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学习本词的表达技巧。
2、感悟苏轼达观的处世态度。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
【教学重点】
1、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教学过程】
导入: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初感知:
上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下片: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景物和心境,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景象和感受。
设疑自探:
1、词中苏东坡是怎样的一个人?
2、本词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途中遇雨写起,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3、本词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思考词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举例说明。
4、古今不同读者对此词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是“旷达之语”,也有人认为是“归隐之语”你的理解呢?
设疑自探:
1、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雨后东坡——堪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气定神闲)、旷达乐观形象。
2、情 怀:
本词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途中遇雨写起,表现了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吟啸自乐的豁达心境,也暗喻词人在人生逆境中泰然自若、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的情怀。
3、手法:
本词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词人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举例说明。
明确:
⑴以小见大
⑵一语双关
⑶情景交融
自 由 展 区:
赏析诗句:
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2、一蓑烟雨任平生。
3、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1、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
“轻”,并不是他行走的“轻快”,而是他的心情“轻松”,是他乐观精神的一种体现。“竹杖芒鞋”本是草野百姓的装束,也是苏轼在黄州“半是闲人半是罪人”处境的体现。而“骑马”,是官者的形象,所以这一句,鲜明的表现了被贬苏轼的精神境界是超然的。
2、“烟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政治上的风雨。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对人生 道路上的各种政治风雨的考验。现在所面临的政治祸难又算得了什么?一个“任”字,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也体现出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
3、 “风雨”的理解。共有三层意思,一指“自然界中的风雨”,二指苏轼遭遇的“政治风雨”,三指作者“心中的风雨”,“也无风雨也无晴”,是指苏轼的内心没有风雨阴晴的差别,他不因天晴而喜,不因雨天而悲。他怀着一颗超然物外的心,按照自己预定的人生道路悠然前行。
“归去”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归去”是否相同?他要归向何处? (1)、归朝廷。苏轼年少时接受的主要是儒家思想,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因此在苏轼的一生中,都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归田园。他自己比较喜欢老庄的作品,不自觉也会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3)、归佛门。自己取名东坡居士,和佛印等人的交往较密,可以看出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也非常大。
(4)、“归去”——回归自我精神家园。
他汲取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能够以儒家思想担纲,以道家思想养气,以佛教思想超脱。使得他在顺境与逆境的变更中,在入世和出世的交互中,在儒道佛的碰撞中,得到了融汇、统一,达到天趣洋溢,生机浩然,超然无景,自足完满的人生境界,以一种赏爱的态度去应对人生的风雨。
陶渊明独善其身归隐田园,苏轼所归之处是一个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宁的精神家园。
总结:一次偶然的出行,一场自然的风雨,引发了穿越历史的人生感悟,豁达、超脱,这就是《定风波》,这就是苏轼。
【授奖词】 他的文学成就举世无双,他的人生却充满坎坷,然而再多的挫折与磨难也没有将他打倒,他始终笑对生活中的无奈,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他开宋词豪放派的先河,影响了后世的词……苏轼的贡献是无穷的,是伟大的!他自然如雪映梅花,水流石上,率性闲适,自成风流。一支竹管笔,指点山河,评论古今,干净优雅,韵致高迈。
但,更让千古士子倾倒的,是他豪迈中的多情,潇洒中的温柔,飘逸中的细腻。
苏轼,是苏轼的天赋成就了自己,笑傲江湖,淡对人生。
苏轼,更是蜀中山川风物孕育的奇子,胸襟如海,眼界超迈。
在梦中,先生沐风而立,一站就是千年。
板书设计
定风波 苏轼
事:苏轼遇雨
怀:遇事要泰然从容、乐观、旷达
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挫折、磨难、逆境
表现手法:比喻、一语双关、以小见大
留作业
默写这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