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修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8 12:5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从语言、意象、情感等角度赏析现代诗。
2.了解现代诗“张力”的特点。
3.体会汉语言在现代诗中的发展变化。
4.感悟并思考人生,培养对文学语言的热爱。
【重点难点】
1.体会《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作为早期的五四新诗,在语言和情感上的价值。
2.了解《峨日朵雪峰之侧》中体现的现代诗的“张力”特点。
3.通过两首诗的比较发现现代诗语言的发展和变化。
【教学过程】
学习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首现代诗,一首是早期白话新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首为当代诗歌《峨日朵雪峰之侧》,通过比较分析,我们来了解现代诗语言的发展和变化,体会现代诗的艺术特点,感悟并思考人生,培养对文学语言的热爱。
二、学习任务分析
(一)知识要点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新诗的特点(注意体会与古典诗歌的区别)
1.新奇而主观化的意象
2.“狂飙突进”的精神
3.自由的语言形式
《峨日朵雪峰之侧》现代诗的张力特点(注意比较现代诗和古典诗歌在意象、比喻等方面不同的特点)。
张力的概念:在现代诗中,一切相互对峙而又相互作用的意象、情感、修辞、语词,都可产生张力,使得诗歌形成一个有机统一体。
1.语言的跳跃性
2.词语的张力
3.意象对比带来的张力
4.意象的叠加与减少
5.比喻带来的暗示意义
6.情感变化产生张力
(二)承担的单元任务
1.感悟哲理,抒发情怀,体会青春的吟唱。
2.学习从语言、情感、形象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
三、学习活动
(一)了解郭沫若的创作和“五四”新诗产生的创作背景。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郭沫若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五四”新文学时期,倡导“文学革命”,在语言形式上,扬弃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写作。
这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即发表于这一时期。在时代氛围的影响下,诗歌以澎湃的激情赞颂了大自然的神力,洋溢着破旧立新的勇猛的革命精神。
(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新诗特点赏析:
1.【学生思考讨论】新奇而主观化的意象
云海、北冰洋、太平洋、洪涛,这些意象,展现了大自然宏伟壮丽的图景,是古典诗歌中从未出现的。
“怒涌”“提起全身的力量”“把地球推倒”,人的动作和自然意象融合,意象成为生命的化身,渗透着诗人强烈的主观精神,因而我们称之为主观化的意象。这与古典诗歌纯客观化的意象是不同的。
2.【教师引导】“狂飙突进”的精神
“力”:壮丽的、伟大、滚滚而来不可阻挡,破坏一切,又能创造一切,创造艺术之美,象征着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古典诗歌中不曾出现的。
3.【师生讨论】自由的语言形式
句式:句式不再是传统的整齐划一的五言或七言,而是灵活多变的。
韵律:这首诗长句子由三个韵律单位构成,形成了诗歌的韵律感。
短句子是由动词短语或名词短语排比组成,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气势。
词语:白话文口语化的用词,通俗易懂。在动词、形容词、副词的使用上,改变文言文大多使用单音节词的特点,广泛使用双音节词,符合白话汉语的表达习惯。增加了语气词的使用。
(三)了解昌耀的创作。
昌耀在苦难生活重压之下,他将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诗歌中体现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和博大的生命意识。在当代中国诗坛具有重要的地位。
(四)从诗歌张力的角度赏析《峨日朵雪峰之侧》
【教师引导】张力的概念:罗吉·福勒说:“一般而论,凡是存在着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力量、冲动或意义的地方,都存在着张力。”(《文学批评术语词典》,袁先霈主编),在现代诗中,一切相互对峙而又相互作用的意象、情感、修辞、语词,都可产生张力,使得诗歌形成一个有机统一体。
对比古典诗歌: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宋人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句便是“张力诗学”的典范。此句中,“蝉噪”“林静”、“鸟鸣”“山幽”分别是一个“动静”二项式,“动”“静”之间语义背离,形成两极,但两极间的相互作用却相反相成,营造出一个动中有静的新的意境。清代诗论家吴雷发由此进一步发挥道:“真中有幻,动中有静,寂处有音,冷处有神,味外有味,诗之绝类离群者也。”
在这首诗中,张力体现在以下方面:
1.【学生找出】突兀性的语句。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诗歌第一句,凝练而突兀,体现了现代诗的语言和散文截然不同,不需要层层渲染铺垫,只展示最核心的意识的一刹那,体现了语言的“非连续性”和“跳跃性”,给人想象的空间。
【学生思考】“此刻”有什么暗示性?
