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专题十四 文言文阅读
小升初语文专题复习
1
2
3
4
知识网络
高分策略
学以致用
知识小结
目
录
CONTENTS
1.能理解主要字词的含义。
2.能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
3.能翻译简单的文言文,并理解文章的内容。
Learning objectives
学习目标
Knowledge network
知识网络
文言文阅读
一词多义
句子翻译
通假字
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
文言断句
古今异义
内容理解
温故知新
学,然后知不足。
03
学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来说的,文言文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而白话文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Knowledge network
要点提示
文言文概述
神话故事类如:《精卫填海》
寓言故事类如:《自相矛盾》
历史故事类如:《指鹿为马》
小学常考文言文分类
考点一:解词
考点二:译句
考点三:内容
考点四:涵义
文言文四大考点
一字多义,古今异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类活用,通假字
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留、删、换、调、补的方法。
1.读懂文言文,概括大意;2.结合注释,准确理解;3.结合文章,分析概括。
理解文言文深层含义。阅读文言文,要在读懂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Knowledge network
要点提示
什么是文言实词——有固定意义的词
文言实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量词、代词
文言实词
1.一字多义
2.古今异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
3.词类活用
4.通假字
文言实词出现的现象
Knowledge network
要点提示
1.一字多义
如:说,读shuō时,说、说明。读shuì时,游说。 如“苏秦以连横说秦”。读yuè时,高兴。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如: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3、将要。(今当远离)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6、抵挡。(“锐不可当”)
Knowledge network
要点提示
2.古今异义
①词义的扩大。
如,“河”在古代专指黄河,而现在泛指一般河流。
②词义的缩小。词义的缩小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
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当今专指黄金。
③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
如, “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
Knowledge network
要点提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狼》
3.通假字
通假字是一个汉语词汇,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Knowledge network
要点提示
4.词类活用
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Knowledge network
要点提示
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
如:为之足。《画蛇添足》足:画足。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4.词类活用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如: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统一。(数词作动词)
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
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Knowledge network
要点提示
文言虚词
什么是文言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文言虚词有哪些——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常见虚词20个
而 何 乎 乃 其 且 然 若 所 为 焉 也 以 矣 因 于 与 则 者 之
Knowledge network
要点提示
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如:而一牧童见之,指书画;处士笑而然之,指牧童说的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指学过的知识。
2.“之”作动词。 送孟浩然之广陵 , 是动词“到”
3.“之”作结构助词。“的” 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久之,目似瞑
记忆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 用作助词可不译。
常用虚词——之
Knowledge network
要点提示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
3、温故而知新。( )
但是,表转接
并且,表并列
然后,表承接
记忆顺口溜: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
常用虚词——而
Knowledge network
要点提示
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曹冲称象》)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记忆顺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常用虚词——其
Knowledge network
要点提示
1.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6.被 例:受制于人
记忆顺口溜:
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常用虚词——于
Knowledge network
要点提示
1.作为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策之不以其道。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
2.作为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表示范围译为“到”例: “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常用虚词——以
记忆顺口溜:
“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又作连词如同“而”, 偶尔通假要分清。
Knowledge network
要点提示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信”即字字落实,力求准确。翻译要忠于原文。
“达”即文从句顺,力求通顺。表意要明确,语气不走样,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雅”即生动形象,讲究文采。语言简明、优美、富有文采。
字字落实,直译为主。句句通顺,意译为辅。
Knowledge network
要点提示
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留、删、换、调、补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 庙号、谥号、书名、物名等均保留不译 ;与古今通用词语可保留。
删——一些无意义的虚词 ,如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等 ,应删去。
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调——变式句应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
补——句子省略的部分(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Knowledge network
要点提示
要注意人名第一次出现是姓与名全出现,再次出现时往往只说名字不说姓。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留
1.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 物名、朝代、度量衡等专有名词
2.古今通用词语。
例: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少为亲人赵伯符所知。谦年十七,伯符为豫州刺史。
例: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译:庆历四年的春天,藤子京被贬谪做巴陵郡太守。
Knowledge network
要点提示
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如部分结构助词、语气助词、发语词等;
注意甄别,不要把不该删除的词语删掉。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删
1.夫战,勇气也。(句首发语词,无实意)
译:打仗,是靠勇气的。
