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际活动示范课教案
(宏村学校 方利青)
第一节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出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动力、阻力、支点、动力臂、阻力臂
2、能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杠杆的使用、特点、以及作用效果进行分类
3、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4、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结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杠杆的研究和应用事例的介绍,激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进而唤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能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出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动力、阻力、支点、动力臂、阻力臂
2、能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杠杆的使用、特点、以及作用效果进行分类
3、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抽象法、比较法
教学器材
铁架台 钩码 杠杆 羊角锤 瓶起 老虎钳 剪刀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导入课题]
学生讨论交流:由学生带来准备好的杠杆,讨论交流他们的共同特点及生活中的应用
[新课教学]
一、认识杠杆
1、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结合书中插图,引导学生归纳杠杆的特点,最终概括得出杠杆的概念
2、学生举例生活中的杠杆,互相交流
3、画图介绍杠杆的五个概念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杠杆上固定不动的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4、学生练习: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1、演示杠杆平衡和不平衡现象,由学生提出问题
2、设问:杠杆的平衡要不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呢?
3、在确定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猜想和假设
4、师生共同 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
5、师生共同验证(实验探究)
6、分析数据,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F1 L1 = F2 L2
7、强调本实验中出现的一种错误结论: F1+ L1 = F2 + L2
错误原因:少数实验不具普遍性;不同物理量不能相加
三、杠杆的分类
1、引导学生把公式 F1 L1 = F2 L2 进行变形成
F1/F2 = L2/L1
2、引导学生计算: 已知:F2 =1000N,L2 =0.2m
若L1 = 0.02m,则F1 = ?
若L1 = 0.2m,则F1 = ?
若L1 = 2m,则F1 = ?
若L1 = 20m,则F1 = ?
3、让学生在计算的基础上分析讨论杠杆的分类
4、教师点拨
L1>L2 F1< F2 省力杠杆(费距离)
L1 F2 费力杠杆(省距离)
L1=L2 F1= F2 等臂杠杆
5、要求学生把书中的杠杆进行归类
6、引导学生感悟身体上的杠杆
7、介绍我国古代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发明的杠杆
[课后小结]
1、杠杆的概念
2、杠杆的五个概念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杠杆上固定不动的点
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3、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F1 L1 = F2 L2
4、杠杆的分类
L1>L2 F1< F2 省力杠杆(费距离)
L1 F2 费力杠杆(省距离)
L1=L2 F1= F2 等臂杠杆
[练习巩固]
P156 NO . 2、4、5、6
[作业]
P156 NO. 1、3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杠杆的概念
2、杠杆的五个概念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杠杆上固定不动的点
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3、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F1 L1 = F2 L2
4、杠杆的分类
L1>L2 F1< F2 省力杠杆(费距离)
L1 F2 费力杠杆(省距离)
L1=L2 F1= F2 等臂杠杆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