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第1课时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页例题及第37页练一练第1,2,3,4,5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了解加减法中各部分的名称。
2.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学会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
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学会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
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学会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生谈话,引出要解决的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喝酸奶吗?(喜欢)
今天我们就来解决一个和酸奶有关的实际问题。
2.观察情境图,鼓励学生说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请同学们看图,说说你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生1:图的左边有3排酸奶,每排有10瓶,图的右边有5瓶酸奶。
生2:图的左边共有30瓶酸奶,右边共有5瓶酸奶。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提出“一共有多少瓶”的问题,学生列式计算,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师:同学们想一想要求“一共有多少瓶”该怎么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30+5=。
师: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着算一算。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2.交流学生各自不同的算法,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学生的不同算法只要合理,教师就要给予鼓励。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1:从30往后一个一个地数,数5个就是35。
生2:30+5=35,我想30就是3个十,3个十加5个一,等于35。
生3:很简单,30加5就等于35。
3.在计算的基础上认识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30+5=35这个算式中,每个数都有名字,30和5都叫作加数,35叫作和。
教师边讲边板书。
30 + 5 = 35
﹕ ﹕ ﹕
加数 加数 和
4.观察35-5的情境图,让学生说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还剩多少瓶?”的问题,学生列出算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一幅图,谁来说一说你从这幅图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生:原来有35瓶酸奶,有人拿走了5瓶。
师:同学们想一想要求“还剩多少瓶”该怎么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35-5=。
师: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着算一算。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5.交流学生各自不同的算法,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只要算法合理就充分肯定。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1:35-5=30,我想35里有3个十,5个一,减去5个一,等于3个十,就是30。
生2:因为30+5=35,所以35-5=30。
生3:35去掉5就剩下30。
6.在计算的基础上认识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师:和上面的加法算式一样,这个减法算式中的每个数,也都有自己的名字。35叫作被减数,5叫作减数,30叫作差。教师边讲边板书。
35 - 5 = 30
﹕ ﹕ ﹕
被减数 减数 差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重点检查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2.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说一说图中告诉了什么,求什么,再自己写算式并计算。
3.练一练第3题,是以表格形式呈现的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练习,同时复习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先让学生明白题意,再自己做,然后交流。
4.练一练第4题,教师读题,学生独立完成。
5.练一练第5题,可以两个人一组进行对口练习,其中一人说题,另一人说算式和得数。
四、应用创新,体验生活
鼓励学生自主编题,记录在自主小天地里,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30 + 5 = 35 35 - 5 = 30
﹕ ﹕ ﹕ ﹕ ﹕ ﹕
加数 加数 和 被减数 减数 差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我通过电脑演示摆小棒的过程,让学生根据演示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运用小棒的拼摆,不仅让学生加深对所学加减法计算过程的理解,而且也初步培养了学生利用学具帮助学习的意识。
[不足之处] 就是教师说得太多,让学生说得太少。
[再教设计] 以后注意多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第2课时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页例题及第39页练一练第1,2,3,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经历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把整十数看作几个十进行计算的方法,会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3.在自主尝试计算的过程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道理。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我会算。
3 + 2 = 2 + 7 = 9 - 4 =
30 + 7 = 98 - 8 = 9 + 60 =
学生:举手回答。
教师:用幻灯片显示答案。
2.我会填。
(1)30里面有( )个十,60里面有( )个十,4个十是( ),9个十是( )。
(2)5个十是( ),7个十是( ),10个十是( )。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师出示教材第38页的情景图,说明水果店中原来有一箱苹果装有20个,这时又送来一箱装有30个苹果。
师:现在有多少个苹果?
