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五线谱) (北京) 四年级上册音乐 第六单元 大海啊,故乡|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五线谱) (北京) 四年级上册音乐 第六单元 大海啊,故乡| 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1-05-19 11:04: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海啊,故乡
教学设计模版
相关领域
第二部分: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学习主题
“我爱我的家乡”
1.单元内容分析
依据本单元作品内容,以
“我爱的我的家乡”之“海岛风情”、“茶山情歌”为人文主线串联起作品之间的联系。每首作品都以其朗朗上口的旋律、淳朴的歌词以及作品所表现出的对家乡的挚爱之情影响着几代人。独唱《大海啊,故乡》感受其中寄托的游子思乡之情;独唱《小螺号》好似在眼前展现出宽阔蔚蓝的大海;齐唱《赶海的小姑娘》描写赶海姑娘欢快的心情和纯真的童心;聆听《采茶扑碟》表现采茶时的劳动场景和愉快心情。
2.单元整体教学思路(可附教学结构图)
第三部分:课时教学设计


歌曲《大海啊,故乡》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海淀区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中的提示指出: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特点;重视课程内容中对演唱姿势、呼吸方法、节奏和音准等方面的要求;创设与歌曲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富有感情的演唱。
2.内容分析
《大海啊故乡》是电影《大海在呼唤》的主题歌。歌曲深情地表达了一位游子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歌曲为二段体结构,旋律呈级进的方式平稳进行。歌曲中多次运用的节奏,好像起伏的海浪,也好像是在向妈妈倾诉着思念之情。第一乐段第一乐句,从中音区开始的旋律优美温柔,好像是在对人轻轻地诉说,所以要唱的柔和平稳。第二乐句第1、2小节的节奏沿用了第一乐句的节奏,保持了音乐的统一;第3、4小节的节奏发生了变化,同前面的节奏形成对比,最后一个音结束在主音上,形成了半终止,为后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乐段的第一乐句把酝酿已久的激情一下子激发了出来,一个五度大跳和一直在高音区进行的旋律,把音乐的情绪推向了高潮,在演唱时力度增强,充满激情。第二乐句是第一乐段第二乐句的变化重复,音乐的情绪在激情过后又恢复了深情,首尾呼应,细腻地表现了游子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3.学习者分析
教材分析:
1.背景:电影《大海在呼唤》主题曲,
表达游子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2.曲式:单二部曲式/两段体结构。A(a
a1)B(b
a1)
3.节奏:
好像起伏推动的海浪
4.调式:F大调
5.音程:五度
6.旋律:A乐段平稳、B乐段大跳起伏
学情分析:
1.识读乐谱
(1)学生能够识读常见音符等基本节奏。
(2)学生对于一小节的固定节奏型有一定认知和掌握
(3)能够随音乐区分和恰当地划拍,表现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节奏韵律。
(4)能够较熟练的演唱C大调小字组的S---小字2组的M音。
2.感受与欣赏
(1)能够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能够初步做简要描述。
(2)能够听辨演唱(独唱、齐唱、轮唱、歌唱)的形式。
3.表现与创造
(1)能够用正确的演唱姿势和恰当的呼吸、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一定表情的独唱或参与齐唱、轮唱、合唱。
(2)能够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
(3)能够尝试运用身体表现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
4.问题与不足
(1)对于本课跨小节的固定节奏型是学生未接触过的知识。
(2)对于声音的控制能力和声音的合作能力还需提高。
(3)对于情感的把握、以情带声整体表现歌曲意境还需提高。
4.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和演唱感受大海的音乐形象,激发他们热爱大海、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过程与方法:在聆听、声势律动、音乐分析、演唱的过程中,采用体验、模仿、对比、探究、合作、综合等方法引
导学生以情带声的演唱好歌曲。
知识与技能:能用优美、连贯的声音深情的演唱歌曲;
能够掌握特定的节奏并创设大海情境,用不同的演唱方式表现歌曲
教学重点: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教学难点:了解和掌握节奏型;感受歌曲情绪的变化并创设情境、用不同的演唱形式丰富歌曲的表现力。
5.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可附教学流程图,含板书设计)
一、创设情境:(5分钟)
1.音效联想
老师:同学们听这是什么声音?
【课件:播放海浪自然音效

学生:大海
老师:聆听海浪的声音,用食指在空中画出听到海浪时的感觉。
学生:全班尝试体验,请几位同学在黑板上描画。
2.创设意境:
老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欣赏一下宋老师镜头下的大海。
【课件:大海音诗画】
老师:大海带给你怎样的印象和感觉?
