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勾股定理》单元检测题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17
18
19
20
21
分数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一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比一直角边长大2,另一直角边长为6,则斜边长为( )
A.4
B.8
C.10
D.12
2.在△ABC中,∠C=90°,周长为60,斜边与一直角边比是13:5,则这个三角形三边长分别是( )
A.5,4,3
B.13,12,5
C.10,8,6
D.26,24,10
3.下列三角形一定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 )
A.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5,12,13
B.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比为1:2:3
C.三角形的三边长之比为1:2:3
D.三角形的两内角互余
4.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长是7
cm,另一直角边与斜边长的和是49
cm,则斜边的长为(
)
A.18
cm
B.20
cm
C.24
cm
D.25
cm
5.如图:在△ABC中,CE平分∠ACB,CF平分∠ACD,且EF∥BC交AC于M,若CM=5,则CE2+CF2等于( )
A.75
B.100
C.120
D.125
6.若的三边长a、b、c满足,那么是(
)
A.等腰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锐角三角形
D.钝角三角形
7.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1和2,则第三边长是(
)
A.3
B.
C.
D.或
8.已知,等边三角形ΔABC中,边长为2,则面积为(
)
A.1
B.2
C.
D.
9.已知直角三角形纸片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m和3(m<3),过锐角顶点把该纸片剪成两个三角形,若这两个三角形都为等腰三角形,则( )
A.m2+6m+9=0
B.m2﹣6m+9=0
C.m2+6m﹣9=0
D.m2﹣6m﹣9=0
10.如图,在△ABC中,D是BC上一点,已知AB=13,AD=12,AC=15,BD=5,则DC的长为( )
A.13
B.12
C.9
D.8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1.把命题“对顶角相等”的逆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如图,一棵树在离地面9米处断裂,树的顶部落在离底部12米处,则树折断之前高________米.
13.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b)2=c2+2ab,则这个三角形的形状是________.
14.如图所示,为测得池塘两岸点A和点B间的距离,一个观测者在C点设桩,使∠ABC=90°,并测得AC长50m,BC长40m,则A,B两点间的距离是
m.
15.如图,以Rt△ABC的三边向外作正方形,其面积分别为S1,S2,S3,且S1=6,S3=15,则S2=
.
16.如图,数轴上点A所表示的实数是__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共66分)
17.如图18-2-5,在
中,D为BC上的一点,若AC=l7,AD=8,CD=15,AB=10,求
的周长和面积.
18.已知
中,AB=17
cm,BC=30
cm,BC上的中线AD=8
cm,请你判断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
19.一种机器零件的形状如图18-2-6,规定这个零件中的
A和
DBC都应为直角,工人师傅量得这个零件各边的尺寸如图(单位:mm),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
20.如图18-2-7,四边形ABCD中,
,AB=3,BC=4,CD=12,AD=13,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21.已知:如图,在Rt△ABC中,∠C=90°,AB=5cm,AC=3cm,动点P从点B出发沿射线BC以1cm/s的速度移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
(1)求BC边的长;
(2)当△ABP为直角三角形时,求t的值;
(3)当△ABP为等腰三角形时,求t的值.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
D
3.
C
4.
D
5.
A
6.
B
7.
D
8.D
9.
C
10.C
二、填空题
11.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12.24
13.直角三角形.
14.
30
15.9
16.
三、解答题:
17.周长为48,面积为84.
提示: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知
为直角三角形,故AD
BC,再根据勾股定理可得BD=6,从而可求解.
18.
为等腰三角形.
理由:在
中,AB=17cm,AD=8
cm,BD=15
cm,
AB2=AD2+BD2
为直角三角形.
在
中,AC2=AD2+CD2=82+152=172cm2
AC=17
cm,
为等腰三角形.
19.符合.
20.连接AC,得
,由勾股定理知AC=5,
AC2+CD2=52+122=169=132=AD2,
ACD=
S四边形ABCD=S
ABC+S
ACD=
=
6+30=36.
21.已知:如图,在Rt△ABC中,∠C=90°,AB=5cm,AC=3cm,动点P从点B出发沿射线BC以1cm/s的速度移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
(1)求BC边的长;
(2)当△ABP为直角三角形时,求t的值;
(3)当△ABP为等腰三角形时,求t的值.
【分析】(1)直接根据勾股定理求出BC的长度;
(2)当△ABP为直角三角形时,分两种情况:①当∠APB为直角时,②当∠BAP为直角时,分别求出此时的t值即可;
(3)当△ABP为等腰三角形时,分三种情况:①当AB=BP时;②当AB=AP时;③当BP=AP时,分别求出BP的长度,继而可求得t值.
【解答】解:(1)在Rt△ABC中,BC2=AB2﹣AC2=52﹣32=16,
∴BC=4(cm);
(2)由题意知BP=tcm,
①当∠APB为直角时,点P与点C重合,BP=BC=4cm,即t=4;
②当∠BAP为直角时,BP=tcm,CP=(t﹣4)cm,AC=3cm,
在Rt△ACP中,
AP2=32+(t﹣4)2,
在Rt△BAP中,AB2+AP2=BP2,
即:52+[32+(t﹣4)2]=t2,
解得:t=,
故当△ABP为直角三角形时,t=4或t=;
(3)①当AB=BP时,t=5;
②当AB=AP时,BP=2BC=8cm,t=8;
③当BP=AP时,AP=BP=tcm,CP=(4﹣t)cm,AC=3cm,
在Rt△ACP中,AP2=AC2+CP2,
所以t2=32+(4﹣t)2,
解得:t=,
综上所述:当△ABP为等腰三角形时,t=5或t=8或t=.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