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五线谱) (北京) 二年级上册音乐 第六单元 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五线谱) (北京) 二年级上册音乐 第六单元 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1-05-18 21:57: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学二年级上册《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课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学科
音乐
学段
低段
年级
二年级
相关
内容
核心内容:《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演唱
相关内容:歌曲《冬眠的小熊》演唱
是否已实施
已实施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在师生的互动中
,在学生音乐活动实践中唱好歌曲,掌握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歌唱与表演中感受音乐情绪与形象。
(二)理论依据
以新课标中的“审美体验理论”、“兴趣爱好发展”为理论依据。
二、教学背景
(一)学习内容分析
1.核心内容分析
歌曲《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是一首2/4拍、大调式、二段体结构。这首欢快热情的波兰儿歌在中国流传数十年,经久不衰,至今仍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歌曲旋律明快舒畅,旋律跨度仅为六度之间,以级进上下行为主。第一乐段以收拢性结尾,以大六度的大跳进入第二乐段,使歌曲的情绪变得更加欢快。
歌曲第二句和第四句分别是第一句和第三句的变化重复,都是同头异尾,而且每个乐句都结束在主和弦“do、mi、sol”主干音上。
结构方整,节奏统一,大量运用的前十六后八的节奏,旋律连续下行,舞蹈性增强,增加了欢快的情绪。
歌曲中的使用的旋律的下行模进的创作手法,为歌曲的学唱减轻了难度
3.相关内容分析
(1)歌曲《冬眠的小熊》
歌曲《冬眠的小熊》是一首2/4拍歌曲,旋律优美,有上行和下行的旋律特点。这首歌曲和《洋娃娃和小熊跳舞》一样,都是描写小熊的歌曲,都是由4句组成,歌曲里都有相同的乐句和旋律的下行模进歌词内容浅显而易懂。这首歌曲和《洋娃娃和小熊跳舞》都是描写小熊,但旋律优美抒情。与《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歌不同之处是,音乐风格和情绪不同,加深了学生对本单元的掌握情况。



















































(二)学生情况分析
调查目的:了解学生识读乐谱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法
内容
人数(掌握)
总人数
哼唱歌曲
28人
32人
节奏掌握
20人
32人
移动do概念
20人
32人
《冬眠的小熊》
0
32人
调查情况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二年级(6)班学生,该班共有
32
人,其中有28人会哼唱过这首歌曲,但不能准确的演唱。
20人认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八分休止符,能够较准确的掌握组合节奏。20人已经初步建立移动do的概念,能够听辨并模唱出简单旋律。这首歌曲欢快活泼,需要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通过掌握歌唱的技巧,让学生从唱会歌转化成唱好歌。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由于大部分学生熟悉这首歌曲,会哼唱,但是学生对于咬字吐字和有弹性的演唱等技巧方面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纠正,让学生从唱会歌转变成唱好歌。通过讲解移动DO,识读D大调,识读乐谱,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从而更准确的演唱这首歌曲并为自学《冬眠的小熊》这首歌曲做铺垫。最后通过自学冬眠的小熊这首歌曲,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情绪,体验不同的情感。为了增加学生的表现力,我创编了一套适合二年级学跳的舞蹈,并让学生分组表现,提高了学生的表现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关注集体歌唱的同时更关注个体歌唱,并及时分享每个学生成功的喜悦。
(四)技术准备
1.上网搜集有关《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图片。
2.运用Overture打谱软件打出乐曲主题旋律,并与视频、音响一起制作成PPT课件。
3.学跳舞蹈,掌握简单肢体动作。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在前期教学状况中:
这首歌曲由于大部分学生都会唱,所以我在之前的课堂中,以学生自学为主,没有对歌曲进行仔细的探究;识读乐谱环节比较粗略,没有引导学生发现歌曲创作的规律;在演唱歌曲方面,没有及时纠正吐字咬字和气息有弹性的演唱,导致学生歌唱的声音比较含糊,不清晰,没有表达出欢快的情绪。
这节课我设计的对策是:通过纠正咬字吐字和掌握有弹性的演唱方法,使学生有表情且清晰的演唱这首歌曲。通过识读乐谱环节,让学生准确把握音高,唱准歌曲,并引导让学生发现歌曲旋律的创作规律。通过学生自学《冬眠的小熊》这首歌曲,并体会这首歌曲情绪变化,既延长了歌曲的学习长度又丰富教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目标
喜欢演唱歌曲,乐于体验、感受,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表现乐观的态度。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先反复聆听感受歌曲,体验欢快的情绪、通过识读乐谱,发现旋律的特点,掌握旋律下行模进的规律,最后通过自学歌曲,体会歌曲情绪的变化。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识读乐谱掌握规律,自学一首新的歌曲。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歌曲《洋娃娃与小熊跳舞》的演唱
(二)教学难点
识读乐谱掌握规律及轻快有弹性的演唱歌曲
五、教学过程
聆听感受、学唱歌曲
阶段目标:
通过聆听两条旋律,使学生感受情绪的不同;通过对歌曲的演唱处理掌握演唱方法。
1.聆听旋律,感受歌曲
第一条《冬眠的小熊》、第二条《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师:聆听感受,两只小熊宝宝在做什么呢?
生:第一条感觉小熊在睡觉、休息、晒太阳。第二条感觉小熊在跳舞,高兴的跳着。
师:追问如何感受到?
生:第一条速度比较慢,情绪舒缓。第二条速度比较快,情绪欢快。
2.聆听歌曲,轻声跟唱
(1)聆听《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轻声跟唱。
(2)跟钢琴伴奏唱,并纠正问题。纠正吐字咬字(咬字要清楚,在嘴边上),既然是小熊在跳舞,所以八分休止符(要唱的轻快短促一些)。一字多音,在唱的时候,歌唱位置不要变。
(3)分组比赛,生生互评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聆听两条旋律的不同,感受不同的情绪。通过纠正吐字咬字,八分休止,一字多音等歌唱方法,使学生掌握歌唱技巧,唱好这首歌曲。通过生生互评的环节,让学生巩固歌唱方法。
识读乐谱、发现规律
阶段目标:视唱歌谱并发现规律,为后面自学歌曲做铺垫
1.老师引导识读乐谱
歌曲由几句组成?
这4句旋律有什么特点?
生:第一句和第二句除了最后一个小节剩下的乐句都是一样的。
第三句和第四句除了最后一个小节剩下的乐句都是一样的。
(3)师生接龙唱谱,巩固重复乐句的练习。
2.仔细观察找出规律
(1)
师: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发现整个曲子有很多x
x
x
x
x的节奏
师:老师把其中的三条组合起来,你们发现有什么特点?
生:旋律一组比一组低
师:这叫做旋律的下行模进
3.完整唱谱,巩固歌曲
设计意图:通过识读乐谱,让学生自己发现乐句的规律,通过老师的引导,再次发现旋律下行模进的规律。
(三)舞蹈表演、表现歌曲
阶段目标:能分角色合作表演歌曲,乐于并享受合作表演带来的快乐感觉。并模仿小熊憨憨的、洋娃娃可爱的动作表演歌曲、
1.
分角色演唱
(1)分组、分角色表演(男生小熊、女生洋娃娃)
(2)老师讲解基本动作(面对面两人一组,双手掐腰,伸右脚、伸左脚,两人转圈)小熊的动作是一二句伸右脚,伸左脚,第三句点点头,第四句晃一晃。洋娃娃的动作是一二句伸右脚,伸左脚,第三句晃一晃,第四句转一转。
(3)分组表演歌曲,第一段两组唱,两组跳。第二段另外两组唱,两组跳。
设计意图:通过模仿小熊憨憨的表情和小洋娃娃可爱的动作,激发学生表演的兴趣,集体分角色合作表演歌曲,边唱边跳舞。
(四)自学歌曲、丰富课堂
阶段目标:延长歌曲学习的长度,丰富这节课的知识内容,同时感受再次音乐的情绪及风格的变化
1.聆听这首歌曲《冬眠的小熊》
(1)师:老师自弹自唱《冬眠的小熊》,唱完一遍,说呀,有这么一只小熊,他在冬天里睡觉,他睡了整个一个冬天,小熊是一个冬眠的动物,它在睡觉的时候打呼噜了吗?
生:
打了
师:它是怎么打呼噜的啊?
生:





(2)巩固音阶下行
(3)出示歌谱分组自学



















































(4)分享一下学习过程。
生:有相同乐句第一、二、四都是一样的。就第三句不一样,但也运用了旋律的模进下行。
(5)讲解这首歌曲的演唱技巧,抒情优美,唱的时候气息要饱满,一句一换气,咬字位置。加入肢体动作感受歌曲。
(6)通过用aba的曲式结构完整演唱歌曲,并加入肢体动作,再一次体会风格的变化。a段唱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第一段,b段唱冬眠的小熊,a段唱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第二段。
设计意图:在拓展环节通过自学同题材的歌曲《冬眠的小熊》,使学生感受到歌曲情绪和风格的变化,这也是吻合本单元编写的意图(让学生了解不同风格和表现形式)。由于这首歌曲旋律简单且和《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歌曲的创作特点有相同之处,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评价方式
本课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教师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中,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其中尤为重视学生自评、互评的活动。
2.评价量规
项目
评价要点
A、优秀
B、良好
C、一般






教学
效果
评价
富有表情
完整演唱
拓展环节
自学歌曲
七、教学设计特色说明
1、拓展学习,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一节课当中,通过学习两首相同题材歌曲,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的情绪,
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以aba的曲式结构将两首歌曲巧妙的衔接在一起,既延长了歌曲的学习长度也为今后曲式结构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寻找规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歌里面,通过学生识读乐谱发现规律,引导学生自主学唱《冬眠的小熊》这首歌曲。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明确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本课的教学设计以音乐为本,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都用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从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出发,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通过鼓励学生创编旋律的模式帮助学生处理歌曲难点,让学生感受到学习音乐的乐趣。
一、熟悉旋律,发现规律
通过识读乐谱环节,加强学生对旋律的掌握,并发现歌谱的特点。演唱环节,主要是对歌曲进行咬字吐字的处理,情感的处理,通过分角色表演歌曲,调动了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享受美的喜悦。
二、提倡学科综合
结合这节课的两个主题人物——可爱的洋娃娃和憨厚的小熊,舞蹈表演完整演绎《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学生在这一环节表现出极高的兴趣,老师教授的几个简单的基本动作动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配合着这首歌曲边唱跳,在愉悦的气氛中结束了这节课,甚至在课下我还观察到有几个同学在跳圆圈舞。
三、丰富教学内容,演唱歌曲长度,体验不同的情绪。
我选用了演唱同题材歌曲《冬眠的小熊》作为拓展环节,通过自学这首歌曲体会情绪和音乐风格的变化。结合《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歌曲,最终通过A/B/A的曲式结构表现出来。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延长了歌曲的长度,又能再一次体会风格和情绪的变化。
在教学实施的整体过程中的不足与今后改进方向:
1.在自学《冬眠的小熊》这个环节中,我可以采用口风琴作为辅助乐器来代替老师的钢琴伴奏,既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学又能帮助学生巩固音准。
2.在识读乐谱环节,由于对歌曲掌握比较熟练,可以尝试让学自己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