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唐诗三首 》石壕吏 课件(幻灯片2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4.《唐诗三首 》石壕吏 课件(幻灯片28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9.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9 20:38:5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24.石壕吏
杜甫
——这是一篇叙事诗,
五言古体诗
“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
誉为诗圣,祖籍襄阳(今湖北)人。是名诗人杜审言之孙,仕进无门。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 故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风格为沉郁顿挫。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有《杜工部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
“三吏”: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甫的诗歌
乱离时世的悲歌。
1.记事诗。
客观的真实的叙述与主观的强烈的抒情,融为一体。代表作: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如《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2.格律严谨
“语不惊人死不休。”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 萧散自然。
当他生活稍为安定时,他就写一些萧散自然的诗。成都草堂的一段时间,就有不少这类作品。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五: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
“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遣意》
从容优雅,让人神往。
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开始,整整持续了八年,这八年,大唐土地上一直是狼烟四起、战事连绵;这八年,整个大唐江山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特别是公元758年的冬末,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的六十万大军兵败邺城,大唐政权更是危在旦夕。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百姓苦不堪言。诗人这时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杜甫将这番经历写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投宿
傍晚(我)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夜间到村子里抓人。
越过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多么
差役吼得多么凶狠,老妇哭得多么悲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防守。
捎信回来。
最近。
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还在吃奶的孙子。
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
老妇。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应征
还能够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石壕村
吏 老妇 作者(旁观者) 老翁(次要人物)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老妇前致词
登前途,与翁别
线索:诗人行踪(时间顺序
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
有吏夜捉人
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举动?
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捉人
1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
渲染了惶恐不安、紧张、恐怖的气氛。捉字表现了官吏的凶残霸道
开端
为什么不说“征兵”而说“捉人”,而且是在夜晚?

“捉”字暗示当时的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因此“捉”,刻画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在如实描绘之中,体现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揭露和批判。

第一 ,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
第二,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
2段说一说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老妇的境遇?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丧子之苦
——困窘之苦
——应征之苦
发展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如何理解这两句诗?这两句独立成段有何作用?
  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对比鲜明,两个“一何”,加强了感彩,一方如狼似虎凶横,一方悲愤凄苦,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役、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
  这两句诗独立成段,意在强调吏呼之怒、妇啼之苦,并起到统领后文的作用。
对比
3段是文章的主体。可以分为几层?
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几层意思?老妇有哪些苦呢?
3层:①听妇前致词·····死者长已矣!
②室中更无人······出入无完裙
③老妪力虽衰····犹得备晨炊。
“三男邺城戍”——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三男已死其二,可见 。
“出入无完裙”——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见得出  。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年老体弱,却被迫服役,可见 。
兵役苛酷
战争之惨烈
------三男二死
  丧子之苦
战争破坏严重
------衣不蔽体
  困窘之苦
百姓受害之重
------自请服役
  应征之苦
高潮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如”字用得很含蓄,假如有人在哭,那么会是谁在哭呢?假如没人哭,作者为何有此感觉?
从“独与老翁别”中可知老妇已被捉走。老翁已经归家,那么那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和家破人亡的老翁。还有家家户户被抓走遗留的可怜百姓。还有杜甫。
错觉出自诗人那忧国忧民之心。
结局
天明――告辞――结局:
暮 ――投宿――开端:
夜 ――住宿――发展:
高潮:
线索:诗人的行踪
有吏夜捉人
听妇前致辞
请从吏夜归
独与老翁别
夜久
板书设计
史: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断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吏:
老妪:空中更无人。
吏:
老妪:惟有乳下孙。
吏: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展炊。
汝家有男丁否
还有他人否?
其真无人耶?
孙母现何在?
汝家必征一人。
分角色扮演
男生模仿差役的语气,女生模仿老妇的语气,进行分角色朗读。
石壕吏: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              
老妪:室中更无人。
石壕吏:               
老妪: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你家男人都到哪去了?快交出来!
难道你家再没别人了?快交出来!
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
孩子总有个母亲吧,快交出来!
不管!今天总得交个人出来!
主 题
这首诗是书写民间疾苦的叙事诗。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为什么没被抓去服兵役?
1、单从诗中文字看,杜甫当时是在这户人家投宿(当然也可以说是体察民情),夜晚有吏来抓人,老翁马上翻墙跑了,老妇去开的门,然后杜甫是在屋内听到的外面的对话,所以自始至终官吏应该都没有进屋,更不论抓杜甫了。
2、杜甫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提到自己∶"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说自己享有特权,既不服兵役,又没有交租纳税的负担。这是因为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死后加赠著作郎,从五品上,按唐制,一个人做了五品及以上的官,他的兄弟子孙都免征课役。写《石壕吏》的时候,杜甫还是个官,肯定不会被官吏捉拿,即使不是官,因为他祖上的庇佑,他也不会被捉拿。
因为其时杜甫正从洛阳回华州就任司功从军的路上,因为他也是官,所以官吏不抓他安史之乱迸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顿在鄜州,单独去投肃宗,半途为安史叛军抓获,押到长安。他面临紊乱的长安,听到官军再三溃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因为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从军。 唐肃宗乾元二年春,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各率所部围安庆绪于邺城,因为指挥不一致,为安庆绪所败,六十万大军溃于邺城之下。郭子仪退守洛阳。朝廷紧迫征兵拉夫。这时杜甫正从洛阳回华州司功从军任所,因途中亲见而作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其时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从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露宿风餐,赶往华州任所。此诗正是投宿石壕时所作。他的身份是华州司功从军,不会被抓。