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第五讲
《孟子》
国
学
经
典
孟子
与孔子并称“孔孟”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尊称为“亚圣”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孔孟”。
有《孟子》一书,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
孟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就学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下。
孟子
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性善论
《孟子》的影响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五代后蜀时,《孟子》开始列入“经书”,南宋朱熹编《四书》时列入了《孟子》。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孟子》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缘木求鱼
意思是爬到没有鱼的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不可能达到目的。
一曝十寒
意思是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事半功倍
意思是只用一半的力气,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形容用力小而收效大。
同流合污
原指言行与不良的习俗、世道相合。后指跟坏人一起干坏事。
孟子
同流合污
壹
《孟子·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出处
原指言行与不良的习俗、世道相合。后指跟坏人一起干坏事。
成语故事
孟子有一次同他的学生万章谈起:孔子很厌恶那些八面玲拢,惯会奉承讨好的人。这种人虽然在乡里被称作好人,但实际上是言行不符、伪善欺世的伪君子,是道德的破坏分子。万章问道:“慨然人们都称他们是好人,他们自己也处处表现出是个老好人,为什么孔子还要称之为道德败坏者呢?”孟子答道:“这种人‘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对世俗的不合理现象只会附和),看似好人,实际根本不能起好的作用。”“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简化为“同流合污”。
同流合污
事半功倍
贰
《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出处
意思是只用一半的力气,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形容用力小而收效大。
成语故事
孟子和他的学生公孙丑谈论统一天下的问题。他们从周文王谈起,说当时文王以方圆仅一百里的小国为基础,施行仁政,因而创立了丰功伟业;而如今天下老百姓都苦于战乱,以齐国这样一个地广人多的大国,如能推行仁政,要统一天下,与当时周文王所经历的许多困难相比,那就容易得多了。孟子最后说:“今天,像齐国那样的大国,如能施行仁政,天下百姓必定十分喜欢,犹如替他们解除痛苦一般。所以,给百姓的恩惠只及古人的一半,而获得的效果必定能够加倍。现在正是最好的时机呢!”
一曝十寒
一曝十寒
叁
《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出处
意思是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成语故事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假如把它放在太阳下晒十天,然后再把它放在阴冷的地方冻十天,即使是生命力再强的植物也会死。我见到齐王的机会少之甚少,即使给了他些良好的影响与帮助,我一离开,一些和我主张不同的人,又带给他许多不好影响。我怎么能使齐王的思想、品质好起来呢?”
一曝十寒
缘木求鱼
肆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出处
意思是爬到没有鱼的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不可能达到目的。
成语故事
缘木求鱼
战国时,齐宣王想称霸天下。孟子劝他放弃武力,用仁政征服天下。
孟子说:“大王动员全国军队攻打别国,这是为什么?”齐宣王回答说:“为了满足我最大的欲望。”孟子问:“您最大的欲望是什么?”齐宣王却笑了笑,不答。孟子接着问:“是因为好东西不够吃吗?是因为好东西不够穿吗?是因为没有好艺术品看吗?还是因为侍候您的人太少?”齐宣王连忙说:“不,不,我不是为了这些。”孟子说:“那么,我明白了。您是想征服天下,是不是?如果是,我看好比爬树捉鱼,是不能达到您的目的的。”齐宣王说:“会有这样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树捉鱼,最多是捉不到,不至于有什么祸害。如果以武力满足自己独霸天下的欲望,不但达不到目的,其后果不堪设想啊!”
自暴自弃
意思是形容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赤子之心
意思是象孩提时代那样的一颗心。,比喻人心地纯洁善良。
出类拔萃
形容超出同类,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茅塞顿开
意思为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现在形容闭塞的思路,由于得到了某种事物的启发,忽然想通了。
孟子
茅塞顿开
伍
《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闲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出处
意思为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现在形容闭塞的思路,由于得到了某种事物的启发,忽然想通了。
成语故事
战国时候,有个人名叫高子,开初他在孟子那里学习,可是过了不久便半途而废到别处学技艺去了.
孟子知道这事后,认定高子是做事缺乏恒心,于是他就对高子说:“山间小路经常有人走就成了大道;如果没有人走,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意思是:你的心已被茅草塞住了)。高子听了有所领悟地说:"老师,今后我一定专心致志地学习,决不三心二意的了."孟子笑了一笑说:"那好吧,今后就看你的行动了."
后来人们就用"茅塞子之心"比喻心窍不开.如果心窍突然开了,就叫"茅塞顿开",并用"茅塞顿开"形容一下子打开了思路,懂得了某种道理,有了某种知识.
