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5课 钢铁长城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人民海军、人民空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及其发展壮大的史实;知道新时代的强军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料、收集课外资料、观看影像资料等,说明人民海军、人民空军和导弹部队发展过程的历史,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国防现代化即钢铁长城的形成原因,认识科技强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比较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钢铁长城的形成,反映了国家和民族的日益强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坚固的国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学生国防观念,从而使学生树立起为中国的国防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重点:现代化海军、空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了解当前我国国防建设的新动向。
难点:科技在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国防力量的强大与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联系。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1949年10月1日阅兵式和2019年10月1日阅兵式。
引入:电影《战狼2》和《红海行动》剧照。
提问:从两次国庆阅兵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国防力量日益强大。
提问:钢铁长城的含义?
补充:(1)人民军队英勇作战的优良传统。(2)人员素质的提升。(3)先进的武器装备。
【内容探究】
一、陆、海、空军的建设
(一)陆军
1.展示图片:
某重装陆军部队
2.教师讲述:新中国成立后,陆军的新发展。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是陆军,兵种也比较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陆军的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发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种的现代化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
3.教师过渡:陆军是人民军队中最早建立的军种,那么其后建立的军种是哪一个?(学生回答)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有关海军的内容。
(二)海军
1.海军的建立和发展
史料一 我们的人民武装力量必须保存和发展起来。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
——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史料二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以起义的国民党重庆号巡洋舰、海防第二舰队和招商局的几艘舰船组成华东军区海军,这是人民解放军最早的一支海军。
教师: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直到1949年,一百多年间,中国沦落为一个有海无防的国家。帝国主义侵略军任意横冲直撞,祖国的大好河山屡遭列强宰割。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强大的海军。说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部队建立的时间、名称。
学生:1949年初;华东军区海军。
教师:我国现代海军由哪几支舰队组成?有哪些主要兵种?
学生:舰队:北海舰队、东海舰队、南海舰队。兵种: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
2.教师设疑:强大的航母编队集防空、反舰、反潜以及对岸攻击的作战能力于一体,是当今海战场上的“海上霸王”。说出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的名称和入列时间。
学生: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3.教师设疑:我国海军装备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我国海军的逐渐强大有哪些重大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我国海军装备现代化科技含量不断增加,我国自主研制的军舰逐渐增多。说明我国科技迅速发展,科技对军队的更新起着决定性作用。作用:保卫祖国的海防,抵抗外敌入侵。
4.学生讨论:为什么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海疆?
教师归纳:纵观新、旧中国海军的发展史,旧中国基本上是有海无防。尽管洋务派建立过近代海军,但腐朽的封建王朝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对外奉行妥协政策,中国海军没有起到保卫祖国海疆的作用。而新中国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有强大的国力做后盾,自行研制新型武器装备的能力大大加强,从而使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海疆。
教师小结、过渡:新中国的国防建设不但在海军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而且在空军建设上也有重大突破。
(三)空军
1.展示史料:
“1957年国庆阅兵过程中,当飞机飞越天安门广场上空接受检阅时,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指着飞过去的飞机,高兴地对外宾说:‘我们自己制造的飞机飞过去了。’”
教师提问:毛泽东这句话说明我国的空军有什么新的发展?
提示:我国空军装备的飞机走上了国产化的道路。
2.展示图片:
歼-20战机
教师讲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
3.教师设疑: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初,刚刚诞生的人民空军参加了哪场战争?结果如何?人民空军建立以后,其发展状况如何?
学生:抗美援朝战争。
结果:取得了辉煌战绩。
发展状况:(1)人民空军建立早期,飞机主要从国外购买,后来逐步走上国产化道路。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后来,我国又制造了各种型号的歼击机、轰炸机和强击机。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成为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士。
4.教师设疑:比较人民空军和海军的发展历程,说出两支军队发展过程的共同点。
学生:逐渐强大;现代化科技含量不断增加;我国自主研制的武器不断增多。
教师过渡:20世纪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的不断恶化,中国一度面临两霸施压的艰难境地:美国在中国南面侵略越南,苏联集结军队于中苏边境并多次进行武装挑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不断对中国施以核威胁和核讹诈。我国开始组建导弹部队。
二、导弹部队的发展
1.展示图片:
东风-21弹道导弹
2.教师提问:我国的战略导弹部队是何时建立的?它主要担负什么任务?
