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思乡曲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思乡曲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学科
音乐
学段:中段
年级
四年级
相关领域
核心内容: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
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
相关内容:表现领域(演唱、演奏、识读乐谱)
创造(创作实践)
音乐与相关文化(音乐与社会生活)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以学生已有知识、能力水平为基础,在听、赏作品过程中,了解作曲家马思聪的生平、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品的曲式风格特点,同时运用演奏、模仿、打击乐伴奏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聆听—感受—理解—表现作品等实践活动中,体会和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二)理论依据
以《音乐课程标准》中的“突出音乐特点、强调音实践、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为理论依据。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1.聆听小提琴独奏《思乡曲》
2.认识小提琴、听辨小提琴的音色。
学生情况:
本课教学对象为小学四年级学生,通过对学生音乐基础知识及能力起点的调研可以看出,通过音乐课堂欣赏作品的知识经验积累,学生在音乐表现要素方面掌握较好,在识读乐谱、口风琴吹奏方面,也表现出了一定的能力。
《思乡曲》这首作品如歌似诉的表现出了远离家乡的人们对故乡所怀的思念之情。由于“抗战历史”的年代久远,学生对此了解得可谓是少之又少,再加上学生对“思乡”的情感也只是从语言上多少有些了解,内心从未体验过这样的情感,因此,这两点为作品的欣赏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将运用图片、语言讲解等手段来引导学生体会人们在“抗战”期间背井离乡、四处逃亡的苦难生活,并从作品的音乐要素变化中感受人们对家乡的思念及浓浓的思乡情感。
教学方式和手段:
在本课核心领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将引导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感知体会作品的情感;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运用讲解、对比、示范等方法及有效教学语言(教学评价),指导学生进行聆听感受、理解作品、表现作品等教学活动。
技术准备:
1.Overture
打谱软件,制作正谱伴奏歌谱。
2.使用SysRq抓图键制作、截取乐谱。
3.音乐编辑软件:音响截取及处理。
教学思路:
本课的教学主要以体会和感受作品的思乡情感为情感线;同时还以参与聆听欣赏为活动线,引导学生进行作品的聆听与赏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设计了课题导入、分段欣赏、完整聆听、教师小结四个教学环节。在每一个环节的实践活动中,都以感知、听辨、理解为核心目标设计相关的学习实践活动。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面,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引导学生以音乐要素的(速度、情绪、音区、音色)的变化,感知和理解作品所表达的远离家乡的人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体现了教师对音乐本体的关注,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在音乐实践中对学生“听”的能力的培养。
三、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品《思乡曲》所表达的游子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聆听、模唱、吹奏活动中,熟悉作品的主题旋律并准确模唱。
2.在聆听、模仿、打击乐伴奏的实践活动中,感知和表现作品情感的变化。
三.“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西洋乐器小提琴,听辨其音色、知道演奏的姿势。
2.了解作曲家马思聪的生平、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品的曲式风格特点。
3.能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演奏、模仿、打击乐伴奏等多种形式,感受和表现作品。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思乡曲》作品欣赏
教学难点:作品风格、结构
五、教学流程示意图
六、教学过程
教学
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安排
一.
课题
导入:
(一)聆听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
思考:这首歌曲的速度、情绪是怎样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教师播放关牧村演唱的歌曲《城墙上跑马》。
(三)教师小结:这首歌曲流传于山西、蒙古一带,它表现了旧社会漂泊在外的人们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
(四)介绍作者:
1.出示作者图片生平。
2.介绍小提琴:
小提琴属于西洋乐器中的弓弦乐器,共有四根弦,靠弦和弓摩擦发出声音。它由30多个零件组成,其主要构件有琴头、琴身、琴颈、弦轴、琴弦等。小提琴是歌唱性的旋律乐器,音色圆润,或深沉、或柔美、或明亮,富于表现力。
学生说一说自己听后的感受。
思乡、对家乡的思念的情感
初步了解作者
认知小提琴的构造
聆听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感受作品的曲调特点及民歌风格,初步感知作品的主题。
5’
二.欣赏小提琴独奏思乡曲
(一)聆听作品第一部分:
1.感知作品主题第1乐段,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2.
出示主题乐谱,讲解旋律特点。
3.教师小结:这段主题旋律共16小节,前八小节完全采用了蒙古民歌的音调,旋律呈波浪形的线条,后面旋律是前8小节旋律的重复和变化。
4.跟着教师边画旋律线边用“la”轻声模唱。
(二)聆听第2乐段,体会情绪变化。
1.播放第2乐段旋律,听一听,在节奏方面有没有变化?与主题一样吗?
2.教师小结:这一段音乐中增加了切分节奏,旋律与主题形成了对比,旋律低回缠绵,好像思念家乡的人们的感叹。
(三)聆听第3乐段,感受音区、旋律的变化。
1.播放第3乐段音响,听一听,音区、旋律有没有变化?结合歌谱想一想,乐曲中单倚音、复倚音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2.
