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格专题复习讲练稿

文档属性

名称 修辞格专题复习讲练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3-23 09:53: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修辞格复习专题
一、辞格及其作用
修辞格——又称辞格。指人们相习沿用的具有特定构成方式和表达效果的修辞方式。
◆修辞格有独特的构成方式
◆修辞关有独特的表达效果
◆修辞格跟语音、词汇、语法(词语、句子、篇章)都有关系。
二、常用的修辞格
常用的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反语、对偶、排比、层递、反复、回环、引用、仿拟、对比、衬托、设问、反问、通感、顶真等。
(一)比喻
1、比喻——根据跟甲物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乙物来打比方的一种辞格。
2、修辞功能——(1)描绘形象,更具体生动;(2)说明事理,更通俗易懂。
3、比喻的构成——(A)本体(表达对象),(B)喻体(用来作比的事物),(C)喻词(表示“相似”的词语),(D)喻解(相似点)。
4、比喻的类别
(1)明喻:(甲像乙)喻词: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出现
例:◆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优美短小动人心弦的散文,如一盏醇酒,如一曲清歌,良久地使你感到余香满口,余音绕梁!(冰 心《我们的新春献礼——一束散文的鲜花》)
◆那声音(浪涛声)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鲁彦《听湖》)
(2)暗喻(甲是乙)喻词:出现 是、成为 出现
例:◆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生活是一张空虚的网,张开着要把我捕捉。(艾青《火把》)
◆偏见之树,在王教授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了。(程树榛《大学时代》)
◆荡平那虎狼的暴秦。(郭沫若《屈原》)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贺敬之《回延安》)
◆鹅毛大雪。瓢泼大雨。豆腐渣工程。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谚语)
◆胶多不粘,话多不甜。(谚语)
◆想想个人的未来,也为我的朋友——书籍担一份心。过去只恨书籍太少,这时又觉得它太多了。(臧克家《书的故事》)
(3)借喻 甲代乙 喻词不出现
例:◆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国际歌》)
◆一条拉链,哗啦啦拉开两山翠绿。(李仙生《瀑布》)
(二)比拟
1、比拟——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的一种辞格。
2、作用——把抽象变具体,把无形变有形。
3、结构——本体出现,拟体不出现 如:莺歌燕舞
4、类别
(1)拟人
例:◆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
◆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老舍《小花朵集》)
(2)拟物
例:◆说是“咸与维新”了,我们是不打落水狗的……二次革命的时候,就突然出来帮着袁世凯咬死了许多革命人。(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三)借代
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同要说的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其他人或事物来“代”的一种修辞格。
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先生,给现洋,袁世凯,不行吗?(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林冲大怒,离了李小二家,先去街上买了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李小二夫妻两个捏着两把汗。(施耐庵《水浒传》)
◆当皇帝或蒋介石出来的时候,街道上便打扫干净,洒上清水;可是,他们的大轿车或汽车不过的地方便永远没见过扫帚与水桶。(老舍《我爱新北京》)
◆咱们既然在此地驻扎,就不许他们在这一带动百姓一草一木。(姚雪垠《李自成》)
◆老祖宗看看,谁不是你老人家的女儿?难道将来只有宝兄弟顶你老人家上五台山不成?(《红楼梦》)
◆我不排斥应合丝弦低吟杨柳岸晓风残月。我更愿选择手执铁板高歌大江东去!(理由《香港雨霏霏》)
(四)夸张
例:◆夸张是特意对某些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数量等方面加以夸大缩小或超前的一种修辞格。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 。
◆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
◆老泰山应声说:“好了。”就用大拇指试试剪子刃,大声对我笑着说,“瞧我磨的剪子。多快,你想剪天上的云霞,做一床天大的被,也剪得动。”(杨朔《雪浪花》)
◆我从乡下跑到京城,一转眼已经六年了。(鲁迅《一件小事》)
◆请字儿未曾出声,去字儿连忙答应,早飞去莺莺跟前,姐姐呼之,诺诺连声。(王实甫《西厢记》)
◆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朱自清《绿》)——用比喻夸张
