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第七高级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莆田市第七高级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19 10:00: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莆田七中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历史期中试题
考试范围:中国古代史;考试时间:75分钟;命题人: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下表反映出春秋战国的时代主题是(  )
学派
主张
儒家
以德治国:有德行的君主能治理好天下
道家
以道治国:遵从规律,无为而无不为
墨家
以爱治国: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
法家
以法治国:制定法律、制裁民众不法行为稳定社会
A.重建政治秩序 B.变革政治制度 C.发扬民本思想 D.构建官僚政治
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先后五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诸如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  )
A.是秦王朝推行文化专制的重要手段 B.增近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
C.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王朝的灭亡 D.消除了关东人民对秦王朝的仇视
3.“董仲舒提出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思想,构建了国家与家族之间的纵向顺从关系,同时将忠孝引入政治领域,使君臣关系披上了天地之道的外衣。”材料观点意在说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家的民本思想 B.强化了家国同构的封建秩序
C.将儒家学说提升为统治思想 D.完善了儒家学说的思想体系
4.汉武帝之后,地方治理一改严酷之政,相继出现如西汉宣帝时期的颍川太守黄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西汉元帝时期的南阳太守召信臣“视民如子”;东汉山阳太守秦彭“不任刑罚,崇好儒雅,教明庠序”等做法,治理成效显著。据此推知(  )
A.两汉时期中央集权制持续强化 B.地方治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C.善治地方是汉代重要的选官条件 D.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得以确立
5.从唐太宗时期开始,中书、门下省往往联合办公,官署即称为“政事堂”。后来,唐朝皇帝常常在上朝之后,召见尚书、中书、门下长官,共同讨论国政。这些情况表明(  )
A.唐朝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B.中央集权进一步发展
C.君主的权力受到极大制约 D.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6.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
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7.在宋明时期,理学出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重要的分支。虽然二者的主张有明显的不同,但它们殊途同归。“同归”是指他们都(  )
A.强调理的作用 B.赞同知与行合一
C.压制人的欲望 D.服务于现实政治
8.明清启蒙思想家认为义利是统一的,既要讲义,又要讲利,应当在“义中取利”, 应当“正其谊(义)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这说明明清启蒙思想(  )
A.背离儒家思想 B.是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上的反映
C.主张经世致用 D.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9.据表1能够推断出(  )
表1 古代文献中部分法律记述
记述
出处
“殷之法,弃灰于道者断其手。”
《韩非子·内储说上》
“秦连相坐之法,弃灰于道者黥。”
《汉书·五行志》
“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
《唐律疏议》
A.阶级矛盾是古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B.古人已具有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
C.保护环境是维持统治的主要手段 D.统治者制定法律时苛严残酷随意
10.史书记载:宋代铸币用工之序有沙模作、磨钱作、排整作。模沙、冶金、分作有八前为大闳,冶官别墅,于闳之南,群工屯营,为屋八百楹。材料反映了(  )
A.官营手工业工序严格规范 B.民营手工业分工日益细致
C.冶金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D.家庭手工业工艺水平提高
11.中国古代白银产量很少。唐太宗贞观年间,一两银子可以买200斗米,购买力相当于今天的4 000多元人民币。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一两银子可以买377.6斤米,折算购买力明朝一两银子等于660.8元人民币,比唐朝时大大贬值。最合理的解释是(  )
A.明代经济衰退,消费水平下降 B.唐代农业发达,稻米产量高
C.明代中后期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D.赋税征银使明代白银大量流通
12.唐朝四品官张衡,加一级合入三品,“因退朝见路旁蒸饼新熟,遂市其一,马上食之,被御史弹奏,则乃降流外出身,不许入三品”。“刘仆射晏,五鼓入朝。时寒,中路见卖蒸胡饼之处,热气腾辉,以袍袖包裙帽底,啖之”。“刑部侍郎从伯伯刍尝言,某所居安邑里,巷口,有鬻饼者,早过户,未尝不闻讴歌,而当炉,兴甚早”。根据以上材料可以推知唐朝(  )
A.坊市制度被打破 B.出现了专门为官员服务的早市
C.唐都长安有流动商贩存在 D.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13.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
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14.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  )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
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
15.唐代对房屋建造有严格的规定:“王公以下,舍屋不得施重棋、藻井。三品已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其士庶公私第宅,皆不得造楼阁,临视人家……又庶人所造堂舍,不得过三间四架,门屋一间两架,仍不得辄施装饰。”此规定反映了,唐代房屋建造(  )
A.受经济实力影响 B.崇尚节俭、避免奢华
C.等级色彩明显 D.讲究礼仪、主次分明
16.西汉,少数民族居住区从郡领地中划出,称属国。属国的政权体系不同于郡县,属国最高长官为都尉,不是划地而设,而是因部落而设,生产由部落首领管理。这种管理制度(  )
A.破坏了郡县制 B.形成了王国问题
C.沿袭了分封制 D.体现了因俗而治
二、非选择题
17.【明清时期的经济】(14分)
材料一
明后期到清前期农村集市发展情况表
省区
明代
(嘉靖——万历)
清初
(顺治——雍正)
清中期
(乾隆——道光)
集市数
集市数
集市数
四川(盆地)

135
2484
湖北

548
1430
江西
459
545
976
福建(不合台)
131
205
551
广东

1270
1969
江苏
698
1112

安徽
294
708

浙江
368
605

(笔者注:苏、皖、浙地方志大多只列市镇,不记集市,因而为集镇数。)
——据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
