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 厘米、分米、米
第1 课时 用不同的工具测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例1、例2;议一议、试一试及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会用指定的物品作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描述测量的结果。
3.感受与同学合作学习的乐趣,了解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长度单位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长度单位的作用。
【教学准备】
PPT课件、硬币、曲别针、文具盒、橡皮、铅笔等。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引入
1.谈话: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发了新书,你们高兴吗?书是我们的好朋友,那你们知道书有多长吗?
2.学生估计数学书的长度,可以用手比划。
二、探究新知
1.用不同物品作标准测量同一长度。
(1)选一选:分小组,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数学教材的长,每人选一样。
(2)量一量:四人一小组进行测量。
教师强调: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并注意一段对齐。
(3)说一说:你选用什么物品进行测量?量的结果是多少?
(4)议一议:为什么同一长度量出的结果也不同呢?
小结:测量同一长度,选的标准不同,量的结果也不同。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不同的长度。
(1)学生自由选择工具测量自己喜欢的物品:桌子的宽度,铅笔、橡皮的长度……
(2)将测量结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3)集体交流:通过刚才的测量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4)小结:如果选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长度不同的物体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只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才能正确比较出不同物体的长短。
3.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测量同一长度。
(1)全体同学用小方块或其他同规格物品去测量数学教材的长度。
(2)汇报测量结果。
(3)提问:为什么这次测量出来的结果是相同的呢?怎么才能使每个同学测量出的结果相同呢?
(4)小结:只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才能得到同样的结果。
三、巩固练习
1.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文具盒的长度,找出最长的和最短的,进一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作用。
2.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宽、高。学生独立测量后再交流。
3.完成教材第2页“练一练”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1.在小组内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开展了哪些活动?你懂得了什么?
2.在全班交流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研究的内容。
五、课后延伸
估一估,再实际量一量你家的饭桌、你的小床、卧室的窗户各有几支铅笔长,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比一比谁家的饭桌长一些,谁的小床长一些……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用不同的工具测量
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同一长度。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不同的长度。
3.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测量同一长度。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不足之处] 整堂课上得很累,一是学生有点乱,二是感觉教得有点死板,很机械,课堂气氛不活跃。另外在练习设计上忽略了学生的测量方法的练习,知识深度挖掘还不够。
[再教设计] 增加一些趣味性的习题,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第2 课时 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例1及练一练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体会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估测物体长度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
PPT课件、学生尺、练习纸、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1)教师激趣: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小谜语,同学们猜一猜,知字去口来添豆。(短)哪位同学知道短的反义词?(长)
师:你们的课桌面和老师的课桌面相比较一下,哪个长,哪个短呢?能看出来吗?
生:老师的长,我们的短。
师:对,你们很聪明,那究竟我的比你们的长多少呢?要找答案怎么做呢?
生:量一量。
师:课桌面有多长?同学们试着去量一量吧。
让学生选择一个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文具盒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不唯一)
师:大家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所说的数不同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量的结果一样呢?(大家都用同样的工具去量)
(2)导入主题:你们的办法真妙!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我们通常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尺子)今天,我们就要认识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新课教学,感知1厘米。我分五步进行教学。
1.认识尺子。
出示直尺,让学生观察直尺,仔细瞧瞧,你发现尺子上有些什么?
生给出答案。
师:看老师这也有一把放大的尺子,和同学们的尺子比一比,老师的尺子光光的,还缺少什么呢?