提示:我国的战略导弹部队组建于1966年,它主要担负核反击等任务。
3.教师讲述:我国的战略导弹部队的基本情况。
我国的地地战略导弹部队开始创建于1957年,时属炮兵建制。1959年决定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教导大队第一教导营扩编为地地导弹战斗营,这是我国第一支地地导弹部队,也是今天战略导弹部队的“种子部队”。1966年,中央决定组建第二炮兵部队,直属中央军委领导,原地地导弹部队划归第二炮兵建制。同年,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正式成立,被命名为“第二炮兵部队”。2015年,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
三、新时代强军之路
1.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鲜明提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我国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不断推进。
史料一 实现强军梦想,要做到三个牢记:一是要牢记,坚决听党指挥是强军之魂……二是要牢记,能打仗、打胜仗这是强军之要……三是要牢记,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这是强军之基……
——习近平
史料二 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赋予军队政治工作的庄严使命。
——习近平
史料三 “实践证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间,是人民军队砥砺前行、劈波斩浪的5年,从脖子以上到脖子以下,从横向到纵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场重塑重构已经使我军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军队能打胜仗的能力和优势进一步增强,党和国家事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教师提出问题:中共十八大以来,人民解放军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主要从哪些方面着手?
学生:(1)召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2)成立五大战区,即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调整组建五大军种,即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
(3)构建军队联合作战体系,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队主建的新格局。
2.党对军队建设提出的目标
史料展示
国防和军队建设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国家安全环境的深刻变化,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建设强大的现代化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打造坚强高效的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作战体系,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
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趋势和国家安全需求,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益,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大的提升。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力争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中共十九大报告
教师提出问题:中共十九大上,党对军队建设提出了什么目标?
学生: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3.教师: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你能说出“钢铁长城”的含义吗?由新中国的“钢铁长城”,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学生讨论。
教师:“钢铁长城”主要指人民军队英勇作战的优良传统与先进的武器装备相结合,构筑了坚固的保卫祖国疆土和安全的防线。这就是“钢铁长城”。
认识:为祖国国防事业的迅速发展而自豪;为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而自豪;为祖国更加繁荣而努力学习等。
【课堂小结】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在保卫祖国边疆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维护我国安全和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钢铁卫士。
钢铁长城人民海军建立:华东军区海军建立发展:装备、兵种人民空军考验:抗美援朝战争发展:装备国产化、空军现代化导弹部队组建和发展:1966年,第二炮兵部队→2015年,火箭军主要任务:核反击强军之路:军队建设、战区建设、政治工作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影响;知道万隆会议的概况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能够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阅读、自学、概括和归纳能力;通过激励,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和中国的现实,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激发爱国热情;通过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领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及其对处理国与国、人与人关系的重要价值。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万隆会议。
难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美苏对华政策的不同和万隆会议上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指责攻击;正确分析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国内外复杂形势。
【导入新课】
PPT呈现: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1)公告中的“本政府”成立于哪一年?从公告中可以获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2)公告中的“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充分说明了什么?
教师过渡:这是中国人民盼望已久的宣言,这是从旧时代向新时代迈进的宣言,这是震撼世界的宣言,它宣告经历了无数次深重灾难的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从此告别了屈辱的历史,拥有了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祖国,拥有了自己的政府。之后,中国在外交舞台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业绩。中国到底取得了哪些骄人的外交成就呢?我们今天来学习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内容探究】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
1.展示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漫画中这个任人宰割的清朝官员是谁的写照?而周围那群举着鞭子、举着刀枪的强盗指的又是谁?可以用哪些词汇来形容这一情形呢?
提示:清朝官员指的是清政府。强盗指的是西方列强。被迫、屈辱的外交。
2.教师过渡:旧中国的外交是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的外交。那么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形象有没有根本的转变?请看材料。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3.教师提问:由以上材料分析新中国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提示: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4.教师讲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环境。
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展示材料:
材料 “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已逐渐为国际社会所接受,成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我相信,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将会被赋予全新的时代意义,从而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
2.根据材料和教材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基本情况。其内容是什么?
提示:1953年首次提出,1954年正式与印度、缅甸发表联合声明。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读材料,说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在国际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4.教师过渡:随着新中国外交事业的逐渐成熟和发展,中国开始更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在亚非万隆会议上的表现更是非同凡响。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1.展示图片:
万隆会议上的周总理
2.教师讲述:简要介绍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非地区出现了近30个民族独立国家。获得独立的国家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国际关系,以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在万隆会议召开期间,帝国主义国家从中挑拨,混淆视听,给中国代表团造成无形的负面影响。
3.展示材料:
材料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到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4.提出问题:面对一些国家的咄咄相逼,当时周总理采取了哪些对策?
