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课件(27张)-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课件(27张)-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8 22:43: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青蒿素:
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屠呦呦
了解屠呦呦和青蒿素的故事
知人论世
1
屠呦呦,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于1930 年生于浙江宁波,其名字取自《诗经·小雅》中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1951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学习,毕业后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首个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科学家。
2017年,屠呦呦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1930年,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一个书香门第,家里有五个孩子,她是唯一的女孩,从一出生起,就备受疼爱。
当年,屠呦呦的父母并不会料到,女儿这一生都与“蒿”结下不解之缘,那时的他们,恐怕在担忧孩子的身体。
仔细研究屠呦呦考上大学之前的履历,不寻常的转学次数与碎片化的求学时光,是这个姑娘当时人生的“主旋律”。
到了屠呦呦16岁那年,更因严重的肺结核而不得不中止了学业,在家养病的日子,屠呦呦一过就过了两年多。
小小年纪的屠呦呦却已经过惯了这样的日子,或许也是从那时开始,一个“要为病人做点什么”的念头,日渐成型。
1948年,病情好转的屠呦呦进入宁波效实中学,随后又转去宁波中学攻读高三。1951年,这个师长同学眼中的“病弱少女”竟一鸣惊人,考进了北大。
(屠呦呦提供给宁波效实中学80周年校庆的个人资料)
在填报志愿时,屠呦呦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在当时看来较为冷门的医药学系,就此飞身一跃,从曾经等待他人救助的病患,跨越到了有能力救助他人的医学研究者。
(佩戴”北京大学“校徽的大学生屠呦呦)
在未名湖畔读书求学的日子,想必是青葱岁月中最难忘的那一抹纯粹。屠呦呦在北大勤学苦读,最终以极其优异的成绩毕业,并争取到了去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的机会。
那是一座坐落于东直门外的小楼,事实上,当屠呦呦被分配到那里的中药研究所之后,有整整五十余年的时光,都在那儿学习、研究、工作。静默无声的岁月,也见证了她为药物研制呕心沥血、直至一夜成名的时刻。
(屠呦呦与老师楼之岑副教授一起研究中药)
当时光回溯到1969年,39岁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或许还不清楚自己的人生会在时代的变迁下,发生怎样的改变。
彼时,美国与越南之间的战争正上演得如火如荼。在炎热的东南亚战场上,肆虐的疟疾对原先仅起到抑制作用的奎宁产生了抗药性,因疟疾而死亡的士兵是战争的5倍。
饱受疟疾之苦的越南,向中国发来了求助信。中国政府当机立断,下达了研制药物的命令。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屠呦呦临危受命,成为“抗疟中草药研究组”的组长。
医者的初心与国家的命令,有了某种交叠。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这篇文章是根据屠呦呦2011年接受拉斯克奖时的演讲以及同年发表于《自然医学》杂志的论文编写而成的
拉斯克医学奖是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项,也是医学界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其得奖者通常会在随后的一年得到诺贝尔奖,该奖项在医学界又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该奖项于1946年,由被誉为“现代广告之父”的美国著名广告经理人、慈善家阿尔伯特·拉斯克(Albert Lasker)及其夫人共同创立,旨在表彰在医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
把握基础
2
青蒿(hāo)素 疟(nüè)疾 奎(kuí)宁 秘(bì)鲁
精髓(suǐ) 相悖(bèi) 肆虐(nüè) 羟(qiǎng) 基 衍(yǎn)生物 拯(zhěng)救 砒(pī)霜 繁衍(yǎn) 瑰(guī)宝 冠(guān)状动脉
诵读正音
积累成语
1、沧海一粟:粟:谷子,即小米。 大海里的一
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
2、对症下药:针对病症用药。比喻针对事物的
问题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
走进文本
3
屠呦呦的演讲
任务一:概括屠呦呦研制抗疟药物的历程
①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②发现青蒿提取物有一定的抗疟药效
③受古籍启发,低温提取获得青蒿中性提取物
⑦在海南疟疾疫区试用青蒿素胶囊,取得明确疗效
⑧青蒿素成为第一个一类新药
⑨将新的青蒿素衍生物发展为新药物
④用青蒿提取物进行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治疗
⑤分离提纯,得到青蒿素
⑥在四川找到含量高的青蒿以适应药物生产的需求
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
从分子到药物
影响世界
发展与超越
任务二:读“中医药学的贡献”部分
思考问题,完成表格
①指出中医药对全人类健康的贡献巨大
②呼吁推动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
1、文章最后一部分“中医药学的贡献”主要表达了什么内容?
2、这一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问题1:文章最后一部分主要表达了什么内容?
完成表格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药名(治疗方案)
治疗病症
青蒿素
疟疾
砒霜
白血病
石杉碱甲
老年性精神障碍
活血化瘀(治则)
冠心病术后维护
芍药苷
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
保健运动联合使
用某些活血中药
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①中医的有效方药
②中医的辩证施治疗法
③方药派生出的有效成分
④中医延伸出的新领域新学科
问题2:这一段文字放在文章最后有什么作用?
作用:①结构/②形式内容
A总结全文【全文结构“总—分—总”】
①结构:(和上下文/全文/开头结尾/标题的关系……)
B照应开头“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征服疾病历程的一小步”“对传统医药的继续探索,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良药”
C最后一部分提到青蒿素绝不是中医药的唯一贡献,呼应题目
青蒿素的发展历程
中国医药学的贡献
分析句子作用:“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从青蒿提取物到青蒿素的研发历程相当快速,然而,这绝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点题——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承接上文
引出下文
锐意进取的科研精神
宽广如海的科研胸怀
②内容
“我的梦想是:在同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疾病的抗争中,中医药学进一步发挥威力,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作出新贡献!”
思考:体现了屠呦呦怎样的科研精神与科研胸怀?
以人称代词为切入点:
分析文中人称代词“我”和“我们”的使用情况
1. 在文中圈划第一人称“我”和“我们”,用不同的颜色或符号标出。
2. 梳理作者什么时候使用“我”,什么时候使用“我们”。
3. 你有什么启示?
任务三:再探文本,深度分析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我”(个人)
“我们”(团队)
个人经历
“发现”阶段
致谢
研发阶段
“创造”阶段
成果贡献
我在童年的时候,曾目睹民间中草药治病救人的事例。1955年,我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
1969年,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
在研究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我从传统中医文献中获得新的灵感和启示。
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
衷心感谢评委会对我在发现青蒿素及其治疗疟疾的功效等方面贡献的肯定。
我也衷心感谢为青蒿素发现和应用作出诸多贡献的中国同事们和国际友人们。
我们随后将青蒿提取物分成酸性和中性两大部分。
受临床疗效的鼓舞,我们转向分离提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生长在北方的青蒿的青蒿素含量比较低。
在1971年10月4日,我们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
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的协作下,我们确定了青蒿素分子的立体结构。
我们团队后来将双氢青蒿素发展成新的药物。
我们终于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
我们终于打开了开发新抗疟疾药物的大门。
《青蒿素及青蒿素类药物》一书于2009年出版,这本书记录了青蒿素发现的历史及我们在研究进程中所学到的知识。
作为一名科研人,实事求是,不居功自傲,不过分谦虚
语言特点:
措辞审慎、准确、平实
品质: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