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五线谱) (北京) 二年级上册音乐 第七单元 报灯名|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五线谱) (北京) 二年级上册音乐 第七单元 报灯名|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1-05-18 21:54: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报灯名》
学科
音乐
学段:
第一学段
年级
二年级
相关领域
戏曲
京剧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课是一节以京剧念白《报灯名》为学习内容的二年级音乐教学,针对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的内容,我力求遵循“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在听、说、看、模仿、表演等音乐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京剧表演的特征与魅力,激发学生学习京剧的热情”的指导思想设计教学。“推进京剧进课堂”相关文件指出:京剧进中小学音乐课堂要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应该面向试点学校全体学生,让学生学习一点基本的戏曲知识,听懂、学唱一些经典的唱段,了解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感受京剧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喜爱之情,由衷的为我们有这样伟大的艺术感到自豪。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京剧的学习同样以此为依据,教师要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京剧,在亲身参与聆听、模仿、表演活动的过程中了解和学习京剧艺术。
2.教学背景分析
《报灯名》是选自传统京剧《打龙袍》中的一个片段。是京剧丑角的一段念白(京白)。讲述的是包拯回朝,趁元宵节请仁宗在午门观赏花灯,灯官报灯名,巧施妙计教育宋仁宗认母的故事。丑行的人物角色大部分为小人物,但性格开朗、乐观,从扮相到表演滑稽幽默,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这段念白里包含了很多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和传统典故,非常生动有趣,是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观念的很好素材。教师主要选择张继宝的故事来教育学生孝敬父母、知恩图报的道理。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京剧的四大行当,重点认识丑行,激发学习京剧的兴趣从而喜爱京剧艺术;2、在听、看、读、演、议的活动中感受数板的表演方式及丑角的特点;3、学习《报灯名》,能用一点京腔,带上动作表演。
问题框架(可选项)
4.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戏曲身段操导入(京剧曲牌伴奏)通过“国粹”的引导介绍京剧的四大行当,让孩子初步的对京剧有一个认识。京剧播放京剧《打龙袍》视频<报灯名>片段(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轻松看视频的方式来激发孩子们对京剧艺术的兴趣点。)回归知识层面:介绍《打龙袍》的故事梗概,强调剧中主要的四个人物。问题引入:《报灯名》中都出现了哪些灯?咱们先听为快,并畅所欲言!(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听,强化念白内容中对“灯”的记忆。)介绍《报灯名》中所出现灯的寓意、典故及历史故事。小结之前的欣赏学习内容,讲解关于【数板】的知识,让孩子们学习【数板】的“抽(chóu)头”的念法。学习《报灯名》中【数板】念白,师生、生生之间“打锣鼓”与念白互动。教授简单的身段动作,让孩子们试着模仿。九、总结,用戏曲身段操结束本节课。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1.学生自我评价:形成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能力。?2.表现性评价:在特定的任务和真实的情境中观察、收集和评价学生多方面的表现,如实例分析、辩论、观察等。评价量规学生的自我评价表在本课学习中你的总体感受是(优秀、良好、一般、需改进)。你在课堂上主动发言的次数以及内容。你参与课堂讨论的次数及内容。你学习道理哪些与本课相关的知识?你在本课学习中感到疑惑之处有哪些?你在本课中体验与感悟是什么?教师对学生讲,提问回答,激发兴趣有无创造性等进行分组量化评价。
6.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本节课主要通过欣赏模仿体验来激发学生对于国粹艺术的兴趣点,整节课通过戏曲行当的脉络过度到《打龙袍》一剧中的故事中,再由《打龙袍》过渡到剧中片段<报灯名>。通过对《报灯名》的内容了解,延伸到灯名中的寓意、典故及历史故事。让孩子们通过了解京剧的历史背景,激发孩子们对于京剧艺术喜爱与探究。最后回归到《报灯名》中的学习当中。首先对于【数板】的了解,强调学习“抽头”一句,以及用法。最后让孩子们自主完成《报灯名》的表演。学生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主动思考、感悟京剧的历史背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京剧艺术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了解京剧做好了前期工作。让孩子们在欣赏京剧、感知京剧、学习京剧的过程中提升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培养孩子们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自信与自豪感。最后通过“听”、“看”、“学”、“演”的
形式激发孩子们对于传统艺术的兴趣与审美力,通过剧中的故事来教化感悟孩子们!
PAGE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