生:缺少一些竖线和数字。
多媒体显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尺子的共同点,认识长短不同的竖线——刻度线以及不同的数、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让学生了解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观察自己直尺上的1厘米长度。然后我组织学生研究,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回答时电脑显示这些线段。
3.建立1厘米的表象。
先让学生用手比划1厘米,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1厘米长的物体。在我出示几样1厘米的物体给学生看的基础上,学生列举。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师:你能用两个手指比划出1厘米大约有多少长吗?(师做拇指与食指比划状)
4.找生活中的1厘米。
请在你的身边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观察,汇报。
5.认识几厘米。
数一数2厘米中有几个1厘米,4厘米、6厘米中呢?让学生知道2厘米、4厘米有多长。学生拿尺介绍两者的长度,同时介绍认的方法。渗透量长度的方法。
三、学习测量方法
1.动手实践,探索量法。
出示已经裁好的纸条。
谈话:同学们已经认识了1厘米和几厘米,现在我们用厘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请看,这是一张纸条,请大家认真观察老师是怎么量它的长度的,并把你看到的和同学们说一说,看谁看得最仔细。
教师演示量纸条的过程,学生观察,说出纸条的长度。
2.谈话: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但是,老师却碰到了一些数学小马虎,大家一起来看一看,这些小马虎在量物体时是如何做的?
(1)你认为他量的对吗?哪儿错了?说说你的看法。
(2)这种量法对吗?
(3)这种呢?
作为朋友,你想告诉小马虎在测量物体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发表建议。
老师也想告诉他:先放好尺子,再把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3.量线段。
谈话:小朋友真了不起,你们不但总结了量物体的方法,还帮助了数学小马虎。
老师现在想考考你们:在作业纸上,有两条线段,请量出它们的长度,并记录下来,然后再比一比哪一条线段长,长多少厘米。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4页“练一练”第1,2,3题。
五、课堂总结
及时总结本课知识,评价学生: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厘米,还有更大的长度单位,我们今后还会学习它们。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直尺上的“0”表示起点,测量物体长度从“0”开始。
厘米可以用“cm”表示。
感受1厘米。
食指的宽度约是1厘米。
直尺上从刻度0到1,2到3……都是一厘米。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学生从认识到动手操作到应用,使学生体验到“厘米”的知识形成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独立思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活力与创造,这样所学的知识记得深、记得牢。
[不足之处] 课堂教学中,反馈评价不及时。这节课活动较多,没有做到随时根据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调节、评价,致使本节课的部分注意事项占用了下节练习课的时间。没有采用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本节课中做到了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但没有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等方面,在评价方式上,也没有做到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
[再教设计]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
第3 课时 直尺和线段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例1、例2;试一试及练一练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由实物抽象出线段、测量和画线段的过程。
2.初步认识线段,能用直尺准确测量线段的长度。
3.在用直尺测量纸条、毛线、线段等学习活动中,体会线段的特征。
【教学重点】
测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线段的画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纸条、毛线等。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师:老师让你们猜一个谜语(PPT课件出示谜面):一条条,一根根,编织衣物少不了,有时直来有时弯,缝缝补补要用着。
指名学生回答:毛线。
师:怎样测量毛线的长度呢?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大家都能学会测量。
二、探究新知
1.复习直尺的有关知识。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直尺,会用直尺进行简单的测量,现在请同学们在直尺上用手比划出1厘米、3厘米、4厘米等长度。
学生练习:在自己的直尺上用手比划出1厘米、3厘米、4厘米等长度。
2.用直尺测量彩色纸条的长。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测量了橡皮的长度,你能用自己手中的直尺测量出你准备的彩色纸条的长度吗?快动手试一试吧。
学生同桌合作,动手测量。然后找代表汇报。
师:在用直尺测量纸条的长度时,你觉得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汇报。
3.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大家拿出准备的学具,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
4.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5.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观察教材第5页例题第(2)问,拉紧的一段毛线叫线段吗?
教师在讲台上演示,然后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绳子照着操作,指一名学生到讲台上演示给同学们看,感知什么是线段。
师:同学们知道线段都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
(1)线段是直的。
(2)线段有两个端点。
(3)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师:哪些东西的边还可以看成是线段?
学生同桌互相交流。
小结:我们把像教材第5页下方那样的图叫做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6.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度量吗?
