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登勃朗峰》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9*《登勃朗峰》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8 20:09: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9课
习题练习二(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翌日(yì)拾级(shí)隧道(suì)
B.
俯瞰(kàn)穹顶(qióng)
巍峨(é)
C.缭绕(liáo)妩媚(fǔ)蔓延(màn)
D.
颠簸(bō)
沟壑(hè)旷野(kuà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浮躁  颠簸  蔓延  名附其实
B.
妖媚  摄入  旷野  一如即往
C.
敞篷  宛如  顷刻  腾空而起
D.
饱览  变幻  陡峭  五彩斑澜
3.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赏花游客络绎不绝,让村民的“绿色农家菜”也跟着火了一把。
B.
随着年岁的增长,各种期盼纷至沓来,是该好好树立下各自的理想了。
C.
我们班的王芳同学,虽然有时违反纪律,但是学习成绩优异,是名副其实的三好学生。
D.
面对这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要不断学习,用新的面貌来适应它。
4.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
B.
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
C.
此乃一座山门,原来我们已亲眼目睹了被称“阿尔卑斯之王”的勃朗峰。
D.
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皂泡。
5.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我们深信,爱读书,会读书,进而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能使人享用一辈子。
B.
连日来,武汉“犟妈”易勒倾家助残的事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C.
随着直饮水设备和知识的普及,更加方便、环保、健康的直饮水会逐渐被广大市民接受。
D.
历代不少石碑为名家撰写,因此石碑上的刻文成了书法大家真迹的集中场所。
二、语言表达
6.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联是我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之一,逢年过节、开业奠基、婚丧嫁娶等都要用对联来烘托气氛。请用相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这是一位同学游览湿地公园题的上联,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脉脉清风千翠柳
下联:________
(2)下面是我市一位作家为凉都大剧院题的一副对联,请判断上下联各是哪句,只写序号。
A.凉都人气上,上台个个精神
B.大剧院门开,开幕连连好戏
上联:________
下联:________
(3)如果让你把上副对联贴在剧院大门的两侧,左右各贴哪一联?请按照要求规范,工整地抄写在田字格里。
左:________
右:________
7.综合性学习。
八年级(1)班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成立了“登山运动”社团,请你来了解一下他们的社团活动吧。
(1)[登山常识]“登山”是指在特定要求下,运动员徒手或使用专门装备,从低海拔地区向高海拔山峰进行攀登的一项体育活动。你知道这项运动分为哪几种吗?
(2)[文艺修养]
①请说出含有下面歌词的歌曲名称以及原始演唱者。
你高耸在人心中,你屹立在蓝天下,你用爱的阳光抚育格桑花,你把美的月光洒满喜马拉雅。
②请写出两句与登山有关的古诗,并说明作者和诗名。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品竹百草原


我拜谒过韶山虎歇坪那挺拔如松柏翠叶如绿云的高山竹,也欣赏过漓江两岸那婀娜多姿的凤尾竹,但像这次坐下来用两三天的时间细细品竹却是从未有过的。竹与人都是百草原主人请来的客,平等且从容。
我国素有“世界竹子王国”的美称,仅百草原引进的竹子就有三百余种。走进那片目前全球仅存的大片原始淡竹林,不由得轻了脚步哑了声音,唯恐自己的莽撞破坏了这里的幽静。它们如一群素面朝天的山姑,风来生姿,日过成荫,一个“淡”字道出了它们的天性,无人争出色淡出了和谐,无人强出头淡成了风景,就这样自生自长与世无争,为这个喧嚣的世界营造出了一片“静”地。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紫竹,真是“人间俗气一点无”,铜枝铁干,气冲霄汉,望一眼敬意心生,它让你能想起所有沉默寡言刚直不阿之人,真是“秋凤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唯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流连山间,细细品味,与那些极具观赏性的“金镶玉”“玉镶金”相比,我更偏爱那满山可洼的毛竹。虽然时值酷暑,但一入竹林便是“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竹涛如水,翠叶如云,似真有仙人护佑绿风拂尘,纵有万丈红尘到这里也是烟消云散。夏日虽多雨,但这竹林却是“宜烟宜雨又宜风”的。清晨观竹,薄雾缭绕,琼枝摇绿云,袅袅婷婷,似有乐音妙曼。雨后观竹,却是风去秆不弯,雨过枝更翠,百尺高节扫浮云,微风清香徐徐吹。徜徉竹林之中,你会看到,那些生长在低洼处的竹子,不但没有因为高处的同辈挡住了雨露阳光而弯腰低头郁郁寡欢,而是以更加茁壮挺拔的身姿和他们并肩站成了一道风景。
竹,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早已不仅仅是一种植物,它和中国结、中国红一样,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成为中华儿女修身养性和人生价值取向的标准。难怪苏东坡先生要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那么我们这些来自北方的客人,就该乐不思归了吧!
