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湖北省高考历史押题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湖北省高考历史押题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18 09:3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湖北省高考历史押题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分封在商朝已出现,当时主要是对自然形成的方国、部族加以名义封号。周朝的分封主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这说明,周朝分封制(  )
A.加强了王室对统治疆域的控制
B.确立了贵族之间严格的等级关系
C.避免了王族内部争夺最高权力
D.体现了统治集团对权力的再分配
2.图1为全国出土先秦、秦汉时期铁制农具数量对比图。这表明秦汉时期(  )?
图1
全国出土先秦、秦汉时期铁农具数量对比图
A.农业生产力发生质的变化
B.铁制农具得到普及
C.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发展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3.唐太宗对流落“外蕃”的人口,采取回归者免除徭役与赋税3~5年的措施。此举吸引了大批人口回到“内地”,仅贞观三年(629年)自塞外归来者就有120多万人。这一举措(  )
A.强化了中央集权
B.助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
C.导致均田制瓦解
D.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4.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常被学者用来论证北宋城市的繁荣。而同时期的《吕蒙正传》则记载“臣尝见都城外不数里,饥寒而死者甚众,不必尽然。”这表明(  )
A.艺术作品不能反映历史事实
B.历史事实无法准确认知
C.对历史现象的描述具有主观性
D.人物传记的史料价值更高
5.图1、图2分别是宋代和清代东南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示意图。这一变化(  )
图1
宋代
太湖平原产粮外运?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2
清代
江浙棉桑分布
A.促使专门工商业市镇出现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改变了南北漕运经济格局
D.加速了小农经济结构变动
6.1862年,淮军在松江开设了一个随军小兵工厂,即松江洋炮局前身,1863年,该厂随军移至苏州,更名为“苏州洋炮局”。后又因李鸿章迁任两江总督,改址至南京,扩建为“金陵机器局”。该现象主要体现洋务军事企业的创办(  )
A.注重维护国防安全
B.促使清廷将权力下放
C.缺乏全局统筹规划
D.受制于时局变化影响
7.条约签订后,“咸丰之力与相争,其意盖在保全华夷之间的藩篱和沟壑,尤在避免中国君主与西方人的直面相对。他害怕这种直面相对会扫尽天朝的礼文和成宪,因此宁肯舍弃关税之利。”但最终结果是被迫承认此条约有效。此条约最有可能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8.1901年,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会奏变法事宜,提到“立国之道,大要有三:一曰治,二曰富,三曰强。国既治,则贫弱者可以力求富强。整顿中法者,所以为治之具也;采用西法者,所以为富强之谋也。”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
B.维新思潮推动了戊戌变法开展
C.变法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
D.新政从根本上维护传统统治
9.图2为丰子恺1936年创作的漫画《愚公》,该作品旨在(  )
图2
A.彰显国共合作抗战的精神
B.宣传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激发民众保家卫国的勇气
D.描绘农村土地改革场景
10.表1
时间
沿海地区
内地
三线地区
1952年
70.8%
29.2%
17.9%
1957年
67.9%
32.1%
20.9%
“一五”计划期间,中国不同地区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变化如表1所示。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B.工业均衡化发展战略得到重视
C.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工业落后的面貌有了初步改变
11.有学者认为:“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不受门第和财产的限制,从而在理论上都有‘轮番而治’的机会,同等的人交互做统治者也做被统治者。”这一论述(  )
A.指出了雅典民主制的特征
B.概括了罗马扩张的原因
C.凸显了代议制民主的弊端
D.宣扬了君主制的合理性
12.文艺复兴后,高耸入云、冷峻阴沉的哥特式建筑不再流行,建筑师们热衷于重现古希腊的柱式以及古罗马的穹顶拱券,从而营造出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这表明当时(  )
A.几何学发展彻底改变了设计理念
B.建筑的宗教功能和意义被弱化
C.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
D.哥特式建筑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13.1890年初,俾斯麦在帝国议会推动延长《反社会主义法》的有效期限,遭到了失败。在随后的议会选举中,支持俾斯麦的右翼政党惨败,资产阶级政党自由思想党的席位增加两倍,工人阶级政党社会民主党的选票翻倍。3月,威廉二世要求俾斯麦辞职。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德国(  )
A.议会和皇帝实现分权制衡
B.经济发展助长社会变革诉求
C.政治体制的专制色彩加重
D.帝国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14.1867年,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末总结指出: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将是一个建立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的社会。但是马克思却没有把这一构想列为他的科学发现。这是因为马克思意识到(  )
