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河中石兽》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河中石兽》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93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8 20:15:3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学习目标】

1、培养自学、合作能力,参照注释
自学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2、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3、理解文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参照注释自学课文(8分钟)
自学情况展示
1.《河中石兽》选自   代   写 的        。
2.它是以( )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
笔记
读准下列字音
河干( ) 圮( )于河
棹( )数小舟 木杮( )
湮( )于沙上 倒( )掷



gān

zhào
fèi
yān
dào
1、临河干: 山门圮于河:
2、阅十余岁: 求石兽于水中:
3、竟不可得: 棹数小舟:
4、设帐: 湮于沙上:
5、尔辈不能究物理:
6、不亦颠乎:
7、啮沙为坎穴:
8、溯流逆上:
9、臆断:
河边
倒塌
经过,过了
寻找
终于,到底
划船
设馆教书
埋没
推究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颠倒、错乱
侵蚀、冲刷
坎穴,坑洞
逆流
主观地判断
读一读,译一译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
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
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
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
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
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
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
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对照原文,说文意
1、试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2、他们寻找石兽的方位、理由和结果
分别是什么?
3、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做法是对的?
深入研讨
人物
寻找方位
理由
结果


求之下流



求之
地中



求之
于上流
果得于
数里外
众服为
确论
(失败)
无迹
以为顺流下矣
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于水中
竟不可得
寻找石兽的不同方位、理由和结果
寺僧
只考虑了
水流的因素
讲学家
只考虑了
石兽和沙子
的轻重因素
老河兵
综合考虑了
1.石兽和沙子的比重
2.水的冲力和石兽的相互作用
3.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
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
据理臆断
源于实践
深究物理
全面分析
拓展链接
思考:纪昀对了吗
注意石兽的高度变化
河床
当石兽接触河床,没有沙了,还能倒转吗
纪昀自己也错了,那么纪昀错在哪里了?
纪昀虽在文中批驳“僧”与“讲学家”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但被纪昀认为正确的答案——石逆流上滚——却是不合科学道理的。因为石兽逆流滚动,水流是阻力,其动力肯定不会来自流水,而只能来自重力。文中正是认为水在石兽前冲出一个沙坑——“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然后石兽在重力作用下滚入沙坑,向上游前进一点。本文至此的推想是合理的,但之后“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则是不正确的。 因为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滚动有一个规律:不论其形状是否规则,因重力而滚动的物体的重心必然降低。物体降低的是重心,而并不是说物体的各个部分都要降低,假设文中的石兽有长长的角且落水时平躺指向下游方向,那么在一次滚动之后,石兽有可能站立在沙坑之中而长角由水平变为指向上方,则石兽的一个部分——长角的高度就升高了,但石兽的重心位置一定是降低了。换个说法来解释:流水在石兽的身下不断冲激出沙坑,相当于在为石兽挖一条向下滚动的坡道,石兽就是在那个断断续续向前“施工”“延伸”的下行坡道上不断向西(假设那道河是自西向东流)滚动。
这一点结论很重要:石兽可以滚动,但在滚动过程中其重心要降低。那么滚动一次要降低多少呢?文中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也就是说,当石兽上游方向出现的沙坑深度达到石兽(高度)的一半时,石兽会在重力作用下滚进沙坑中。此时,不考虑石兽不规则形状的影响,石兽滚动一次后其重心降低下了石兽高度的一半,也就是半埋在沙中;滚动两三次,石兽就几乎完全低于河床的平面了,纵然不被泥沙掩埋,其身体也已不是正对着上游来水的冲击,又如何掏沙成坑?滚动十来次(假设能滚那么多次),石兽应已低于河床数米,那将是多么大的一个坑!那么石兽滚至“数里之外”将是多么恐怖的情形:一个落水的石兽阻挡流水冲击掏沙成坑不断向上游滚动,在河床底掏出一个长数里、深数里的大坑!若真能那样,疏浚河道只需向河中扔一堆大石球就可以了! 所以,石兽最多只能滚动三四次,不可能在河底滚动数里之远。纪昀此文有着重要的警示意义:他在文中批驳别人“臆断”、“知其一不知其二”,但他本身就是将臆想的荒唐事例当作精妙的真理,文里文外,何其讽刺!这也告诫广大读者,今后不论是为文还是做事都不可臆造论据,否则只会招人笑柄!
寺僧
只考虑了
水流的因素
讲学家
只考虑了
石兽和沙子
的轻重因素
老河兵
综合考虑了
1.石兽和沙子的比重
2.水的冲力和石兽的相互作用
3.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
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
据理臆断
源于实践
深究物理
全面分析
衬 托
变读课文 读出情感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求之地中,固颠;求之下流,不更颠乎?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亦颠。
这个句子这样改变可以吗?为什么?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一知半解好为人师的“空头理论家”,自恃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有实际经验
寺僧
讲学家
纪晓岚讲述“河中石兽”的故事,仅仅是为了让我们了解生活中的“神异”之事吗?文中哪句话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带给我们怎样的生活哲理和人生思考?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启示:
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
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我们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遵循客观规律,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用我们的头脑,用一种科学精神去认识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主题归纳
作业布置
必做题:语文作业本24课
选做题: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