仔细观察,说出图意,并解答。
生:左边一箱装有20个苹果,右边一箱装有30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列式是20+30。
2.教师提问:如何进行口算呢?请大家先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是怎样摆的,然后说出自己的想法。先组内说,再汇报。
(1)学生按教师要求自己操作摆小棒,边摆边说。
(2)学生按图进行操作、交流、表达,然后汇报交流。一捆小棒是10根,两捆加上三捆是五捆,五捆是50根,三个十加两个十是五个十,五个十是50。所以20+30=50。
3.教师引导学生汇报,追问怎样算出的,并板书:20+30=50。
教师讲解加数、加数、和。让学生重复这些内容,你能举例说说吗?
学生举例认识加数、加数、和。
4.回到情境图,教师边演示边提问,分给小班20个,还剩多少个苹果?怎样列式计算?你是怎样想的?交给学生讨论。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算理。
讲解被减数、减数、差。
学生举例认识被减数、减数、差。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完成练一练的1,2,3,4题(可采用多种形式练习)。
第4题,要求学生看图说题意,并列式计算。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0+30=50
50-20=30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探究新知”这一过程中,创设了有意义的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动脑观察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不足之处] 自己的语言还需要精炼和规范,要挤出时间还给学生。
[再教设计] 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出他们喜欢的小游戏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练习中来,在欢乐中巩固学习的新知识。
第3课时 两位数加整十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40页例题及第41页练一练第1,2,3,4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学习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会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加法。
3.初步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操作、试算的过程中,学习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会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复习:27可以分成( )和( ),42可以分成( )和( )。
口算:70+6= 90+4= 6+30=
教师谈话引入,创设一个采摘园的情境:同学们,你们喜欢采摘吗?今天老师就领你们去采摘园看一看。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师出示教材第40页的情境图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
师:请一个同学说一说图上画着什么?
生:这是一个猴子摘桃的故事。
师: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呢?
生:一个猴子摘了16个,树上还剩20个,树上原来有多少个?
师:怎样列式呢?
生: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20+16=。
2.提出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的要求,给学生充分操作和计算的时间。
师:下面,请大家用小棒摆一摆,边摆边算。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学生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想法。
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可能出现:
(1)我是边摆边算的。1捆小棒是10根,20就摆2捆小棒,16 就摆1捆零6根,合起来,就是3捆零6根,20+16=36。
(2) 我先摆再算的。先摆出2捆小棒,再摆1捆零6根,把整捆的放在一起,是3捆零6根,就是36根,所以20+16=36。
(3)我摆小棒以后这样想:2捆加1捆就是2个十加1个十是3个十,3个十加6个一就是36,所以20+16=36。
如果学生说不出方法(3),教师可启发:
师:把2捆和1捆合在一起,实际上就是几个十加几个十呢?
生:2个十加1个十,是3个十。
师:同学们通过摆小棒算出20+16=36。你们发现了吗?大家摆小棒的时候,都是先把整捆的加在一起,也就是先算20+10。现在,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不摆小棒,你会计算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说:
①先算20+10等于30,再算30+6=36。
②这样想:16里面有1个十、6个一,把16分成10和6,先算20加10等于30,再算30+6=36。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完成练一练的1,2,3,4题(可采用多种形式练习)。
第4题,小动物回家,先展示三个小动物,后展示他们的家,提问:每个小动物要回哪个家?然后设计试题。
(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组,每组代表一种动物进行口算,使每个学生都有口算的机会)。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聪明、热心的小朋友们的表现都很突出,即将下课了,你能说一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吗?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整十数加两位数
20+16=36
2个十加1个十是3个十,3个十加6个一就是36,所以20+16=36
20+10=30,30+6=36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要求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算法与同学进行交流。
[不足之处] 学困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还没有理解。
[再教设计] 课堂上要多关注学困生,多给他们交流和练习的机会。
第4课时 两位数减整十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例题及第43页练一练第1,2,3,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操作、试算、交流等学习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
2.理解简单减法问题中数量问题的关系,学会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3.初步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在操作、试算的过程中,学习两位数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会口算两位数减整十数。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许多同学都喜欢做纸花,今天,我们来看一个同学们做纸花的问题。
(课件动态呈现问题情境)
师:从同学们做纸花的事情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1:同学们一共做了46朵花。
生2:送给幼儿园小朋友一些后还剩20朵。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师:说一说求送给幼儿园多少朵纸花,可以怎样解答呢?