2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译: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它作为自己的 功劳 。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连词,表修饰无实意,)
译:山北面有个名叫愚公的,年纪将近九十岁了,向着山居住。
Knowledge network
要点提示
提示:①本字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②词类活用;③古今异义译出古今区别;④通假字译为本字;⑤被动句和判断句要把古词换今词。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换
例:① 璧有瑕,请指示王。(指出来,给‥‥看)
②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和儿子,与世隔绝的地方)
③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原因,意外的变故)
Knowledge network
要点提示
把文言句中的变式句(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按现代汉语的要求调整过来。
例: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子罕》)——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
例:何为不去也? (《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例: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史记》)——楚国的战士没有什么人不是用一个抵挡十个的。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调
Knowledge network
要点提示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补
千万不要无中生有的乱增添内容
补出文句中省略了的内容(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①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
③竖子,不足与 谋。
④今以钟磬置 水中。
( 你)
(鼓)
(鼓)
(之)
(于)
Knowledge network
要点提示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谨慎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整齐。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重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文言文翻译歌诀
Knowledge network
要点提示
抓住“曰、云、言”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广东卷中的“史官曰”。
常用虚词是标志
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文言文断句技巧总结
Knowledge network
要点提示
一、词语解释
二、句子翻译
三、通读全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联系上下文,用原文回答问题(回答问题)
五、通读全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小学文言文常考题型:
Knowledge network
要点提示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词义理解有技巧,联系句义很必要;古今异义多积累,通假亦需仔细辨。
2.联系上下文,翻译句子。翻译句子两原则:重点实词(义),语句全通顺。
3.通读全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内容有方法,或找中心句,或串关键词;段意连接最常用,准确率高高分拿。
4.联系上下文, 用原文回答问题(回答问题) 。关键词,关键句,断章取义不可取;联系上下文,意思多揣摩;
5.通读全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目的与意图,皆为中心题;内容是基础,中心细揣摩。
答题技巧总结
Knowledge network
要点提示
考点解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03
练
1.在正确的停顿处用/断开,并在文后的横线上写出与文段相对应的成语。
范 氏 之 亡 也 百 姓 有 得 钟 者 欲 负 而 走 则 钟 大 不 可 负 以 椎 毁 之 钟 况 然 有 音 恐 人 闻 之 而 夺 己 也 遽 掩 其 耳 恶 人 闻 之 可 也 恶 己 自 闻 之 悖 矣(5分)
成语: (2分)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 无 敢 食 我 也 天 帝 使 我 长百 兽 今 子 食 我 是逆 天 帝 命 也 子 以 我 为 不 信 吾 为 子 先 行 子 随 我 后 观 百 兽 之 见 我 而 敢 不 走 乎 虎 以 为 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5分)
成语:_______(2分)
【考点:文言文断句】
Question type analysis
考点解析
文言文阅读理解。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歆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①读书,有乘轩冕②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
注释:①同席:唐代以前人都是席地而坐,一席至少可坐两人。②乘轩冕:乘车。
1.翻译下列句子。
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写了哪两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可以看出管宁一个是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Question type analysis
考点解析
【参考答案】
1.管宁继续读书和先前没有两样,华歆放下书,出门去看车。
2.①锄菜遇金;②读书观车。
3.管宁是一个不贪金钱、不羡慕有钱人,懂得好学习、慎交友的人。
【解析】
1.试题分析:文言文翻译要注意关键词的准确把握,贵在突破难点,本句难在“故”与“废”字的正确理解,应该分别是“原来”和 “放下、中断”的意思。“宁”与“歆”分别是指管宁与华歆。这样就能很容易理解全句的大意了。
Question type analysis
考点解析
【解析】
2.试题分析:全文的大意是: 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视之如同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给扔了。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读书和先前没有两样,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文中的一个“又”表明短文写了两件事。理清大意后,就会很容易理解前面写的是锄菜遇金之事,后面写的是读书观车之事。
3.试题分析:本文通过管宁、华歆二人在锄菜见金、见轩冕过门时的不同表现,显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管宁在读书学习过程中,看到金子以及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丝毫不为所动。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管宁毅然与华歆割席断交。从中可见管宁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性淡气清、爱憎分明、鄙弃世俗的性格特点。
Question type analysis
考点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片段,完成下面的题目。(5分)
山阴有一道士好养鹅,王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市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鹅相赠耳。
義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3分)
往: 固: 笼:
(2)给横线处的句子加标点:
道 士 云 为 写 道 德 经 当 举 鹅 相 赠 耳 (2分)
固执,执意
前往
用笼子装
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鹅相赠耳。”
Question type analysis
考点解析
北人识菱
北人生而不识①菱者,仕③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地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③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水果可以吃。②仕:做官。 ③坐:因为。
Question type analysis
考点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片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1.想想加点字的意思。
⑴席上啖菱。( )
⑵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
⑶仕于南方( )
酒席
认识、了解
做官
2.翻译句子。
“北地亦有此物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菱角)吗?
