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上《沁园春·长沙》讲评课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修上《沁园春·长沙》讲评课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8 12:47: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沁园春·长沙》讲评课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规范试题答案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意境与情感的关系;鉴赏比较《沁园春·长沙》与《天净沙·秋思》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能够准确掌握字词含义,能够准确把握意象、意境;能够体会毛主席“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精神;通过练习题,学生存在着答题不规范,不能准确把握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意境与情感的关系;鉴赏比较《沁园春·长沙》与《天净沙·秋思》
【教学难点】鉴赏比较《沁园春·长沙》与《天净沙·秋思》
新设计
本节课是课后习题讲评课,设计1课时完成。通过文本训练,学生简单校对课内双基、课内文本默写、课内文本阅读的答案;通过对比讲解《沁园春·长沙》与《天净沙·秋思》,使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准确理解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通过课外四首诗歌延伸阅读,使学生突破教学难点,理解同写“秋天”,情感不同的内在原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讲授】《沁园春?长沙》之讲评教学设计
一、导入:背诵《沁园春·长沙》
二、讲评试卷分析:
1、本卷由课内双基训练、默写、课内文本阅读、课外能力提升,及课后拓展演练组成,试卷容量较大。
2、题型涉及选择、默写、问答等,试卷试题灵活。
3、试题的信度较高
三、试题分析:
1、课内双基的试题答对率较高,有较好的语文功底。
2、文本阅读没有审清题意,不能规范答题。
3、课外训练的答题的随意性较大,不能理解意境与情感的关系。
四、学生自主更正试题答案(检测学习效果)。
(一)、双基训练
1、字音:沁qìn???峥嵘zhēng?róng???舸ɡě???橘jú????携xié?
?????侣lǚ????怅寥廓chànɡ?liáo?kuò????遒qiǘ???遏è
2、字形:C(A轻歌曼舞;B沧海桑田;D周密详尽。)
3、词语:C(A指点:评论;????B来:衬字,无义;???D粪土:视……如粪土。)
4、成语:D(A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属望文生义。指现在有些人做人或处事不相信自己身边的人,而盲目的信奉外人的话,贬义
B遇人不淑:指遇到不善良的人,多指女子嫁了个不好的丈夫。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C推波助澜:推动、助长波浪的兴起。比喻从中煽动、助长其声势,扩大影响。有贬义,属感彩不当。
D马尾串豆腐——提不起来。符合语境。)
5、病句:C(A项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的内容”。B项语序不当,“国际能源机构认为”应当放在“从现在至2017年这段时间内”之前。D项“尽管”应改为“即使”,关联词语误用;去掉“开始的”,“开始”与“初衷”重复。)
6、文本理解:D(“对祖国未来充满信心的情怀”不当。)
7、常识:B(毛泽东的词应属于现代诗歌。)
(二)、课内默写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注意:桔,州)
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注意:竟)
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注意:苍莽)
4、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注意:义气)
五、文本阅读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试题再现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击:??????????漫:???????????翔:???????霜天:
2、“看”字引出的意象?组成了怎样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3、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4、“怅”的愿意是??????????????,这里用来表达???????????。
●答案校对:
1、满江??鹰飞得矫健有力???鱼游得轻快自由????秋天
2、山??林??江???舸???鱼;??组成了一幅壮美的,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以此引出设问,抒发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3、万类霜天竞自由
4、失意、恼恨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
●错题分析
2、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等等;湘江秋景图;喜爱之情-------张亮
思考:意境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六、鉴赏比较《沁园春·长沙》与《天净沙·秋思》
●教师讲授
借助《沁园春·长沙》与《天净沙·秋思》,讲解分析意象、意境与情感间的关系:
课题?????????《沁园春·长沙》????????《天净沙·秋思》?
物象?????山、林、江、舸、鹰、鱼???????藤、树、鸦、桥、风、马、夕阳、人等
意象????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瘦马、断肠人等
意境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一幅孤独凄楚羁旅图
情感?????抒发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抒发了游子漂泊他乡时的苦楚乡愁
【试题再现】-------规范答案
1、两者选择的意象有什么不同?
提示:问了几个问题?A都有什么意象?B意象的不同点在哪?
●学生答案:A:前者:满山红叶、碧透的江水、争流的百舸、长空的雄鹰、水底游鱼;
??????后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等?????----------鹿清华
??????B:前者选取的意象是绚丽多姿的,充满生机的。
??????后者选取的意象是萧索、寂寥的。------吴东晓
??????C:长沙:绚丽多彩,充满生机
???????秋思:萧索、寂寥、悲伤?????????????-------王?晨
●标准答案:《沁园春?长沙》中的意象有万山、层林、百舸、鹰等等;
???《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有枯藤、小桥、瘦马、夕阳等等。
???前者意象峥嵘,生机勃勃,充满生机;而后者意象多趋静态,寥寥落落,渲染了一种凄楚、感伤的氛围。
●小结:意象-------从形式上看加上了修饰语的物象即意象,从内容上看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即意象。意境是有意象组合而成,烘托作者主观感受。
【试题再现】-------规范答案
2、两者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学生答案:A:前者开朗昂扬,积极向上,热爱祖国山河。
??????后者悲伤孤独,游子思念故乡之情。-------鹿清华,王晨
B:前者表达了作者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作者的英雄气概,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后者萧条、寂寥、悲伤、孤独游子的思乡之情。----郑梦瑶
????C:前者作者以天下为己任,肩负国家兴旺,充满主宰国家命运的豪情壮志。
????后者游子思念故乡之情。????????????-----------李作盟
●标准答案:前者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写和对革命时代的回忆,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后者通过对凄凄古道、脉脉夕阳的景物描写,并以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作对比,烘托了游子漂泊他乡时的苦楚乡愁。
●小结:情感表达---------通过……的描写(意境),抒发……(特点如悲怆、凄楚等)的情感。
3、做做练练:同是描写秋天,为什么情感截然不同?
●教师总结做题方法
?提示:注意事项
1、注意背景
2、关注课后提示
3、看清题干
4、有问必答,非问不答
提示:分析诗歌的方法??????????????????
1、找意象??????
2、析意境
3、体情感
4、悟手法
?????????????????????
●合作探究:
?
?登高?????????????????????秋词
作者:杜甫?????????作者:刘禹锡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思考:以上两首诗关注的是什么方面?
?送瘟神????????????????????蝶恋花·答李淑一
?毛泽东??????????毛泽东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陀无奈小虫何。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思考:以上两首诗关注的是什么方面?
●答案要点:相同点:都是描写秋天的意象。
??????不同点:马诗关注的更多是个人的愁苦。
??????毛诗关注的更多是国家的命运,展示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两者境界不同,情感也就不一。
七、板书(情感教育)
思考:做一个怎样的人?
1、有理想的人。????????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2、有敢当的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
3、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沁园春·长沙》讲评课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能够准确掌握字词含义,能够准确把握意象、意境;能够体会毛主席“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精神;通过练习题,学生存在着答题不规范,不能准确把握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为选修的《唐诗宋词》的学习做好铺垫,这种学习的安排,符合了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
《沁园春·长沙》讲评课效果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牢记基础知识,能够正确把握物象与意象的区别,能够准确概括意境,能够清晰地表达情感,锻炼了学生通过意象分析,准确把握作者情感的能力训练,达到了课堂的预设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为学习《唐诗宋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