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学情的研究
现代高中生正是价值观、人生理想的形成期,尤其是相对比较淳朴的上进的学生对毛泽东会十分感兴趣,对人生理想抱负也有自己的思索。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对理想抱负的思索,激发他们了解伟人心灵的兴趣;然后可以通过对于词语的品味,而完成诗词的欣赏。
课前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搜集古人有关写秋的诗句,构思一首以寄语人生为副标题的小诗。
课堂学生学习效果评测工具和方法设计
采用课后自测的方法,方法设计:
1、背诵并默写全词
2、修改自我创作,誊抄在周记本上
学生当堂学习效果评测结果及分析。
未进行当堂测评
评测效果分析
1、课前预习环节都进行了积极的准备,展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都描绘出了优美的意境,但有差别的是有的是再现,有的文质兼美,有一定的深度。应在进行适当的补充。
2、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要重视课堂的当堂展示,小作文的练习及时与课堂内容挂钩,教师有意识地指导课堂拓展。
3、学生参与度较高,有效的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训练。
4、精简教师讲的环节,多让学生感知体会。
关于教材内容的研究。
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的特点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追求人生的五彩梦编选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和屈原的《离骚》两个必读文本。《沁园春长沙》是第一课,也是文学鉴赏的开始,可见《沁园春长沙》在现代诗歌鉴赏中是重中之重。如何指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感悟理解诗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诗习惯,如何让学生步入正确的鉴赏诗歌的轨道,都取决于教者对《沁》这首诗歌的教读方法和策略,因此,上好这一课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基于上述的分析,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②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重点: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难点: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②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课时:4课时
新授课(2课时)习题课(1课时)讲评课(1课时)
课后自我反思。
本节课通过诵读,赏析,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对理想抱负的思索,激发他们了解伟人心灵的兴趣;然后可以通过对于词语的品味,基本完成了诗词的欣赏。课堂活动设计较为充分,课堂气氛较为活跃、融洽,学生参与度较高,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不足之处:
1、课堂容量较多,课堂处理前面松弛,后面过快,前松后紧,未进行当堂测评设计,教学设计有待完善。
2、课堂活动的处理上太死板,不够灵活,小组间的合作互助体现的不够彻底。比如对上下阕的赏析可小组分工同时进行然后分别展示,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
3、对文本的当堂诵读时间太少。
同行教师或专家观课、评课记录
万洁老师:
本节课通过对于词语的品味,而完成诗词的欣赏,并让学生联系自己对理想抱负的思索,激发他们了解伟人心灵的兴趣,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很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学生活动设计充分,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童军锋老师:
整堂课能体现我们现在提倡的新课改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有时对于学生的潜力,我们老师可能难以相信。但事实上,在更多情况下,是我们老师不愿放手,老是想把学生保护在自己宽大的羽翼下。课例中,这位老师让学生课外去查找课文的相关资料,如果任务清晰、如果时间充裕,即使最后找出来的内容不是很完整、很准确,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在实录中,,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当然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精益求精,让这节公开课真正成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动感地带”。
孙美老师:
我对这堂课的教学方法还有一点建议。《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词,词是抒情文本。此类文本所表现的是某种特定的情感过程和意义。它强调一种体验、一种感悟、一种心境,而非普通的话语系统。所以如果单纯把这样的文本肢解开来解读,就会破坏它的整体性。在课堂中,似乎颠倒了感悟与分析的分量,其中可以加入更多的朗诵,老师范读、学生跟读或齐读,在朗读中去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课堂教学教学设计
一、课前:课前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搜集古人有关写秋的诗句,构思一首以寄语人生为副标题的小诗。
二、课堂:教师课堂活动设计
1、听视频诵读
2、赏析上阕
3、赏析下阕
4、拓展延伸
三、学生课堂活动设计
1、自由诵读
2、小组合作,品读上阕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3、展示搜集的有关秋的诗文
4、小组合作,品读下阕革命青年的精神风貌
5、小组内展示自我创作,推选优秀作品
四、课后活动:修改自我创作,誊抄在周记本上
关于课程标准的研究
高中语文的课程目标
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方面获得发展。
1.积累·整合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2.感受·鉴赏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逐步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3.思考·领悟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4.应用·拓展
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5.发现·创新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高中语文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
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3.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4.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5.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6.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7.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8.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9.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范围可参考附录一《常见文言词》)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作品可参考附录二《古诗文诵读篇目》)
10.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可参考附录三《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11.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12.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表达与交流
1.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植科学理性精神。
3.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4.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5.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6.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
7.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
8.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语气和表情、手势,提高口语交际的效果。
9.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