茅塞顿开
出类拔萃
陆
《孟子·公孙丑上》:“圣人之於民,亦类也。出於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於孔子也。”
出处
意思是形容超出同类,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成语故事
有一天,孟子的学生公孙丑问孟子:“老师,古代的伯夷、伊尹同孔子差不多吧?”,孟子说:“孔子的学生有若曾这样说过:‘凡是同类的都可以相比较,如麒麟同其他走兽比,凤凰同其他飞鸟比,泰山同其他丘陵比,河海同水洼细流比,而前者都远远超过了后者。圣人和其他人也是同类,但圣人已远远超出、高过其他人了(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有人类以来,没有人比孔子更伟大了。”
出类拔萃
赤子之心
柒
《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出处
意思是象孩提时代那样的一颗心。比喻人心地纯洁善良。
成语故事
有一次, 孟子和齐宣王谈论君臣之间应有怎样的关系, 由此而谈到一般正直的人, 应有什么样的态度, 他说:“所谓大人, 就是通达事理的人, 和一般人相比, 并没有奇特的地方, 但有一点是可贵的,就是在任何时候, 都没有失掉孩提时代那样的一片真心, 他是象小孩子那样的纯朴、真诚、热烈。”
赤子之心
自暴自弃
捌
《孟子·离娄上》:“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出处
意思是形容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成语故事
有一次,战国时著名思想家孟子谈了人不要自暴自弃的话。他说:“自己害自己的人,他们不懂得礼义的重要,任意诋毁它。若是你同他谈礼义,他们是不会听信你的。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他虽然知道礼义是好的,但由于自甘堕落,上进不了,所以你劝他行善,他必不能勉励自己的。仁爱,它象人得以安居乐业的住宅,礼义,象人走的正道。这班自暴自弃的人,有了好房宅不住,有了正道不走走邪道,这可哀伤呀!”
自暴自弃
《孟子》中的名言警句
问
民为贵
壹
译文
原文
孟子说:“百姓最重要,土神谷神次要,君主较轻。因此,得到众百姓之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之心的做诸侯,得到诸侯之心的做大夫。诸侯危害社稷国家,就另外改立。牺牲已经长成,祭物已经洁净,能按时祭祀,但仍发生旱灾涝灾,就另立土神谷神。”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贰
译文
原文
人之所以为人,吃饱了,穿暖了,住得安逸了,如果没有教育,就和禽兽差不多。圣人又为此而担忧,派契做司徒主管教育,用人与人之间应有的伦常关系和行为准则来教育百姓——父子之间有骨 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人之有道也,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xiè)①为司 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注释】①契:人名,相传是殷的祖先,姓子,尧帝时任司徒。
左右逢源
叁
译文
原文
孟子说:“君子遵循正确的方法来加深造诣,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自己有所收获,就能够牢固掌握而不动摇;牢固掌握而不动摇,就能够积累深厚;积累得深厚,就能够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君子总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①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②。故君子往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
【注释】①资:积累。②原:同“源”。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肆
译文
原文
“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苦练他的意志,劳累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行事总是不能如意。这样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 增长他的才能。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心气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创造;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由此可以知道, 愁灾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①益其所不能。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②于虑,而后作;征③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
【注释】①曾:同 “增”。②衡:通“横”,指横塞。③征:表征,表现。
尽信书
伍
译文
原文
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于《武成》一篇,所取不过二三页罢了。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鲜血流得来可以漂起木棒槌呢?”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①,取二三策②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Chǔ)③ 也?”(《孟子·尽心下》)
【注释】①《武成》:《尚书》的篇名。现存《武成》篇是伪古文。②策:竹简。古代用竹简书写,一策相当于我们今天说一页。③杵:舂米或捶衣的木棒槌。
鱼我所欲也
陆
译文
原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1)我所欲(2)也。二者不可得兼(3),舍(4)鱼而取(5)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注释】(1)亦:也。(2)欲:喜爱。(3)得兼:两种东西都得到。(4)舍:舍弃。(5)取:选取。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柒
译文
原文
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好的视力,公输子那样好的技巧, 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离娄上》
【注释】(1)离娄:相传为黄帝时人,目力极强,能于百步之外望见秋毫之末。
(2)公输子:即公输班(“班”也被写成“般”、“盘”),鲁国人,所以又叫 鲁班,古代著名的巧匠。
老吾老
捌
译文
原文
孟子说:“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我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一切政治措施都由这一原则出发)要统一天下就像在手心里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中的名句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谢
谢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爱经典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