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大小猫洞》课件+同步练习(语文版九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大小猫洞》课件+同步练习(语文版九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3-22 15:37:12

文档简介

(共13张PPT)
教学目的: 1.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2. 理解课文中两个故事的道理,从而养成勤于动脑筋思考的习惯,能从故事中书本中、现实生活中悟出道理来。 3. 学习本文流畅的思路、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从课文中两个故事的分析理解得出文章的论点。
背景链接 孙中山谈“大小猫洞” 英国从前有一位大科学家,在近来世界上的学问家之中,没有那一个能够驾乎他之上的,是叫做纽顿(今译牛顿)。纽顿是什么人呢?他是一个很聪明、很有学问的人。他在物理学中,有很多超前绝后的发明,最著名的是“万有引力”。纽顿推出来的“万有引力”,是世界上头一次的发明,是至今科学中的根本原理,近来世界上许多科学原理的新发明,没有那一种能够驾乎万有引力学说之上的。纽顿对于科学既是有这样的特别聪明,试看他对于别的事情是不是一样的聪明呢?照我看起来,却有大大的不然。有一件很有趣味的故事,可以证明纽顿做事,不是件件事都是很聪明的。纽顿一生除了读书、试验之外,还有一种嗜好是爱猫,他养了大小不同的两个猫,出入总是跟着他。因为他很爱那两个猫,所以猫要行动,他便怎么样去侍候。譬如他在房内读书、试验,猫要出门,他便停止一切工作,亲自去开门让猫出去。
如果猫要进到房内,他又停止一切工作,去打开房门让猫进来。那两个猫要终日总是出出入入,弄到钮顿开门关门,是麻烦不堪的,亿以有一天。纽顿便想一个办法,让那两个猫自己出入自由,不致扰乱他的工作,总是开门关门,他所想出来的是什么方法呢?就是把房门开两个孔,一个是很大的,一个是很小的。在纽顿的思想,以为在门上所开的大孔,便可以令大猫出入,在门上所开的小孔,便可以令小猫出入,象这种思想还这是大科学家的聪明,这件事实在还是大科学家做出来的。照普通的常识讲,开一个大孔,大猫可以出入,小猫也当然是可以出入,那么开一个大孔便够了,又何必要枉费工夫多开一个小孔呢?在常人都知道只要开一个孔,大科学家的纽顿偏要开两个孔,这是不是可笑呢?科学家做事,是不是件件事都是很聪明呢?由此便可以证明,科学家不是对于件件事都是很聪明的,科学家有了一艺的专长,未必就有种种学问的兼长。
金克木(1912年8月一2000年8月),祖籍安徽寿县。历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教授。他是我国梵学研究、印度文化研究大家,学贯东西,通晓多国语言,对东西方文化很多领域有广泛研究,是著名的诗文、学者。
情境探究
1、你觉得牛顿的做法合理吗?为什么?
2、快速阅读课文(1——11段)作者是如何看待牛顿给猫开两个洞的
作者认为牛顿不是不灵活,而是讲科学,尊重客观,不由人的主观,考虑事情全面。(因为文章用了隐喻手法:开猫洞要从猫的需要出发。文章通过隐喻手法来说明考虑问题要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的思想)
研读探究
认真研读课文13—17自然段。
你来讲一讲晏子的故事。
晏子是如何挫败楚国人的
作者转人对中国历来的楚国式的行为方式的批判。那么什么是“楚国式”,什么是“齐国式”?
两个故事所要阐述的观点是否一致?
作者以中国最古的大学“泮宫”为例具体说明了中国历来是楚国式;同时举了“北大‘状元桥’上走的人不仅限于状元,人人都可进”的例子。请思考作者想说明什么。
“楚国式”是指门以人为准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齐国式”是指门以国为准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牛顿