让学生量一量教材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直尺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直尺度量,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得出正确结论。
7.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边画边说。
学生尝试用断了3厘米的断尺画3厘米长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汇报。
小结: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够准确画出线段。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6页“练一练”第1~4题。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发言。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直尺和线段
1.线段是直的。
2.线段有两个端点。
3.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画线段:从直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直尺几厘米的地方,再在两端加上端点。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课堂开始以猜谜的情境引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不足之处] 在画线段环节,学生还没有准确把握画线段的方法,特别是用断尺画线段。
[再教设计] 应多让学生尝试画一画,说一说等,加强学生对线段的认识。
第4课时 认识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7~8页例1、例2及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测量中,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米”的过程。
2.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3.进一步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米,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换算;进一步体会测量的不同方式。
【教学难点】
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
PPT课件、直尺、米尺、1米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问题情境
1.谈话引出测量课桌面的活动。提出同桌合作,利用准备的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测量课桌面的要求,鼓励同桌积极合作。
师:我们上节课用小棒等工具测量过课桌面的长度,同时,我们认识了直尺和长度单位“厘米”。现在,请同桌用“厘米”作单位测量一下课桌面有多长。
学生测量,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测量活动。
师:把你们测量的方法和结果告诉大家。
2.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说一说是怎样做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交流用直尺测量的方法和结果。
3.认识米尺,共同用米尺测量桌面。
师:现在,我们一起认识一个新的测量工具——米尺,并用它来测量一下。
拿出米尺,师生一起测量课桌面的长,使学生直观感受到用米尺量比用直尺简便、准确。
二、认识1米
1.认识长度单位“米”及字母表示。
师: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米”作单位,“米”也是国际上通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板书)来表示。
2.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拿出一把米尺,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描述1米有多长,初步感受1米的实际长度。师:老师手里拿的是一把米尺,这把米尺的实际长度是“1米”,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一下1米有多长吗?
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如学生边用两手比划边说;学生边比划自身的高度边说;1米比课桌面的边长长一些等等,老师要给予鼓励。
3.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观察米尺,说一说1米中有多少厘米,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
1米=100厘米
1 m=100 cm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1米有多少个1厘米?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给学生充足的数的时间,再交流。
师:通过刚才大家数,发现米尺上有100个1厘米,那就是说1米=100厘米(板书)。
4.体验1米,让学生找出几种长度是1米的物品。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不同意见的机会,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指导性的评价。
师:同学们,你能找出几种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吗?
学生可能找到:教室中的日光灯的长度、黑板左右两边的长、门上下两边的长、课桌的长等。在生活中,有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如:花池的宽、小弟弟的身高、电视柜的宽……
师:同学们找出了许多大约长1米的物体,现在,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条绳子,你估计一下,这条绳子有多长?
学生估计是1米。
师:我请两个同学测量一下,这条绳子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
三、实际测量
1.提出1米大约等于几支铅笔的长度的问题,鼓励学生先估计,再实际测量。
交流时,重点了解学生估测的方法是否科学,结果如何。
请两个学生测量演示。
师:请你们再估计一下,1米大约等于几支铅笔的长度?
