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19 06:28: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导入新课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人口总数五分之一。可是大家知道吗?我国历史上曾经有一个时期,在一个半世纪里人口增长了6倍多,人口总数占世界三分之一。那么实在那个时期呢?一起进入本课学习。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内容,了解清朝前期农业的恢复和发展的基本史实(重点);
2.结合教材小组讨论,进一步掌握清朝前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重难点)
3.依据资料分析,能概括出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及带来的问题。
定都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背景:
明朝末年的战乱、灾荒等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
材料一:(江南)人民多遭惨杀,田土尽成丘墟。
(河南)满目榛芜,人丁稀少。(四川)
民无遗类,地尽抛荒。
材料二:江南地方,据洪承畴报:“明季赋税繁
重,官兵坑害,百姓极为困苦……伤残最苦
之州县,人民逃亡,田地荒芜”。
清朝初年的开荒执照
原因:
①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
是“国之大计”。
②重视农业生产,推行
垦荒政策。
表现:
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②兴修水利。(对黄河、淮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
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高产作物
(玉米、甘薯)。
④经济作物(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
花卉、水果)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据清人陆耀《甘薯录》说,当时人们栽种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甘薯的单位产量特别高,并且耐旱、耐雨,在较为贫瘠的山坡地、新垦地可以种植,病虫害较少,因而相当稳产,这些特点是它获得迅速传播的原因。在山东,甘薯的普遍种植,很快形成了“红薯半年粮”的粮食格局。嘉庆5年前后(1800),无论东南还是北方,甘薯都成了穷人的主食。
——楼宇烈《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玉米、甘薯和马铃薯属于美洲高产农作物。
它们的引种和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
有利于缓解人口増长的压力,促进了清朝人口的增长。
湖广成为新的产粮区
合作
探究
高产作物的推广有什么作用?
年 代
耕地面积(顷)
1661年(顺治十八年)
5 493 576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6 078 430
1724年(雍正二年)
6 837 914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7 414 495
1661-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1顷=100亩
≈5.5亿亩
≈7.4亿亩
变化:1661-1766年,耕地面积大幅增加(增加接近35%)。
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影响: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导致变化的因素:
1)清朝前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2)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3)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等等。
1.手工业的发展表现:
特点:规模大、分工合作、雇佣关系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各行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
印染、制瓷等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清代粉彩瓷器是中国清代汉族传统彩瓷品种之一,康熙时,粉彩瓷器技术已问世,雍正时期,粉彩瓷器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手工工场有什么特点?
《丝织十景图》描绘了丝织过程中10道工序:胰炼、染色、络丝、牵经、摇纺、接经、挑花、倒花、织绸和提花,不同的工序产生泡丝工、染丝工、整经工、接头工、倒花工等不同的工种。
规模大、分工合作、雇佣关系
动脑筋




雇 佣
被雇佣
早期资本家
早期雇佣工人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资本主义性质的早期生产关系
2.商业的发展
条件:
(1)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2)陆路和水运发达。
《盛世滋生图》局部
(1)形成了商业网(农村集市、城镇市场、
区域性市场、全国性市场);
(3)出现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
的“票号”。
表现:
(2)晋商、徽商等大型商帮的兴起;
晋商俗称“山西帮”,亦称“西商”、“山贾”。在漫长的历史中,晋商以山西富有的盐、铁、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进行长途贩运,设号销售,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蒙、俄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范围,形成了成为能与南方徽帮相抗衡的最有经营实力的北方晋帮集团。晋商真正崛起于明代,至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已发展到鼎盛。特别是到清朝中叶,山西商人逐步适应金融业汇兑业务的需要,由经营商业向金融业发展,咸同时期山西票号几乎独占全国的汇兑业务,成为执全国金融牛耳的强大商业金融资本集团。
知识
拓展
晋商
徽商与晋商齐名,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商人或商人集团之总称。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有发展,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明嘉靖以降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
一代代的徽州人靠贩运盐、茶、山货,经营文房四宝,走出一条日后教科书上才有的贸易路线:东进苏杭无锡常,抢滩芜湖商道,掌控长淮水运口,南达湘、蜀、云、贵、川,往来京、晋、冀、鲁、豫间,远涉西北、东三省。最后,西进赣、湘,沿东南达闽、粤两省,直至扬帆入海与日本进行贸易。此时的徽商达到鼎盛时期,“无徽不成商”开始叫遍天下。
知识
拓展
徽商
采取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1)原因:
2)表现:
3)影响:
人口的增长
①康熙时,人口总数达到1.5亿。
②乾隆时,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
占当时世界人口的1/3。
1)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3)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2)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
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雍正帝
康熙帝
乾隆帝
在清朝的康熙到乾隆年间,清朝的经济逐步恢复与发展。国力空前强盛,史称“康乾盛世”。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意义: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手工业:
原因:
商业:
人口的增长
原因:
表现:
带来的
问题:
本课小结
耕地面积扩大;兴修水利;粮食产量提高
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
有利于社会稳定;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商业发达
清前期统治者采取的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
人地矛盾突出;社会压力增大
1.闭关锁国的政策不利于清朝统治的原因是( )

①丧失了外贸的主动权,阻碍手工业的进步
②不同外国进行科技交流,使中国逐渐落伍?
③使清朝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
④使西方殖民者找到侵略中国的借口?

A.①②? B.②④??C.①②③? D.④
C
当堂检测
2.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B
3.如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
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
型特点是(  )
A.出现了农村集市 B.坊市分置
C.边境贸易繁荣 D.商业市镇兴盛
D
4.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下列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
A. 清初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到康熙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
近3亿亩
C. 对黄河、淮河、大运河进行治理
D.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边远地区得到了开发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