现代诗的语言,凝练集中,但绝不缺少丰富,词语表面的意义和内涵的意义存在一种张力。
2.【学生找出】对比鲜明的词语。
“太阳”的“彷徨许久”与“决然跃入”形成一组矛盾,“揳入”与“撕裂”形成对比,这些对比打破了语言的静止状态,形成一幅动态的画面。
3.【学生找出】对比的意象。
落日、滑坡的石砾,这是一组“下坠”的力量,而此时的攀登者指关节揳入石缝,是一个坚守者、占据者,这又构成一组矛盾;小小的指关节和巨石,血滴和“千层”鞋底,渺小与巨大对比鲜明。
【思考讨论】现代诗意象设置上多用矛盾与对比,但与传统古典诗歌不同。
传统诗歌意象的对比,是平面的,目的是构成一幅有机的画面,以对自然景色的绘声绘色的描摹和渲染意境为目的;而现代诗意象的对比,是立体的,由外在形象思考内涵,目的是形成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内涵层次,不仅从自然,还从人生、精神、哲理角度给人启发。
4.【教师引导】意象叠加与减少带来的张力。
“太阳”“山海”“深渊”意象不停叠加,“嚣鸣”“喊杀声”音响叠加,构成一组外部的力量,而对“我”的刻画则做了减法,只定格在指关节、血滴这样的触目惊心的意象上,显示出内部力量的痛苦。内外力量都在拉扯着攀登者下滑,但他却仍在坚守,体现了攀登者的坚毅。
【思考讨论】现代诗意象的组合方式和古典诗歌不同。
在古典诗歌,甚至早期新诗中,大多是并列的形式,或者从动静、巨细、远近、视听等不同角度进行排列。这种组合是线性的,而现代诗通过对意象的叠加和减少,使得诗歌的文本展现出立体般的层次,拓展了语言的维度。
5.【学生找出】诗中的比喻。
【思考讨论】雄鹰和雪豹是力量、速度、自由、英雄、王者的象征,而蜘蛛象征着弱小、卑微、平凡——比喻的表面含义
【思考讨论】比喻的深层含义——尽管弱小而且平凡,但仍然坚守高度。
【比较鉴赏】古典诗歌的比喻和现代诗比喻的不同。
古典诗歌,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距离愈远,想象空间愈广;而现代诗歌,不应停留在从本体到喻体的线性描述,而应该产生第三种暗示意义。
6.【教师引导】体会情感变化产生张力。
【思考讨论】情感变化:紧张而小心翼翼,——给人一种紧绷之感——幽默和自嘲——沉寂、冷静、认同和默契——豁达的心智和洒脱的情怀。
【比较鉴赏】古典诗歌与现代诗不同的抒情态度。
古典诗歌,“诗言志”的传统就决定了抒情是古典诗的主要目的,或者借景抒情,或者直抒胸臆,或者情景交融,“情”是古诗的内核;而现代诗的抒情是节制的,情感之流要规范进语言形式的河道之中。
四、课堂小结
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为代表的的“五四”新诗,意象新颖、白话的语言突破了文言词汇的某些限制,在表达热烈而执着的精神等方面自有其自身的价值。而《峨日朵雪峰之侧》代表的当代诗歌,在意象的组合方式、词语的跳跃性和对比、比喻的多重含义、抒情的节制等方面,都体现了现代诗语言的张力。经过现代汉语几十年的发展,相比较“五四”时期的新诗,现代诗的语言不断寻找新的表义方式、手法和技巧,不断进行新的尝试,从情感的抒写到哲理的探寻,这些都表现出现代汉语语言形式的发展,现代诗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也渐渐发展出对其进行研究的现代诗学。
五、课后作业
学习了今天赏析现代诗的方法,请你在以下现代诗中任选一首,从词语、意象组合、情感等方面,试做赏析。
穆旦《春》、冯至《蛇》、何其芳《预言》、郑敏《金黄的稻束》、牛汉《半棵树》、昌耀《河床》、舒婷《神女峰》。
六、板书设计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1.新奇而主观化的意象
2.“狂飙突进”的精神
3.自由的语言形式
《峨日朵雪峰之侧》
张力:相互对峙而又相互作用
语言的跳跃性
2.词语的张力
3.意象对比
4.意象的叠加与减少
5.比喻带来的暗示意义
6.情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