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张PPT)
什么是声音
龙泉六中 何彦
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
要想让发声物体停止发声,你是怎样做的?
对于振动不明显的现象,如音叉发音,如何观察它的振动现象?
讨论:
声音的传播示意图
演示实验
思考
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时,让士兵头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筒睡觉,可以及时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为什么?
小结:
1、声音的产生: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
固体、液体、气体均能发声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可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3、声速:声速与介质和温度有关 (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340m/s
4、人耳的听声能力:20Hz—20000Hz的声音
频率:物体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
次声,频率小于20Hz的声;超声,频率大于20000Hz的声
谢谢大家!
00
声源
传播过程
人
耳
优酷
5
xpaj.cn
●
xxjxsj.cn
昵图网/zkj982II2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11年初中物理赛课教案
参赛者:龙泉六中 何彦
课 题:什么是声音(新授课)
三维目标:
知道几个重要概念;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概括能力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体验化细微为显著的转化方法。
通过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乐于从自然、生活中探索物理学原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波
实验器材:教师演示实验器材:音叉、水、烧杯
学生探究实验器材:纸、尺等随堂物品
学法指导: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验论证→表达交流→总结归纳
课堂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由关于自然界声音的视频切入;生活中我们时时都在与各种各样的声音打交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怎样被听到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什么是声音”。
二、实验探究,讲解新课
1、探究声音的产生
①实验:怎样利用身边的物体使它们发出声音?观察或感受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特点。半分钟,看哪个组找得又快又多。(找几个组汇报)
②体验: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发“啊”音,体会手上的感觉。
幻灯展示“讨论:要想让发声物体停止发声,你是怎样做的?对于振动不明显的现象,如音叉发音,如何观察它的振动现象?”
③阅读教材36页,完成相关填空。让学生指出例子中是哪个部位在发声,引出声源的概念。
④哪些物体可以做声源,举例。“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做提示。
2、声音的传播
①学生诵读教材37页本段;找出文中的关键词“空气中就形成了密疏相间的波动,向四周传播”。
②突破难点:多媒体展示声波是怎样传播的(了解声具有能量;与高中知识衔接:波比较复杂,高二专门有一个章节学习,它将挑战你的空间想象能力)。
③看一种特殊情况下的声音。在太空中,针对两宇航员之间交谈,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宇航员之间是通过什么进行交谈的、他们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等等)?启发学生提问、猜测、设计验证方法(声源在与不在真空中比较)。
④观察多媒体演示实验。完成学案7。
⑤体验:用指关节轻轻敲击桌面,体会耳朵紧贴桌面与不贴桌面的感觉。
⑥完成学案9。
⑦幻灯展示思考题(承上启下):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时,让士兵头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筒睡觉,可以及时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为什么?
3、声速
①阅读教材39页,讨论交流“声的传播有多快”。猜测声速与哪些有关。
②指导学生看声速表,从表中还可以看出什么规律(声音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完成学案11。
4、人耳的听声能力
指导阅读。认识频率,知道人耳对声的感觉有上下限(20Hz—20000Hz),在此基础上,对超声和次声下定义,通过阅读了解人耳构造,教育学生保护听力。
三、回顾总结,重温要点
四、课堂练习,及时反馈
五、作业布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