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明清时期
政治
经济
文化
阶段特征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明朝裁撤中书省,并废除宰相,权分六部,由皇帝直接管理;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2)清朝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农业: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呈现商品化趋势(2)手工业:棉纺织业发展,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出现(3)商业:会馆和商帮出现;重农抑商;“海禁”政策;南方市镇大量出现
(1)思想:著名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活跃的儒家思想,反封建的民主色彩(2)科技:《本草纲目》《农政全书》等传统科技(3)文学艺术:绘画艺术出现平民化、世俗化倾向,通俗小说发展,京剧产生、繁荣
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严重阻碍社会发展;经济上,农耕经济继续发展,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现象,商业领域出现商帮等新现象;思想上,理学仍占主导地位,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市民文化、明清小说、京剧发展;对外政策上,推行“海禁”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世界潮流
PAGE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学习目标导航]
课
标
解
读
1.结合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明朝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的发展和创新。2.结合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以及对西藏和东北的治理,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3.了解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和荷兰侵占台湾等史实,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时
空
坐
标
知识点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背景
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2.表现
(1)宰相制度的废除
①目的:加强皇权。
②实施: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
③结果: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2)设置内阁
背景
宰相废除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确立
明成祖选拔一些文官入值文渊阁,充当秘书,一个常设的秘书机构形成,称“内阁”,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
职责
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发展
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3)宦官专权
原因
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
权力
①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②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③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知识点二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
(1)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2)概况:15世纪前期,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次远航海外,访问了亚非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影响
①积极性: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领先欧洲远洋航行半个多世纪。
②消极性: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
2.戚继光抗倭
(1)背景
①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骚扰我国东部沿海,被称为“倭寇”。
②明朝前期,朝廷严厉禁止海外贸易,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
(2)概况:明廷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
(3)结果:重创倭寇,东南沿海的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逐渐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3.欧洲殖民者的侵略
(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
(2)史实
①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②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③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知识点三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明朝对边疆的管理
(1)同蒙古关系的演变
①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防御蒙古政权南下。
②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两次突破长城深入内地,包围北京,瓦剌还曾经俘虏了明英宗。
③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2)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①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
②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3)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①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
②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明清易代
(1)满洲兴起与建国
①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称汗,国号大金,并对明朝展开进攻。
②皇太极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并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2)明朝灭亡:1644
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3)清军入关
①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
②清朝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一击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明朝未能实现完全统一全国
1368年,明军北伐,攻占大都,但元朝被推翻后,蒙古势力退回草原,与明朝进行了长期的对峙,明朝并未实现完全的统一。
材料 废丞相、罢中书省,是明初政治体制的一个重大变革,也是朱元璋立法创制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以上创制,明朝的国家体制形成了以下格局:“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这里的朝廷就是皇帝,而已不同于宋朝皇帝加宰执等于朝廷的政治概念。
——摘编自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
学习精要》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提示:明朝皇帝集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于一身,体现了明朝政治体制的独特性。
笔记:
明朝内阁地位演变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郑和
哥伦布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航海次数
7次
4次
各次航海的船只
大小船只200多艘
最少3只,最多17只
每次航行人数
约2.7万—2.8万人
最少90人,最多1
500人
简析郑和下西洋被誉为世界航海史上壮举的原因。
提示:时间早,次数多,人数多,船队规模大。
长城是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明朝重修长城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提示:防御蒙古鞑靼和瓦剌的威胁。
皇权与相权的博弈——明朝废宰相、设内阁
■情境探究···································································