生:用做纸花的总数减去还剩下的20朵,就是送给幼儿园的。
师:怎样列式呢?教师板书算式:46-20。
2.师: 46减去20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操作,学生会出现不同想法:
(1)46里面有4个十、6个一,去掉2个十,剩2个十、6个一,就是26。
(2)把46分成40和6,先算40减20等于20,再加6等于26。
(3)直接从40里减20得20,20加6等于26。
(4)从被减数十位上4减去2,个位上的6不变。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算法。
3.小结。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算出了46减20的差,你觉得哪种计算方法好呢?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学生观察情景图,从中获取数学信息,列式并口算。(教材第43页练一练)
第1题,先说想法,再口算。
第2,3题,制成活动片,让学生反复进行口算。
第4题,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展示情境图。
四、自主小天地
今天我们学习了像46-20这样的减法算式的计算方法。请小朋友们想一想,46是几位数?(两位数)20又是什么样的数呢?(整十数)那么你能把生活中发生的,类似这样的问题说给全班小朋友们吗?(即两位数减整十数)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聪明、热心的小朋友们的表现都很突出,即将下课了,你能说一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吗?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整十数
46-20=
(1)46里面有4个十、6个一,去掉2个十,剩2个十、6个一,就是26。
(2)把46分成40和6,先算40减20等于20,再加6等于26。
(3)直接从40里减20得20,20加6等于26。
(4)从被减数十位上4减去2,个位上的6不变。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教材上的数学信息,在充分操作和做题的基础上,经过师生、生生的交流,学会两位数减整十数的算法。
[不足之处] 课堂中,对学生的活动情况的观察不够细致。
[再教设计] 要认真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适当指导。
第5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44页例题及第45页练一练第1,2,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2.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加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体验算法多样化,初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的道理。
【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初步了解竖式和算理的联系。
【教学难点】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初步了解竖式和算理的联系。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教师谈话,鼓励学生说一说做过哪些室外劳动。
2.(教师出示教材图片,小兔子采蘑菇)让学生观察、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提出“一共采多少个蘑菇”的问题,师生列出算式。
生1:兔宝宝采了4个蘑菇。
生2:兔妈妈采了23个蘑菇。
学生说,教师板书:23+4=。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提出“用自己的方法计算”的要求,给学生独立思考、解答问题的时间。
2.交流学生个性化的计算方法。先交流用小棒计算的,再交流口算的。使学生体会把单根的放在一起,与先算4加3的联系。
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可板书。
生1:先摆出2捆零3根,又摆出4根,把3根和4根合在一起是7根,2捆零7根就是27根,所以23+4=27。
生2:23里面有2个十,3个一,再加上4个一就是7个一。2个十,7个一是27,所以23+4=27。
生3:把23分成20和3,先算3+4=7,再算20+7=27。
3.教师演示用计数器计算,边说边拨珠。
师:我们已经会用计数器表示数,计数器也可以帮助我们计算。这样做先在个位上拨3个珠,十位上拨2个珠,表示23。23加4就在计数器的个位再拨上4个珠。现在,计数器的个位上有7个珠,十位上有2个珠,表示:23+4=27。
4.教师介绍用竖式计算的全过程。边说边板书,并结合摆小棒的过程,使学生初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的道理。
师:先写第一个加数23,再写 “+”和另一个加数4。因为4表示4个一,所以要和23个位上的3对齐,在数学上这叫做“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竖式写出来了,怎样计算呢?想想刚才大家摆小棒的经验,先把单根的合在一起,
也就是先算3加4,得7,7写在3和4的下面。先算3加4,在数学上叫“从个位加起”。再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只有2,就把2落下来。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练一练(教材第45页)。
第1题,完成竖式。
第2题,可设计多种形式来进行练习。
第3题,要求学生看图,弄清题意,并列式计算。
四、课堂小结
师:你能说一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吗?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
23+4=27
23里面有2个十,3个一,再加上4个一就是7个一。2个十,7个一是27,所以23+4=27
把23分成20和3,先算3+4=7,再算20+7=27
2 3
+ 4 ?