楚国
晏子
以人为本
(共和)
(民主)
中国历来的“楚国式”有了改变,人们不仅是看重“物”了,而是更看重 “人”了。
中心论点
你觉得本文的中心论点应该是什么?
故事里面有道理(中心论点)
分论点一:牛顿开猫洞的故事里面有开猫洞应当从人出发,还是从猫出发的道理。
分论点二:晏子使楚的故事里面有门的开设应当以人为准,还是以国为准的道理。
组织讨论,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得到里面有什么道理”可以说是本文的落脚点,表达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应在流传的故事中挖掘新的道理。请学生结合自己知道的故事,看看是否真的理解了故事中的道理。 分组展开讨论,把自己熟知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让大家思考其中的道理,并比较大家的理解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总结 《大小猫洞》是现代著名学者金克木的一篇文章。本文看似拉拉杂杂,东扯西扯,但是结构严谨,行文流畅,给人启迪,发人深思,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作者的观点。通过本文,学生应学习作者开阔的思路和质朴的语言以及作者表现的强烈的人文色彩和精神理念。
课文说:“事实上,中国实行的是楚国式,不是齐国式。”请你为这句话找几个实例。大小猫洞同步练习
一、语言实践
1.给下列粗体字注音。
爵( )士 仆( )人 矮( )小 徒( )步
效率( ) 辉煌( ) 脱( )离 尊( )重
2.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名人免不了有故事流传,真假难辩。( )
(2)若从猫的一方面想呢?一有紧急情况,两猫不能同时进出,事必大的要挤了小的。而且——大猫:这是我的洞,充许你用,要以我为主。小猫口头称事,心中不服。( )
(3)代表齐国出访自然有一些随从组成外交使团,骑马乘车,前呼后拥,晏子绝不能一个人徙步走来。( )
3.多音字组词有误的一项是( )
4.改正下面句子中的语病。
(1)历代古今中外的经验证明,娇生惯养是培养不出人才的。
(2)同学们要随时克服并认真发现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缺点。
5.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辨、辫、辩
6.下面一段话的正确语序是( )
开一个猫洞是从人的一方面想,一洞可以两用。若从猫的一方面想呢?一有紧急情况,两猫不能同时进出,势必大的要挤了小的。而且——
A.若是各有一洞呢?那就不一样了。
B.双方平等了。各有所得,各霸一方。
C.大猫:这是我的洞,允许你用,要以我为主。
D.小猫:谢谢。我的玲珑小洞也可以供你用。可是你进得去吗?
E.小猫口头称是,心中不服。
F.大猫:你看我的洞多么辉煌。我可以让你也利用。
二、阅读实践
(一)
①无独有偶,中国也有个关于门洞的名人故事。
②话说当年齐国宰相晏婴名满天下。据说他曾经当使者到楚国去办外交。楚国人要给他一个“下马威”。因为晏子身材矮小,便在国门之旁开了一个小门,请晏大使从小门进。晏子不肯,说,到什么国进什么门。到狗国才钻狗洞。我来到楚国该进什么门?进大国的大门,还是进小国的小门?楚国人不肯自认为小,只好请他进大门。没开始谈判先吃了败仗。
③当时只有三个大国:西是秦,东是齐,南是楚。既是外交访问,晏婴大使必非一个人。代表齐国出访自然有一些随从组成外交使团,骑马乘车,前呼后拥,晏子决不能一个人徒步走来。大使个人的高矮显不出来。而且城墙不是纸糊的,另开一门也不容易。这故事靠不住。
④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没有什么道理可谈?
⑤楚人:门是供人走的。大人走大门,小人走小门。门以人为准。
⑥晏子:门是国家的城门。大国的城大,城门也大。小国的城小,门也小。门以国为准。
⑦这又是从两个不同坐标出发看人和门的关系。
7.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晏子使楚”的故事“靠不住”?
8.(1)“门以人为准”是“人本”思想的体现吗?为什么?
(2)“门以国为准”是“人本”思想的体现吗?为什么?
9.选文叙述“晏子使楚”的故事的语段是第 段,分析故事的语段是第 段。
(二)
①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勤求学问而不用心思索,那还是茫然而无知;只是挖空心思去想而不勤求学问,那还是疑难丛生,得不到确实的知识。
②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识与记,学与思的过程。学是思的过程,思是学的基础,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方能循序渐进而终有所成。
③歌德曾经说过:“谁不用脑子去思考,到头来他除了感觉之外将一无所有。”这正如人们摄取食物一样,只学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囵吞枣,食而不化,难以吸收,所学知识无法化为己有。试想,达·芬奇学画时若不是每画一个蛋都仔细揣摩绘画的技巧,而只是追求简单的重复,他岂能成为一代巨匠?在马列主义传到中国的时候,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主义者如果不是学而思,思而行,在吸取理论精髓的同时结合客观实际,而是一味地生搬硬套,那中国革命不早断送在王明之流“左倾”教条者手中了吗?联系现在,我们学习知识,若只用头脑去背,而不整理,那么,脑子虽被塞得满满的,却依然茫然无知,无法掌握及活用所学的知识。可见,
④那么,是不是只要多思考而不必学习了呢?答案当然也是否定的。孔子云:“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可以想象一下,爱迪生如果只是整天单纯地想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而不学习基础科学知识并加以实践,那么,他能将设想变为现实吗?而现在,我们周围有许多自命不凡的人,整日空想,好高骛远,认为学习是浪费时间。可结果呢?都是一事无成,空自蹉跎。我国进行改革若单凭主观想象,而不学习正确的科学理论及前人的实践经验,怎能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我国怎会有今日的腾飞?可见,
⑤今天,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海洋,只学不思或只思不学都是无法到达光明的彼岸的。只有学与思相结合,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提出见解,才是掌握知识的必由之路。
10.下面两句话,第 句是第③段的结尾,第 句是第④段的结尾。
(1)人们要获得知识,离不开思考。学而思之,方能将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2)思考必须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这样的思考才能深化所学,有所创新。
11.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12.第③段中孔子的话与第④段中歌德的话能否互换?为什么?
13.第③段中“这正如人们摄取食物一样……无法化为己有”一句话的说理方法与它下边的几句话有什么不同?用这种说理方法有什么好处?
14.本文批评了哪种不好的学习方法?请摘录它的具体表现的句子。
三、表达实践
15.题目:《 》给我的启示
要求:将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故事记录下来,并分析故事蕴涵的道理;4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jué pú ǎi tú lǜ huáng tuō zūn
2.(1)辨 (2)势 允 是 (3)决 徒 3.C
4.(1)古今中外的经验证明,娇生惯养是培养不出人才的。或者:历代的经验证明,娇生惯养是培养不出人才的。
(2)同学们要随时发现并认真克服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缺点。
5.
6.C E A F D B
7.两个方面:一是晏子使楚骑马乘车,大使个人的高矮显不出来;二是城墙不是纸糊的,另开一门也不容易。
8.(1)不是。作者在这里用了隐喻的手法,以人的高矮隐喻人的等级,“门以人为准”实质是以等级为标准。所以,它不是从实际需要出发的“人本”思想的体现。
(2)是。作者在这里也用了隐喻的手法,以大国开大门、小国开小门隐喻做事情从实际需要出发。所以,它是“人本”思想的体现。
9.②;③—⑦
10.(1) (2)
11.引出中心论点,并作解释。
12.不能。因为二人的话只能证明所在段的分论点。
13.这句是比喻论证,下面几句是举例论证。这样说理生动,通俗易懂。
14.只学不思。
1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