A.这一构想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B.实行社会主义的时机尚未成熟
C.根植于空想社会主义的构想难被认可
D.暴力革命的思想已经不合时宜
15.1921年3月,在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列宁提出:“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实质上可以用两个东西来满足小农。第一,需要有一定的流转自由,需要给小私有主一定的自由。第二,需要弄到商品和产品。”这一过渡办法(  )
A.体现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愿望
B.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C.推动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了现实
D.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
16.图3是《世界经济千年史》中1950—1998年美国与其他国家人均GDP水平的双边比较图。
图3
根据所学判断,A.B.C三国分别对应的是(  )
A.苏联、日本、英国
B.英国、苏联、日本
C.日本、苏联、英国
D.苏联、英国、日本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近代中国留学运动是伴随着中国国门的被迫打开、西学东渐进一步扩大后逐渐开始发展的,它以1872年容闳倡导的留美幼童运动为肇始,在20世纪初的清末新政时期形成留学潮。从清末到民国,走出国门留学欧美日的中国留学生,起码在10万人以上。留学生对西方物质文化的引入,改变了传统中国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一统天下的局面,使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成为中国社会生产方式的组成部分。留学生对西方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引入,直接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解体。留学教育是文化开放的产物,一部留学史就是一部学习西方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并逐步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历史。
——摘编自张应强《中国近代文化转型与留学教育》
材料二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海外学子怀着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和美好憧憬,克服难以想象的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的种种困难,返回祖国。他们归国后,为百废待兴的中国科技与教育等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时期的留学生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具有多元的开放色彩。他们不仅仅限于单一的归国服务的传统模式,还创立了中外结合或来去自由的国际合作新方式。不少人与国内科研机构搞合作研究,或利用国外的信息和资源优势,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献计效力。留学生在中国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突出。
——摘编自李喜所《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留学教育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较于近代中国,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留学教育的不同之处,并说明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英法两国的中小贵族都不满足于拮据的生活现状。法国贵族在故纸堆中发掘记载着领主与农民契约的古老羊皮文书,意图恢复已经废止的税收,巩固特权,以使他们有更多的钱来满足他们奢侈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把钱从土地房产中抽出来投放于商业企业,那简直是傻瓜才会干的冒险事,有身份的人绝不会干这种下贱的工作。在英国,是商人而不是贵族更吸引人们的兴趣。因此贵族脱下长袍,骑士把配剑送到家族博物馆中,积极投身于工商业行列。生性有些古板的英国人把金银藏在银匣中作为原始的资本积累。
材料二
金钱梦不仅在英国贵族中泛滥,在下层人民中间也风行不败。拥有100个英镑就去开工厂,许多人不惜为此倾家荡产。自从金钱占据了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地位,等级显得越来越渺小。“中间阶层”产生,并潜移默化的改变英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观念,使之偏离原来运行的轨道,转向由他们控制的另一个世界。世界为人类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地,自然界中的处女地也越来越少。整个社会向自由王国前进了一步。19世纪自由主义思想在英国发展的最充分最典型最具代表性,成为整个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辛淑玲《浅谈社会观念的变化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1)据材料一比较16—18世纪英法两国贵族观念的差异。(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6世纪以来英国经济观念变化带来的影响。(8分)
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3
汉代疫灾次数年内分布对照表
季节




月份



不详



不详



不详

十一
十二
不详
西汉
?
?
?
?
2
2
2
?
?
?
1
1
1
?
?
?
