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蒋经国先生信》同步练习
一、基础训练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⑴书信开头的称呼语应空两格写。( )
⑵祝福的话可在正文后面写,也可另起一行空两格写。( )
⑶文末右下角依次是日期和署名。( )
2.写出作者在劝说中委婉地批评了蒋经国的哪些错误说法。
3.结合课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⑴“吾弟一生坎坷,决非命运安排,一切操之在己。”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⑵“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双方领导,同窗挚友,彼此相知,谈之更易。”你怎样理解作者的这句话?
4.文中所希望的国共第三次合作是什么?
5.国共前两次合作,国民党的领导人分别是谁?
二、同步解读
吾弟一生坎坷,决非命运安排,一切操之在已。千秋功罪,系于一念之间。当今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台湾上下众议纷芸。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乡,时不我与。盼弟善为抉择,未雨绸谬。“寥廓海天,不归何待?”
人到高年,愈加怀旧,如弟方便,余当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并面聆诸长辈教益。“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说恩仇”。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
6.阅读这两段文字,你体会到本文语言的特点吗?请简要说说。
7.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8.文中多有文言词语出现,说说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岁月不居(居: )
⑵时不我与(与: )
⑶面聆诸长辈教益(聆: )
⑷人到高年,愈加怀旧(愈: )
9.本文写于198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还不能互相往来,文中这句“人到高年,愈加怀旧,如弟方便,余当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意在什么?
10.廖承志写这封信距今已二十多年,台湾依旧不能回归母亲的怀抱,请用一两句古诗寄托你对台胞的思念之情。
三、美文赏读
给我未来孩子的信
①孩子,我首先希望你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你可以是农民,可以是工程师,可以是演员,可以是流浪汉,但你必须是个理想主义者。当你童年的时候,我们讲英雄的故事给你听,并不是要你一定成为英雄,而是希望你具有纯正的品格;当你少年的时候,我们让你接触诗歌、绘画、音乐,是为了让你的心灵填满高尚的情趣。这些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理想会使人出众。孩子,不要为自己的外形担忧。理想锻造你的气质,而最美貌的女人也会因为庸俗而令人生厌。通向理想的道路往往不尽如人意,而你亦舍为此受尽磨难。
②但是,孩子,你尽管去争取,理想主义者的结局悲壮而决不可怜。在那貌似坎坷的人生中,你会结识到许多智者和君子,你会见到许多旁人无法遇到的风景和奇迹。选择平庸虽稳妥,但绝无色彩。不要为蝇头小利放弃自己的理想,不要为某种潮流而放弃自己的信念。物质世界的外表大过复杂,你要懂得如何去拒绝虚荣的诱惑。理想不是实惠的东西,它往往无法带给你尘世的享受。因此你必须习惯无人欣赏你,学会精神享受,学会与他人不同。
③其次,孩子,我希望你是个踏实的人。人生大过短促,而虚的东西又太多,你很容易眼花缭乱,最终一事无成。如果你是个美貌的女孩子,年轻的时候会有许多男性宠你,你得到的东西过于容易,这会使你流于浅薄和虚伪;如果你是一个极聪明的男孩,又会以为自己能够成就许多大事而流于轻佻。记住,每个人的能力有限,我们活在世上能做好一件事足矣。写好一本书,做好一个主妇。不要轻视平凡的人,不要投机取巧,不要攻击自己做不到的事。你长大后会知道,做好一件好事太难,但决不要放弃。
④你要懂得和珍惜感情。不管男人女人,不管墙内墙外,相交一场实在不容易。交友的过程会有误会和摩擦,但你想一想,偌大世界,能有缘结伴而行的又有几人 你要明白朋友终会离去,生活中能有人伴在你身边,听你倾谈,倾谈给你听,你就应该感激。要爱自己和爱他人,要懂自己和懂他人。你的心要如溪水般柔软,你的眼波要像春天一样妩媚。你要会流泪,会孤身一人在黑暗中听伤感的音乐。你要懂得欣赏悲剧。悲剧能丰富你的心灵。
⑤希望你不要媚俗。你是个独立的人,无人能抹杀你的独立性,除非你向世俗妥协。要学会欣赏真,要在重重面具下看到真。世上圆滑标准的人很多,但出类拔萃的人极少。而出类拔苹又往往隐藏在卑琐狂浪之下。在形式上,我们无法与既定的世俗争斗;而在内心,我们都是自己的国王。如果你的脸上出现谄媚的笑容,我将会羞愧得掩面而去。世俗许多东西虽耀眼却无价值,不要把自己置于大众的天平上,你会因此无所适从,人云亦云。
⑥在具体的做人上,我希望你不要打断别人的谈话,不要娇气十足。你每天至少要拿出两小时来读书,要回信给写信给你的朋友。不要老想着别人应该为你做些什么,而要想着你应该怎么去帮助他人。
⑦借他人的东西要还,不要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要记住,别人的东西,再好也是另11人的;自己的东西,再差也是自己的。还有一件事,虽然做起来很难,但相当重要,这就是要有勇气正视自己的缺点。你会一年年地长大,你会渐渐遇到比你强比你优秀的人,你会发现自己身上有许多你所厌恶的缺点。这会使你沮丧和自卑。但你一定要正视它,不要躲避,要一点点地加以改正。战胜自己比征服他人还要艰巨和有意义。
⑧不管世界潮流如何变化,但人的优秀品质却是永恒的:正直、勇敢、独立。我希望你是一个优秀的人。
11.这篇文章寄托了作者对未来孩子的希望。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希望自己未来的孩子是个怎样的人
12.文章第①段“理想锻造你的气质”一句中使用“锻造”一词有什么好处 请谈谈你的理解。
13.文章第①段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些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什么?