提示: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5.出示探究问题: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请你依据以下两则材料,概括“同”与“异”分别指什么。
材料一 亚非各国人民争取自由和独立的过程是不同的。但是,我们争取和巩固各自的自由和独立的意志是一致的。不管我们每一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如何不同,我们大多数国家都需要克服殖民主义统治所造成的落后状态,我们都应该在不受外来干涉的情况下按照我们各国人民的意志,使我们各自的国家获得独立的发展。
材料二 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同:①遭遇相同:曾经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②面临问题相同:发展国家经济;维护民族独立;促进世界和平。
(2)异: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
教师:外交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政治活动,独立自主、积极主动、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等词汇代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外交的成就与智慧。
6.出示探究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成就: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十几个国家建交。②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④1954年,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⑤1955年,周恩来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2)原因:民族独立,国际地位提高,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外交家的智慧。
过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取得的外交成就与周恩来是分不开的,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教材中提到的周恩来。
7.拓展延伸,情感升华。出示周恩来的一系列外交图片,教师深情解读。
教师:这就是周恩来——杰出的外交家、敬爱的总理,一位真正的伟人!
【课堂小结】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提出到现在,经历了风风雨雨几十年的考验,凸显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当今的中国已经走出了曾经的阴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信祖国明天会更加繁荣富强。
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的基本情况;知道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了解中日建交的情况;掌握新时期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总结中国自古至今对外交往的变化,理解其原因,并与现实比对,以史鉴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新中国在外交事业上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上进心;增强学生坚持改革开放、面向世界和未来、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现代意识;通过学习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全方位的外交。
难点:中美关系改善和中国外交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导入新课】
2020年是中美建交41周年。四十多年前,中美两国发表建交公报,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忆往昔,曾经水火不容的两个大国,中断交往20余年,那么,又是怎样的国际风云改变了中美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内容探究】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新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材料 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生效,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致力于促进各国在国际法、国际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权及实现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
教师提问: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是怎样的?新中国成立后,理应享有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但事实情况如何?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美国等国家的操纵下,联合国长期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排斥在外。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亚非拉一批新独立国家加入联合国,至20世纪60年代,在联合国成员国中,第三世界国家已经拥有了三分之二的席位。
材料二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提出的要求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归纳,中国能在20世纪70年代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原因是什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哪年的哪次大会上?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大批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发展中国家的支持。教师可以补充其他的答案:中国综合国力增强;正确的外交政策等。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3.教师讲述:为什么要用“恢复”一词?
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国召开了雅尔塔会议,其中一项内容就是战后成立联合国。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蓄意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被国民党集团长期占据。直到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终于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4.展示图片:
乔冠华潇洒而豪放的大笑,被西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
5.引导学生回答:它记录了新中国外交史上的精彩瞬间和辉煌成就!历史被定格在这张笑脸上。你从乔冠华的开怀大笑中感受到了什么?
提示:自信的笑、胜利的笑;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进一步表明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我国在外交上取得了更大的进展。
二、中美、中日建交
(一)中美建交
1.教师简要介绍:中美“乒乓外交”的一些故事。
2.展示史料:
“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美国总统尼克松
3.提出问题:从尼克松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美国对中国的态度有怎样的转变?
提示:美国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4.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冷战的色彩越来越浓,世界战略格局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1)苏联军事力量迅速发展,美苏争霸进入“苏攻美守”的阶段,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
(2)与此同时,中苏关系发生急剧变化。“珍宝岛事件”使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双方剑拔弩张,大规模军事冲突有一触即发之势。苏联对中国造成极大威胁。
5.分组讨论:中美关系为什么会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转机?
提示:从美国来讲,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增加对抗苏联的资本,打中国牌牵制苏联;希望进入中国市场,获取经济利益。从中国来说,从整体上打破外交僵局,改善国际地位;牵制来自苏联的威胁,缓解国家安全压力;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
6.教师总结:从中美各自所处的内外环境来看,中美都需要彼此接近,以实现战略上的主动。
7.展示史料:
周恩来:“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
尼克松:“我感到很荣幸,终于来到了你们伟大的国家。”
教师提问:此次握手被誉为“历史性的握手”,后来尼克松总统深情地回忆这次握手时说:“当我们的手握在一起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你如何理解尼克松所说的“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提示:“结束”的是中美敌对的时代;“开启”的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时代。
8.读课本,说说:美国对台湾问题的态度。
提示: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9.教师提问:中美1972年建交了吗?是哪一年建交的?
提示:没有。1979年,中美两国发表建交公报,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0.教师总结:20世纪70年代是新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时代,除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与美国的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之外,另一个重大的成就就是中日建交。
(二)中日建交
教师讲述:中日建交的基本情况。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接着,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三、全方位外交
1.读课本,说说: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
提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根据材料和教材,分组总结: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外交成就。
提示:(1)中国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2)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中国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
(4)中国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活动。
3.教师总结:同学们总结得很好!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确实在外交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这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现已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国的外交事业之所以如此辉煌,得益于我们祖国的强大。同样道理,我们每位同学想立足于社会,也必须努力武装自己,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为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