1.获取信息 朱元璋废宰相的理由
材料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比喻抗衡,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编自《皇明祖训》
提取材料信息,并据此分析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理由,说明其根本目的。
提示:理由:朱元璋认为宰相专权乱政,导致政局不稳。目的:皇帝总揽大权,加强君主专制。
2.论证观点 内阁权力大小皆取决于皇帝
材料 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凡(全部)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
——摘自《明神宗实录》
提取叶向高评论内阁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说明理由。
提示:观点: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一旦阁臣与君权、部权发生冲突,往往是阁臣落败;内阁对君权、部权都很尊重,一切都听命于皇帝。
态度:叶向高的观点是正确的。
理由:明代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素养形成···································································
古代中国宰相制度的演变
(1)演变历程
朝代
措施
影响
秦朝
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
宰相制度正式确立
汉朝
“中朝”决策机构建立
宰相制度的重大调整
隋唐
三省六部制的建立、完善
宰相制度的成熟
宋朝
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将相权一分为三
宰相制度的衰落
明初
废除宰相,权分六部
宰相制度正式被废除
(2)演变趋势
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全面认识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异同
项目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
宰相或内阁大学士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不同
地位
宰相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制度赋权
内阁并非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
职权
宰相参与决策,有权处理职责内事务
内阁大学士只是辅助皇帝批阅,无决策权
对皇权作用
宰相制约皇权
内阁大学士不能制约皇权
恩威兼施、因俗而治——明朝的民族政策
■情境探究···································································
1.获取信息 明政府经略边疆的措施
明朝形势图
提取地图信息,并据此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央政府处理与东北、蒙古、内地、沿海等地关系的主要方式。
提示: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蒙古:订立和议,恢复并扩大贸易;内地:分省为三司,强化中央集权;沿海: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论证观点 明、蒙双方能够和平共处
材料 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1582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指出由于三娘子的努力,蒙汉关系呈现出的主流特征,并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提示:特征:蒙汉人民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和平共处。
原因: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个人能力与威望。
■素养形成···································································
评价明代的民族政策
(1)实行“因俗而治”,让各少数民族保留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这种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有重大意义。
(2)使北方边境维持了一段时间的稳定局面,为明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3)巩固和开发了边疆,促进了边疆的发展,密切了中央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4)把主要力量用在北部边防线上,而忽视了海防建设,尤其是影响了统治者对边患的认识,意识不到西方殖民者来华的根本目的就是抢占殖民地。
(5)本质上还是一种以阶级压迫为基础的民族压迫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问题。
认识明朝经略边疆的举措
(1)东南:针对沿海的倭寇猖獗现象,明王朝派戚继光等人到沿海平倭。经过长时间战斗,先后平定浙东、福建、广东等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2)西北:为防止瓦剌和鞑靼侵扰,明政府一方面重修长城加强防御,另一方面与鞑靼订立和议,进行册封,恢复朝贡贸易,推动了汉蒙关系的友好发展。
(3)西南:封授藏族的僧俗首领以法王等称号,并成立宣慰司、元帅府等机构加强管理。
(4)东北: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1.“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里的“我朝”指的是( )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C [根据材料中“罢丞相”可知,题干信息描述的是明朝废除宰相制度,C项正确。]
2.以下是某同学做的历史课堂笔记,该笔记的主题应是( )
措施
目的
废中书省和宰相,权分六部
皇帝独揽大权
设内阁
协助皇帝决策
设特务机构
严密控制臣民、法外行事
……
……
A.明太祖加强皇权
B.明朝的君相关系
C.明成祖加强皇权
D.明朝的皇权强化
D [从表格内容看,废宰相,设内阁、特务机构等措施均服务于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废宰相是明太祖的举措,设内阁是明成祖的举措,A、C两项均不能全面概括表格内容,故排除;B项与表格整体内容无关,排除。]
3.明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中,与后来宦官专权有直接关系的是( )
A.废除丞相
B.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C.八股取士
D.地方设三司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故选B项。]
4.《全球通史》:“在15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中……航海业以其杰出的技术和惊人的范围,明确证明了中国在世界航海业中的领先地位。”能证明以上观点的是( )
A.郑和下西洋
B.吴国船队到夷洲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清军进入台湾
A [根据“15世纪早期”“中国在世界航海业中的领先地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郑和下西洋,它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故选A项。]
5.“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朝贡贸易的弊端
B.外贸无利可图
C.倭寇日益猖獗
D.“海禁”政策的恶果
D [“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说明明朝海禁令无情地把当地居民的“田”给剥夺了,不许贸易等于断了当地人民的生计,因此倭寇成患是“海禁”政策造成的恶果,故选D项;题干没有涉及朝贡贸易,排除A项;从“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可以看出B项错误;C项是题干材料所述现象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排除。]
6.1944年,郭沫若写下了警示名篇《甲申三百年祭》。该文“祭念”的是( )
A.靖康之变
B.元灭南宋
C.明朝代元
D.明清易代
D [郭沫若1944年写的
《甲申三百年祭》,因此可以用1944年减去300年,结果为1644年,这是明朝灭亡的时间,同年清军入关,故选D项;A项是1127年,排除;B项是1279年,排除;C项是1368年,排除。]
PAGE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学习目标导航]
课
标
解
读
1.结合清朝中枢机构的变化,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清朝封建专制的强化和发展。2.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驻藏大臣的设立等措施,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意义。3.结合清朝前中期的内外矛盾,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世界的变化及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时
空
坐
标
知识点一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康乾盛世”
(1)时间: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时期。
(2)原因:三位皇帝都非常勤政,独断朝廷大政方针。