2 7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讨论、交流的时间。在抓住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同时,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不足之处] 对学生算理的口头表达训练不够。
[再教设计] 除了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理以外,还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6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46页例题及第47页练一练第1,2,3,4题。
【教学目标】
1.在操作、试算的过程中,经历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过程。
2.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加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初步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的道理。
【教学重点】
在操作试算的过程中,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初步了解竖式和算理的联系。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教师直接说明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并利用课件出示问题情境。
2.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了解图中的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3.教师说明本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师生列出算式。
(1)唱歌、跳舞的一共有多少人?
(2)唱歌比跳舞的多多少人?
(3)跳舞比唱歌的少多少人?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师提出27+8等于多少的问题,鼓励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2.全班交流。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摆的,再给学生展示个性化操作方法的机会。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1)先摆出2捆零7根,再摆出8根;把8根和7根放在一起是15根,把其中的10根捆成一捆,是3捆零5根,一共是35根。
(2)先摆出2捆零7根,再摆出8根,从7根中取2根和8根凑成10根捆成一捆,一共是3捆零5根,是35根,所以:
27 + 8 = 35
3.提出“如果不摆小棒怎样算”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算法。教师可结合学生交流板书: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方法一:先算7+8=15,再算20+15=35。
方法二:把8分成5和3 ,27+3=30 ,30+5=35。
方法三:把27分成20和7,把8分成5和3,3和7相加得10,20+10+5=35。
4.提出“想一想,怎样用竖式计算”的问题,在回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道理。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生:先写27加8的竖式,要注意,相同数位上的数(8和7)对齐。
要使学生明白:
(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练一练(教材第47页)。
1.练一练第1题,列竖式计算:
74+9= 7+46= 56+4=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进行算法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找出个别错题,分析错误原因,改正过来。
2.练一练第2题。
(投影出示)谁来读一读已知条件和问题。学生读题后,列出算式,并解答。
3.练一练第3题和第4题,教师可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练习。
四、自主小天地
把自己编的题或算式写在书上,并和同桌说一说。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呢?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27 + 8 = 35
2 7
+ 1 8 ?
3 5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算理,多让孩子说说这个结果是怎么算出来的?让学生讲出27+8的计算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述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理解。
[不足之处] 强化训练不到位,造成会的不讲已懂,不会的还是不会,课堂教学效果不够好,还有很多地方有待提高。
[再教设计] 多关注学困生,加强训练,让更多的孩子学会算理。
第7课时 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50页例题及第51页练一练第1,2,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经历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
2.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不退位减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够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初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的道理。
【教学重点】
结合问题情境,在自主尝试的过程中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初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的道理。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教师拿出课前准备的画片,让学生说出画片中的内容。
2.教师谈话引出教材上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了解图中的信息。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师提出:“小强还有多少张”的问题,请学生列出算式,然后鼓励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
2.教师提出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的要求,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3.交流学生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然后提出:如果不用小棒,怎样用口算?鼓励学生表达自己不同的想法。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4.教师演示用计数器计算。边操作边说拨珠、计算的过程。
师:我们用计数器计算过加法,计数器同样可以进行减法计算。这样算:计数器个位上有6个算珠,十位上有4个算珠,表示46,减去4就从个位上去掉4个算珠,还剩2个算珠……
5.竖式计算。
在充分交流口算方法后,教师用竖式计算。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口算方法算出了46-4的结果,我们还可以写出竖式用笔算。
教师边说边板书。
师:用竖式计算减法,先写出被减数,再写出减号和减数。谁来说一说减数4写在哪呢?为什么?
