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18 14:5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检测卷
(考试时间:60
分钟
考试形式:闭卷
满分:100
分)
第Ⅰ卷(选择题
60
分)
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小明正在阅读“锦衣卫与东厂的设置”,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文化专制的强化
D.社会经济的发展
2.图1的皇帝指的是
唐太宗
明太祖
宋太祖
D.明成祖
图1
3.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
A.试题类型繁多
B.八股取士
C.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
D.以诗词为主要内容
4.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美食的角度揭示了颇具魅力的民族饮食文化,中国人开始吃上自产的玉米、马铃薯和花生制成的美食最早应在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5.明朝李时珍历时二十七年编成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著作,它是
A.《伤寒杂病论》
B.《齐民要术》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6.它由明代木匠出生的蒯祥等人设计,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它是
A.北京故宫
B.大明宫
C.北京外城
D.长安
7.如果要研究中国古代史上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可以查阅的书籍是
A.《齐民要术》
B.《农桑辑要》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8.关于明长城说法正确的是
A.是为了防御北方突厥贵族袭扰而修建的
B.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C.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D.阻断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
9.明末农民战争提出“均田免粮”口号,针对的是
A.明代“屯田政策”
B.土地高度集中,赋税十分沉重
C.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地主阶级的囤积居奇
10.民国学者、历史学家郭沬若这样评价李自成:“他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从陕北发动革命,……转战十余年。”他的主要事迹不包括
A.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B.建立了“大顺”政权
C.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
D.为了抗击清军而起义
11.改女真族为满族、改后金国号为清的是
A.努尔哈赤
B.阿骨打
C.皇太极
D.多尔衮
12.“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出兵侵占我国台湾;1662年,台湾复归中国所有。”以下主题与材料描述相一致的是
A.“马车夫”窃据宝岛,郑成功扬名中华
B.据沿海倭寇为乱,戚继光“鸳鸯”破贼
C.笃远洋七次矢志,明王朝威仪四海
D.称风浪骗居澳门,几百载流落他乡
13.电视剧《乔家大院》讲述了一代传奇晋商乔致庸弃文从商,怀抱以商救民、以商富国的梦,经历千难万险终于实现了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故事。“汇通天下”指的是
A.贩卖粮食
B.出售食盐
C.经营绸缎
D.开设“票号”
14.清朝前期吴江县的盛泽镇”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湖北的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苏州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这些材料反映了当时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人口数量的增长
15.清朝时期商业很发达,形成了一些商帮,其中影响最大的晋商和徽商来自
A.浙江、广东
B.广东、福建
C.山西、江南徽州府
D.山西、江苏
16.图2所示的现象可以反映清朝前期社会
A.
经济发展
B.
闭关自守
C.
危机重重
D.贫富分化
图2
17.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调发边卫充军。”这反映了清朝
A.设立关卡、禁绝贸易
B.抑制商业、实行海禁
C.重农抑商、打击海运
D.征收重税、限制商贸
18.清朝初期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的重要,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他们大力推行
A.发展对外贸易
B.生产工具改革
C.垦荒政策
D.户籍改革
19.为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清朝统治者从思想上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将人们的思想禁锢于牢笼之中。这里所说的“思想的牢笼”是
A.焚书坑儒
B.独尊儒术
C.分科取士
D.大兴文字狱
20.对军机处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军机大臣级别不高
B.
提高了行政效率
C.
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
D.
军机大臣只参与处理军务
21.学习明清历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最能概括这段历史全过程的是
A.中华的荣耀
B.东方的曙光
C.帝国的彷徨与衰落
D.王朝的振兴
22.“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评价的是清朝
A.设置驻藏大臣
B.加强君主集权
C.大兴文字狱
D.闭关锁国政策
23.在徽调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国粹”的剧种是
A.杂剧
B.豫剧
C.京剧
D.川剧
24.明清时期,小说和戏剧深受人民喜爱,主要是因为
A.人民文化素质很高B.封建社会走向衰落C.内容反映现实生活D.题材高雅不落俗套
25.中国古代一部长篇小说“划时代的把爱情悲剧和整个社会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艺术地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这部长篇小说是
A.《西游记》
B.《水浒传》
C.《三国演义》
D.《红楼梦》
26.1368年,定都应天府,建立明朝的是
A.李渊
B.朱元璋
C.杨坚
D.李世民
27.徐光启是明末科学家,他撰写的中国古代农学集大成著作是
A.《农政全书》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齐民要术》
28.故宫养心殿有一对漆红圆柱,上面镌刻着雍正帝手书的一幅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不加掩饰地表达了他对集权的渴望。为此,雍正帝
A.设立军机处
B.设置特务机构
C.设立南书房
D.实行八股取士
29.塑造康雍乾盛世的大清帝国,后来饱经外国侵略,造就了屈辱的中国近代史。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包括
A.官僚体制整体结构腐败
B.八旗兵军风军纪败坏、军备松弛
C.宦官专权导致政治黑暗
D.官僚机构臃肿、花费无度造成财政危机
30.明朝中后期,以市井芸芸众生为主人公的世情小说勃兴,这些作品,有的描绘小手工业者之间真诚互助的新型职业道德,有的歌颂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理想。这表明世情小说勃兴与下列哪一现象密切相关
A.民族矛盾尖锐
B.皇权高度膨胀
C.工商业经济繁荣
D.近代科学传入
第Ⅱ卷(非选择题
40
分)
非选择题共
4
题,其中第
31

