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单元 年、月、日 备课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单元 年、月、日 备课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5-19 09:4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单元 年、月、日
第1课时 24时计时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例1及第3页练一练第1,2,3题。
【教学目标】
1.在观察、交流电视节目预告的活动中,经历了解24时计时法的过程。
2.了解24时计时法,知道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关系,会进行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转换。
3.感受24时计时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生活
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24时计时法,会运用24时计时法表示某一时刻。
【教学难点】
学会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相互转换。
【教学准备】
PPT课件、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旧知引入
介绍普通计时法(出示钟面模型,拨几个时刻)。
师:同学们,现在钟面上是几时?你可能在干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我们知道一天中有两个8时,一个是上午8时,一个是晚上8时,这种计时方法就是我们常用的普通计时法。
二、教学新知
1.PPT课件出示中央电视台某时期部分频道固定电视节目预告。
师:请看,这是中央电视台的某时期部分频道固定电视节目预告,说说你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1:14频道每天16时30分播放《动画大放映》。
生2:16时30分就是下午4时30分。
生3:晚上7时《新闻联播》开始播放。
生4:22:45《快乐汉语》开始播放。
师:这些节目预报告中用的还是普通计时法吗?这里用的是一种新的计时法——24时计时法(板书)。
2.介绍24时计时法。
钟面上只显示从0时到12时,所以同一时间在一天内显示2次,常引起误会,因此邮电、交通、广播电视等部门计时时,为了简明且不易出错,都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这种计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
3.合作探究24时计时法。
师:拿出你们的钟面模型,拨动时针和分针,让它们都指向12,观察钟面。
  说明:晚上的12时是旧的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也可以说成是0时。24时计时法就是从0时开始计时。现在将时针拨动一圈,它走了几个小时?
(生随老师一起拨动)
生:走了12个小时,从夜间0时转动到中午12时。
师: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发言小结:从夜间0时转动到中午12时是第一圈,一天没有结束。
师:继续转动到12时,说说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在小组中和同学交流一下。
生:从中午12时到夜间24时是第二圈,时针在钟面上转2圈就是一天,一昼夜有24小时。
师:在你的钟表模型上拨出每个时刻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设计意图: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感受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联系。
师:在拨动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13时表示第二圈的1时,20时表示第二圈的8时,24时表示第二圈的12时。
生2:13时就是下午1时,20时就是晚上8时,24时就是晚上12时。
师强调:24时也叫做0时。
师:你会给下面的时刻换一种说法吗?(PPT课件出示)
  10时     15时     18时     20时
生: 上午10时 下午3时 下午6时 晚上8时
师小结:把24时计时法转换成12时计时法时第一圈要直接加时间词,第二圈加时间词并减去12。
师:再把下面的时刻换一种说法。
上午9时   中午12时   深夜12时
生:9时    12时     0时或24时
师小结:用24时计时法计时时,从夜里12时到中午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从中午的12时到夜里的12时,时针所指时数要加上第一圈走过的12小时。
如:下午2:30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为14:30或14时30分。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依次找学生用24时计时法读一读表中时刻,再用12时计时法表述,培养学生说话的完整性。
2.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2题。
先找学生总结12时计时法转换成24时计时法的方法,再找学生表述时刻。
3.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3题。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四、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汇报。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24时计时法
普通计时法,也叫12时计时法
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中我注重让学生亲自动手拨一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自己能够总结出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联系和区别。
[不足之处] 本节课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相互转换是难点,学生掌握得不够扎实。
[再教设计] 在今后的课堂上要多设置一些趣味游戏,多找学生说一说,练一练,夯实基础。
第2时 计算经过的时间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例2及第5页试一试、练一练第1,2,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自主尝试计算、交流同一天内经过的时间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会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同一天内完成某件事情的时间。
3.了解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求经过时间的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时刻和时间的含义。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小华的妈妈是超市的营业员,每天工作都很辛苦,小华心疼妈妈。有一天小华妈妈下班到家,小华依偎在妈妈的怀里问:“妈妈你每天那么累,你工作的超市每天营业多少个小时啊?”妈妈抚摸着小华的小脑瓜说:“好孩子,你帮妈妈算算吧!”可是小华才上一年级,你能帮她计算一下吗?