教师小结:这段旋律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旋律的起伏较大,其中单、双倚音的运用,加深了蒙古民歌的音调色彩。这三段旋律构成了《思乡曲》的第一部分。
3.出示曲式结构图。
(四)聆听作品的第二部分:【出乐谱】
1.聆听作品,体会作品与第一部分在旋律、速度和音色方面有哪些变化?
2.教师小结:这一部分让仿佛我们从忧伤的情绪中走出来,心情豁然开朗,旋律也转为欢快,将全曲思乡的情绪推向了高潮,好像是远在他乡的人们对家乡生活的美好回忆。
3.加打击乐器(三角铁、铝板琴)
(五)聆听作品第三部分:
1.聆听第三部分,思考:这一部分有没有熟悉的旋律?在速度、音区、音色上有什么变化?
2.教师小结:这段旋律是主题的再现,速度回到了最初的慢速,小提琴在高八度演奏出了宁静、延绵旋律,明亮、辽远的音色使悲伤凄凉的曲调中,夹杂着人们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
3.聆听作品结尾,给你怎样的感觉?
【结束感;没有结束】
4.教师小结:作品结尾没有给人终止的感觉,小提琴甜美的音色将作品中思念表现的淋漓尽致,让人回味无穷,使浓浓的思乡之情久久回荡。
5.出示作品的曲式结构,引导学生初步感知。
6.口风琴吹奏作品旋律:
7.教师讲解指法,并指导学生练习。
8.教师小结:《思乡曲》是马思聪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提琴独奏曲。除了乐曲本身旋律的优美动听,小提琴特有的音色,把悲伤、痛苦、深沉的情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学生聆听后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速度:稍慢;
情绪:忧伤;
音色:深沉
学生用手指边唱边画作品的旋律线。
学生聆听后回答问题。
节奏---切分节奏
高亢激昂;
低回缠绵
学生聆听后回答问题。
音区:时高时低
旋律:起伏较大
学生聆听后回答问题。
旋律:
单音变双音
速度:略快
音色:柔美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打击乐器的伴奏。
学生聆听并回答问题。
速度:稍慢
音区:高八度
音色:明亮
学生聆听作品结尾,给你怎样的感觉,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认知作品的曲式结构
用口风琴吹奏作品旋律。
感知《思乡曲》旋律特点,了解作品的结构及音乐要素的变化,深刻体会和理解作品所表达远离家乡的人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5’
三.观看视频完整聆听
(一)小提琴演奏姿势,找同学示范。
(演奏主题旋律)
(二)观看吕思清演奏的《思乡曲》视频。
(三)实践活动参与:
1.当主题旋律出现时,请模仿小提琴演奏动作。
2.当听到作品第二部分旋律时,请举手示意。
学生模仿小提琴的演奏姿势。
学生边看视频,边听乐段结构,同时用不同的形式表现作品的结构。
通过观看视频进一步感知作品在速度、情绪、调性、音区的变化,更好的理解作品,参与不同乐段的实践活动,表现作品的情绪情感。
9’
四.课堂小结
《思乡曲》是中国小提琴第一首堪称世界精品的杰作,不仅仅因为作品本身曲调的优美,更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的作品来源于民族、具有民族语言、民族的情感,更具有民族的气质。让我们记住马思聪的《思乡曲》。
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渗透爱国主题情怀。
1’
七、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一)过程性评价:(互评)
本课的过程性评价包含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过程性评价和学生互动评价两方面,教师的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互评主要体现在合唱部分和力度表现两个教学活动中。
(二)检验式评价:(自评)
在教学的完整聆听环节,教师根据作品的结构特点设计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实践,要求教师分别在听到第一乐段时模仿小提琴演奏的姿势;在聆听到第二乐段时,学生起立;在听到再现部分时,学生举手示意。通过聆听参与实践,加强学生对作品结构、旋律变化、情绪情感的理解,同时,学生对自己在本节课的整体学习状况做出自评。
评价量规:
学生自评表
评价等级
评价标准你很棒!能够准确感知作品的结构,并能体会和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之情。非常好!基本感知作品的结构,基本体会和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再努力!不够准确感知作品的结构,体会和理解不了作品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八、教学设计的特点
《思乡曲》作于70年前的1937年。原是“马思聪所作《内蒙组曲》中的第二首。以如歌似诉的旋律表现出远离家乡的人们对故乡所怀的思念之情。
在这首作品的欣赏活动设计中,教师以体会和感受作品的思乡情感为----情感线;同时还以参与聆听欣赏为活动线,引导学生进行作品的聆听与赏析。
一、突出学科特点----情感线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能够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本课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听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感知作品的情绪情感;分段聆听《思乡曲》,感知作品在不同乐段所表达的不同的情感;在完整聆听作品中,感知作品调式、节奏、音域及小提琴音色的变化,体验和感受细腻的思乡情感。
二、强调音乐实践---活动线
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聆听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感知和记忆作品主题旋律;聆听《思乡曲》第一部分----了解创作背景、模唱作品主题,画旋律线,体会主题音乐的旋律特点;聆听第二部分----编配了三角铁和铝板琴的打击乐器伴奏;聆听第三部分—吹奏作品的主题旋律;在完整聆听作品环节----多种形式活动参与。在这样的满满的聆听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体会、表达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