳: )
2.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的意义。
(1)晏子将使楚  使:
(2)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习辞:
(3)曰:“坐盗。”  坐盗:
(4)吏二缚一人诣王  诣:
(5)齐人固善盗乎  固:
(6)其实味不同  其实:
(7)寡人反取病焉  取病:
(8)叶徒相似  徒:
3.解释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
(1)今方来  方:
(2)缚者曷为者也  曷:
(3)橘生淮南则为橘  则:
(4)所以然者何  然:
(5)何以也  以:
4.解释下面“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子将安之( )
(2)齐之习辞者也( )
(3)楚王闻之( )
(4)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
5.翻译下列句子。
(1)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2)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3)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4)所以然者何
6.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 (用自己的话回答)
7.楚国君臣是怎样安排计谋的 (用自己的话回答)
二、同步解读
晏子至,楚王赐晏于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 ”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予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予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8.晏子,      时期    国著名的    家、   家。《晏子春秋》是一部 的著作。
9.针对楚国国君的戏弄侮辱,晏子是怎样回击对方的
10.概括选文,请说说晏子在外交上的特点。
三、美文赏读
狄梁公①与娄师德②同为相。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则天问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 ”对曰:“臣以文章直道③进身④,非碌碌国人成事。”则天久之曰:“朕比⑤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因命左右取筐箧④,得十许通荐表⑦,以赐狄公。狄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由于外阅:“吾不意为娄公所涵。”而娄公未尝有衿色。
注:①唐武则天时有名的大臣狄仁杰,宇怀英。②唐有名的大臣,为将相三十年,以能容人著名。③品行端正。④受任用。⑤比,过去。原来。⑥箧,小箱子。⑦推荐的奏本。
1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朕大用卿(用:重用)
B.卿之遭遇(遇:遇合,这里指做大官)
C.恐惧引咎(咎:认错)
D.而娄公未尝有衿色(衿色:难过的表现)
12.下面句子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①臣以文章直道进身  ②以残年余力
B.许:①得十许通荐表  ②杂然相许
C.因:①非碌碌因人成事  ②因命左右取筐箧
D.为:①吾不意为娄公所涵  ②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
13.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
②吾不意为娄公所涵。
14.唐朝娄师德尽管狄梁公一再排斥他,仍坚持推荐狄公,说明娄公是怎样的一个人
(参考答案:1、略 2、⑴出使⑵善于辞令⑶犯了偷窃罪⑷到……去⑸本来⑹它的果实⑺自取其辱⑻只,仅 3、⑴将要⑵同“何”,什么⑶就⑷这样⑸用 4、⑴动词,去,往⑵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⑶代词,代事⑷助词,的 5、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⑵莫非是楚国的水土能使百姓擅知偷盗吧?⑶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⑷为什么会这样呢? 6、因为他知道晏子很会说话,很会外交,想找机会羞辱他,试探他。 7、先预设抓住齐人偷盗的情境,当晏子到来时,故意带到楚君面前,以此影射齐国人都善偷,从而戏弄晏子。 8、春秋、齐、政治、外交、记载晏婴言行 9、以橘树生长地不同,而本质相同来设喻,得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结论,环境造人。 10、外交特点:擅长辞令,聪明机智,维护国家尊严。 11.D(骄傲的样子) 12.A(B约;C靠、于是;D被;进行) 13.①你能做官,实在是靠师德的力量。②我没想到被娄公所容纳。 14.以国事为重,不计个人恩怨,惟才是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