东汉
4
3
1
1
1
1
?
?
?
?
?
?
1
1
2
?
注:汉代采用阴历。
表4
汉代各州疫灾次数统计表
司隶
兖州
豫州
荆州
冀州
徐州
扬州
并州
凉州
益州
交州
总计
10
1
1
4
1
2
7
1
1
3
2
注:司隶州治所为洛阳县,辖境相当于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西南部及陕西渭河平原;青州、幽州无
疫灾记载。
材料二
公元125年冬天,洛阳暴发了大疫,朝廷在十二月的诏书中说是因为“阴阳不和”导致“疫疠为灾。”第二年即公元126年正月曱寅诏中又说:“奸慝缘间,人庶怨读,上干和气,疫疠为灾。”……“冬十月丁亥,司徒朱倀以疾疫罢”,企图以此达到消弭疫灾的目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袁祖亮主编《中国灾害通史·秦汉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疫灾分布的时空特点。(6分)
(2)根据材料,指出汉代疫灾应对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影响。(6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情况(一大至十四大)
会议
时间
地点
介绍
一大
1921年
上海嘉兴
建党;通过党纲、宣言;强调与第三国际的联系。
二大
1922年
上海
制定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大
1923年
广州
讨论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
四大
1925年
上海
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
五大
1927年
武汉
批评了陈独秀错误,但对无产阶级如何争取领导权,如何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及建立革命武装未能作出回答。
六大
1928年
莫斯科
认真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解决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与革命性质问题,提出了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
七大
1945年
延安
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八大
1956年
北京
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作出了科学判断。
九大
1969年
北京
政治报告的核心内容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对八大党章作了错误修改。
十大
1973年
北京
继续了九大的“左”倾错误。
十一大
1977年
北京
宣告文化大革命结束;重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
十二大
1982年
北京
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
十三大
1987年
北京
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基本路线和“三步走”发展战略。
十四大
1992年
北京
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来源: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数据库
综合分析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发展历程,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12分)
2021年湖北省高考历史押题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B
C
B
C
B
D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C
B
B
D
C
1.【答案】A【解析】由商朝“以名义封号”到周朝“武装拓展”可知,商朝只是形式上控制,周朝则是实际上的控制,故选A项;题干提到的是周朝对分封地区的控制,而不是贵族间的关系,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周朝对地方的控制,王族内部对最高权力的争夺是中央的问题,与地方问题无关,排除C项;分封是统治集团对权力的分配,但题意是说分封制下对地方控制的加强问题,排除D项。
2.【答案】C【解析】秦汉时期出土铁农具的数量明显增加,说明农业生产力不断得到提高,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得到发展,故选C项;出土铁农具数量增加说明生产力得到提高,但“质的变化”的说法明显不妥,排除A项;“得到普及”的说法过于绝对,秦汉时期铁农具仍未得到全面普及,排除B项;铁农具属于生产力方面,无法据此推知土地所有制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
3.【答案】B【解析】据材料“吸引了大批人口回到‘内地’”可知,这一举措充实了“内地”的劳动力,助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故选B项;中央集权强调的是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是通过削弱地方权力体现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均田制的瓦解是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导致的,并非材料中的举措,排除C项;民族政策是处理民族问题而采取的相关政策,而据材料“流落‘外蕃’”“回到‘内地’”可知,这一举措针对的并非民族问题,排除D项。
4.【答案】C【解析】北宋张择端的画作选择了商业发展这个视角来看北宋城市,而同时期的《吕蒙正传》则是选择都城贫困现象作为自己关注的焦点,尽管二者记载的都有可能是真实的,但是二者主观上选取的角度不同,就导致了记载的现象有矛盾之处,故选C项;艺术作品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反映历史事实的,A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历史事实在占有材料比较充分的情况下是可以准确认知的,B的说法过于偏激,排除B项;题干中两者记载的史实不一致,是因为选择观察的角度不同,没法说人物传记史料机制更高,排除D项。