二、教学新知
1.创设情景,引出情景图。
师:(PPT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例2的情景图)观察时间情景图,从图上你了解到了什么?
生1:超市周一至周五每天9:00开始营业,20:00关门。
  生2:周六、周日每天8:30开始营业,21:00关门。
师:谁能帮小华算一算这个超市周一到周五每天营业多长时间?
生1:数数法:就是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地数,共11小时.
生2:作差法:可以用结束时间减去开始时间。
师:谁不同意他说的方法?
生:不能说时间,要说时刻。
师:说得非常好。钟表上时针和分针所指向的每一个位置都叫做时刻。例如:9时、8时、9时30分,都叫做时刻。时间就是从一个时刻到另外一个时刻的间隔,也就是经过的时间。
师:谁能用时刻相减来计算一下周一到周五的营业时间呢?
生:20:00-9:00=11(小时)。(教师进行画图演示)
这个超市周一到周五每天营业11小时。
师:那么周六、周日呢?谁会计算?
生:21:00-8:30=12小时30分。
师:你是怎么计算的呢?
生:把21:00写成20:60,时减时,分减分。
师:他总结得很好。在分不够减的时候,借一小时表示60分钟。
师:对上面的周一到周五和周六、周日的经过时间的计算,谁能总结一下呢?
生1: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
生2:必须是在同一天内的计算。
师:都同意他们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时刻的书写,要写成几时几分或者电子表的形式。
师:经过的时间要用几小时或者几小时几分或者分钟来表示。
2.拓展延伸。
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
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
开始时刻=结束时刻-经过时间
三、练习巩固
1.完成教材第5页试一试。
学生采用三种方法计算路上经过的时间。
2.完成教材第5页练一练第1,2,3题。
四、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你们真的很棒!帮助小华解决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们收获了什么呢?分享给大家吧!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计算经过的时间
数数法:1小时1小时地数      
作差法: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
画图法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并总结问题,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总结的能力,试题设置得层层递进,学生的能力也逐渐地提高。在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对知识的总结更加深刻。
[不足之处] 1.对课前的学情掌握得不是很到位,也没有及时做调整,总抱有一种“害怕学生学不会,不相信学生”的心态,放手不到位。
2.本节课练习题设计得相对较少,应适当减少中间的重复环节,多些练习题的设计,以更好地巩固学生对经过时间的理解。
[再教设计] 再次教学时,应多设计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源于生活。
第3课时 24时计时法的有关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6页例3及第6页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尝试计算、交流不在一天内经过时间的过程。
2.会用自己的方法计算不在一天内完成某件事情的时间。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作为一个
中国人的自豪感,树立为国家作贡献的志向。
【教学重点】
掌握有关时间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有关时间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
师: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船发射成功的资料,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了解到的情况?
