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单元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单元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19 11:44: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春历史部编七下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训练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3分*20=60分)
1、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内容可以入选的有 (  )
①废行省,设“三司”  ②设立锦衣卫 
③八股取士 ④实行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作了欺人计。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反映了 (  )
A.魏晋以来高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B.隋朝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C.唐朝时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D.明朝八股取士的弊端
3、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  )
A.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B.不利于皇权的加强
C.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4、郑和是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从下图中,你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  )
A.郑和船队曾从刘家港出发
B.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C.郑和下西洋途经东南亚一些国家
D.郑和船队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5、有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朱元璋以来的海禁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为中国输入了新的工艺产品、原料、技术,从而影响了中国国内的手工业生产。该材料能够用来佐证 (  )
A.郑和下西洋扩大了我国的政治影响
B.郑和下西洋打破了明朝的海禁政策
C.郑和下西洋不利于国家边疆的稳定
D.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
6、“水落尚存秦代石,潮来不见汉时槎。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这是1554年一代抗倭名将视察山东文登营时留下的著名诗篇。该名将和生活的时代分别为 (  )
A.文天祥 南宋后期 B.郑成功 明末清初
C.戚继光 明朝前期 D.戚继光 明朝中期
7、明朝时全面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的巨著是 (  )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8、《明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    ,绵亘万里,分地守御。”其中横线处所缺文字应该是 (  )?
A.嘉峪 B.陇西 C.京师 D.河套
9、17世纪初,女真各部实现了统一并逐渐崛起。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 )
A.契丹 B.党项 C.匈奴 D.满洲
10、明朝灭亡以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降清,引清军入关。这个将领是( )
A.朱温 B.魏忠贤 C.吴三桂 D.黄巢
11、康熙时,针对对台湾地区的管理,施琅主张“台湾虽然是一座海岛,却关系着闽、广、江、浙四省的要害,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如果放弃台湾,必将酿成大害,只有守住台湾,才可永固边圉”。康熙据此采纳制定的对台措施最主要的意义是(  )
A.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 B.巩固了祖国东南海防屏障
C.肯定台湾的主权属于中国 D.促使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
1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下列关于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中,发生于乾隆皇帝时期的是(  )
A.册封五世达赖 B.设置台湾府
C.设置驻藏大臣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3、中国古代中央政府都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清朝前期加强对西北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管辖的措施有(  )
A.文成公主入藏 B.设置台湾府
C.设置伊犁将军 D.设立驻藏大臣
14、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函中说:“天进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能有无。”它反映清朝政府在对外关系中推行(  )
A.严厉的禁海政策 B.“重本抑末”政策
C.“对外开放”政策   D.“闭关锁国”政策
15、中国古代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是在什么时期( )
A. 唐朝 B. 宋朝 C. 明朝鼎盛时期 D. 清朝前期
16、台湾著名学者傅宗懋曾说:“世宗(雍正)的收权很是巧妙的,并不是像以前的枝枝节节,他只设了一个军机处,于是就把以前内阁和八旗的权力,整个拿来。”符合此评论主旨的是(  )
A.军机处的设置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
B.军机处的设置是为了辅助皇帝处理政事
C.军机处是清朝常设的中枢机构
D.军机处的设置强化了君主专制
17、乾隆、嘉庆时期,文人大多埋头于古籍,不敢过问社会现实,考据之风大盛,形成为考据而考据的现象。这反映了清代 (  )
A.思想专制加强 B.传统文化衰落
C.八股取士盛行 D.儒家地位提高
18、解读图片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通过解读以下图片你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  )
A.失地农民变成地主的佃户 B.广大民众的生活困苦
C.政治腐败导致经济衰退 D.佃户要交纳高额地租
19、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
A.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B.中国国力不断削弱的趋势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
20、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十八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 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C.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开放性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二、非选择题。(3小题40分)
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a)中的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于哪一年在什么地方建立明朝?在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2)图(b)反映的锦衣卫是什么机构?主要职责是什么?明朝类似的机构还有什么?
