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检测卷
(考试时间:60
分钟
考试形式:闭卷
满分:100
分)
第Ⅰ卷(选择题
60
分)
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最为深远的意义是
A.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
C.提高了中国的威望
D.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2.大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这次大会是
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3.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胜利完成了
A.中心转移
B.解放思想
C.平反冤假错案
D.拨乱反正
4.1980年,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被恢复名誉的中共党员是
A.周恩来
B.邓小平
C.刘少奇
D.叶剑英
5.“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推进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就像一个‘三部曲’。”其中的“第一部曲”是
A.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B.废除地主剥削制度,土地归农民所有
C.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
D.建立乡镇企业,为农村的发展开辟新路
6.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一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又分地”的意义是??
?A.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B.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C.纠正了“文化大革命”错误?
?
D.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7.1980年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深入安徽、四川农村体验生活,满怀激情地谱写经典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他选择赴上述农村体验生活的最主要理由是
A.当地山川峻美,风景秀丽宜人
B.少数民族众多,民俗文化丰富
C.同属革命老区,富有红色传统
D.率先包产到户,农民生活改善
8.1982年,中共中央发出的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该“一号文件”着眼于
A.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B.加快乡镇企业建设步伐
C.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D.建立社会主义生产经济体制
9.1985年,广东《羊城晚报》刊登一篇报道中写道:“一些大学教师利用周末,到珠三角的企业炒更(对乡镇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周六接走周日晚送回”。材料中的“炒更”现象说明
A.单一公有制下实行平均分配
B.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被打破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D.科教兴国战略提出
10.1984年,福建55位国有企业厂长、经理写了《请给我们“松绑”》的公开信,这篇公开信经《人民日报》刊发后引发了广泛响应。厂长、经理们的呼吁是要求
A.发展民营经济
B.扩大企业经营权
C.完善市场经济
D.改变企业所有权
11.从1985年开始的全面展开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A.建立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结构
B.国有企业改革
C.实行新的工资制度
D.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12.邓小平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知识的窗口、管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我国建立的特区主要“特”在
A.军事领域
B.主权方面
C.外交领域
D.经济领域
13.与其它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开放区相比,深圳等经济特区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其“独特”之处在于
A.推进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B.促进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C.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D.推动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14.1984年,有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的行动。”这个“大胆的行动”指的是
A.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B.设立珠江三角洲开放区
C.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D.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15.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说:“浦东是我去过的地方中最令人钦佩的地方之一,想象不到的成功。”浦东的“成功”主要得益于
A.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
B.经济特区的设立
C.浦东的开发开放
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6.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三角洲-内地?
C.沿海经济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经济三角洲-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17.图1是2000-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统计图。2001年以后,
我国进出口总额出现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A.设置了4个经济特区
B.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
C.开放了5个沿江城市
D.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18.第一次系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会议是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19.1992年,陪同邓小平南行的陈开枝这样比喻:“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他看到船的方向有问题时,又一次跳上了船头,把航船的方向摆正了。”为把“航船的方向摆正了”,邓小平强调
A.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B.要设立经济特区
C.要建立和谐社会
D.要建设小康社会
20.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相当严峻。1991年,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而国际复杂局势使得国内一部分干部和群众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此段材料描述的是邓小平南方谈话的
A.内容
B.结果
C.背景
D.影响
21.毛泽东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邓小平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两者最重要的共同点在于
A.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B.坚持走群众路线
C.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D.借鉴苏联的经验
22.被誉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是
A.
华国锋
B.
邓小平
C.胡锦涛
D.习近平
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五大
C.中共十六大
D.中共十七大
2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A.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B.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C.
以阶级斗争为纲,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D.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25.下列名词属于在中共十六大上首次使用的是
A.
毛泽东思想
B.
邓小平理论
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26.“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下列属于中国梦深刻内涵的是
①国家富强
②实现四个现代化
③民族振兴
④人民幸福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7.2020年是中国脱贫攻坚决胜之年,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年,我们将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实现时间在
A.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
C.中国实行改革开放100年时
D.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00年时
28.习近平指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毎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这说明
A.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中国人民不断努力
B.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D.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29.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建设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天宫遨游、蛟龙探海、天眼探空、悟空探秘、墨子传信……这一系列重大成果,主要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的
A.协调
?????B.开放??????C.
创新??????D.共享
30.
中共十八以来,我国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这体现了我国主张与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
A.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B.相互信任、加强合作的安全关系
C.相互合作、优势互补的经济关系
D.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政治关系
第Ⅱ卷(非选择题
40
分)
非选择题共
4
题,其中第
31
题
6
分,第
32
题
12分,第
33
题
12分,第
34
题
10
分。
(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现代史上,1978年是一个十分微妙和关键的年代……中国的发展主轴已经向经济成长转移……此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对僵硬思潮的致命一击……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很快成为中央的决策主轴。
——摘编自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写出材料中邓小平发表
“南方谈话”的地点。(答出一个即可,2分)
你是否同意作者关于1978年“中国的发展主轴已经向经济成长转移”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4分)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村政策放宽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材料二
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材料三
这次会议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壮举,是十多年来党进行理论探索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之一,也是社会主义认识史上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探索:经济体制的演变与博弈》
(1)材料一中
“农村政策放宽”是指在农村实行哪一制度?(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我国迫切需要在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2分)
(3)材料三中“这次会议”指哪次会议?(2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在这次会议上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2分)
(4)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4分)
3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材料二
90年代初,伴随着“姓资姓社”问题的大讨论,中国开展了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1992年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将改革开放推向新一轮高潮,中国经济又一次快速增长。90年代末,围绕加入WTO利弊问题的争论,中国再次迎来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当时中央果断加快入世谈判,中国成功入世,实现了全面对外开放,从而使中国经济在新世纪头十年里实现快速增长。
——摘编自梁周敏《思想解放与当代中国的改革》
材料三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材料一中的“全会”指的是哪次会议?(2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改革开放过程所呈现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时代我国对外开放的建设重点(2分)“全面开放新格局”指的是什么?(2分)
(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认识。(2分)
34.(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
1
深圳特区大事记(部分)
时间
大事记
1978年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80年
我国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等地设置经济特区
1984年
邓小平南下视察深圳等经济特区
1992年
邓小平视察南方等地并发表重要谈话;深圳生产总值比1979年增长了144倍
(1)根据材料,1980年我国设置的经济特区除了材料中提到以外还有哪一座城市。(2分)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检测卷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D
D
C
C
D
D
A
B
B
B
D
C
A
C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D
B
A
C
A
B
B
A
C
D
B
A
C
A
31.
(1)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答出一个即可)
(2)判断:同意;理由: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32.(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企业缺乏自主权,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答出一点1分)
(3)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从农村到城市;从改革计划经济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答出一点2分)
33.(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特点:改革开放不断走向深化;改革开放的深化都伴随着思想解放。(答出一点2分)
(3)建设重点:“一带一路”;全面开放新格局: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
(4)认识:封闭必然落后,开放促进发展;中国继续坚持扩大开放,有助于推动世界的和平、发展与繁荣。(答出一点1分)
34.(1)厦门
(2)观点:邓小平对深圳经济特区建设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论述: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后,邓小平多次视察深圳经济特区,充分肯定了建立经济特区的正确性,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不断激励了深圳人民的建设热情;1992年深圳的生产总值比经济特区建立前的1979年增长了144倍,创造了经济奇迹,被称为“深圳速度”。
综上所述,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邓小平的远见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