◆红军战士、赤卫队员并肩奋战,打得敌人魂飞胆丧。(《红色娘子军》)——用借代夸张
◆谢惠敏的两撇眉毛险些飞出脑门,她瞪圆了双眼望着张老师(刘心武《班主任》)——用比拟夸张
(五)反语
反语是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的一种辞格。
1、讽刺
例:
◆(满清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
◆我们为什么又叫它做党八股呢?这是因为它除了洋气之外,还有一点土气。这也算一个创作吧!谁说我们的人一点创作也没有呢?(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夏衍《包身工》)
2、诙谐
例:
◆他回家对他的夫人说:“哎呀,我的母夜叉,你比小郓可爱多了,真是个贤德的夫人呀(舒展《复婚》)
◆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
◆平素日子里,碰到联组或互助组的什么会,他总是派遣他的二崽子学文做他的全权代表(《山乡巨变》)
◆我的金鱼本来都是养在黄砂缸里的,只因春间生子太多,就分了一部分到梅丘下的荷花池中去,所以池中也做了金鱼的殖民地了。(周瘦鹃《再谈养金鱼》)
◆新娘子被新郎展览出来,扭扭怩怩,手脚不知往哪儿放。副市长大大方方,一派长者风度,连说:“过来,再近点,让我好好审查审查。”大伙儿 都笑了,笑得那么兴高采烈。(谌容《懒得离婚》)
(六)双关
双关是让某个词语或句子同时关涉到两个方面的一种修辞格。
例: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毛泽东《蝶恋花 · 答李淑一》
(1)语义双关
例:◆北大荒使他(美国专家)联想到了开拓初期的美国的西域。一下吉普车,在迎接他的人们面前,专家滑了一跤,爬起来后,他情不自禁地扬臂大呼:“朋友们,我是为你们的北大荒而倾倒的!(梁晓声《荒原作证》)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
(2)谐音双关
例:◆一切似乎又平静下去,一切跟平常一样,一切似乎都是外甥打灯笼,照舅。(周立波《暴风骤雨》)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曹雪芹《红楼梦》)
(七)仿词
1、仿词是按照上下文中的某个词语临时仿造一个意义相反或相类的“词语”,使用词新鲜活泼的一种修辞格。
2、类别有反仿和类仿两种。
例:◆后来这终于从浅闺传进深闺里去了。(鲁迅《阿Q正传》)—反仿
◆(鸳鸯)我是横了心了,当着众人在这里,我这辈子,别说是宝玉,就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曹雪芹《红楼梦》)—类仿
◆作者掩面泪纷纷,书成之后欲断魂。
借问专著何处有,秀才近指自家门。(报刊漫话题诗)
(八)反复
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一种辞格。有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
例:◆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连续反复)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间隔反复)
◆逃,逃,逃,老李心里跳着一个字。连鸟儿也放开,叫它们飞,飞,飞,一直飞到绿海,飞到有各 色鹦鹉的林中,饮着有各色游鱼的溪水。(老舍《离婚》)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九)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 :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注意: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十)设问
设问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一种辞格。:
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生命的路》)
◆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梁启超《论毅力》)
(十一)反 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某种确定的意思,只问不答的修辞手法就是反问。反问也叫反诘或激问。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能够把确定的意思表达得更鲜明、更强烈,给读者以更深刻的印象。
例:◆ “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 这 句话,句末使用的是问号,看起来好像是疑问,其实这句并不是真的在问,是不需要别人回答的,作者用这种疑问的形式只是出于修辞的需要,目的是表示作者自己强烈的情感,表现自己对老师“非常喜欢”“非 常愿意亲近”。
反问可以用否定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如《我的老师》中的这句话,用否定的“怎么会不喜欢”“怎么会不愿意”反问,表达肯定的意思。
又如《最后一课》的“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一句中,用否定的“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反问,表达肯定的“有应该责备的地方”的意思。
反问也可用肯定形式表达否定的意思。当代著名作家高晓声的《摆渡》中有这样一段话,“到了第二天,作家想起摆渡人已跟那有权的走掉,没有摆渡了那怎么行呢?于是他就自动去做摆渡人。从此改了行。”这段中的“没有摆渡了那怎么行呢?”用肯定的“怎么行”表达否定的“不行”的意思。
(十二)对偶