3.试用一段话评价文中的“北人”。
北人无知而又虚荣,为了掩饰自己,贻笑大方。
Question type analysis
考点解析
Question type analysis
考点解析
约不可失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注释: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虞人:掌管山泽的官。罢:停止,取消。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 (2)是日,饮酒乐,天雨( )
(3)公将焉之( ) (4)岂可不一会期哉(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片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打猎
下雨
到、往
约定的时间
Question type analysis
考点解析
2.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翻译下面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于是前往(赴约),亲自取消了(打猎)
守信
真题演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03
测
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①。”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彘:猪
1.解释下列句子中红色的字。
⑴顾反为女杀彘( ) ⑵特与婴儿戏尔( )
⑶是教子欺也( ) ⑷妻适市来( )
你
只是
欺骗
刚刚
Real exercise
真题演练
文言文阅读。
2.翻译。
⑴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⑵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你回去,我回来给你杀猪吃。
今天你欺骗他,是教导他欺骗呀。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做任何事都要说道做到,不能说谎。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
Real exercise
真题演练
虎求①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②我长③百兽,今子
食我,是④逆⑤天帝之命也。子以我为⑥不信⑦,吾为⑧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 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⑨然⑩,故遂与 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 走也,以为畏狐也。——《战国策》
注释
①求:寻找。②使:派。③长:做首领。④是:这。⑤逆:违抗。⑥以……为:认为……是。⑦信:诚实。⑧为:在。⑨以为:认为。⑩然:对。 与:跟随。
Real exercise
真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片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4分)
(1)虎求百兽而食之
(2)子无敢食我也
(3)见我而敢不走乎
(4)兽见之皆走
搜寻,寻求
你
逃跑
都
2.翻译文中的划线句子。(4分)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而逃跑的)。
3.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 (2分)
狐假虎威
Real exercise
真题演练
愚人食盐①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②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③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④食盐。食已口爽⑤,返为其患。
【注释】①选自《百喻经》。这是一部佛教文学作品,古印度人著,我国南朝时人译。全书共98条,号称“百喻”,均以故事宣扬佛教思想。 ②更:改变。 ③缘:因为。④空:空口。 ⑤口爽:口味败坏。
Real exercise
真题演练
文言文阅读理解。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至于他家(愚人) B.更为益盐(增加)
C.况复多也(再) D.返为其患(通“反”)
2.翻译句子。
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3.文中“愚人”之“愚”具体表现在哪里?造成这一表现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文中“主人与食”的“食”和“便空食盐”的“食”解释上有何区别?
5.这则短文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A
味道之所以这样好,是有盐的缘故。
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第一个是名词食物;第二个是动词食用。
任何事物在一定的限度内是好的,超出了这个限度就没什么益处,或者说是有害处,就像物极必反那样,所以我们做事要适可而止啊
Real exercise
真题演练
道旁李苦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游:_________ 尝:_________
2.解释句子。(4分)
①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②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3.说说王戎是怎么判断李子是苦的呢?(2分)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
玩耍,游玩。
曾经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去。
文言文阅读。
王戎从小就善于思考。
Real exercise
真题演练
幼时记趣(节选)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①。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 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②,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③云端,怡然称快。 ——沈复《浮生六记》
注释:①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②心之所向:心中想象的景观(鹤舞)。③唳(lì):(鹤,鸿雁等)高亢地鸣叫。
文言文阅读。
Real exercise
真题演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见藐小微物:
(2)项为之强:
(3)徐喷以烟: (4)必细察其纹理:
(5)留蚊于素帐中: (6)果如鹤唳云端:
2.翻译句子。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微小
僵硬
慢慢地
花纹和条理
鸣叫
因此常有超出观察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想,那成千
成百的 蚊子果然都变成仙鹤了
白色
Real exercise
真题演练
3.文中的趣事发生于 时,作者能有“物外之趣”的原因
是 。(请用原文回答)
4.选出下列对本文语言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明察秋毫”、“必细察”都强调了作者对观察的特别爱好和观察得仔细。 B.“夏蚊成雷”,写出了夏天的蚊虫多,轰鸣响,表现出作者对蚊群的喜爱之情。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的细节描写,表现作者观赏群鹤舞空时的专注、入迷。
D.“冲烟飞鸣”的“冲”,让人想见蚊群在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
童稚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C
Real exercise
真题演练
Knowledge network
知识网络
文言文阅读
一词多义
句子翻译
通假字
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
文言断句
古今异义
内容理解
学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许多蜜。授课人:文小语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