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小桃树
——贾平凹
自读提示
默读全文,圈点出文中形容小桃树的词语,概括小桃树的特点
划出文中描写“小桃树”和“我”的梦的句子,朗读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考文中补白部分的问题,阅读文后“阅读提示”,加深理解
自读展示
“我”的小桃树
内 心 独 白
小桃树
“我”的梦
小桃树
整体感知
学生整体默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描写小桃树在不同生长阶段中的形态、颜色、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并用“这是一棵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小桃树。”的句式概括这些描写表现了小桃树的什么特点?
形态、颜色:”纤纤生灵”,”弱小”,”瘦瘦的”,”黄黄的”,”太白”,”太淡”,”单薄”
动作神态:”哆嗦”,”弯着头”,”抱紧着身子”,”努力撑着”,”挣扎”,”颤抖着”,”摇着”,”苦涩涩地笑”
学生再次默读
学生再次默读7—8自然段,画出文中叙写“我”成长经历和遭遇的语句。并以“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的句式加以概括。(结合作者生平遭遇)
贾平凹曾经在《中华读书报》中说道:文革改变了我的命
运,破灭了我上大学的梦想,我只上到初二,初二都没读
完,后来受父亲的“反革命帽子”的牵连,当兵不要,招
工不要,民办教师不要,代理教师也不要。这就使我的性
格发生改变,因要求“不能乱说乱动”,从此胆怯、自卑,
少言寡语。在我十三四岁的时候过早地经历了生活上的困
苦和世态炎凉。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也正是那时的生存
状况,培养了我耽于幻想的能力,承受炎凉人生的能力,
这些变成我日后成为作家的资本。
学生重点朗读
学生朗读14自然段。思考作者为什么“心里稍稍有些安慰了”?本文是如何将小桃树与作者联系起来的。
(明确):作者看见饱受风雨摧残的小桃树高高的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
本文是通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将小桃树与作者联系起来的。
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它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情感等。常用的方法有比喻、拟人、象征等。(例如:本文中小桃树就是自己的化身;桃花就是自己美好、幸福的梦想的象征。)
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如:国旗的大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小星象征广大人民,表示亿万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
微写作训练
微写作训练:莲花的高洁;梅花的孤傲;松
柏的坚韧;小草的顽强;蜡烛的奉献;竹的
正直……请参照本篇文章选择一种物品,采用
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
感(运用比拟和象征的手法,字数:150字左右)
“我”的梦
自读展示
“我”的小桃树
内 心 独 白
小桃树
“我”的梦
补 白 答 疑
自读点拨
“我”和小桃树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王国维《人间词话》
资料链接
写作背景:
1976年,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
作家贾平凹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托物言志,以“小桃树”的形象来象征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通过它坎坷的出生、成长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迷茫和探索正成长的真实历程。
《丑石》、《文竹》、《对月》
自读拓展
自读质疑
读完这篇文章,你还有什么疑问?
自读感言
我的梦想
人生与梦想
“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 奥斯特洛夫斯基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纪伯伦
“人类的幸福和欢乐在于奋斗,而最有价值的是为理想而奋斗 ”。
——苏格拉底
作业:阅读《丑石》、《文竹》、《对月》三篇文章,说说你对这三篇文章的理解,并结合《一棵小桃树》这篇文章,说说这四篇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
自读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