(学生可能会说宇航员是谁,以及成功发射和安全返回的时刻)
师:你们真棒!收集到了这么多有关航天飞船的信息。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信息来看几个问题。
二、自主探索
1.提出计算“神舟”五号飞船围绕地球飞行了多长时间的问题,让学生试着计算。
师:2003年10月15日9时“神舟”五号发射成功,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安全返回。请同学们试着算一算“神舟”五号飞船绕地球飞行了多长时间。
(教师PPT课件出示“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返回的时刻,先让学生说说计算思路,再列式计算。)
生: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
2.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不同算法的机会,鼓励学生的个性化算法。
生1:我是1小时1小时数的,10点、11点、12点……24点、1点……数出的结果是21小时23分。
生2:我是先算出15日当天经过的时间,再算16日的。从15日9时到15日24时是15个小时,15日的24时也是新的一天16日的0时,从16日0时到6时23分是6小时23分。15小时加上6小时23分等于21小时23分。
师生总结算式:24时-9时=15小时
15小时+6小时23分=21小时23分
答:飞行了21小时23分。
如果学生有其他方法,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3.提出计算“神舟”七号飞船围绕地球飞行了多长时间的问题,让学生试着计算。
师:2008年9月25日21:10“神舟”七号航天飞船发射成功,2008年9月28日17:37安全返回。请同学们试着算一算,“神舟”七号航天飞船绕地球飞行了多长时间?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
4.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不同算法的机会,鼓励学生的个性化算法。
生1:可以分别计算出每天飞行的时间,再相加。25日是2小时50分,26日、27日都是24小时,28日是17小时37分,合计68小时27分。
生2:飞行的时间不到3天,可以分段计算。25日21:10~27日21:10是2天,27日21:10~28日17:37是20小时27分,一共飞行2天20小时27分。
如果学生有其他方法,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6页练一练第1,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对于学生集中错的地方教师重点讲解。
四、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汇报。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24时计时法的有关计算
25日:2小时50分
25日21:10~27日21:10 2天
26日:24小时
27日21:10~28日17:37 20小时27分
27日:24小时
一共飞行:2天20小时27分
28日:17小时37分
合计:68小时27分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通过学生自己搜集的有关航天飞船的知识展开学习,激发了学习兴趣,本节课重、难点已经讲透,确保学生们在每一个环节都参与其中。
[不足之处] 1.对课前的学情掌握得不是很到位,也没有及时做调整,总抱有一种“害怕学生学不会,不相信学生”的心态,放手不到位。
2.整节课我认为还可以采用竞赛或者游戏的方式进行,提高学生做题的效率和积极性。
[再教设计] 再次教学时,要多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体会集体荣誉感,多涉及一些游戏环节。
第4课时 年、月、日的认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材第8~11页例1、例2、例3及第10页练一练第1题,第11页说一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天数和平、闰年的判断方法。
2.通过观察、操作、实践探究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培
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平、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是哪年?哪月?哪日?(找生回答)
师:你出生在哪一天?
(学生交流时间并说说自己的出生日期)
师:看来,年、月、日与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请大家继续观察,(PPT课件播放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阅兵式场面)谁来说说这是哪个场面?(指名学生回答)
师:年、月、日真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呀!大家想不想学习更多与年、月、日有关的知识?那就让我们一起开始今天的“年、月、日”之旅吧!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PPT课件出示生活经验图,说说下面每件事需要经过多长时间。
(1)跑完100米需要(    )。
(2)打一场篮球比赛需要(    )。
(3)中央电视台演播《春节联欢晚会》需要(    )。
(4)从开学到国庆节需要(    )。
(5)从你上小学到现在需要(    )。
2.PPT课件出示2012年、2013年的年历。
师:仔细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一年有12个月。
生2:有的月是31天,有的月是30天。
生3:2012年2月是29天,2013年2月是28天。
3.根据年历卡把2012年、2013年每个月的天数填在教材第10页的表格中。
师:观察表格,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2012年全年有366天,2013年全年有365天。
4.借助歌诀或者拳头记忆法识记每月的天数。
(1)歌诀记忆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2)拳头记忆法。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的拳头图)凸起的地方是31天的月份,凹下去的地方是30天的月份(2月份除外)。
5.观察2000年到2011年的2月份的月历。(PPT课件出示)
师:请你们仔细观察,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2000年、2004年、2008年的2月份是29天,其他年都是28天。
生2:每4年中就有一年的2月是29天。
师总结:2月是28天的年份叫做平年,是29天的年份叫做闰年。平年每年有365天,闰年每年有366天,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
6.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公历年份不是整百的年份的,用年份除以4,如果刚好整除,没有余数,这一年就是闰年;如果除完后有余数,这一年就是平年。如,2008年是闰年,2009年是平年。