竹下品酒本就是人生一大快事,但如果能邀三五知己,在竹林之中席地而坐,直接品酌着从青青竹节里汩汩流淌出的美酒,那该又是怎样一番情趣呢?安吉的陈立新先生将文人骚客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他把纯粮酿造的高度佳酿注入当年的新竹之中,酒与竹经过三到五年的相争、相识和相生,竹拽了酒的刚烈,酒沁了竹子的清纯,产生了一种好酒好竹好义之人的琼汁玉液。想那风吹悠悠香的竹林之中,头顶绿盖如云细雨沙沙,背靠刚直之竹,手携肝胆之友,对酌那直取天地之间的佳酿,竹,酒,友,这该又是一幅怎样的三绝之图呢?
酒醉人,竹亦醉人,不醉不还!
(摘自《散文选刊?下半月》2016年第10期)
8.文章开头先提及了高山竹和凤尾竹,作用是什么?
9.文中有好几次引用了关于竹的古诗词或名句,有什么好处?
10.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面的词句。
①走进那片目前全球仅存的大片原始淡竹林,不由得轻了脚步哑了声音,唯恐自己的莽撞破坏了这里的幽静。(如何理解句中的加点词语?)
②竹涛如水,翠叶如云,似真有仙人护佑绿风拂尘,纵有万丈红尘到这里也是烟消云散。(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11.说说你对“酒醉人,竹亦醉人,不醉不还”中三个“醉”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们取道黑首,抵达高地,沿途不乏秀色美景。有一处需经隧道,穿山而过;俯瞰脚下峡谷,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整个黑首道上,到处瀑布倾泻,轰鸣作响。
抵达阿冉提村前约莫半小时,在一道呈V字形的山口中间,一座巨大的白雪穹顶骤然映入眼帘,日照其上,光艳耀目。原来我们已目睹了被称为“阿尔卑斯之王”的勃朗峰。我们拾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踞苍穹。
勃朗峰周围的一些山峰奇形怪状——都为浅棕色的光秃尖岩。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因巉岩太过陡峭,皑皑白雪无法堆积,只能在分野处偶见几堆。
在逗留高地、向山下的阿冉提村进发之前,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五光十色中的粉红嫩绿,尤为妩媚动人,所有色彩轻淡柔和,交相辉映,妖媚迷人。我们干脆就地而坐,饱览独特美景。这一彩幻只是稍作驻留,顷刻间便飘忽不定,相互交融,暗淡隐去,可又骤然反光灼灼,瞬息万变,真是无穷变幻,纷至沓来;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
12.选文第一段写景时多用四字句,有什么好处?
13.“我们拾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踞苍穹。”为什么穹顶会随着“我们”愈升愈高?
14.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
15.文中描写了空中的云彩,主要写出了云彩的什么特点?
16.用一句话概括上面几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阅读《登勃朗峰》,回答下面的问题。
17.作者记叙了与友人浏览勃朗峰的经历,全程可分为两个阶段,试对两个阶段的内容加以概括。
18.为什么作者认为乘马车的和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
19.有人认为,作者写登勃朗峰,只需详写登山所见即可,下山所见和勃朗峰关系不大,有点偏离主题,所以应该去掉或者简略带过。你的看法呢?
