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怎样测量液体的体积》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固体、液体和气体》单元第三课,本课是学生在学习了“认识液体”之后,通过探究活动“测量水的体积”和“测量水杯的容量”组成。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观察、认识液体的测量仪器。并通过学习学会使用测量仪器测量液体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水杯、水瓶装水是再熟悉不过的动作了,但怎样知道杯里或瓶里有多少水,学生却会忽略。这一课就是让学生能通过探究活动和实践活动来系统的学习用什么工具测量水的体积,使用工具怎样测量水的体积。并把学到的知识应用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上。
三、教学策略
1.
引导学生认识测量体积的工具。
通过要想知道水有多少,可以使用量筒或量杯作为测量仪器测量水的体积。然后逐步认识量筒和量杯的不同点和相同点都有刻度,并认识体积的单位是毫升。
2.使用量筒测量水杯中水的体积。
引导学生从倒水进量筒,观察刻度、观察视线要求倾斜量筒,将杯中的水沿量筒壁慢慢倒入。把量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观察刻度。观察时视线应与液体的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出刻度读数。
四、教学目标
1.认识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知道体积单位——毫升。
2.知道正确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
3.在进行测量液体体积的过程中,体会科学的严谨。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测量仪器并学习用它们来测量液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学习使用仪器测量液体的体积。
六、教学方法:本节课是探究实验课,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创设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实验法、演示法,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主动能动地获取知识,内化概念。
七、教学流程:
本课主要分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情景导入
提出问题
媒体:出示课件和两杯水。
问题:哪个杯子里的水更多?
在课的开始,我是以同学们课间喝水的情景展开,以学生的熟悉的生活场景的形式引入。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都有比较的心理,通过谁的杯子装水多的比赛活动引出如何知道杯子里的水量的多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自然过渡到本课的第二环节: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教科书上的原型实验:
使用量筒测量水杯中水的体积。倾斜量筒,讲杯中的水沿量筒壁慢慢倒入,把量筒放在水平的桌面,观察刻度。观察时视线与液体的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度出刻度读数。
需要改进创新的地方:
1、学生在实验操作时眼睛与水面没有在同一高度,导致俯视或仰视,读数产生偏差。
2、实验过程中,学生对凹面最低处概念难以理解,容易看错水面的真实位置。
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器材:量筒、水、细绳、
实验装置:圆形塑料薄片从中间打小孔,穿过细绳,量筒装水后,放下圆形塑料薄片,会漂浮在水面,指向刻度线。
实验操作步骤:
将杯中水倒入量筒中,把量筒放平在桌面上,放下指针,待指针静止后,看指针所对应的刻度,读出读数。
创新实验的效果:
1、改进后的实验所需材料既简易,又绿色环保。
2、实验操作既简单,又可重复实验。组装实验装置简单。
3、实验过程中,指针指向明显,变抽象为直观形象,学生不易出错,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更适合三年级的同学探究。
(三)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测量不规则石块的体积
1、用量筒装适量的水,记录水的体积。
2、用小绳子把石块捆住。
3、用手拉住小绳子,把带有细绳的石块轻轻放入量筒的水中(石块要完全浸没在水里),记录水的体积。
4、实验记录
―――――――
水的体积
放石块前
毫升
放石块后
毫升
放石块后与放石块前水体积比较
毫升
5、实验结论
我测得这块石块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通过这部分的内容,把学生的探究活动由课内引向课外,把学习引向生活。因为《新课标》要求,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共19张PPT)
教材分析
1
学情分析
2
说教学目标
3
说教学重难点
4
说教法学法
5
说教学过程
6
拓展延伸
7
教材分析
1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固体、液体和气体》单元第三课,本课是学生在学习了“认识液体”之后,通过本课安排的探究活动“测量水的体积”和“测量水杯的容量”组成。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观察、认识液体的测量仪器。并通过学习学会使用测量仪器测量液体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学情分析
2
学生对水杯、水瓶装水是再熟悉不过的动作了,但怎样知道杯里或瓶里有多少水,学生却会忽略。这一课就是让学生能通过探究活动和实践活动来系统的学习用什么工具测量水的体积,使用工具怎样测量水的体积。并把学到的知识应用解决生活的际问题上。
说教学目标
3
情感态度
价值观
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知道体积
单位——毫升。
2.知道正确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
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
3.在进行测量液体体积的过程中,体会
科学的严谨。
说教学重难点
4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认识测量仪器并学习用它们来测量液
体的体积。
正确使用仪器测量液体的体积。
说教法学法
5
本节课是探究实验课,倡导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创设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实验法、
演示法,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主动能动地获取知识,内化概念。
说教学过程
6
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第一环节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第二环节
第三环节
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比一比
谁的水杯装水多
情景导
入,
比赛竞争,
激发学生的
探究欲望
。
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第一环节
教科书上的原型实验:
使用量筒测量水杯中水的体积。倾斜量筒,讲杯中
的水沿量筒壁慢慢倒入,把量筒放在水平的桌面,观
察刻度。观察时视线与液体的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读出刻度读数。
第二环节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需要改进创新的地方:
1、学生在实验操作时眼睛与水面没有在同一高度,
导致俯视或仰视,读数产生偏差。
2、实验过程中,学生对凹面最低处概念难以理解,
容易看错水面的真实位置。
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器材:量筒、水、细绳、圆形塑料薄片
实验装置:圆形塑料薄片从中间打小孔,穿过细绳,
量筒装水后,放下圆形塑料薄片,会漂浮
在水面,指向刻度线。
实验操作步骤:将杯中水倒入量筒中,把量筒放平
在桌面上,放下圆形塑料薄片,待圆形塑
料薄片静止后,看它所对应的刻度,读出
读数。
实验操作:
创新实验的效果:
1、改进后的实验所需材料既简易,又绿色环保。
2、实验操作既简单,又可重复实验。组装实验装
置简单。
3、实验过程中,指针指向明显,变抽象为直观形象,学生不易出错,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更适合三年级的同学探究。
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第四环节
测量不规则石块的体积
1、用量筒装适量的水,记录水的体积。
2、用小绳子把石块捆住。
3、用手拉住小绳子,把带有细绳的石块
轻轻放入量筒的水中(石块要完全浸没在水里),
记录水的体积。
―――――――
水的体积
放石块前
毫升
放石块后
毫升
放石块后与放石块前水体积比较
毫升
4、实验记录
5、实验结论
我测得这块石块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板书设计:
量筒
单位:毫升
14、
怎样测量液体的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