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甲骨文(示,祭祀)(又,巫师的动作,双手奉持)(酉,酒坛),表示巫师手奉美酒,祭祀祈祷。
造字本义:动词,用美酒祭神,祈求富足安康。从甲骨文字形看远古祖先的幸福观,“幸”为帝王所赐,是临死获赦而活着;“福”为上苍所赐,是神佑而富足安康。
与“祸”相对,一切顺利,幸运。
祝福
祝福
鲁迅
感知情节
作品主要叙述了旧中国底层妇女祥林嫂由生而死的命运变化。
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2.分析祥林嫂的生活环境和命运变化,探究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体会小说主题的深刻性。
3.赏析小说的语言。
学习目标
写作背景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是《彷徨》的第一篇。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其中妇女就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
写作背景
辛亥革命后仍存在着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女性始终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民国初年政府颁布的“褒扬条例”中,就有“表彰节烈”的条款。到“五四”运动前后,“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礼教观念仍深深植根于社会当中。鲁迅一向同情劳动妇女。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是为了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梳理情节
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倒叙
“我”回到鲁镇
祥林嫂寂然死去。
祥林嫂初到鲁镇
祥林嫂被迫改嫁。
祥林嫂再到鲁镇。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作用?
梳理情节
1、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
2、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了小说悲剧性的主题。(表现主题)
3、从人物形象上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而且引起了鲁四老爷的愤怒,“不早不迟,……这就可见是一个种!”,突出鲁四老爷与祥林嫂之间的尖锐矛盾,反映了封建礼教下以鲁四老头为代表的人的冷漠和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底层人的凄惨境遇。
探究主题
祥林嫂之死,谁之罪?
提示:要解决此问题,请先探究祥林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形象变化和变化的原因。请填写下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阶段
出现在鲁镇的原因
形象特征
环境变化
初到鲁镇
再到鲁镇
死前
探究主题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阶段
到鲁镇的原因
形象特征
环境变化
初到鲁镇
丈夫祥林去世、逃避婆婆逼迫她改嫁。
1.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2.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鲁四叔嫌弃她是个寡妇,但又看中了她的安分耐劳。
探究主题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阶段
到鲁镇的原因
形象特征
环境变化
再到鲁镇
丈夫贺老六病死,儿子阿毛被狼吃掉,大伯收屋。
1.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2.经常向鲁镇人诉说她儿子被狼吃掉的遭遇。
3.“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很胆怯”“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
1.鲁四叔一家仍然嫌弃她,而且不让她去摆烛台等。
2.鲁镇人(包括柳妈)经常拿她的不幸来取乐,或者冷漠待之。
探究主题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阶段
到鲁镇的原因
形象特征
环境变化
死前
被赶出鲁府,沦为乞丐。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1.鲁四叔:“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2.短工:“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探究主题
你从上述表格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首先从祥林嫂的形象变化来看,祥林嫂的身体日渐衰弱,精神日渐麻木。
她两任丈夫和儿子阿毛的死对她的打击是巨大的。
鲁四老爷、鲁四婶和鲁镇的其他人对她的冷漠、取笑,鲁府祝福时不让她摆烛台,这些也给了她致命的打击。
鲁四老爷为什么会嫌弃祥林嫂,不让她摆烛台,在祥林嫂死后还要骂她是“谬种”?
探究主题
鲁四老爷是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革和破坏他所信奉的统治秩序的行为。女人再嫁,在封建理学的伦理观念上,是女人最大的罪恶,鲁四老爷是不能容忍的。如果让祥林嫂去摆祭器,便是对祖宗的大不敬。这样“罪恶深重”的女人偏偏要在人们准备祝福的时候死去,不是更显得与这个社会作对吗?所以骂她是“谬种”。
鲁镇人为什么对可怜的祥林嫂那样冷漠,甚至要取笑他,经常拿她的不幸取乐?
探究主题
他们也是深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统治了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鄙视祥林嫂,他们的态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他们和鲁四老爷一起,把祥林嫂逼上了死路。
探究主题
你怎样看待祥林嫂对改嫁的激烈反抗?
祥林嫂的抗婚绝不能看做是源自对自由婚姻的追求,她之所以如此激烈地抗婚,主要是因为她深受“一女不事二夫”的贞洁思想的毒害,坚决不第二次嫁人。所以说,她反抗得越是激烈,越是显得封建礼教思想在她脑海中根深蒂固,越能突出小说的主题。
探究主题
你怎样看待祥林嫂捐门槛一事?
再进鲁家,祥林嫂自我感到没有参与祭祀的资格“讪讪的缩了手”,捐了门槛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由“讪讪”到“坦然”,我们窥探出祥林嫂内心对礼教的认同:再嫁是不节的,无权参与祭祀;捐了门槛就是赎了罪,从此可以摆脱歧视、厄运,换来了有尊严的生活。礼教观念已经融入到她的血液中去了,已经成了她生活的信条。
探究主题
祥林嫂之死,谁之罪?
亲人死去的打击。
封建思想的毒害。
封建礼教的迫害。
探究主题
作者通过祥林嫂的遭遇是想表达什么?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反礼教思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鲁迅的好友许寿裳说,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探究艺术
小说以“祝福”为题目,而且在小说中多次出现了祝福的场景,这是为什么?
小说首尾人们祝福的热闹场景恰好与祥林嫂的寂然死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祥林嫂命运的悲惨,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小说中多次描写了人们准备祝福的场景,祥林嫂由原来的可以摆放祭器而到被鲁四婶慌忙喝止,正表现了祥林嫂生活环境的变化。
而这生活环境的变化恰恰由促使祥林嫂去捐门槛赎罪,后来发现无用,便越发变得精神不济了,逐渐变得麻木,所以也起到了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
探究艺术
课后思考:小说中四次出现了对雪花的描写,请你找出来,分别体会其作用。
探究艺术
大师的作品,往往其语言很有表现力。请你赏析下面这些语句。
1.在祥林嫂被婆家抓走之后,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和“然而”,这两次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可恶”是指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做主,理所当然,而且反映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后面隐含的意思是: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探究艺术
大师的作品,往往其语言很有表现力。请你赏析下面这些语句。
2.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特意”“满足”表现了这些老女人怎样的心理?)
探究艺术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抑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冷漠。这些老女人“特意”寻来,听祥林嫂悲惨的故事,并不是真心地同情她,而是作为无聊生活的一种调剂。“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猎奇之后得到一种“满足”,以他人的痛苦,填补了自己空虚的生活。
探究艺术
大师的作品,往往其语言很有表现力。请你赏析下面这些语句。
3.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
(说“大家咀嚼赏鉴”祥林嫂的悲哀,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说“大家咀嚼赏鉴”祥林嫂的悲哀,表现了作者对民众冷漠麻木的心灵的批判和激愤之情。
探究艺术
大师的作品,往往其语言很有表现力。请你赏析下面这些语句。
4.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能不能改成“她一手提着一个内中放了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为什么?)
探究艺术
不能改。因为文中的“空的”和“下端开了裂”分别是前面句子的修饰语,把它们单独放在后面,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突出了祥林嫂忍饥挨饿和沿街乞讨的艰辛。
“已经”二字表明祥林嫂做乞丐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不是此时此地的事,因此也不能省略。
课堂小结
通过这篇课文的阅读,我们看到了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封建社会下层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形象而深刻地认识到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和反封建的必要性。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珍惜当下美好生活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这篇小说的赏析,我们学会了怎样分析小说的主题,也学会了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和语言之美。
祝学习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