学生:各抒己见
老师:大海,一望无际与天相连,美的让人心旷神怡又变幻莫测。大海,又是生命的摇篮,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想,吸引人们探索她、歌颂她、赞美她。
3.范唱歌曲
老师:今天宋老师就把一首我小时候就会唱,到现在依然非常喜欢的一首、歌唱大海的歌曲唱给你们听。如果你知道的话,一会和同学分享介绍一下。
【设计意图】这里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导入,借助多媒体展示大海的画面,伴随着海浪声,创设意境。并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想像,使得教学一开始就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二、体验音乐要素,学唱歌曲(20分钟)
1.范唱聆听,师生讨论:
(1)曲名:《大海啊故乡》
;出示曲谱:拍号3/4;强弱规律:强弱弱;
(2)律动感知3/4:拍出强弱的感觉
(3)体验3/4拍律动说感受
学生:波浪,摇曳的、起伏的。
学生:惊涛拍岸、汹涌澎湃的波涛
2.用“Lv绿”哼唱歌曲的旋律。【播放《大海啊故乡》伴奏】
师生讨论:歌曲旋律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学生:优美、抒情和高潮、随波荡漾···
3.轻唱曲谱【教师指谱+柯尔文手势】
(1)老师有一个节奏型用的特别多的?第几行第几小节?
拍胸
拍胸
拍手打开
两手拍腿
拍手
拍手
拍手打开
拍胸
拍胸
拍手打开
两手拍腿
拍手
拍手
拍手打开
4.朗读歌词
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海边出生海里成长。
大海啊大海,是我生长的地方,海风吹海浪涌,随我漂流四方。
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走遍天涯海角总在我的身旁。
5.跟着钢琴默唱。歌曲的结构?
学生:两个乐段海浪摇曳,海浪汹涌的
第一部分:表现什么样的情绪?平静的诉说,生尝试演唱
第二部分:表现什么样的情绪?海浪汹涌,情绪感慨激动。强调气息支持,生尝试演唱。
6.再次完整演唱。
【设计意图】将重难点知识落实在体验与实践中,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中形式要素的敏锐感和陶醉于体验之中的感受力,将内心的听觉与外显的声音相结合,最后通过声音来诠释音乐所表达的内涵。
三、情感升华、完整表现歌曲(15分钟)
1.乐曲背景知识介绍。
教师:歌曲《大海啊,故乡》作于1981年,是我国著名作曲家王立平为中国第一部反映远洋海轮海员生活的影片《大海在呼唤》所作的主题歌。
第一次:电影开头,海员们在海轮上休息聚会时《大海啊,故乡》第一次出现。
第二次:电影尾声,年轻的海员为了战胜风暴,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大海
啊,故乡》这首歌曲再次出现。这次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心潮澎湃,悲壮的感觉。气势磅礴
2.演唱形式分析
老师:不同的演唱形式,能够给歌曲的表现带来不同的感染力。
全班演绎:独唱+齐唱演绎《大海啊,故乡》
3.欣赏童声合唱版《大海啊,故乡》
①什么样的形式表现的。
②海浪音效表现,力度变化进行演绎
③讨论前奏海浪音效,
前奏音效——领唱进入——钢琴进入+齐唱所有人——反复部分教师合唱配合。
④讨论教师的合唱,五彩斑斓的大海,无尽的联想。
全班演绎:音效+独唱+齐唱+合唱演绎《大海啊,故乡》
【设计意图】充分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其各尽其能,通过一层层的丰富,加入领唱、齐唱、合唱、音效等活动,将歌曲进行了二次创作以综合艺术的形式完整展现出来,体现出集体的智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及创新实践能力。
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评价方式:本课采用日常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观察、提问、讨论、演唱)
为主要评价方式。
(二)评价维度:
1.是否掌握了本课重难点知识。
2.对本节课的兴趣,是否能准确深情的演唱歌曲。
在音乐艺术的学习中,鼓励和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兴趣、参与、实践、和体验。只要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都应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
7.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300-500字)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
重视音乐实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领略歌曲的艺术魅力,共鸣内化为自身的音乐情感;
◎以专业技能支撑为基础、分析作者寄寓于作品中的全部才情和乐思、把握音乐要素诠释精唱歌曲、依据四年级学生能力丰富歌曲的表现方式;
小学音乐课不能偏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音乐本来所具有的愉悦体验,要想让儿童融入音乐中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儿童的动机。本课教学设计力求导入求新、运用处理教材求新并注重从音乐语言中挖掘歌曲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创新能力。实践中取得一定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仍存在问题。需要教学中把握各环节分寸,教师指导到位,尤其编创环节的指导及时间把握。任一环节把握不当,都会导致教学失败。而且教师应树立创新的意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一节课是短暂的,但教师的教学生涯是漫长的,只有长期不断地反思积累,总结并发扬教学成功经验,弥补教学中的不足,才能不断超越,创造性地上好每一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