6
分,第
32

12分,第
33

12分,第
34

10
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
材料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数学和可控实验为主,而是以四书五经为主,结果科学革命无以发生,中国的前现代生产经验试错型技术进步方式,也就无法转化为以科学实验为理论基础的现代技术进步方式。技术进步的停滞,最终导致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
——林毅夫《李约瑟之谜与中国的兴衰》
根据材料,指出明朝“以四书五经为主”的考试形式。(2分)
(2)你是否同意作者对于中西方差距不断拉大原因的解释?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4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它的设立与雍正初清廷向西北用兵有密切关系……它所承办的均为军国大政,且有人事咨询……但是,它又只起承旨、草诏、代发的作用,类似皇帝的秘书班子。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清朝前期编纂了一批类书
、政书、字典、律例、军事方略、诗文汇集……在《四库全书》编纂期间,凡是不利于清朝的,或是触犯了他们的忌讳的,都要加以删除和篡改,或是大量地进行销毁,甚至连宋代的书写到抗金的,明代的书写到抗元的,也遭到同祥的厄运。
——孔立编《中国历史小丛书》
材料三
康、雍之世
,政治还算清明,财政亦颇有余蓄。到乾隆时,虽然政治业已腐败,社会的元气,亦已暗中凋耗了,然表面上却还维持着一个盛况……清朝的衰机,可说是起于乾隆之世的。
——吕思勉著《吕著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说出“它”所指的对象。(2分)概述“它”的职责所在。(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朝前期统治者的“编纂”行为所产生的影响。(4分)
(3)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导致材料三中“清朝的衰机”的内部因素。(4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明代初期,郑和统率技术上最先进的?“宝船”船队出洋、远至爪哇、印度、非洲之角,郑和下西洋时,欧洲的探险时代尚未开始,……航海期间,郑和每到一地,便宣示中国当时皇帝的德威,厚赠遇到的君主。
——(美)基辛格《论中国》
材料二
(清朝时期)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广州一地,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
——(美)基辛格《论中国》
材料三
对外关系上说,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动地位,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显然逆转了……倭寇沿海骚扰,为南方各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明清之际,西方资本主义正在兴起,而中国的……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郑和船队最远到达的地方。(2分)分析该事件产生的历史影响。(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其反映的政策。(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率兵平息倭寇的民族英雄。(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的对外政策导致的严重后果。(2分)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清代前期,经过这一系列复杂尖锐的斗争,从台湾、黑龙江到蒙古,从新疆到西藏,在一个多世纪内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这种统一,有利于全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抗击外来的殖民主义侵略,维护祖国的独立,特别是祖国疆域的奠定,对于我国以后历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
——杨檀《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举一例清代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2分)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第三单元检测卷
(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6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B
B
D
C
A
D
C
B
D
C
A
D
C
C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B
C
D
D
C
D
C
C
D
B
A
A
C
C
第II卷(非选择题
40分)
本卷共4题,第31题6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第34题10分,共40分。
31.(1)八股文(2分)
(2)【答案一】判断:同意(1分)
理由:明清科举制度(八股取士)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者只能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从而阻碍了科技进步。(3分)
【答案二】
判断:不同意(1分)
理由:闭关锁国政策是导致东西差距拉大的主因。科举制考试偏文化和伦理教育、缺乏科学实验,只是造成东西差距的一个原因。(3分)
32.(1)军机处(2分)承办军国大政、人事咨询、承旨、草诏、代发(2分,答一点得满分)
(2)这种“编纂”行为是清朝文化专制政策的体现,它一方面巩固了封建统治(2分)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思想束缚,破坏了部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流传。(2分)
(3)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文化专制,政治腐败。(4分答2点得满分)
33.(1)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2分)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2分)
(2)闭关锁国(2分)
(3)戚继光(2分)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使中国与世隔绝,在世界上逐渐落伍(2分)
(4)对外开放则国强,闭关锁国则国弱等(2分)
34.(1)在台湾设置台湾府(或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2分)
(2)评分标准:
第一层次:观点明确,2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5-6分。得分不超过8分。
第二层次:观点较明确,1分。史论结合较好,逻辑较清晰,2-5分。得分不超过6分。
第三层次:观点不明确,0分。史论有结合,1-2分。得分不超过2分。
【答案示例】
观点:清朝前期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贡献。(2分)
论述:1684年,清政府设置了台湾府,巩固了东南海防。清朝通过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等措施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清朝通过平定噶尔丹的叛乱、大小和卓的叛乱,稳定了西北边疆;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清朝通过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侵略者,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综上所述,清朝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础,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们要坚决维护国家统一。(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