指名几位学生回答,不做评价。
师:估计得对不对呢?请同桌合作,用自己的方法验证一下。
学生同桌合作测量,然后交流,重点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1)拿铅笔和米尺比,1米大约是6支铅笔的长。
(2)把1米长的绳子对折,再对折,然后与铅笔比……
(3)测量每支铅笔大约是20厘米,5支……
2.测量黑板的长。先让全班同学进行估计,再请几名同学实际测量。还可以估测一下黑板的宽。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面对着黑板,你们知道黑板的长和宽各是多长吗?请大家先估计一下。
学生估计,老师不做评价,只做记录。
师:好!我们请两位同学来实际测量一下。
学生测量,老师参与测量。
3.测量教室门的高。先让全班同学进行估计,然后学生一起测量,重点指导学生读测量结果和用语言描述测量结果。还可测量门的宽。师:现在我们再来估计一下教室门的高和宽,再测量。
学生同桌合作测量,在测量结果不够整米时要重点指导学生如何描述。如:门高1米80厘米;门高大约2米;门高不够2米;门宽1米多……
四、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第8页“练一练”第1,2题。
练一练的题学生首次接触,先帮助学生明白题意。交流时,了解学生字母填得是否正确,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并进行具体的指导。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认识米
测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精心设计,采用多种途径理解和区分单位:厘米和米。
[不足之处] 在课堂教学中,在让学生汇报交流这一环节里,当学生表达不出或不清楚时,我不够耐心,急于给学生提示,这样不利于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如果当时能不急于帮学生下定论,而是请其他同学发表意见,相互补充,将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更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
[再教设计] 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发现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第5课时 认识分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9~10页例1、例2,练一练第1,2题及身边的数学。
【教学目标】
1.经历小组合作,探索厘米、米、分米之间关系的过程。
2.认识“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3.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活动,获得与同伴解决问题的经验。了解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学难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米尺,直尺,8厘米、1米、60厘米的木条各一根,PPT课件,长纸条。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问题情境
1.教师拿出两根木条(一根8厘米,一根1米)让学生先估测,再实际测量。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米两个长度单位,并能估测一些物品的长度,现在老师有两根木条,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这两根木条各有多长?
学生估计,记下估计结果,再测量,并记录。
2.拿出60厘米长的木条,让学生观察,并与前面两根木条比较长短,然后进行估计和测量。最后说明,计量比厘米大,比米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老师手里的这根木条,与刚才的两根木条相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了解,这根木条比8厘米的木条长,比1米的木条短。
师:请大家估计一下这根木条有多长,再实际测量一下。
学生估计、测量。
师:大家测量出这根木条的长度是60厘米。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分米。用分米来表示这根木条的长度更简便一些。分米用字母“dm”表示。
二、认识1分米
1.结合直尺认识分米,知道1分米=10厘米。
师:请大家拿出你们准备好的尺子,1厘米1厘米地数,数到10厘米,看看10厘米有多长。
学生数、交流。
师:这10厘米长度就是1分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1 dm=10 cm
2.体会“1分米”的实际长度。
先让学生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再用手比一比1分米有多长。
师:请你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用手比一比1分米有多长。
给每个学生实际比的机会。
3.联系熟悉的物品,认识并体验1分米。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大约长度为1分米的物品。
师:找一找,在你熟悉的物品中,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学生回答可能很多,如:电灯开关的边长,粉笔盒的宽,香皂盒的宽等,学生说的实物的长接近1分米就可以。
三、探索活动
1.小组合作,探索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1)提出探索的要求,并板书:1米=( )分米。鼓励小组同学合作研究。
师:我们学习了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并且知道了1分米=10厘米,现在请小组同学一起研究一下,1米等于多少分米?可拿米尺实际观察一下。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各组探究的过程和结果。重点请各组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要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推导方法的机会。
师:请各组汇报一下你们研究的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研究的。
2.自主学习,探索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1米等于10分米,1分米等于10厘米。那么1米等于多少厘米呢?你能自己推算出来吗?试一试。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推算,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出理由。
四、实际应用
1.用分米表示60厘米的木条。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来解决前面的问题,60厘米的木条等于多少分米?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测量课桌面的长和宽。
(1)课桌面的长可直接用前面测量的结果,用分米表示。如果课桌面不是整分米,可用大约几分米表示。
(2)同桌合作,测量课桌面的宽,并用分米表示。交流测量的结果时,重点指导学生读结果。
五、活动延伸
结合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了解儿童乘坐火车时购买儿童票关于身高的规定,提高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的意识。
六、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第10页“练一练”第1,2题。
七、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认识分米
分米是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0厘米
1 m=10 dm 1 dm=10 cm 1 m=100 cm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这节课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了所有的知识点,比设计的效果还好。我们还是要还给学生自己的空间,让他们有伸展的机会并熟练掌握知识。
[不足之处] 学生虽然对分米和厘米形成表象,但还不能进行实际应用,学生从学到会、从知到用是要经过一个过程的,让学生多感受、多操作、多实践,才能熟练掌握知识。
[再教设计] 教师要能放手、敢放手,在放手的同时,能够真正地放心,相信学生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我们的测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页例1、例2及自主小天地。
【教学目标】
1.经历同学合作,选用合适的工具测量身体某部位的活动过程。
2.了解自己身上的数据,能用手拃、步长等作标准估测物品的长度。
3.体验估测活动的乐趣,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和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会用各种工具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各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教学准备】
直尺、米尺、记录卡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估测比赛
1.提出要求:不允许用直尺和米尺等工具。同桌一组,估测凳子面的长,看哪组估测得更准确。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一次估测比赛。要求:不能用直尺等测量工具,可借助其他工具。
比赛内容:同桌一组,估测凳子面的长,看哪一组估测得最准确。有什么问题?