5.【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定时空,宋代和清代的江浙地区,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宋代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是天下粮仓,但到了明清时期,太湖流域出现了棉和桑与粮食作物争地的情况,粮食不能自给,于是促进了长江中下游之间粮食贸易发展,故选B项;图片表明宋代到清代东南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而农业生产结构性变迁不一定引起专门工商业市镇出现,排除A项;结合所学,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由宋到清南北经济格局没有变化,排除C项;结合所学,小农经济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仅农业种植的经济结构性变化不足加速了小农经济结构变动,排除D项。
6.【答案】C【解析】据材料“该厂随军移至苏州”“后又因李鸿章迁任两江总督,改址至南京”可知洋务企业没有定址,频繁迁徙,说明洋务运动的军事企业缺乏全局统筹规划,故选C项;根据材料可知该兵工厂频繁迁徙,这一现象体现不出对于国防安全的重视,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地方团练的兴起促使清廷权力下放,而非洋务运动,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兵工厂的频繁迁徙,并且规模不断扩大,因此可知兵工厂在不断发展,并没有“受制”,排除D项。
7.【答案】B【解析】材料“咸丰之力与相争,其意盖在保全华夷之间的藩篱和沟壑,尤在避免中国君主与西方人的直面相对”指的是咸丰帝拒绝外国公使进入北京,以避免君主和西方人直面相对,但最后但是承认此条约有效,《天津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入北京,故选B项;《南京条约》是道光年间签订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马关条约》是光绪年间签订的,排除C项;《辛丑条约》是光绪年间签订的,排除D项。
8.【答案】D【解析】据材料“立国之道,大要有三:……国既治,则贫弱者可以力求富强”可知刘、张谈论的立国之道,目的在于实现国家富强和国家的治理,本质上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故选D项;1901年洋务运动早已结束,时间不符,排除A项;刘坤一、张之洞并非维新派,其主张也并非维新思潮,排除B项;刘、张的变革主张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统治,这与时代发展的需求相违背,排除C项。
9.【答案】C【解析】漫画中写的是“国耻山”,愚公代表的是广大民众,结合当时日本侵华的史实,可知该漫画是想通过历史上的愚公移山的故事来激发民众通过团结起来共同保家卫国的精神和勇气,故选C项;漫画中的愚公(民众)是用最简单的锄头和箩筐来来对付“国耻山”,从中看不出有国民党和共产党领导的信息,排除A项;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经济方面的举措,而漫画本身反映的是“国耻山”的政治相关内容,排除B项;农村土地改革关于耕地所有权的问题,与“国耻山”无关,排除D项。
10.【答案】B【解析】由表格可知,1957年与1952年相比,原来比重最大的沿海地区比重变小,而原来占比相对较低的内地和三线地区则都有提高,可见是工业均衡化发展战略受到重视,故选B项;国民经济形势根本好转是在1952年,开始好转应该在1952年之前,所以A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国民经济调整是在1965年获得明显成效的,C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题干体现的是工业布局而不是工业发展的水平,排除D项。
11.【答案】A【解析】据材料“不受门第和财产的限制”“轮番而治”,结合所学可知为雅典民主政治,其特点为直接民主,故选A项;罗马扩张的原因是强烈的生存忧患意识,协调一致团结合作的群体精神,领导核心适时适度的内政外交方略,优良的军事组织体制及战术原则的灵活运用四大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排除B项;雅典民主政治属于直接民主,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制度属于代议制民主,排除C项;当时雅典并没有君主制,排除D项。
12.【答案】C【解析】“从而营造出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体现的是世俗化的生活,表明当时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故选C项;“彻底改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建筑的宗教功能和意义并未被弱化,题干无法体现,排除B项;据材料“高耸入云、冷峻阴沉的哥特式建筑不再流行”无法得出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的结论,排除D项。
13.【答案】B【解析】1890年支持俾斯麦的右翼政党惨败,资产阶级政党自由思想当、工人阶级政党社会民主党的社会影响力显著上升,反映的是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导致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更加注重自身诉求的表达,故选B项;《1871年宪法》规定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议会和皇帝的分权制衡与之不符,排除A项;题干信息体现的是德国工业革命导致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政治诉求的表达,是民主的体现,与德国政体的专制色彩不符,排除C项;《1871年宪法》规定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帝国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与之不符,排除D项。