师:因为减数4是4个一,所以要写在被减数46个位下面。大家想一想计算加法的时候,我们把这叫做什么(对齐)?
师:再算十位,被减数十位上是4,减数十位上什么也没有,所以就把4落下来。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练一练(教材第51页)。
第1题,教师巡视:是不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第2题,教师读题,引导学生观察图,独立列式计算。
第3题,采用排火车的形式让学生口算。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呢?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来获取新知。教学形式尽量开放,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拨一拨算珠,摆一摆小棒,让学生动起来,师生多交流,尊重学生的选择,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不足之处] 对班级的课堂掌握能力不够,部分学生不理解竖式的算法。
[再教设计] 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时,不要着急,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时间。
第8课时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例题及第53页练一练第1,2,3,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能正确进行计算。
3.积极参加动手操作和交流活动,理解“个位不够减,
从十位借1再减”的道理。
【教学重点】
在操作、试算的过程中,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初步理解“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一再减”的道理。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由3月12日是植树节引出“为什么要植树”的问题讨论,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教育。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课件出示植树情境,让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信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师生列出减法算式。
2.鼓励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摆、算的时间。
3.学生交流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要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操作方法的机会。
(1)先摆出3捆零4根小棒。按要求应减去8根,我发现4根不够,就拆开一捆小棒,是10根,再加上刚才的4根小棒就有14根,从14根里面拿出8根,还剩6根。最后还剩下2捆零6根小棒,是26根,所以34-8=26。
(2)先摆出3捆零4根小棒。从4根中减去8根不够减,就拆开一捆是10根,从10根中拿出8根剩2根,2根和原来的4根合在一起是6根,最后剩下2捆零6根,是26根。所以34-8=26。
(3)先摆出3捆零4根小棒。拿走4根,还差4根,把一捆拆开是10根,从10根中拿出4根剩6根,最后剩下2捆零6根,是26根。所以34-8=26。
4.提出:“如果不摆小棒,可以怎样计算?”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不同的想法和算法。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34-4=30
30-4=26
5.用竖式计算,师生边讨论,边讲解,边板书减法竖式。然后讨论:怎样计算?发现个位上4减8不够减。学生说得不完整,教师补充并板书:
教师示范板书。重点讨论从十位借1,个位上如何减的问题。师:计算时,从个位减起, 4减8不够减,就从十位上借1,在“3”上面点一个点作标记,表示去掉了1个十。从十位上借1当10。
板书:
师:计算的时候,从十位借1当10,这个10可以不写,记在心里就行了。但3上面的这个“·”必须要点上。同学们,知道是为什么吗?
6.师生共同总结出:当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借1再减,注意十位上的数已经被减去1,别忘了,可以在十位上加个点表示。多请几位同学说说算法。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试一试(教材第53页)。不仅能让学生计算出得数,还应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练一练(教材第53页)。(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练习)
第1题,三名同学到前面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竖式计算。
第2,3题,先出示情境图: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能列式解答吗?
第4题,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口算训练。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呢?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
·
10
3
4
-
8
2
6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体现算法的多样化。通过进行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注重学生的情感,自主选择。通过探究的过程,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不足之处] 课后发现还有小部分学生,计算时,忘记十位借走1,还有些学生个位、十位的数位顺序弄错。
[再教设计] 今后的课堂教学要与课后练习相结合,不能只看课堂上学生口述算理,更要重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重视学生课后是否真正掌握计算过程。
第9课时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页例题及第59页练一练第1,2,3,4,5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事物和情境,在提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解答两数相差多少的问题。
2.能用所学的知识解答相差多少的简单问题,了解同一问题的两种不同叙述方式。
3.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结合熟悉的事物和情境,在提问题、解答问题的过
程中,学习解答两个数相差多少的问题。
【教学难点】
能用所学的知识解答相差多少的简单问题,了解同一问题的两种不同叙述方式。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出示情境图: 师:认真看图,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认真看图,畅谈所知: 学生回答:妈妈今年32岁,我今年7岁。
(学生也可以说出图中其他信息:弯弯的月亮下,妈妈和小明在一起休息……)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汇报并板书:
1.妈妈比儿子大几岁?
