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础知识复习之二 ------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复习指导
一、知识梳理
比喻、排比、夸张、拟人、反复、对偶、引用、对比、反问、设问等修辞及其表达作用:
1、[ 比喻](明谕、暗喻、借谕)
(定义):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作用):用比喻来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表述,帮助人们深入理解,用比喻阐明道理,可以把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使语言形象化。
[举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拟人]
(定义):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举例]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3、[夸张]
(定义):有意对客观事物言过其实,用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举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4、[对偶]
(定义):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的排列起来。
(作用):形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便于记忆和传诵。
[举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5、[ 排比]
(定义):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的修辞方式。
(作用):排比往往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多用于说理或抒情。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情感抒发的淋漓尽致。
[举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6、[反复]
(定义):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
(分类):连续反复、间隔反复。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在说理文、记叙文中运用反复,能起到加强论点,分清条理的作用;在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中运用反复,能表达强烈深挚的思想感情,起到强调主题思想、增强旋律美的作用。
[举例]如: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7、[设问]
(定义):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作用):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有波澜。
[举例]如:是谁创造力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8、[反问]
(定义):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某种确定的意思,只问不答。
(作用):增强语气。
[举例]如: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
9、[对比]
(定义):又叫对照,是把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
(作用):突出其中一种事物或特点。(作者所要表现的对象。)
对比在写作手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结合写作来理解。
九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⑨对比——突出其中一种事物或特点。
二、答题指导
1、常见题型及分析
①、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
B、语言,也就是说话,好像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事。
C、“满招损,谦受益”是任何地区,任何时代都适用的真理。
D、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分析]本题考察的是对修辞方法的辨别——看用没用修辞手法。这种题型要求同学们准确把握各种修辞的特点予以判断。
提醒同学们两点:
其一是有“像”或“好像”的句子不一定是比喻句,并且注意“借喻”这种特殊形式。
其二是区别好设问句、反问句与一般问句,对带问号的句子作出正确判断。
[答案] B A是反问 C是引用 D是比喻(借喻)
②、对下面文字中所包含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A、对偶 B、排比 C、比喻 D、拟人
[分析]本题考查的重点是多种修辞格的综合运用能力。其中ACD都符合修辞特点,而排比则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三个及三个以上的句子”,题中虽有三个句子,但句式不相同,所以排比是错误的。
[答案] B
③、选出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以此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⑴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着什么,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
⑵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⑶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⑷她做了一辈子奶妈和保姆,长满老茧的手不知换过多少婴儿的尿布,不知洗过多少孩子的脚丫,也不知煮过多少美味可口的佳肴。
A、比喻 拟人 排比 对偶
B、夸张 比喻 对比 排比
C、拟人 比喻 对偶 排比
D、比喻 拟人 对比 夸张
[分析]这类题综合考查对修辞方法的辨别。首先作出正确的判断,然后依次对应好选项。如果有拿不准的,也可以利用其他几个判断来选择。
[答案] C
④、从修辞角度看,所用方法和所给句子相同的一项是( )
他们在糖衣炮弹面前打了败仗。
A、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夺取全国的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D、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
[分析]这类题型先要辨别例句的修辞手法,再分析所给几个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作出选择。
此题初看似乎有两个答案,因为例句使用了比喻的手法,BC也都使用了比喻的手法。但认真分析不难看出,B项除了比喻之外还有排比,C项只有比喻,比较之下应选C
[答案]C
2、近几年常见的题型。
近几年来,修辞部分的考查有了较大的变化,单纯考查修辞方法的判断已经很少了,而综合考查方法的判断与作用的分析、填空对对子(对偶等)、使用修辞手法造句子、指定修辞手法的仿写(包括句式中暗含修辞手法题型)、含修辞手法的句子意思的理解等各种以考察应用能力的新题型。在阅读理解中也常出现与修辞有关的题型,如:修辞方法的作用分析、含修辞手法的句子意思的理解、语言赏析或对文章自选角度进行赏析等。
⑤、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及作用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出”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青山的动态美。)
B、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运用比喻、夸张手法写了烈日之猛。)
C、朝鲜人民和我们祖国人民不是一样吗?(运用反问,表达对祖国人民的热爱之情。)
D、你们是早晨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运用拟人,抒发老一辈革命家对朝气蓬勃的青年一代寄以厚望。)
[分析]这类题既要判断方法,又要理解方法的作用。A中“出”字运用的是拟人手法,C中表现的是对朝鲜人民的热爱,D中运用比喻手法。
[答案]B
⑥、给“黄梅时节家家雨”对一个下联
[分析]这类题是综合练习题,使用多方面的知识:词性、短语结构、修辞知识。本题中“黄梅时节”是一个偏正短语,而且“黄梅”是一种植物,“家家”地点的叠词,“雨”是一种事物。做好分析后才能准确的对下同时对对联又有一个暗含的条件——对偶手法,即讲究句式的对称。
[答案]青草池塘处处蛙
⑦、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把“秋天”、“田野”、“硕果”三个词扩展成一段50字左右的文字。
[答案]秋天是一位高明的画家,田野是他的画布:它将火红涂在高粱上,高粱涨红了脸;它将银白撒在棉花上,棉花绽出一片洁白;它将金黄抹在大豆上,大豆笑开了口;秋也笑了,一不小心,调色板倾倒在果园里,果园立刻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老农看着累累硕果,笑容抚平了额头的皱纹。
⑧、“风暴使树木深深扎根”这句话不仅说明了一种自然现象,而且还含有深刻的道理。请你根据下面要求回答问题。
⑴、请说出这句话中蕴含的道理。
⑵、请举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这个道理。
[分析]及[答案]见2004年重庆市中考题第8题
⑨、仿写及阅读题型分别见于仿写专题和阅读理解部分,这里不再专门列出。
检测题
1、对下面四句话所用的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是( D )
①那又浓又脆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②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③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它恼怒似的激起波浪的兴奋。
④枪杆子里出政权。
A、夸张 明喻 拟人 借喻 B、借喻 夸张 引用 借代
C、借代 暗喻 拟人 夸张 D、暗喻 夸张 拟人 借代
2、下面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D )
A、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
B、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
C、满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幔,看不见太阳。
D、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
3、“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这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对偶 拟人
4、下面句子修辞手法及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
A、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运2用反复、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春天到来的情景。)
B、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运用反问强调了你一定会为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
C、想起它,就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用比喻的方法表明了作者对纺车的深厚情感,突出了中心。)
D、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运用对偶、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木兰奔放雄姿和凯旋回朝的激动心情。)
5、填入下面句子空白处能构成贴切比喻的是( B )
核桃林散发着苹果般的清香,油润的叶子上,反射出点点灯光。警戒的战士游动着,刺刀尖上一明一暗的亮光,
A、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B、就像一只追绕他的萤火虫。
C、正像他那双明亮的眼睛。D、仿佛是天上闪烁的星星。
6、下面的句子在修辞上既生动又恰当的一句是( C )
A、几棵野菊,柔弱的茎上顶着小小的黄花,雄赳赳地立在路旁。
B、小战士斜挎着冲锋枪,在崎岖的的山路上走着,脚步像踩在棉花上一般轻快。
C、面对着这幽林秀水,佳木野芳,我仿佛喝了香醇的美酒,心都醉了。
D、如果说人民群众是汪洋大海的话,那么个人只不过是一棵不起眼的小草。
7、仿照例句,以“理想”为开头再写两个比喻句,与例句形成排比。 例句: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晚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8、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这样一句话:“空袋子难以直立。”这句话不仅说明了一种生活现象,而且还含有深刻的道理。请你说出这句话中蕴含的道理,并举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