14.【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马克思未将生产资料公有的社会列为他的科学发现,这主要和当时社会主义尚未变为现实,缺乏实践有关,即实行社会主义的时机尚未成熟,故选B项;马克思未将生产资料公有的社会列为他的科学发现,这主要和当时社会主义尚未变为现实,缺乏实践有关,材料中没有涉及马克思认为这一构想存在不足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排除A项;材料中马克思认为实行社会主义的时机尚未成熟,社会认可度如何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材料中马克思认为实行社会主义的时机尚未成熟,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具体途径是暴力革命还是合法斗争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
15.【答案】D【解析】由题干中的“流转自由,需要给小私有主一定的自由”、“需要弄到商品和产品”等信息可得,这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调整和发展经济,最终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稳定和恢复了经济,故选D项;1917年十月革命已经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排除A项;题干中的说法是满足小农的,所以不是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排除B项;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是通过十月革命实现的,排除C项。
16.【答案】C【解析】据图示内容可知,a国GDP在1970年前后有了大幅增长,并逐渐接近美国,结合所学知识,应是日本,二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发展,在70年代前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形成有力挑战,b国GDP在1990年后出现大幅下降,结合所学内容应是苏联,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从而引发这一问题,c国GDP曲线发展平稳,没有出现大幅增长或下降,是英国,选择C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
(1)特点:以学习西学为主要内容;以救亡图存为基本出发点;以欧、美、日为留学主要国家。(3分)
历史作用:冲击了传统小农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冲击了传统文化;推动了西学的传播;为资产阶级运动奠定了基础。(3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不同:合作方式多样;服务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突出。(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主要原因:归国学子为新中国科技与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落实。(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一“一部留学史就是一部学习西方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并逐步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历史”可得,以学习西学为主要内容;由材料一“伴随着中国国门的被迫打开、西学东渐进一步扩大后逐渐开始发展”再结合所学近代逐步沦为中国半殖民地的历史可知,以救亡图存为基本出发点;由材料一“走出国门留学欧美日的中国留学生,起码在10万人以上”可得,以欧、美、日为留学主要国家。第二小问历史作用,由材料一“改变了传统中国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一统天下的局面,使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成为中国社会生产方式的组成部分”可得,冲击了传统小农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由材料一“直接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解体”可得,冲击了传统文化;由材料一“一部留学史就是一部学习西方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并逐步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历史”可得,推动了西学的传播;由所学近代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可知,为资产阶级运动奠定了基础。
(2)第一小问不同,由材料二“他们不仅仅限于单一的归国服务的传统模式,还创立了中外结合或来去自由的国际合作新方式”可得,合作方式多样;由材料二“不少人与国内科研机构搞合作研究,或利用国外的信息和资源优势,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献计效力”可得,服务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由材料二“留学生在中国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突出”可得,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突出。第二小问主要原因,由材料二“他们归国后,为百废待兴的中国科技与教育等奠定了基础”可得,归国学子为新中国科技与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由材料二“改革开放时期的留学生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具有多元的开放色彩”和所学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可得,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由新中国以来教育的相关史实可得,爱国主义教育的落实。
