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11.2《与妻书》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11.2《与妻书》导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9 14:5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导学案
《与妻书》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感悟文中的至情至性。
2.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有深刻内涵的句子。
3.沉潜涵泳,体悟作者为天下人谋幸福的革命豪情和理性自觉。
学习重点
1.体会文章中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林觉民烈士对妻子深挚的爱。
2.理解文中林觉民在对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学习过程
一、导语设计
根据现场情景谈话导入。
“浩气长存”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是因为每当黑暗笼罩时,总有思想的先驱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他们的精神如同日月星辰,在历史的苍穹中永远发光。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无数先烈,为了国家和民族,舍弃了自己的家庭和爱情,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与妻书》的作者林觉民就是其中之一。
二、检查预习
1、知识链接
(1)知人论世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侯(现在福建省福州市)人。他的父亲在当地中学堂任国文和图画教师。林觉民1900年进入福建高等学堂,读了大量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刊,年轻时代就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他思想先进勇于接受新生事物,曾动员自己的妹妹、嫂嫂和妻子到女子师范学堂读书。1905年,林觉民东渡日本留学,进庆应大学学习,在此期间读了许多革命书报,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还写了《原爱》、《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等论文和小说《莫那国之犯人》,翻译了《六国宪法论》。
1911年4月初,黄兴、赵声等在孙中山领导下,酝酿广州起义,同盟会日本总部派遣林觉民回国,准备回福建起义响应。林觉民到香港后,黄兴留他协助广州起义,于是他改变计划,回到福州,召集在福州的同盟会会员十余人,筹办军火,在福州西郊西禅寺制造炸药。为了避开清政府的耳目,原计划叫自己妻子陈意映装扮孀妇,以出殡的形式,把炸药装在棺木里,运往广州。但是陈意映已怀孕八个月,难以长途跋涉。后来只好由方声洞的妹妹方声璧等人化装掩护,秘密到达广州。那已是4月27日,他们立即投入起义。林觉民率领敢死队冲入两广总督衙门后堂,发现总督张鸣岐已逃走,就愤然点了一把火,在退出东门时,同迎面冲来的大队清兵遭遇,血战中,不幸因中弹负伤而被俘。在清朝官吏审讯时,林觉民康慨陈词,纵论世界大势和献身革命的道理,怒斥清廷的昏庸反动,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
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深夜,写了两封遗书,一封给他的父亲,字数不多:“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另一封给他的妻子,就是《与妻书》,题目是后人加的。
(2)创作背景
清代末年,清政府政治腐败,国势衰弱,面对列强的侵略采取了屈辱投降的办法,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对人民则更加残酷地压榨剥削,因而激起民众强烈的反抗。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意在推翻满清统治。1910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认真总结了过去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孙中山亲自在华侨中募捐,并派人到各国购买武器。同盟会总部又从国内各省、南洋华侨以及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中征集挑选。
百人作为起义骨干,同时联络清军中的新军、防营和民间会党响应。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准备,1911年4月23日,起义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但由于准备不够充分,缺乏广泛的响应与支持,又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不仅一部分枪械不能到手,而且两广总督张鸣岐在得到消息后收缴了倾向革命的新军二营的枪支,调兵加强了广州的戒备。结果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人总督衙门,张鸣岐已经逃走,黄兴等人就和反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因众寡悬殊,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上百名烈士。事后群众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岗,所以后人把这次起义叫“黄花岗起义”。这次起义,是同盟会历次起义中战斗最激烈的一次,也是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产生的影响十分巨大,推动了全国的革命高潮,是五个多月后的武昌(辛亥)起义的前奏。
2、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注意重点字词
意映卿卿如晤(wù)     几家能彀(gòu)
必不能禁失吾之悲(jīn)  嗟夫(jiē)
吾灵尚依依旁汝也(bàng) 使之肖吾(xiào)
(2)概括内容,理清思路
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结合注解整体把握文意。
全文按主线“吾衷”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忍悲为汝言吾衷”——交代写信的原因和心情。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从情理、事势、后事等几方面具体阐述“吾衷”。
第三部分:(第5—7自然段):加深言情,情深永相旁;深入说理,志高不幸生。这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和加深。
(掌握字词句)
小组合作讨论,明确重点字词句,写成纸条,教师有选择地采用实物投影的方式,由写纸条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对重点字、词、句加以讲解,教师点拨、纠错。