农村集市历史久远,但其大规模发展是在明清时期。从每个单独的集市来看,它是小生产者之间进行有无调剂、余缺调剂,以满足各自的生产和生活需求。然而,作为一个网络体系的集市,是各种农产品、手工业品的集散市场,是大规模的商品流通的起点和源泉。它使原本互不相关的一个个自然条件、发展程度各异的地区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可以在大范围、高层面上形成地区分工,有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 ——据许檀《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农村集市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明清时期农村集市发展的影响。(8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曰‘皇帝’。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唐朝三省六部示意图
材料三
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3分)
(2)根据材料二,唐太宗如果下令治理黄河,按制度规定,需要经过怎样的运行程序?材料二中的这种制度有何影响?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的中书省在职能上有何区别?(6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军机处的主要职能。(2分)
(4)根据三则材料,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1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已为地方门阀士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
使察举滋生了种种腐败现象,即所谓“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曹操在北方稳定统治后,急需人才。曹操死后,曹丕在采纳陈群的建议后,开创了九品中正制,这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所谓中正,就是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晋以后,中正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选授。在一般情况下,州郡的大小中正官是由司徒举荐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有时司徒或吏部尚书还直接兼任州的大中正官,这保证了中央对选举的直接控制,避免他人对中正事务进行干扰。
——摘编自张旭华《九品中正制研究》
材料二
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这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才,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才。隋朝在结束魏晋南北朝国家分裂局面后,百废待兴,而首先是解决国家所需的用人问题,于是科举制应运而生。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摘编自刘海峰《中国科举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曹魏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隋朝实行科举制的历史背景。(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历史启示。(3分)
20.(19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应要求。
材料一
宋代商业已与国计民生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联系生产与消费、支撑城乡经济发展的经济命脉,对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清晰展示出商业发展的历史脉络与演进态势,揭示出宋代工商业文明因素加速生长的时代特色。 ——张熙惟《宋代: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高峰》
材料二
属于同一思潮下的各个学派和人物,其有共同的思想倾向性。但一种奔放前进的社会思潮决不仅仅是刻板单调,千篇一律的重复和事仿,而是在共同的倾向性中显示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千变万化的风格,彼此影响,互相推动,形成具有时代特色和相当群众基础的社会思潮。
——苗 杨《浅议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工商业文明因素加速生长”导致的社会变化有哪些?(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具有时代特色和相当群众基础的社会思潮”的主要内容。(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一个史实加以说明。(7分)
莆田七中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历史期中试题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B
B
A
C
D
B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C
D
B
C
D
1.【答案】A【解析】材料中“以德治国、以道治国、以爱治国、以法治国”都体现了“治”,即治理好天下,构建稳定的政治局面,故选A项;据所学,儒家不提倡变革,排除 B项;材料(法家)“制裁民众”没有体现民本,排除C项;官僚政治重要的特征是官员的任命和选拔不再依据血缘,材料体现是各家的治国主张,排除D项。
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诸如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动。”可知这些文化活动表达秦始皇对中原华夏地区的民族文化认同,增近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 ,故选B项;“焚书坑儒”是秦王朝推行文化专制的重要于段,与材料中的东巡活动无关,排除A项;秦朝暴政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王朝的灭亡,与材料中的东巡活动无关,排除C项;“消除了”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
3.【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三纲思想,构建了国家与家族之间的纵向顺从关系,同时将忠孝引入政治领域”可知,董仲舒强化了家国同构的封建秩序,故选B项;原始儒家的民本思想体现的是以民为本,而材料中董仲舒的三纲思想以及将忠孝引入政治领域的做法,并不是强调以民为本,因此并不是对原始儒家的民本思想的继承,排除A项;董仲舒只是改造了儒家学说,而将其提升为统治思想的是汉武帝而非董仲舒,排除C项;D项虽表述正确,但没有体现对材料内容的概况,故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相继出现如西汉宣帝时期的颍川太守黄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西汉元帝时期的南阳太守召信臣‘视民如子’;东汉山阳太守秦彭‘不任刑罚,崇好儒雅,教明庠序’等做法,治理成效显著”中的“教化、视民如子、好儒雅”等信息可知,汉代地方治理引用了儒家思想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结合题目时间“汉武帝之后”及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汉代地方治理中引用了儒学思想并取得良好效果,不涉及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汉代地方治理中引用了儒学思想并取得良好效果,不涉及选官标准和条件,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汉代地方治理中引用了儒学思想并取得良好效果,不涉及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结合所学知识,法家思想奠定了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排除D项。