四、作文
20.《登勃朗峰》是一篇翻译作品,译笔简练,笔法多变,妙趣横生。如在写上山时,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写下山时,又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仔细阅读课文,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写一段自己的登山感受。
五、填空题
21.辨析形近字。
斑lán(_______)
波lán(_______)
闲xiá(_______)
暑jià(_______)
22.下列词语中有三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修改。
名附其实 一如即往 腾空而起 五彩斑澜
2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
(1)前往勃朗峰的途中,我们先坐火车去了马蒂尼,翌日早晨八点多,便徒步出发。(______)
(2)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______)
(3)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B项正确。其他各项错误的应更正为:A:拾—shè。C:妩—wǔ。D:簸—bǒ。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C项正确,其他各项书写错误的词语应更正为:A:名附其实—名副其实。B:一如即往—一如既往。D:五彩斑澜—五彩斑斓。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C项使用不正确,“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不合语境。
4.【答案】C
【解析】C.其余三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D项,搭配不当,应改为:“历代不少石碑为名家撰写,因此有刻文的石碑成了书法大家真迹的集中场所。”
6.【答案】(1)殷殷绿叶几红花(2)B;A(3)凉都人气,上台个个精神;大剧院门开,开幕连连好戏
【解析】⑴“脉脉清风千翠柳
”描写水边翠柳依依的景象,结合公园花草植物的特点,字形研读上联词句特点,对出下联:殷殷绿叶几红花。
⑵因为剧院开门,演员观众才能进去欣赏和表演,所以上联应改为:剧院门开,开幕连连好戏;下联:凉都人气上,上台个个精神。⑶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他建筑物或器物上。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由于古人写字是竖写,顺序从右向左,所以右边是上联:
大剧院门开,开幕连连好戏
,左边下联:
凉都人气,上台个个精神。
7.【答案】(1)登山运动可分为登山探险(也称高山探险)、竞技攀登(包括攀岩、攀冰等)和健身性登山。
(2)①《珠穆朗玛》;演唱者:彭丽媛
②示例:①政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作者杨万里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作者杜甫 ③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
【解析】(1)本题考查登山常识的积累。平时学习要扩大阅读面,并注意多参与实践活动。登山运动是一种体育运动,攀登高山。登山运动能锻炼人的毅力和勇敢精神,对于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等有重要意义,一般分为登山探险(也称高山探险)、竞技攀登(包括攀岩、攀冰等)和健身性登山。(2)①本题考查歌曲的积累。题干中所给的歌词歌名为《珠穆朗玛》,其原始演唱者是彭丽媛。②本题考查古诗名句的积累。古人写登山的诗有很多,如:杜甫的《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回答时一定要注意题干要求,还要写清诗名与作者。
8.【答案】用这两种名竹来衬托百草原的竹子,突出“我”对百草原竹子的情有独钟。
【解析】考查对衬托写法的理解。本文要写的是百草园的竹子,却先从高山竹和凤尾竹写起,自然考虑是衬托写法,突出“我”对百草原竹子的情有独钟。
9.【答案】借这些古诗词或名句来赞美竹子高雅脱俗、刚直坚韧的特点。
【解析】考查对运用诗词的理解。“人间俗气一点无”“秋凤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唯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赞美竹子“沉默寡言刚直不阿”。
10.【答案】①“轻了脚步”“哑了声音”是“我”对这片竹林的敬意与喜爱的表现,也从侧面表现了竹林的幽静。
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风中的竹林喻为“涛”,喻为“水”,将竹叶喻为“云”,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竹林无边无际、密密匝匝的特点。
【解析】考查品析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1)句“轻了脚步”“哑了声音”是“我”对这片竹林的敬意与喜爱的表现,也从侧面表现了竹林的幽静。(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风中的竹林喻为“涛”,喻为“水”,将竹叶喻为“云”,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竹林无边无际、密密匝匝的特点。