材料二
(3)观察材料二图示,请在①②处添上适当的内容说明明朝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2、(16分)17世纪中期的中国,硝烟弥漫,出现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乱和动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仍催逼赋税,榨取农民。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农民进行斗争,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材料二 1640年,李自成率军进入河南,吸纳了一些失意的知识分子,如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他们为李自成出谋划策,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很有见识的政策,如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材料三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和,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材料四 明末农民战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斗争最尖锐、对后世影响也最深远的一次农民战争。……“均田免赋”这种极端平均主义、无政府主义的口号,只能进一步导致大顺军用拷掠追饷来筹集军费,以致在进军北京途中,特别是进入北京后,大肆对明朝的政要、权贵、富商、绅士等严刑拷打,勒索钱财,造成社会混乱,人心动荡。
材料五 在这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北京城里自杀了一个皇帝,逃跑了一个皇帝,又从关外杀进来一个皇帝。
(1)依据材料一,说说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一说“均田免赋”是什么意思。材料二和材料三有什么关系?
(3)依据材料四原文回答,此次农民起义有何不足之处?(一点即可,2分)
(4)材料五中“自杀的皇帝”是谁,他的自杀宣告了什么?“逃跑的皇帝”是谁,他的结局如何?“从关外杀进来的皇帝”属于哪一民族?
(5)通过上述材料,你有何启示?
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顺治初年,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及台湾的抗清势力,清政府实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
材料二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颁布谕旨:“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澳门矣。”
材料三 清乾隆皇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函中写道:“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朝实行海禁的最初目的。
(2)材料二反映出18世纪中期,清政府实行海禁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统治者的什么观念?
(4)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带来了哪些影响?
2021春历史部编七下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训练题)含答案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一、选择题。(3分*20=60分)
1、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内容可以入选的有 (  )
①废行省,设“三司”  ②设立锦衣卫 
③八股取士 ④实行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D 
2、“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作了欺人计。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反映了 (  )
A.魏晋以来高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B.隋朝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C.唐朝时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D.明朝八股取士的弊端
【答案】D 
3、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  )
A.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B.不利于皇权的加强
C.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答案】C
4、郑和是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从下图中,你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  )
A.郑和船队曾从刘家港出发
B.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C.郑和下西洋途经东南亚一些国家
D.郑和船队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答案】B 
5、有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朱元璋以来的海禁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为中国输入了新的工艺产品、原料、技术,从而影响了中国国内的手工业生产。该材料能够用来佐证 (  )
A.郑和下西洋扩大了我国的政治影响
B.郑和下西洋打破了明朝的海禁政策
C.郑和下西洋不利于国家边疆的稳定
D.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
【答案】D
6、“水落尚存秦代石,潮来不见汉时槎。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这是1554年一代抗倭名将视察山东文登营时留下的著名诗篇。该名将和生活的时代分别为 (  )
A.文天祥 南宋后期 B.郑成功 明末清初
C.戚继光 明朝前期 D.戚继光 明朝中期
【答案】D 
7、明朝时全面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的巨著是 (  )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答案】B
8、《明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    ,绵亘万里,分地守御。”其中横线处所缺文字应该是 (  )?
A.嘉峪 B.陇西 C.京师 D.河套
【答案】A
9、17世纪初,女真各部实现了统一并逐渐崛起。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 )
A.契丹 B.党项 C.匈奴 D.满洲
【答案】D
10、明朝灭亡以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降清,引清军入关。这个将领是( )
A.朱温 B.魏忠贤 C.吴三桂 D.黄巢
【答案】C
11、康熙时,针对对台湾地区的管理,施琅主张“台湾虽然是一座海岛,却关系着闽、广、江、浙四省的要害,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如果放弃台湾,必将酿成大害,只有守住台湾,才可永固边圉”。康熙据此采纳制定的对台措施最主要的意义是(  )
A.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 B.巩固了祖国东南海防屏障
C.肯定台湾的主权属于中国 D.促使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
【答案】B
1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下列关于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中,发生于乾隆皇帝时期的是(  )
A.册封五世达赖 B.设置台湾府
C.设置驻藏大臣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答案】D