2.儿子比妈妈小几岁?
3.妈妈和儿子一共多少岁? (重点是前两个问题)
师:他们怎样列式计算呢?
学生列出算式 32-7=25(岁),并说出自己的算理。
师:“妈妈比儿子大几岁”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说(儿子比妈妈小几岁)?怎样列式呢?
学生列式,说出计算方法和算理。 32-7=25(岁)。
通过比较,使学生体会到:妈妈比儿子大几岁和儿子比妈妈小几岁是一个意思。
师:(课件出示教材第58页试一试)我们接着来看王大爷养小兔的问题。
师:观察图画,想一想,你知道什么了?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畅谈所知、交流、汇报,并列式计算。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练一练(教材第59页)。
第1题,认真观察图画,想一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解答?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汇报。
师:你还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以提出:大燕子比小燕子多捉几只虫子?还可以提出:小燕子比大燕子少捉几只虫子?或者两只燕子一共捉了几只虫子?
第2题,教师读题,学生独立完成。
第3题,口算,要求学生正确、熟练地口算。
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5题,身边的数学:让学生说说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年龄,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
妈妈比儿子大几岁? 32-7=25
儿子比妈妈小几岁? 32-7=25
儿子和妈妈一共多少岁?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直观操作,明确数量关系,紧扣减法的含义,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要让一年级的学生理解和掌握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算理和算法,直观操作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不理解题意,但是能列对算式。
[再教设计] 练习题的设计合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利用现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设计练习。
第10课时 提问题,并解答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页例题及练一练第1,2,3,4,5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能够选择合适的信息提出问题,会用已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初步的提出
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够选择合适的信息提出问题,会用已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够选择合适的信息提出问题,会用已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教师谈话引入,创设一个借阅图书的情景:
小朋友们都很喜欢图书吧?今天是借阅日,小朋友们都来到图书室借书。(出示情境图)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师提问:你从这幅图中都发现了什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解答?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汇报。
2.教师引导学生汇报。
学生仔细观察图画说出图意,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种问题:
故事书还剩多少本?
46-30=16(本)
连环画还剩多少本?
40-20=20(本)
两班一共借了多少本?
30+20=50(本)
3.教师: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怎样列式解答?
4.教师引导学生把提的问题告诉大家,但不必强求一定都提出这些问题来,能说几个就说几个。
学生自己边提问边列式解答。
学生可能会有这些问题:
小男孩班比小女孩班多借多少本?
30-20=10(本)
故事书比连环画多多少本?
46-40=6(本)
故事书和连环画一共多少本?
46+40=86(本)
故事书比英语读物多多少本?
46-30=16(本)
故事书和英语读物共多少本?
46+30=76(本)
连环画和英语读物共多少本?
40+30=70(本)
英语读物比连环画少多少本?
40-30=10(本)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练一练(教材第60~61页)。
第1题,要求学生看图说出其中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
第2,3,4题,教师先讲清题意,要求学生熟练计算。
第5题,男生提出问题,女生解答完成。
四、身边的数学
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地用具体事物创设类似的情景,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1)箱子里有10个空位,外边有13个瓶子。
(2)把外面的瓶子装到箱子里,还剩3个瓶子等。
然后教师可以真正装一装。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提问题,并解答
故事书还剩多少本?46-30=16(本)
连环画还剩多少本?40-20=20(本)
两班一共借了多少本?30+20=50(本)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来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解答。因此在学习本课时,让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信息,提出问题,并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初步的问题意识。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还是不能流利的根据题意提出问题。
[再教设计] 关注学困生,本节课多让学生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