5.【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书、门下省往往联合办公”、“召见尚书、中书、门下长官,共同讨论国政”可知唐朝三省办公集体化,故选A项;中央集权侧重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材料侧重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排除B项;据材料“皇帝常常在上朝之后,召见尚书、中书、门下长官,共同讨论国政”可知三省联合办公是由皇帝决定,因此是为加强皇权服务,排除C项;“名存实亡”不合史实,排除D项。
6.【答案】C【解析】由材料“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可知宋太祖明确了殿试的程序,强化了殿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科举考试录取程序,故选C项;隋唐开科取士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否定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最高一级,由皇帝亲自负责的殿试,而非省试考试,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科举考试的程序而非具体的内容,不能得出人才选拔标准提高的结论,排除D项。
7.【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万物本源,理在外,需格物致知,而陆王心学认为理在心中需要加强内心反省,但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强调儒家的伦理道德,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选D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也都强调理的作用,但强调理最终仍然是为了服务于现实政治,排除A项;赞同知与行合一,是陆王心学中王阳明的观点,而非两者之间的共同点,排除B项;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陆王心学主张加强内心修养,致良知,仍然需要克制私欲,但两者的克制私欲,恢复天理都只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排除C项。
8.【答案】B【解析】据材料“既要讲义,又要讲利”说明思想家认为要义利并重,改变了传统的重义轻利的观念,是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上的反映,故选B项;材料“义中取利”说明强调“义”的重要性,没有背离儒家思想,排除A项;经世致用强调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当时的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材料体现“义利并重”不是经世致用,排除C项;材料“义中取利”体现义为前提仍是儒家的体现不是资产阶级的逐利需求,排除D项。
9.【答案】B【解析】据材料“弃灰于道者断其手”、“弃灰于道者黥”、“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可知政府严惩破坏公共卫生之人,体现古人已具有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故选B项;政府对缺乏公共卫生意识的人予以惩罚是为保护环境,并非阶级矛盾的体现,排除A项;保护环境是维持统治的手段之一,“主要”一词夸大,排除C项;针对随意倾倒垃圾的现象,政府出台政策严惩不贷,是为保护环境,并未“苛严残酷随意”,排除D项。
10.【答案】A【解析】“用工之序有……”“模沙、冶金、分作有八”反映官营手工业的宋代铸币工序非常严格、规范,故选A项;宋代铸币是官营手工业,不是民营手工业,排除B项;宋代铸币不是冶金业,排除C项;宋代铸币是官营手工业,不是家庭手工业,排除D项。
11.【答案】C【解析】据材料“折算购买力……比唐朝时大大贬值”可知,明朝银子的购买力比唐朝下降,结合所学,明朝时期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以澳门为据点经营的贸易网络,以及西班牙经营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导致白银数量激增,购买力下降,故选C项;根据所学,明代农业经济和商品经济发达,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明代耕作技术更加进步,生产经验更为丰富,粮食产量比唐代高,排除B项;赋税征银也是白银大量增加的结果,并不是直接导致白银购买下降的原因,排除D项。
12.【答案】C【解析】据材料“路旁蒸饼……中路见卖蒸胡饼……巷口有鬻饼者”可知唐代出现流动的摊贩,故选C项;宋代坊市制度被打破,排除A项;早市为所有人服务,官营手工业为官府和皇室服务,排除B项;宋代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排除D项。
13.【答案】D【解析】“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表明宋朝市镇经济发达,故D项正确;宋朝商税成为政府收入重要来源,政府收入主要来源是农业税,故A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的经济发展,没有涉及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故B项错误;“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指的是市镇经济能够满足政府需求,没有体现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
14.【答案】B【解析】明清时期宋明理学是官方哲学,材料宗谱的主要内容“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符合儒家伦理道德,故选B项;宗谱的纂修反映出儒家思想的道德教化作用,与选官制度科举制无关,排除A项;材料“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并非士族独有,与维持血统纯正无关,排除C项;材料宗谱的纂修反映出儒家思想的道德教化作用,与士农工商的四民社会结构无关,排除D项。
15.【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唐代对王公、三品以上官员、士庶、庶人等群体的房屋建造有严格规定,这说明唐代房屋建筑等级色彩明显,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政治地位和社会等级影响房屋建造,并未反映经济实力,排除A项;材料的重点是唐代房屋建造体现等级色彩,并未体现崇尚节俭、避免奢华,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唐代体现等级色彩的房屋建造,与讲究礼仪、主次分明无关,排除D项。
16.【答案】D【解析】据材料“属国最高长官为都尉,不是划地而设,而是因部落而设,生产由部落首领管理”可知西汉时期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因俗而治的管辖措施,故选D项;材料所示是对少数民族管理的制度,与郡县制无关,排除A项;汉初由于实行郡国并行制而形成了王国问题,与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无关,排除B项;材料的重点是对少数民族因俗而治的管理制度,并非是沿袭了分封制,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
(1)商品经济发展;南方人口增加;种植结构调整(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大量种植也可);赋税制度改革(“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推行也可);江南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每点2分,任写3点得6分)
(2)巩固和发展小农经济(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促进区域化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和手工业的专业化生产;推动城市化发展。(每点2分,任写4点得8分)
【解析】