如果学生提出可不可以用其他物品做工具,教师告诉学生是可以的,但最后结果必须用厘米、分米等单位描述。
学生估测,教师注意了解学生不同的估测方法。
2.交流估测的结果。先只说结果,不说方法。师:把你们估测的方法和结果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说,老师记录,同时把自己估测的结果也和同学交流。
3.师生一起测量,检验估测的结果,并评出优胜者。师:哪一组估得最准确呢?我们一起来实际测量一下。
共同测量出结果,评出估得最准的。
4.交流估测的方法。可先请估测不准的同学说一说,再请估测准确的同学介绍是怎样估测的。
师:比赛结果已经出来啦!现在,我们请几组同学说一说你们估测的方法。
估测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及时给予评价。
(1)用眼看的。(容易估不准确)
(2)用手比出10厘米,然后一下一下测……(这个方法也可以)
(3)我知道铅笔是××厘米,我们用铅笔量(借助已知的物品长度来估测,很不错)。
5.教师介绍自己的方法。
师:你们想了解老师是怎样估测的吗?
教师演示用手拃量、估算的过程。
师:我一拃是××厘米,量了××拃,估算一下是××厘米。
二、合作测量
1.谈话引入测量活动。激发学生了解自己身上数据的兴趣和愿望。
师:我们如果知道了自己的手拃的长、脚长、身高、一步的长、两臂伸开的长等,就会为我们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提供很多方便。同学们,你知道自己身上手、脚的长度吗?
2.小组合作测量。教师提出先估测,再测量的要求,亲自参与并注意指导测量方法。师:好!现在就请同学合作,测出自己身体上的数据,并写在记录卡上。
根据本班学生人数和测量工具多少分组测量。必要的话,教师可先介绍“一拃”“一步”等的含义。
3.交流测量的结果。重点说一说使用的什么测量工具,每个人估测和实际测量的结果如何。师:请组长汇报一下:你们组测量了哪些部位?分别使用的什么工具?怎样做的?每个同学汇报自己估测和实际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三、实践活动
1.鼓励学生用自身测量工具进行实际估测。
可以到操场上,分小组进行任何物体的测量,并做好记录。
师:大家已经知道了自己一拃有多长,一步有多长及自己的鞋有多长等等。现在我们就用这些做工具,到操场上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记录下数据。
学生分成小组到操场上估测,教师参与学生的估测。
2.根据今天的活动,写一篇数学小日记,存入成长记录袋。
师:今天的活动结束后,每个同学写一篇数学小日记。
四、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我们的测量
测量鞋、一拃、身高、一步等长度
用身体上的工具测量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课堂上鼓励学生用自己身体上的工具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给学生开放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能够说出测量的方法,孩子参与测量活动的热情特别高,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了深入地思考问题。
[不足之处] 学生合作意识不强。
[再教设计] 将学生个体间的学习关系改变为“组内活动”学习的关系。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活动学习、动手操作、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