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和意义,认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我国历史传统与现实特点,正确分析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繁荣是实现民族大团结的基础。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和意义
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教学方法】图表法、史料分析法、比较法、虚拟情境教学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基础认知】
导入: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是什么?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是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传统。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民族问题的现实情况是,各民族出现"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并且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前提和条件是什么?这一制度的前提是必须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条件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依据呢? 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成为这一制度的法律依据。
探究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
(1)我国统一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2)"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3)各民族在长期反侵略斗争中形成的政治认同;
(4)各地区的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距;
我国目前设置了几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设立情况:5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最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有哪些意义?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充分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①政治方面--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②经济方面--采取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③文化方面--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创造条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
④西部大开发战略
探究2:当代中学生应怎样维护民族团结?
(1)要积极学习和宣传我国的民族政策;
(2)要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
(3)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4)关心少数民族同学等
【板书设计】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概念:
2、实施:5个
3、 意义:
二、共同繁荣发展: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