(3)表现: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
2.加强专制
(1)奏折制度
①内容: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
②作用: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2)军机处
①设立:雍正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
②职责: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
(3)文字狱
①目的:加强思想文化的控制。
②影响:对文化造成严重摧残。
知识点二 疆域的奠定
1.巩固统一
地区
措施
台湾
(1)收复台湾: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2)设立台湾府:1683年清军远征台湾,郑氏后裔投降;
1684年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
(1)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2)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西北
(1)蒙古地区①平定准噶尔叛乱:17世纪后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势力强大,清军与噶尔丹及其后继者进行长期斗争,
1757年平定准噶尔部②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很快被平定③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2)新疆地区: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西藏
(1)册封制度①清初,册封西藏最有影响的佛教格鲁派领袖五世达赖以“达赖喇嘛”尊号②康熙赐予格鲁派领袖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尊号③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中央政府册封
(2)颁布法律:1793
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3)管理制度①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②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2.民族政策: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保证了局势的稳定。
3.清朝疆域
(1)范围: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2)管理:内地分立18省,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知识点三 统治危机的初显
1.内部危机
(1)原因
①人口膨胀迅速,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②政治腐败。
③贫富矛盾积累,乱象萌生。
(2)表现:白莲教等农民起义不断。
①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大部分是由民间秘密宗教白莲教领导的。
②四川、湖北、陕西等省爆发的白莲教大起义持续了十年。
③嘉庆后期,白莲教支派天理教发动的起义攻入了北京皇宫。
2.外部危机
(1)原因: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2)政策:实行以闭关锁国为主的政策。
①仅保留广州为对外通商口岸,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
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
③严厉禁止民间船只出海贸易。
(3)影响: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材料 (清代)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大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通过材料能看出军机处的特点有哪些?
提示:处理全国机要事务;保密性强;军机大臣权力有限,主要是承旨、缮撰、传述。
军机处的地理位置
军机处与雍正寢宫养心殿很近,这样不仅便于军机大臣被召见议事,也有利于防止军机泄露。
笔记:
清朝经略边疆的举措
清康熙、乾隆年间,陆续在承德避暑山庄外建了12座大型寺庙……融合了汉、藏、蒙古、维吾尔等族的建筑风格……清乾隆皇帝称赞那些寺庙时,写下了“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的诗句。它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提示:清朝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避免矛盾,维护和平。
清朝疆域
然变起一时,祸积有日。当今大弊,在“因循怠玩”四字,实中外之所同。朕虽再三告诫,舌敝唇焦,奈诸臣未能领会,悠忽为政,以致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思及此,实不忍再言矣!
嘉庆帝认为天理教起义的原因是什么?他的认识有何不足?
提示:嘉庆帝认为起义原因为大臣因循守旧、懒政怠政。其不足之处是没有看到清朝中期政治腐败和贫富分化导致的阶级矛盾尖锐。
上图为描绘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广州十三行的油画,商馆前的广场上,美英等国的国旗迎风飘扬。十三行在当时有何作用?
提示:十三行成为当时对外贸易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中外文化交汇地。
“康乾盛世”——清朝前中期的社会
■情境探究···································································
1.获取信息 军机处设立的原因
材料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摘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提取材料信息,并据此指出雍正设立军机处的直接原因以及军机处重要性的体现。
提示:原因:为处理西北军务,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重要性体现:位置距宫廷近,担任者都是亲臣、重臣,负责全部承旨、出政。
2.论证观点 清政府对台湾和西藏的管辖举措
材料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郑成功
荷兰无时不垂涎台湾,如果他们乘机再次占领台湾,一定会窥视内地。他们的战舰精良坚固,天下无敌,沿海各省肯定难以安定……
——施琅《陈台湾弃留利害疏》译文
清政府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主要内容有:驻藏大臣督办西藏事务,地位与达赖、班禅平等;达赖喇嘛的转世必须由驻藏大臣监督,用清朝颁发的金奔巴瓶抽签决定;达赖、班禅的坐床典礼,也由驻藏大臣主持等。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加强台湾和西藏管辖的举措。
提示:台湾: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西藏:确立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1727年,派遣驻藏大臣,确立金瓶掣签制度;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素养形成···································································
军机处的特点及对君主专制的影响
1.特点
(1)办事效率高: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直接交由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2)保密性好:受皇帝直接控制,限制与外官接触,办公地点地处皇宫内,不易受外界干扰。
(3)机构简单:军机处只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二职,整个军机处至多三四十人。
2.影响
(1)军机处既绕过了内阁,又架空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皇帝总揽了中央机构的大权。而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权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
(2)军机大臣的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个人意志,一切军国大事最终只凭皇帝一人决断,皇帝总揽了军政大权,拥有绝对的权力。
(3)军机处设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更进一步加强皇权的制度创新。因此,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清朝国家疆域的巩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边疆与内陆地区的交流与联系,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危机初显——盛世后期的大清帝国
■情境探究···································································
1.获取信息 康乾盛世后期的社会危机
材料 随着局势的发展,晚清士大夫们逐渐意识到学术自身的缺陷,并朝着“实”“通”“变”转变。他们愈益强调学术上的会通和合流,从而形成了重要的自我调整和演变。如宋学家方东树对乾嘉时期的汉字作了系统的批判,在《汉学商兑》一书中指出:汉学“言言有据,字字有考,只是纸上与古人争训诂形声”,“推之民人家国,了无益处,徒使人狂惑失守,不得所用”。
材料反映出乾嘉时期怎样的社会现实?