11.【答案】第一个“醉”指喝酒之醉,第二个“醉”指观竹景之陶醉,第三个“醉”指作者与竹相交相融的迷醉之情。
【解析】考查对重要词语的理解。对“醉”字的理解,“酒醉人”指的是酒好,让人醉;“竹亦醉”百草园的竹子美景让人醉;“不醉不还”指作者欣赏竹子美景时与竹相交相融的迷醉之情。
12.【答案】节奏轻快,词句整齐,更好地写出了景色之优美。
【解析】体会四字句的好处。四字句,多见于古代的诗词、骈文和辞赋。它精炼、圆润、简明、优美。少意丰,言简句美。
13.【答案】因为“我们”正在上山,随着山越来越髙,建在山上的穹顶也就越来越高了。
【解析】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我们”不断地攀登,离勃朗峰越来越近,“我们”跟它相比越来越小,给人的感觉就是“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髙”。
14.【答案】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顶端尖峭的山峰喻为美女的纤指,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山峰的形状。
【解析】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将顶端尖峭的山峰喻为美女的纤指”明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答作用应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山峰的形状。
15.【答案】色彩斑斓,飘忽不定,忽明忽隐。
【解析】考查对重要内容的理解。仔细阅读第4段“这一彩幻只是稍作驻留,顷刻间便飘忽不定,相互交融,暗淡隐去,可又骤然返光灼灼,瞬息万变,真是无穷变幻,纷至沓来;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加以概括即可。
16.【答案】示例:“我们”上山途中所见美景。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阅读这几段,看出写“我们”上山途中所见的勃朗峰附近的一座峰巅: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变幻无穷。概括时用语要简练一些。
17.【答案】上山阶段,描绘山中奇景,重点写变幻的光影;下山阶段,叙述奇人奇事,重点写“车夫之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上山阶段,描绘山中奇景,重点写变幻的光影;下山阶段,叙述奇人奇事,重点写“车夫之王”。
18.【答案】因为天气灼热难当,而乘马车的和骑骡的游客“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又因为“花了钱坐车”,不愿意下车行走,不像“我们可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所以作者认为他们“可怜可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主要原因是:因为天气灼热难当,而乘马车的和骑骡的游客“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不像“我们可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所以作者认为他们“可怜可悯”。
19.【答案】不赞同这种看法。作者这样写,把勃朗峰的绮丽景色和马车夫的惊人之举结合起来,既表现了当地的人文风情,又为游览平添了奇趣,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作者这样写,既表现了当地的人文风情,又为游览平添了奇趣,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0.【答案】我们走累了,在一张条形石椅上坐了下来,我不经意的丢下了一团纸,山上走下一个抬着箩筐的老爷爷,他有七十岁多岁了,头发已斑白,老爷爷捡起我扔在地上的纸屑,笑着说:“小朋友,山林是我们的朋友,你可要爱护她哟!”听了老爷爷的话,我的脸涨得通红,连忙向老爷爷道谦,后来老爷爷和我们聊天,他告诉我们,退休后来这爬山时,看到这里到处是垃圾。从此以后除了刮风下雨,每天清晨都会到山上来收拾垃圾,我问他这样辛苦有报酬吗?那位老太爷爽朗地笑起来说:“要什么报酬,我也只是来锻炼的时候顺便的,我下山了,你们继续爬吧。”
【解析】本题是关于人物登山的片段练习,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登山途中遇到的人物的特点。要掌握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通过描写体现人物的思想性格,通过具体事例表达人物特点,注意语言要生动有趣。
21.【答案】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澜”和“斓”“暇”和“假”可以从偏旁部首来辨析。
22.【答案】附——副 即——既 澜——斓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名附其实”应为“名副其实”,“一如即往”应为“一如既往”,“五彩斑澜”应为“五彩斑斓”。
23.【答案】(1)记叙
(2)描写
(3)描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的把握。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