公历年份是整百年份的,必须除以400,如果没有余数,这一年就是闰年;有余数,这一年就是平年。如,1900年不是闰年,而2000年是闰年。
小结快速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如果不是整百年份的,让该年份的后两位除以4;如果是整百或整千年份的,让该年份的前两位除以4。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10页练一练第1题。
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观察今年的年历完成解答。
2.思考教材第11页说一说。
考查学生对平年、闰年的判断,教师先找学生说一说自己出生的年份,再用上面总结的方法去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最后让学生说出自己18岁时的年份,自己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
四、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汇报。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年、月、日的认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年  12个月   365天或366天
歌诀: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2月是28天的年份叫做平年,是29天的年份叫做闰年。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给学生出示了这几年的年历表、月历表,学生自己观察得出了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学生自己能判断出平年、闰年。整百、整千年除以400,一般年除以4判断。
[不足之处] 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完整,没有着重强调学生说话的完整性,有些学生不知道什么样的年是整百年。
[再教设计] 再次教学时,要加强指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也要注意自己语言的规范性,为学生树立数学语言准确性的观念。
第5课时 月历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例4及第13页练一练第1,2,3题。
【教学目标】
1.观察月历,探究月历中的数学规律,应用简单的运算正确解答问题。
2.经历小组合作、质疑提问的过程,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尝试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重点】
探究月历中的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
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2012年2月月历。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日子一天天地在过,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离不开月历,今天我们就观察一下这
张小小的月历,看看月历中有没有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师:同学们,观察自己手中的月历(2012年2月月历),把你的发现写下来,和你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师:这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六是几号?第二个星期六是几号?第三个呢?
生:这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六是4号,第二个星期六是11号,第三个星期六是18号。
师:那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
生:一周有7天,每隔6天就是一个星期六,星期一到星期六都是这样重复的。
师:用你们发现的规律回答兔博士的问题:你能推算出下个月的10号是星期几吗?(PPT课件出示)
生:下个月的10号是星期六。
2.虚线框。
教师出示在2012年2月月历中的虚线框。
 6  7 
 13 14   15 16 
 22 23 
师:我这里有一个神奇的虚线框,它每次能圈出4个数字,你们看看它圈上的数字有什么规律?
学生观察并讨论,得出6+14=13+7=20,15+23=16+22=38,对角上两个数的和都相等。
师:这个神奇的虚线框不仅可以移动,还可以放大呢,看看它变大后圈上的数字有什么规律。
 5 6  7 
 12 13 14 
 19 20 21     8 9 10 
 15 16 17 
 22 23 24 
生1:对角两个数的和相等,5+13=12+6,13+21=20+14,8+16=15+9,16+24=23+17。
生2:5+13+21=7+13+19,8+16+24=10+16+22。
师:由此可见,月历的虚线框中对角上相同个数的数相加的和相等。
3.连续日期。
师:你们知道阿凡提吗?巴依老爷曾用一个特别难的问题考过他,你们想知道是什么问题吗?
师:有连续的3天的日期,它们的和是48,你们能算出来是哪3天吗?小组讨论看看你们能不能比阿凡提还聪明?
小组讨论后展示答案。
生:48除以3就是中间一天的日期,所以这三天是15日、16日、17日。
师:你们真是比阿凡提还聪明!那么连续的5天日期的和是65呢?请你观察手中的月历,找一找,算一算。
生:可以用65除以5就是中间一天的日期,所以这五天是11日、12日、13日、14日、15日。
师总结:连续奇数个的日期和除以天数=中间一天的日期。
三、巩固理解,增强应用意识
1.2008年1月1日是星期二,1月25日是星期几?
2.如果连续3天的和是60,你能算出是哪3天吗?
3.完成教材第13页练一练第1,2,3题。
四、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在一张小月历中发现了这么多的乐趣,可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是多么的重要,希望同学们能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月历中的数学问题
1.第一个星期六是4日          
2.第二个星期六是11日         
3.第三个星期六是18日         
4.48÷3=16 15日、16日、17日      
5.65÷5=13 11日、12日、13日、14日、15日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总结问题,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总结的能力,试题设置得层层递进,学生的能力也逐渐地提高。在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拿着月历观察才能得出结果,语言总结不到位。
[再教设计] 再次教学时,要加强指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也要注意自己语言的规范性,为学生树立数学语言准确性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