提示:士大夫们已认识到危机的存在,开始将学术与国家的现状联系在一起。
2.论证观点 清统治者对列强的认识存在偏差
材料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清高宗实录》卷1435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己卯
提取乾隆帝对西方列强的观点,并予以评论。
提示:观点:西方国家是属国,它们与清朝的经济往来是对清朝的效忠。
评论:乾隆后期,西方已开展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中国统治者用老眼光看待新对手,闭目塞听,盲目自大,预示着中国在适应国际环境方面还要经历艰难的历程。
■素养形成···································································
清朝前期统治危机的表现
(1)人口激增带来严重的资源压力: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爆炸式增长,人地矛盾日渐突出,争夺土地、矿产、海洋资源的社会矛盾也趋于尖锐,人口成为清朝统治的沉重压力。
(2)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农民阶级失去土地的现象日渐增多,农民起义不断,严重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秩序。
(3)面对西方殖民者侵略的压力越来越大:清朝后期,中国的传统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西方却进入工业化时代,英、法、美等工业化国家已经遥遥领先于中国,中国的外部压力增大。
(4)统治者闭关锁国和闭目塞听:面对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清政府不能适应历史形势的变化,却制定了闭关锁国政策,满足于想象的“盛世”中,脱离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闭关锁国”政策的双重影响
(1)积极:这种消极防御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殖民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初期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2)消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使封建统治者日益故步自封、夜郎自大。
1.雍正皇帝特许部分官员上奏密折,缮写时须亲自为之,一切听闻皆可上报。奏折要直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其主要目的是( )
A.加强君主专制制度
B.保证政令的畅通与保密
C.提高清朝行政效率
D.加强对行政官员的监察
A [密折制度的实行加强了皇权,A项正确;密折制度是与上达相关的制度,是为了加强皇权,而非政令下达的畅通,B项错误;提高行政效率是结果而非目的,C项错误;加强对官员的监察材料中未体现,D项错误。]
2.(2020·福建学业水平考试)据下图判断,该机构名称是( )
A.尚书省
B.枢密院
C.内阁
D.军机处
D [由“雍正”“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可知,该机构为军机处,故选D项。]
3.(2020·福建学业水平考试)清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这表明( )
A.地方权力扩大
B.君主专制加强
C.宰相地位削弱
D.内阁作用增强
B [由“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可知,军机处只是皇帝的“传话筒”,其出现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故选B项。]
4.(2020·海南学业水平考试)下图所示系列事件反映的主题是( )
A.官僚体系的完善
B.东南海防的巩固
C.中外联系的加强
D.国家疆域的奠定
D [题目图中所涉及的事件都有利于巩固边疆,维护国家的统一,故选D项。]
5.清朝时期,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的是( )
A.西域都护
B.军机处
C.驻藏大臣
D.伊犁将军
C [1727年清政府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故C项正确。]
6.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曾厉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后来,由于外商在中国沿海进行不利于清朝的非法活动,清政府只允许他们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清朝鼓励朝贡贸易
C.清朝禁绝一切民间贸易
D.清朝海军装备落后
A [根据
“允许他们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可知,材料叙述的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对外贸易,A项正确;B项与题干信息相左,C项与实际不符,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均排除。]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