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二单元 6.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件(6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二单元 6.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件(62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8 13:3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2张PPT)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词人的情感。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宋代历城人。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辛弃疾(21岁)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耿京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是义端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并斩了这个叛徒;二是亲率50
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死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但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孝宗淳熙八年(1181)罢官。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铅山等地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起用,但都不长。

景: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12年,却投闲置散,做一个建康通判,不得实现报国之愿。作者不能被重用是因为他的几个特殊身份: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不肯让他带兵复国。
在这种情况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他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大好河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于是写下这首慷慨激昂的词。
诵读: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题目解说
“水龙吟”
为词牌名。建康,
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
东吴、东晋、宋、齐、梁、
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
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
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
(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登高而赋是因为凭高远眺时看到一些触动自己的心弦的东西生发出慨叹。
掌握生字读音;
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充满感情的朗读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的意思。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这首词写于什么时间地点?
2.思考:词人登上赏心亭看到了什么景色?找出写景的句子。包含了哪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你能体会词人什么样的心情?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此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
忧愁和愤恨。
此三句写什么?诗人的情感如何?为何如此呢?
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3、诗人见如此壮美的远山,又是秋高气爽之时,为何诗人说远山在“献愁供恨”?
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词人的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
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报国无门。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抒发内心负担。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4、“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深意?

这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
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
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这里的“游子”又是指谁呢?
游子指辛弃疾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
“落日”
“断鸿”
 
  
 
1.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片通过“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等意象,为我们描绘了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气象宏大,寥廓苍凉。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表达了作者飘零江南的愁恨、抑郁和孤独之情。
2.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无人会,
登临意。
  看、拍、会、登
  “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是知己。
情感
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
无人会,
登临意。


急切悲愤
忧愤孤寂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作者在赏心亭看到什么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请把词中描写作者所见的触发他的思绪的景、物的文字找出来?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江景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
山景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
落日、断鸿、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
江景
山景
落日
断鸿
游子

境?
修辞手法?
深层含义?
深层含义?
“游子”指谁?
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江景
水天相接,无边无际,显得空寂苍凉。
山景
比喻,清秀之美。移情入景,满怀愁恨
落日
断鸿
游子
深层含义?
深层含义?
“游子”指谁?
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江景
水天相接,无边无际,显得空寂苍凉。
山景
比喻,清秀之美。移情入景,满怀愁恨
落日
喻南宋国势衰颓,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悲凉心情。
断鸿
游子
深层含义?
“游子”指谁?
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江景
水天相接,无边无际,显得空寂苍凉。
山景
比喻,清秀之美。移情入景,满怀愁恨
落日
喻南宋国势衰颓,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悲凉心情。
断鸿
喻因飘零的身世而悲苦和孤寂的心情
游子
“游子”指谁?
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江景
水天相接,无边无际,显得空寂苍凉。
山景
比喻,清秀之美。移情入景,满怀愁恨
落日
喻南宋国势衰颓,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悲凉心情。
断鸿
喻因飘零的身世而悲苦和孤寂的心情
游子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江景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
山景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

落日、断鸿、游子
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
无人会,
登临意。
人的动作
找出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情感
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
无人会,
登临意。


急切悲愤
忧愤孤寂
上片:
景色:
江天、山景、落日、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寓情于景
直接抒情
问题探讨:
2、下片用了哪些典故?分别表现了词人哪些“登临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季鹰归未?
体会词人的
“登临意”
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西晋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的味美的鲈鱼,于是弃官回乡。
        ——《晋书·张翰传》
  作者借张翰这一典故①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③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1)尽西风,季鹰归未?
   
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为国忘私的宽广胸怀,同时也讽刺了那些不顾国事,钻营私利的人。
  
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后来许汜把这事告诉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          ——
《三国志·陈登传》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世说新语·言语》载,桓温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经长到几围粗,便感慨地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说树已经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从“休说”“怕应羞见”可以看出辛弃疾对张翰和许汜是不赞同的,辛弃疾希望去收复失地,抗击金兵,洗雪国耻。用桓温的典故,词人表达了自己已经渐渐衰老,可是祖国仍处在飘摇的风雨中,自己杀敌报国的壮志却难以实现的痛苦心情。
3.
在前两个典故中,辛弃疾是怎样的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辛弃疾借用桓温的典故想要说明什么?
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根据典故谈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张翰
—念鱼归隐
(否定)
许汜
—谋取私利
(否定)
刘备
—雄才大略
桓温
—时光流逝
—乡思、仇恨
、激愤
—为国为民
—控诉当朝、哀叹虚掷年华
思考
---鄙夷自私自利、胸无大志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季鹰归未?
张翰
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许汜
刘备
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桓温
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季鹰归未?
张翰:念鱼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时光流逝
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休说鲈鱼堪鲙,
尽西风季鹰归未?
张翰:念鱼归隐
-乡思、仇恨
、激愤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时光流逝
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休说鲈鱼堪鲙,
尽西风季鹰归未?
张翰:念鱼归隐
-乡思、仇恨
、激愤
许汜:谋取私利
-为国为民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时光流逝
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休说鲈鱼堪鲙,
尽西风季鹰归未?
张翰:念鱼归隐
-乡思、仇恨
、激愤
许汜:谋取私利
-为国为民
刘备:雄才大略
-控诉当朝、哀叹虚  掷年华
桓温:时光流逝
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写辛弃疾自伤不能实现理想,又叹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孤寂。
思考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写辛弃疾自伤不能实现理想,又叹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孤寂。
下片:
张翰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雄才大略
桓温
—叹时光流逝
用典

为国为民
“登临意”
上片
写景
抒情
无人会,登临意
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下片
直接
言志


休说鲈鱼堪鲙,
尽西风季鹰归未?
既写了有家难归的相思,又抒发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对不思复国的南宋朝廷的激愤。
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抒发自己远大的抱负和胸襟。
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控诉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人才,使爱国志士无所作为,虚掷年华。
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写辛弃疾自伤不能实现抱负,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
上片所写景物,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引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
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故叠用,表达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内涵,体现了稼轩词擅长用典、“以文为词”的特色。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归纳总结
背诵: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江景
水天相接,无边无际,显得空寂苍凉。
山景
落日
断鸿
游子
修辞手法?
深层含义?
深层含义?
“游子”指谁?
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1)辛弃疾字
,号
,山东济南人,
时期爱国词人,其词抒写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与
共为豪放派的代表。
幼安
稼轩
南宋
苏轼
(2)古诗词中常有化用现象,指出与“遥岑出寸碧,远目增双明”相对应的词句________
(3)韩愈有诗句“将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篱”,辛弃疾有词句___________皮日休有诗句“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三者在写作特点上有共同之处。
“遥岑远目”
“玉簪螺髻”
词到苏轼手里进一步扩大了题材和意境,建立起豪放的词风。但豪放词到辛弃疾手里才臻于完善而达到高潮。
苏辛词比较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比较《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1.这首词上片勾画出的农村夏夜图具有怎样的特点?词人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
月色皎洁,稻花飘香,农村的夏夜是优美的;月光惊动了鸟鹊,清风惊醒了鸣蝉,农村夏夜是宁静的;一片片蛙声是在诉说丰收景象,夏夜的气氛又是热闹的、欢乐的。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鹊声、蝉声、蛙声衬托夏夜的静谧。
2.“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两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它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应为“溪头路转,忽见社林边旧的茅店”。在山前疏雨将来时,“忽见”从前歇过的那家茅店,心情是惊喜的。用倒装句除了满足韵律的需要外,将“忽见”后移也可强调惊喜之情。
写作背景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