教师可适当提示下列重点字、词、句(在课文注释“基础”上补充,投影)。
(1)落实下列加点的字词的意义
①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完毕
②适冬之望日前后            恰好
③吾之逃家复归,汝泣告我        请求
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      能承受
⑤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确实,的确
⑥且以汝之有身也            怀孕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自身
⑦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信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写
⑧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          代词,他
吾亦望其言是实             代词,那
独善其身                代词,自己
汝其勿悲                副词,表示期望
(2)了解下列词语的活用现象
①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快乐。
②瓜分之日可以死
名词活用作状语,像切瓜一样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前一个“老”与“幼”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分别解释为“敬爱”和“爱护”;后一个“老”与“幼”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分别解释为“老人”和“小孩”。
④汝幸而偶我
名词活用为动词,嫁给
⑤当尽吾意为幸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竭尽
(3)疏通下列句子的意思,体察句子的语气。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敬爱自己的老人,要扩大到敬爱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小孩,要扩大到爱护别人的小孩。
②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我曾经对(你)说:“与其让我先死,不如你在我之前死。”
③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这就是我敢于(为天下人)去死而不顾你的原因。
三、文本研习
1.作者的衷情是什么?
明确:作者“忍悲”所言衷情是:“吾至爱汝”并“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从而“使吾勇于就死”,并“敢先汝而死”,进而慰“汝不必以无侣为悲”。
(2)作者是怎样表达衷情的?
明确:全文以“忍悲为汝言吾衷”的“吾衷”为主线,结合抒情忆事,进行深刻的说理,表达了“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全文按主线“吾衷”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忍悲为汝言吾衷”——交代写信的原因和心情。
为什么要悲呢?“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为什么要诉“吾衷”?“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这两个为什么就引出了全文的主旨——“忍悲为汝言吾衷”。那么“吾衷”到底是怎样的呢?就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从情理、事势、后事等几方面具体阐述“吾衷”。
①从感情上来说:“吾至爱汝,使吾勇于就死也。”
②从理义上来说:“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③从事势上来说:“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④从后事上来说:“吾今死无余撼,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汝清静过日而已。”
抒情、议论、叙事相结合,情说得真切,理说得深刻,事势说得形象,后事说得感人。
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对“吾衷”作了真实、深刻、详尽的阐述,感人肺腑,教人激奋,慰人勿悲,从而达到了作者写信的目的。
第三部分:(第5—7自然段):加深言情,情深永相旁;深入说理,志高不幸生。这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和加深。
①加深言情:“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恐日日为吾担忧”。
②深入说理:“吾爱汝至”;“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这样就全面地阐明了“情至生死永相旁,志高不幸生中国”的真情实理,使全文的言情说理达到了至善至深的地步,显示了作者的情操、理想之高尚,突出了作者文笔之精粹。
活动策略:
抓住“吾衷”这一主线,逐一划出各段的关键句;也可以通过划分结构层次,理清文章思路。
(3)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想一想,这篇绝笔为什么感人?
明确:钟叔河序叶绍袁《甲行日注》云:“大凡真能爱国家、爱民族,真能为国家民族作出一点牺牲,而不是专门讲大话唱高调的人,于家庭骨肉之间,亦必有真感情、真爱心,我不相信刻薄寡恩的人,能够有民胞物与的胸怀,有对国家民族的真正责任感。”这番话,验之于林觉民之信之死是非常深刻的,也道出了本文感人至深的原因
文章第三段,作者以深情的笔墨记叙了几件往事,表达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的一片真情。这种“吾至爱汝”的夫妻之情外,至诚美好令人感到;但更令人感动的是,“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的献身精神及由此而阐述的道理。
林觉民为造福天下放弃自己幸福和生命的说理过程,是对其挚爱陈意映的说理,更是对自己的说理。正是因为它是对革命者本身的说理,革命者本身才由意志作出决断,自愿牺牲本身的生命、幸福、自由,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家人、好友的幸福、情感,投身于革命洪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革命者的人性的光辉和理性的自觉。
四、合作探究
(一)体味文中作者对妻子的挚爱深情
1.“与妻书”——作者要对妻子说些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向妻子述说志愿,解释欲告未告的矛盾。
四五年前某夕关于谁先死的谈话。
围绕与妻子有关的日常生活,直说对妻子的深挚爱恋。
以上均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挚爱深情和不忍离别的内心痛苦。
2.从这种感情中,你可以想到什么?