(1)从材料一的表格得出明清时期农村集市数量逐渐增长,农村贸易兴盛。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农村集市发展的主要原因有统治者的支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区域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的增加等。
(2)据材料二“它使原本互不相关的一个个自然条件、……在大范围、高层面上形成地区分工”得出农村集市的发展将区域联系起来,推动经济的分工协作;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进一步推动农产品商品化进程,推动农村贸易的发展,促进市镇的形成,有利于加强区域经济联系,降低生产成本,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18.【答案】
(1)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3分)
(2)程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2分)
影响:保证了皇权的独尊;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2分)
区别:唐朝中书省是三省之一,负责草拟政令;元朝实行一省制,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下辖六部。(2分)
(3)职能:负责承命拟旨;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传达皇帝谕旨。(2分)
(4)专制皇权不断加强。(1分)
【解析】
(1)据材料一“丞相、御史……朕为始皇帝”和所学秦朝制度知识可得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2)第一小问程序,唐朝三省的分工如下:中书草拟、门下审核、尚书执行、六部是具体执行机构,故可得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第二小问影响,据所学三省六部制的意义可得保证了皇权的独尊;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第三小问区别,据所学唐朝中央行政机构是三省制、元朝中央行政机构是中书省一省制可得唐朝中书省是三省之一,负责草拟政令;元朝实行一省制,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下辖六部。
(3)据材料三“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传达给……”可得负责承命拟旨;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传达皇帝谕旨。
(4)从三则材料涉及的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和军机处可得趋势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19.【答案】
(1)原因:东汉末年,察举制因腐败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曹魏政权稳固统治的需要。(4分)
(2)背景:隋朝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九品中正制下人才选拔权被世家大族掌握,以门第为标准选拔人才,不适应统治需要,影响中央集权。(6分)
(3)启示:制度革新要与时俱进,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选拔制度要合理、公正;选拔人才要德才兼备。(3分,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1)据材料一“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已为地方门阀士族所操纵和利用……使察举滋生了种种腐败现象”可得东汉末年,察举制因腐败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据材料一“曹操在北方稳定统治后,急需人才。曹操死后,曹丕在采纳陈群的建议后,开创了九品中正制”可得曹魏政权稳固统治的需要。
(2)据材料二“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这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才,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才”可得九品中正制下人才选拔权被世家大族掌握,以门第为标准选拔人才,不适应统治需要,影响中央集权;据材料二“隋朝在结束魏晋南北朝国家分裂局面后,百废待兴,而首先是解决国家所需的用人问题,于是科举制应运而生”可得隋朝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
(3)可从不同选官制度出现的原因,选官制度的特点和内容等方面概括。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实行的原因来看,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选官制,可得制度革新要与时俱进,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被取代的信息可得出,选拔制度要合理、公正;据材料二“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结合所学,好的选官制度从内容上看选拔人才应该德才兼备。
20.【答案】
(1)①门第观念淡化(或“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②人身依附关系减弱;③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松弛。(每点2分,共6分)
(2)①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或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②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点2分)
(3)关系:经济发展是社会变迁的基础,社会变迁反映经济发展。(3分,只答一个方面记2分)
【解析】
(1)据材料一“宋代商业已与国计民生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联系生产与消费、支撑城乡经济发展的经济命脉”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宋代商业繁荣,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社会观念,门第观念淡化,此外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日益发展,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城市经济职能增强,抑商政策有所松弛,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2)据材料二“浅议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之际思想家政治上主张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思想上,批判程朱理学,知主张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据材料“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首先辩证的看待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如经济发展是社会变迁的基础,社会变迁反映经济发展。其次,选取一个史实,据材料二“一种奔放前进的社会思潮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和相当群众基础的社会思潮”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之际思潮产生是因为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封建制度走向衰落,阶级矛盾尖锐,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明清之际进步思潮中的“工商皆本、批判君主专制”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