1、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对偶在形式上可以分为“严对”和“宽对”。
例: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虎门对联)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边苦作舟(谚语)
◆对人民,你比炭火更温暖;
对敌人,你比钢刀更锋利。(李瑛《一月的哀思》)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谚语)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毛泽东)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孙中山)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李绅)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十三、排比
排比是将几个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连贯的词语(或句子)组合在一起以加强语势的一种修辞格。
例:◆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在他小学屋里呆得很久才回来,他踏着月色送我,月亮在天上,人影在地下,景色在眼前,情趣在心里。(臧克家《沉重的负担》)
十四、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例:"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十 五、层递
层递是将三项以上的语言单位,在语意递升(递增)或递降(递减)排列的一种辞格。
例:◆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鲁迅《朝花夕拾》)
◆一年,两年,三年,你的望眼将穿,一年,两年,三年,我的归心似箭。(蒋光慈《写给母亲》)
◆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我爱我的国家,爱我的石头城,爱我的家。(聂华苓《千山万水长流》)
十六、回环
回环是利用词语的循环往复表示事物或事理间相互关系的一种辞格。
例:◆科学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更需要科学。(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香山碧云寺云碧山香。
◆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
◆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
◆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会者不难,难者不会。
◆会叫的狗不咬人,咬人的狗不会叫。
◆真金不怕火,怕火非真金。
十七、通感:
感觉互通,又称移觉。(《紫藤萝瀑布》、《绝唱》)
十七、顶针
顶针,也叫顶真,是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接的句子头尾蝉连,上递下接的一种修辞方法。往往能收到流畅如行云的艺术效果,给人以一气呵成的感觉。
例:◆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敌人弯腰,不向敌人低头。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李白 《送刘十六归山白云歌》)  
  不但有顶针格的诗,还有顶针格的小令。元人小令中有一首无名氏的《小桃红·情》:
  断肠人寄断肠词,词写心间事。
  事到头来不自由,自寻思。
思量往日真诚志。志诚是有;有情谁似,似俺那人儿?
  这支小令以自述口气,描写一个年青妇女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由于在修辞上运用了“顶针格”,句与句之间联绵而下,很好地表现了主人公缠绵不断的满腔柔情。
三、辞格的综合运用
辞格的综合运用是指一段作品中使用两个以上的辞格。
辞格的综合运用包括:1、辞格连续(连用);
2、辞格包孕(套用)
3、辞格复合(兼用)
1、连用
◆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锭子,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歌唱。(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如果说,北京昆明湖是雍容华贵的皇室命妇,杭州西子湖是绰约多姿的名门闺秀,那么,扬州西湖则是一位楚楚可人的小家碧玉。(戴庆钰(《明山丽水江南》)
2、套用
◆老泰山…大声对我笑着说:“瞧我的剪子, 多快。你想剪天上的云霞,做一床天大的被,也剪得动。(杨朔《雪浪花》)
◆一盏盏灯火扑来,像流萤飞走,一重重山岭闪过,似浪涛奔流…(贺敬之《西去的列车》)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这是一个巨大的劳动场面:一条高大整齐的“山岭”把两个山头联在一起,一条条巨蟒似的卷扬机趴在大坝上,砂土、石头像长了腿,自动地流到坝顶上。
◆对你如此
伟大、光辉、战斗的一生:
珠峰——显得太轻!
五洲——显得太小!
星月——显得太暗!
九天——显得太低!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3、兼用
◆山中的老虎呀,美在背;
树上的百灵呀,美在嘴;
咱们林区的工人呀,美在内。(郭小川《祝酒歌》)
◆常有理和惹不起碰了钉子回来以后,两个人的嘴都噘得能拴住驴。(赵树理《三里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