(二)理解作者在两难抉择中体现的“大爱”(重点)
(两个问题提示学生从第二、四节中把握关键语句。)
1.既然这么爱妻子,又为什么诀别妻子去死?
——黑暗现实冷酷无情,国之不存家何以附?
破镜难圆生离痛于死别。
天下人的生离死别自己不忍不救。
所以,作者忍痛割舍对妻子的爱。
2.既然如此不忍,又是什么力量推动他作出的抉择?
——爱。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和为国赴难的浩然正气。
甘心赴国难,此意谁能传?
3.是革命者缺少内心的情感世界么?
——革命者有情感,而且这情来得深沉,来得伟大。他们对世界怀有的是一种大爱。
文中林觉民并没有以否定对妻子的爱来追求对国家的爱,而是在个人爱情的基础上提升情感达到大爱,即使是倾诉甘心赴国难之后,仍念念于对妻子的缠绵。
引申阅读《觉——遥寄林觉民》。

当我看见你的信
我竟然相信
刹那即永恒
再多的难舍和舍得
有时候不得不舍

当我回首我的梦
我不得不相信
刹那即永恒
再难的追寻和遗弃
有时候不得不弃
爱不在开始
却只能停在开始
把缱绻了一时
当作被爱了一世
你的不得不舍和遗弃都是守真情的坚持
我留守着数不完的夜和载沉载浮的凌迟
谁给你选择的权利
让你就这样的离去
谁把我无止境的付出都化成纸上的
一个名字
如今
当我寂寞那么真
我还是得相信
刹那能永恒
再苦的甜蜜和道理
有时候不得不理
4.这样一种儿女情长,还在哪儿看到过?
——《荷花淀》中水生嫂与丈夫的深情等
其实这样的感情例子很多
周文雍和陈铁军“刑场上的婚礼”
毛泽东“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我们是否曾对人物进行过简单化处理?
——文革样板戏中的人物,倒是虚幻的。
5.如何面对两难选择?
(1)我们曾在哪篇文章中思考过这个问题?
——《孟子·鱼我所欲也》
鱼和熊掌的选择不难,但生与义的选择,就体现了“君子”的超人之处。
(2)如果我们面对这么一个两难选择,你会怎样?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因为无论哪个选择,都要付出情感上,道义上的牺牲和代价,都有选与不选的理由和意义,都要忍痛割舍一份情感。林觉民的选择中,剖析他心灵的历程,我们非但不会感到他无情无义,反而更能体会他的高风亮节。从他对妻子之爱上升到对家国之爱的情感流程里,可以引发我们对使命意识、责任意识的思考和启迪——
①在复杂的情感世界里,在生活中的两难问题中,怎样做人?
②理解我国古代仁人志士处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问题的思路和在生、死、义取舍上的选择。
③理解、唤醒对家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总结拓展
1.诵读体悟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体悟作者“精诚之至”的情感。
2.课外迁移
课外读方志敏的《我的中国》和瞿秋白的《多余的话》,了解这两位革命者“精诚之至”的情感。不妨写一篇研究性的小论文,比较一下三位烈士的情感世界,以及他们各自的情感所产生的深层原因。
六、作业布置
1.翻译全文,译出之中的感情来。
2.通过阅读明末清初夏完淳的《狱中上母书》,延伸比较,进一步训练学生对情感的体验能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