14.联系上下文,不改变原意,仿照例句,补全下面的句子。
例句:你的心要如溪水般柔软,你的眼波要像春天一样妩媚。
你的心 ,你的眼波 。
15.阅读文章第⑤段,请你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答案。
问题:
答案:
16.读了这篇文章,你感触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简要说一说。
参考答案:
1.⑴×⑵√⑶× 2.⑴不接触⑵不谈判⑶不妥协⑷“罪人”“投降”“吃亏”“上当” 3.⑴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做“举国尊敬,世人推崇”的世臣,还是罪人,全在你自己的决定。⑵今日谈判,双方领导都互相理解,什么事情都好谈,如果时间久了,双方互不来往,互不了解,更不容易谈判成功。4.指国共合谈,早日使台湾回归祖国。 5.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党领导人是孙中山,第二次国共合作,国民党领导人是蒋介石。 6.语言委婉含蓄,鼓励热情,措辞适当,做到了以情动人。半文半白的语言使文章行文简洁,雅俗共赏。 7.台湾能否回归,全在蒋经国观念上的转变。8.⑴停留⑵等待⑶聆听,仔细地认真地听⑷更加 9.如果你能同意,你能允许的话,我会去台北探望你,此句在从人情上劝蒋经国早作决断,使台湾和大陆早日建立联系。 10.略 11.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是一个踏实、懂得和珍惜感情、独立(不媚俗)的人。 12.“锻造”一词一般用在金属材料方面,本文用在人的内在“气质”的养成上,突出表现了理想对气质形成的重要作用,能使语言具体、生动、可感。 13.这句话是说即使是在人生最困难的时期,也不会忘记那些美好的事物(或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回忆等),使人对生活充满信心,不致灰心丧气。 14.略 15.略 16.读了一篇文章得到的感触,是因人而异的。例如读了本文,可以感触到一位负责任的母亲对儿女的关爱和期望,可以感触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可以感触到应如何去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等。(共13张PPT)
廖承志(1908—1983)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通晓5种外语,擅长书法、诗词、戏剧。早期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新中国建立后,长期致力于巩固和发展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祖国的统一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蒋经国(1910—1988)蒋介石长子,1949年去台湾,台湾高层领导人物,1978年—1984年连任台湾当局“总统”。80年代初,曾一再声言“三不”(不结触、不谈判、不妥协)政策,并认为,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则是“罪人”。
廖承志
咎( ) 咫尺( )
赘( ) 诠察( )
厝( ) 东隅( )
晤( ) 绸缪( )
逾( ) 毋庸( )
盍( ) 悖谬( )
jiù
zhǐ
zhuì
quán
cuò
yú
wù
chóu móu
yú
wù yōng
hé
beì miù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下面生词的读音和写法,并思考:廖承志先生的这封信中究竟写了什么内容?
匆匆一晤:晤,见面。
历历在目:形容某种情景清清楚楚地展现在眼前。
此诚憾事:诚,实在、的确。
悬 念:挂念。
各得其所:各如其所愿,后来也表示每个人或事物都得
到适当的安置。
局促东隅:局促,狭隘;东隅,东南角落。意指居住在
狭隘的台湾。
迁延不绝:拖延时日,拿不定主意。
推 诿:把责任推给别人,也作推委。
当断不断:到了应该做出决断的时候,而不能决断。
徒生困扰:徒,空、白白的。
焉能自保:焉,怎么。
不 胜:非常;十分。
面 聆:当面听取。
祺:吉祥。
了吾弟孝心:了,了结、结束。
这封信旨在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做出贡献。
1、当时台湾方面有哪些不利于统一的
言论?对此作者表明了怎样的态度?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劝说蒋经国先
生的?
蒋、廖两家是什么关系?请同学们找出相关语句相互读一读,并体会一下书信中蕴含的情感。
公开信发表以后:
海峡对岸的国民党当局终于放弃了“三不”政策,开放了对祖国大陆的探亲旅游,迈出了打破两岸阻隔的第一步。因为对于一贯支持“中国必须统一”的蒋经国和赴台的老一代国民党统治集团来说,台湾今后往何处去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严肃课题,蒋经国为此做出了有限度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重大决策。这样一来,以廖承志公开信为切入点,在中共和平统一政策的推动下,经过两岸的共同努力,海峡两岸持续了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了。
请大家相互探讨,概括一下书信的
特征。
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
“罪人”、“投降”、“屈事”、“吃亏”、 “上当”
“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台湾 “经济繁荣,社会民主,民生乐利”
“余期期以为不可”
“实相悖谬”
“实难苟同”
“未免自欺欺人”
自己“于公于私理当进言”
说理
慎思
再思
三思
民族利益
历史责任
个人抱负
不统一的危害
(反面假设)
(正面劝说)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