18.【答案】
(1)法国:注重依靠封建土地剥削,不屑于从事工商业;严格界限身份地位;追求奢侈生活。
英国:积极投身工商业发财致富;金钱比贵族身份更有吸引力;更注重资本原始积累。(6分)
(2)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开展;有助于打破封建等级制度,促进阶层流动;自由主义思想流行,进一步推动了思想解放;推动英国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在拜金主义的影响下,英国更具侵略性、扩张性。(任答四点即可,8分)
【解析】
(1)法国:由材料一“法国贵族在故纸堆中发掘记载着领主与农民契约的古老羊皮文书,意图恢复已经废止的税收”、“把钱从土地房产中抽出来投放于商业企业,那简直是傻瓜才会干的冒险事,有身份的人绝不会干这种下贱的工作”等信息可得,注重依靠封建土地剥削,不屑于从事工商业;由材料一“巩固特权,以使他们有更多的钱来满足奢侈的生活”可得,严格界限身份地位,追求奢侈生活。
英国:由材料一“贵族脱下长袍,骑士把配剑送到家族博物馆中,积极投身于工商业行列”可得,积极投身工商业发财致富;由材料一“在英国,是商人而不是贵族更吸引人们的兴趣”可得,金钱比贵族身份更有吸引力;由材料一“生性有些古板的英国人把金银藏在银匣中作为原始的资本积累”可得,更注重资本原始积累。
(2)可以从积极、消极两个角度一分为二地辩证分析。积极方面可从其对经济、政治和思想发展等角度去思考作答。具体来说,结合16—19世纪的相关史实和材料二可知,由于“拥有100个英镑就去开工厂”,可见英国人主动投资工商业,从而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开展;由于“等级显得越来越渺小”,这有助于打破封建等级制度,促进阶层流动;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资产阶级不断壮大并推动英国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由于“19世纪自由主义思想在英国发展的最充分最典型最具代表性,成为整个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说明自由主义思想流行,进一步推动了思想解放。消极方面,由于“金钱梦不仅在英国贵族中泛滥,在下层人民中间也风行不败”、“金钱占据了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地位”最终形成了拜金主义倾向,这导致在拜金主义的影响下,英国更具侵略性、扩张性。
19.【答案】
(1)东汉多于西汉;多集中于春夏季节(或西汉集中于夏季,东汉集中于春季);空间分布不均衡(或北方主要集中于京师周围,南方主要集中于扬州、荆州等地)(6分)
(2)特点:体现了天人感应的特点(或顺天应人的弭灾思想)(2分)
影响:这种救灾思想没有建立在科学观念之上,不利于迅速遏止疫灾,使救灾效果大打折扣;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安抚人心、稳定社会秩序、抑制统治者暴政的作用。(4分)
【解析】
(1)据材料“汉代疫灾次数年内分布对照表”中西汉与东汉疫灾总次数的对比可得东汉多于西汉;根据月份次数分布可得多集中于春夏季节(或西汉集中于夏季,东汉集中于春季);据材料“汉代各州疫灾次数统计表”及注释(尤其是对司隶州空间的认识)可得空间分布不均衡(或北方主要集中于京师周围,南方主要集中于扬州、荆州等地)。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阴阳不和’导致‘疫疠为灾’”,“奸慝缘间,人庶怨读,上干和气,疫疠为灾”,可得天人感应的特点。第二小问影响,可以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评价标准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进行作答,而针对本题,我们可以从政治上答积极,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安抚人心、稳定社会秩序、抑制统治者暴政的作用;从思想本身的特点上答消极,这种救灾思想没有建立在科学观念之上,不利于迅速遏止疫灾,使救灾效果大打折扣。
20.【答案】
示例:
观点:会议地点的变化反映了革命历程的曲折
论述: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上海是近代中国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前两次大会都在上海举行。由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随着北伐胜利进军,革命中心转移到广州、上海和武汉。国共合作破裂后,情况危急,六大在莫斯科举行。随着长征的胜利,延安成为革命中心;解放战争胜利后,建立新中国,北京成为首都,故八大以后均在北京举行。历次全国大会地点的变化反映了革命的艰难和曲折历程。
观点: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灵魂
论述:中国共产党注重实事求是。一大提出要打倒资产阶级,但二大结合中国实际,提出团结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建党初期以城市工人运动为重心,遭受重大挫折,中共四大、五大及时调整,提出了建立工农联盟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主张。从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出发,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和建设伟大成果的法宝。
【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提取部分或者整体相互关联的信息确定一个主题,例本题可从历次代表大会得出会议地点的变化反映了革命历程的曲折,其次,根据论题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按照逻辑例证论题,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
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