13、中国古代中央政府都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清朝前期加强对西北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管辖的措施有(  )
A.文成公主入藏 B.设置台湾府
C.设置伊犁将军 D.设立驻藏大臣
【答案】C
14、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函中说:“天进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能有无。”它反映清朝政府在对外关系中推行(  )
A.严厉的禁海政策 B.“重本抑末”政策
C.“对外开放”政策   D.“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D
15、中国古代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是在什么时期( )
A. 唐朝 B. 宋朝 C. 明朝鼎盛时期 D. 清朝前期
【答案】D
16、台湾著名学者傅宗懋曾说:“世宗(雍正)的收权很是巧妙的,并不是像以前的枝枝节节,他只设了一个军机处,于是就把以前内阁和八旗的权力,整个拿来。”符合此评论主旨的是(  )
A.军机处的设置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
B.军机处的设置是为了辅助皇帝处理政事
C.军机处是清朝常设的中枢机构
D.军机处的设置强化了君主专制
【答案】D
17、乾隆、嘉庆时期,文人大多埋头于古籍,不敢过问社会现实,考据之风大盛,形成为考据而考据的现象。这反映了清代 (  )
A.思想专制加强 B.传统文化衰落
C.八股取士盛行 D.儒家地位提高
【答案】A
18、解读图片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通过解读以下图片你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  )
A.失地农民变成地主的佃户 B.广大民众的生活困苦
C.政治腐败导致经济衰退 D.佃户要交纳高额地租
【答案】C 
19、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
A.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B.中国国力不断削弱的趋势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
【答案】D
20、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十八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
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C.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开放性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答案】C
二、非选择题。(3小题40分)
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a)中的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于哪一年在什么地方建立明朝?在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2)图(b)反映的锦衣卫是什么机构?主要职责是什么?明朝类似的机构还有什么?
材料二
(3)观察材料二图示,请在①②处添上适当的内容说明明朝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答案】(1)1368年,应天府。汉高祖刘邦。
(2)特务机构。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东厂。
(3)①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②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
2、(16分)17世纪中期的中国,硝烟弥漫,出现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乱和动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仍催逼赋税,榨取农民。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农民进行斗争,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材料二 1640年,李自成率军进入河南,吸纳了一些失意的知识分子,如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他们为李自成出谋划策,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很有见识的政策,如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材料三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和,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材料四 明末农民战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斗争最尖锐、对后世影响也最深远的一次农民战争。……“均田免赋”这种极端平均主义、无政府主义的口号,只能进一步导致大顺军用拷掠追饷来筹集军费,以致在进军北京途中,特别是进入北京后,大肆对明朝的政要、权贵、富商、绅士等严刑拷打,勒索钱财,造成社会混乱,人心动荡。
材料五 在这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北京城里自杀了一个皇帝,逃跑了一个皇帝,又从关外杀进来一个皇帝。
(1)依据材料一,说说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一说“均田免赋”是什么意思。材料二和材料三有什么关系?
(3)依据材料四原文回答,此次农民起义有何不足之处?(一点即可,2分)
(4)材料五中“自杀的皇帝”是谁,他的自杀宣告了什么?“逃跑的皇帝”是谁,他的结局如何?“从关外杀进来的皇帝”属于哪一民族?
(5)通过上述材料,你有何启示?
【答案】(1)陕西大旱,官府仍催逼赋税,榨取农民。
(2)“均田免赋”就是要平均分配土地,免除赋税。有了材料二提出的“均田免赋”,才有了材料三中百姓热情欢迎起义军的情况,二者是因果关系。
(3)“均田免赋”这种极端平均主义、无政府主义的口号,只能进一步导致大顺军用拷掠追饷来筹集军费,以致在进军北京途中,特别是进入北京后,大肆对明朝的政要、权贵、富商、绅士等严刑拷打,勒索钱财,造成社会混乱,人心动荡。(一点即可)
(4)“自杀的皇帝”是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他的自杀宣告了明朝的灭亡。“逃跑的皇帝”是李自成;他在山海关交战失利,后转战各地,最后失败。满洲。
(5)只有为政为民,统治才能长治久安等。(符合题意即可)
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顺治初年,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及台湾的抗清势力,清政府实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
材料二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颁布谕旨:“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澳门矣。”
材料三 清乾隆皇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函中写道:“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朝实行海禁的最初目的。
(2)材料二反映出18世纪中期,清政府实行海禁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统治者的什么观念?
(4)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带来了哪些影响?
【答案】(1)对付东南沿海及台湾的抗清势力。
(2)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
(3)愚昧自大、故步自封的观念。
(4)积极影响: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消极影响:清政府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